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针灸治疗学
针灸治疗学

针灸治疗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康锁彬主编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37513937
  • 页数:3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医学——针灸学。
《针灸治疗学》目录

第一章 针法灸法概论 1

第一节 针法灸法的意义 1

一、针灸同属外治法 1

二、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1

第二节 针法的起源和发展 2

一、针具的起源和发展 2

二、针法的发展 4

三、针具的演变与各种针法的关系 6

第三节 灸法的起源和发展 7

一、灸法的起源 7

二、灸法的发展 8

三、灸法的演变与分类 9

一、毫针的结构 10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规格和修藏 10

第二章 毫针法 10

二、毫针的规格 11

三、毫针的选择 11

四、毫针的检查 12

五、毫针的修藏 12

第二节 针刺练习 13

一、指力练习 13

二、手法练习 13

三、自身试针 14

第三节 针刺前准备 14

一、针具的选择 14

二、体位的选择 14

三、针前消毒 16

第四节 基础针刺手法 16

二、治神与守神 17

一、刺手与押手 17

三、持针的方法 18

四、进针的方法 20

五、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23

六、得气与行气 24

七、留针与出针 27

第五节 基本针刺手法 29

一、提插法 29

二、捻转法 30

三、推进法 32

四、引退法 33

第六节 辅助针刺手法 33

一、循摩法 34

二、弹柄法 34

三、刮柄法 35

四、摇柄法 36

五、搓柄法 37

六、震颤法 38

七、飞针法 38

八、努针法 39

九、捣针法 40

十、盘针法 40

十一、摆针法 41

十二、按针法 42

十三、倒针法 42

十四、敲尾法 43

十五、抽添法 43

十六、动针法 44

十七、揣穴法 45

十八、爪掐法 45

十九、切按法 46

二十一、扪穴法 47

二十、摄切法 47

第七节 单式补泻针刺手法 48

一、捻转补泻法 48

二、提插补泻法 53

三、徐疾补泻法 55

四、迎随补泻法 58

五、呼吸补泻法 61

六、开阖补泻法 65

七、九六补泻法 66

八、平补平泻法 68

第八节 复式补泻针刺手法 70

一、烧山火法 70

二、透天凉法 73

三、阳中隐阴法 80

四、阴中隐阳法 82

五、龙虎交战法 84

六、青龙摆尾法 86

七、白虎摇头法 87

八、苍龟探穴法 89

九、赤凤迎源法 90

十、子午捣臼法 93

十一、龙虎升降法 94

十二、进火补法 95

十三、进水泻法 96

十四、五脏交经法 97

十五、通关交经法 97

十六、关节交经法 98

十七、膈角交经法 98

第九节 其他综合针刺手法 99

一、进气法 99

三、纳气法 100

二、运气法 100

四、中气法 101

五、提气法 101

六、留气法 102

七、发汗法 102

八、涌吐法 103

九、攻下法 104

十、截担法 104

第十节 热凉实泻与针刺八法 105

一、热补手法 105

二、凉泻手法 106

三、二龙戏珠法 107

四、喜鹊登梅法 107

五、老驴拉磨法 107

八、怪蟒翻身法 108

七、白蛇吐信法 108

六、金钩钓鱼法 108

九、金鸡啄米法 109

十、鼠爪刺法 109

第十一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109

一、晕针 109

二、滞针 110

三、弯针 111

四、折针 111

五、针后异常感 112

六、血肿 112

七、刺伤性气胸 113

八、刺伤内脏 113

九、损伤脑髓 114

第十二节 针刺禁忌与注意事项 115

一、针刺禁忌 115

二、注意事项 116

第二章 耳针法 118

第一节 耳针的起源和发展 118

一、中国古代「借耳诊治疾病」的记载 118

二、现代耳穴诊治疾病的发展 120

第二节 耳针疗法机理研究 121

一、中医学机理的讨论与研究 121

二、实验医学的机理研究 122

第三节 耳廓的解剖结构 123

一、耳廓的表面解剖名称 123

二、耳廓的组织结构和感受器 124

三、耳廓的神经、血管、淋巴分布 124

第四节 耳穴 126

一、耳穴的定义和分布规律 126

二、耳穴的命名 127

三、耳穴的定位及功能主治 128

第五节 耳穴诊断 139

一、耳穴诊断的特点 139

二、耳穴诊断方法 140

三、常见病的耳穴诊断 145

第六节 耳穴治疗 153

一、耳穴疗法的特点 153

二、耳穴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54

三、耳穴治疗中常见的反应 155

四、耳穴治疗的异常情况处理 156

五、耳穴治疗方法 158

六、耳穴治疗的取穴原则 168

七、耳穴治疗的处方举例 170

八、提高耳穴疗效的几个基本要素 170

三、施灸的材料 172

二、灸法的含义 172

第一节 灸法概述 172

第四章 灸法 172

一、灸法的起源及发展 172

四、灸法的特点 174

五、灸法的作用与适应证 175

六、灸法的补泻 176

