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华珠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04607819
- 页数:448 页
绪论 1
一、中医学的学科性质 1
(一)中医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 1
(二)中医学具有基础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 1
二、中医学的古代哲学基础 2
(一)元气论的基本内容 2
(二)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
(一)整体观念 2
(二)恒动观念 3
(一)元气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 4
四、中医理论的基本结构 4
(三)辨证论冶 4
(二)阴阳五行学说是构筑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 5
(三)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体系的核心 5
(四)中医理论休系的其他组成部分 5
上篇 基础理论 9
第一章 阴阳五行 9
第一节 阴阳学说 9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9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9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1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12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12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2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2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13
三、阴刚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13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3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3
(三)说明人体的病因病理 14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4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5
(二)以环核苷酸来探讨阴阳 16
(三)以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来探讨阴阳 16
(一)稳态与阴阳学说 16
(附)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 16
(四)从免疫学方面研究阴阳 17
(五)从血脂含量及血液流变学方面研究阴阳 17
(六)其他 17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8
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18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8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18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8
(一)五行的抽象特性 18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19
(三)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20
三、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21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1
(三)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22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23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24
(附)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 25
(一)从控制论角度研究五行 25
(二)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五行 25
(三)从信息沦角度研究五行 25
(四)从时空沦角度研究五行 25
(五)从天文、气象学角度研究五行 26
(六)其他 26
第三节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26
一、两种不同学说各有其特点 26
(一)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6
(二)认识和研究事物的哲学方法 26
(二)学说与中医学的关系 27
三、学说在医学中的综合运用 27
(三)学说论理的具体方法 27
(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7
(一)学说形成的意义 27
二、两种学说的共同特点 27
四、对学说的现代认识 28
第二章 藏象 29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9
二、以脏腑生理、病理为研究的核心内容 29
(附)现代研究 30
(一)心 31
一、五脏 31
第一节 脏腑的生理功能 31
(附)心包络 32
(附)现代研究 32
(二)肺 33
(附)现代研究 35
(三)脾 35
(附)现代研究 36
(四)肝 37
三、问家族病史及既往病史 38
(附)现代研究 39
(五)肾 40
(附)命门 42
(附)现代研究 42
(二)胃 43
二、六腑 43
(一)胆 43
(三)小肠 44
(四)大肠 44
(五)膀胱 44
(六)三焦 45
三、奇恒之腑 45
(一)脑 45
(二)女子胞 46
第二节 脏腑关系 46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46
(四)心与肾 47
(三)心与肝 47
(一)心与肺 47
(二)心与脾 47
(五)肺与脾 48
(六)肺与肝 48
(七)肺与肾 48
(八)肝与脾 48
(九)肝与肾 49
(十)脾与肾 49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49
(五)肾与膀胱 50
(四)肝与胆 50
(三)睥与胃 50
(二)肺与大肠 50
(一)心与小肠 50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51
第三节 气血津液 51
一、气 51
(一)基本概念 51
(二)气的生成与运动形式 51
(三)气的功能 52
(四)气的分类 52
二、血 53
(一)基本概念 53
三、津液 54
(一)基本概念 54
(三)血的运行 54
(二)血的生成 54
(四)血的功能 54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55
(三)津液的功能 55
(四)气、血、津液的关系 55
第三章 经络学说 57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 