七、灸法的禁忌证 177

八、灸法的注意事项 178

第二节 常用灸法 180

一、火热灸法 180

二、非火热灸法 196

第三节 灸法的实验研究 197

一、不同灸法的作用 198

二、灸法作用的原理 201

三、灸法的临床治疗效果 204

一、针具 206

二、操作方法 206

第五章 其他针法 206

第一节 三棱针 206

三、适应范围 207

四、注意事项 207

第二节 皮肤针 207

一、针具 207

二、操作方法 207

三、适应范围 208

四、注意事项 208

第三节 皮内针 208

一、针具 208

第四节 电针 209

四、埋针时间 209

五、注意事项 209

二、操作方法 209

三、适应范围 209

一、操作方法 210

二、适应范围 210

三、注意事项 210

第五节 暖针 211

一、操作方法 211

二、适应症证 211

三、注意事项 211

第六节 温针 211

一、操作方法 211

二、适当范围 211

二、操作方法 212

三、适应范围 212

第七节 火针 212

一、针具 212

三、注意事项 212

四、注意事项 213

第八节 芒针 213

一、针具 213

二、操作方法 213

三、适应范围 214

四、注意事项 214

第九节 银针 214

一、针具 214

二、操作方法 214

三、注意事项 215

一、操作方法 215

二、适应范围 215

四、注意事项 215

三、适应范围 215

第十节 小宽针 215

第十一节 蜡针 216

一、操作方法 216

二、适应范围 216

三、注意事项 216

第十二节 指针 216

一、操作方法 216

二、适应范围 217

三、注意事项 217

第十三节 陶针 217

一、针具 217

四、注意事项 218

一、针具 218

第十四节 气针 218

二、操作方法 218

三、适应范围 218

第十五节 猪鬃针 219

二、操作方法 219

一、针具 219

三、注意事项 219

四、注意事项 219

三、选穴原则 219

二、操作方法 219

第十六节 头针 220

一、头部解剖 220

二、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224

三、头针刺激区域的定位及主治 225

四、头针操作方法 229

五、适应证与禁忌证 230

六、注意事项 230

一、操作方法 231

二、穴位 231

第十七节 面针 231

三、选穴原则 232

四、适应范围 232

五、注意事项 232

第十八节 眼针 233

一、眼针经区的划分及眼针穴位 233

二、看眼察病 234

三、操作方法 234

四、适应范围 234

五、注意事项 234

第十九节 鼻针 234

一、鼻针穴位 234

四、注意事项 236

一、操作方法 236

第二十节 唇针 236

三、适应范围 236

二、操作方法 236

二、适应范围 237

三、注意事项 237

第二十一节 口针 238

一、口针区穴分布与主治 238

二、操作方法 240

三、适应范围 240

四、注意事项 240

第二十二节 颈针 240

一、操作方法 241

二、适应病证 241

三、注意事项 241

第二十三节 手针 241

一、穴位与主治 241

第二十四节 腕踝针 243

四、注意事项 243

二、操作方法 243

三、选穴原则 243

一、分区与主病 244

二、针刺点与适应病证 244

三、操作方法 247

四、注意事项 247

第二十五针 足针 247

一、足穴定位与主治 248

二、操作方法 250

三、选穴原则与方法 250

四、注意事项 250

一、用具与药物选择 251

二、穴位选择 251

三、操作方法 251

第一节 穴位注射 251

第六章 经穴综合疗法 251

四、适应范围 252

五、注意事项 252

第二节 穴位埋线 252

一、选穴与主病 252

二、埋线器具 252

三、操作方法 253

四、术后反应 253

五、注意事项 253

第三节 穴位磁疗 254

一、磁疗作用 254

二、操作方法 254

三、适应范围 255

四、注意事项 255

四、注意事项 256

三、适应病证 256

第四节 穴位封闭 256

二、操作方法 256

一、治疗部位 256

第五节 穴位挑治 257

一、挑治部位选择 257

二、适应范围 258

三、挑治用具 258

四、挑治方法 258

五、注意事项 258

第六节 穴位拔罐 258

一、罐的种类 259

二、拔罐的方法 259

三、罐的用法 260

一、割治部位与主治 261

第七节 穴位割治 261

五、注意事项及禁忌 261

四、适应病证 261

二、割治用具 262

三、操作方法 262

四、注意事项 262

第八节 穴位结扎 262

一、常用器具 263

二、操作方法 263

三、适应病证 263

四、注意事项 263

第九节 穴位贴敷 263

一、常用贴敷药物 264

二、贴敷方法与适应病证 264

三、注意事项 264

二、操作方法 265

一、治疗设备 265

第十节 穴位超声 265

三、适应病证 266

四、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266

第十一节 穴位激光 266

一、医用激光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66

二、操作方法 266

三、适应范围 267

四、注意事项 267

第十二节 穴位电兴奋 267

一、治疗机的性能和特点 267

二、操作方法 267

第十三节 穴位充氧 268

一、操作方法 268

三、适应病证 268

四、注意事项 268

二、适应病证 269

三、注意事项 269

第十四节 穴位离子导入 269

一、离子导入疗法的特点 269

二、操作方法 269

第十五节 穴位紫外线照射 270

一、操作方法 270

四、注意事项 270

三、常用中药方剂及主治 270

二、适应病证 271

三、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271

第十六节 穴位红外线照射 271

一、操作方法 271

二、常用药物及主治 272

一、触诊方法及部位 272

第十七节 经络疗法 272

二、适应病证 272

三、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272

三、操作方法 273

四、注意事项 273

第十八节 经络--穴区带疗法 273

一、经络--穴区带定位 273

二、经络--穴区带诊治范围 274

三、选点取穴的方法 275

四、操作方法 275

五、注意事项 275

第十九节 淋巴结刺激疗法 275

一、施术原则与部位 276

二、操作方法 276

第二十节 神经刺激疗法 277

一、操作方法 277

四、疗程 277

五、注意事项 277

三、适应病证 277

二、常用刺激点及主治 278

三、刺激点选择方法 279

四、适应范围 279

五、注意事项 279

第七章 针刺麻醉 280

第一节 概述 280

一、针刺麻醉的特点 280

二、针刺麻醉的适应范围与禁忌 281

三、针刺麻醉的分类 281

第二节 针刺麻醉的方法 282

一、针麻的术前准备 282

二、针麻的取穴方法 284

三、针麻的刺激方法 286

四、针麻的辅助用药 288

五、针麻的注意事项 288

六、针刺复合麻醉 289

第三节 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 290

一、针刺麻醉临床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290

二、常见病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 292

第四节 针刺麻醉的作用原理研究 304

一、针刺镇痛效应 304

二、针刺抗体克效应 309

三、针刺抗炎效应及促进组织修复作用 310

第八章 时间医学针法 311

第一节 子午流注针法 311

一、概述 311

三、子午流注的起源和发展 312

二、子午流注的意义 312

四、子午流注针法的组成 313

五、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 319

第二节 灵龟八法 324

一、概述 324

二、灵龟八法的组成 324

三、灵龟八法的应用 325

第九章 古代名医论针法灸法 328

第一节 张机论针法灸法 328

一、阳证宜针,阴证宜灸 329

二、未病先防,已病早治 329

三、针药并用,强调疗效 329

四、阳盛阴虚,忌用火灸 329

二、灸以补阳 330

三、灸可隔物 330

一、灸治急证 330

第二节 葛洪论针法灸法 330

四、灸亦换药 331

第三节 孙思邈论针法灸法 331

一、重视防病,防患未然 331

二、针药结合,提高疗效 332

三、善诊脉象,指导刺炎 332

四、详载奇穴,命名阿是 332

第四节 王焘论针法灸法 333

一、独用灸法 333

二、按经排穴 334

第五节 王惟一论针法灸法 334

一、形象规范,经穴标准 334

二、考证革谬,完善经典 335

二、补生泻成,迎随浅深 336

一、倡用子午流注,更重养子时刻 336

第六节 何若愚论针法灸法 336

三、接气通经,随息施针 337

四、日衰刑制,病克难愈 337

五、初入主速,徐进出缓 337

第七节 王执中论针法灸法 338

一、提倡痛点施术,收效颜著 338

二、师古而不泥古,辨难解疑 338

三、善用灸法治病,穴精壮少 339

四、重视后天脾胃,常灸保健 339

五、提倡综合施术,针药并重 339

第八节 陈会论针法灸法 340

一、善用催气手法 340

二、提出平补平泻 340

三、主张两手持针 340

二、重视气至神朝 341

一、倡用流注八穴 341

第九节 窦默论针法灸法 341

四、随身进针出针 341

三、强调手指补泻 342

四、爪切进针主缓 343

五、注重毫针运用 343

第十节 徐凤论针法灸法 344

一、针道捷法,补泻重气 344

二、倡用十四法,加以发挥 344

三、三才进针,复式补泻 345

四、调气之法,控制感传 345

五、补泻之法,妙在复式 345

六、按时选穴,诠注微赋 345

第十一节 汪机论针法灸法 346

一、诊治疮疡,颁分辨经络 347

二、治病选穴,应灵活通变 347

五、荣卫流行,无早晚男女不同 348

四、治疗疮疡,需砭灸排毒 348

三、针刺非补,乃祛邪扶正 348

第十二节 李梴论针法灸法 349

一、取穴精练,善用五输穴 349

二、重视手法,倡用迎随补泻 349

三、强调气血流注,创立多元开穴 350

四、以灸防病,重在培元 350

第十三节 高武论针法灸法 351

一、倡用纳支取穴法 351

二、崇经典而不囿于经典 352

三、强调针刺八法 352

四、对呼吸补泻独有见地 353

第十四节 杨继洲论针法灸法 353

一、提倡针灸药物并用 354

二、强调针法灸法并重 355

三、重视穴位手法结合 3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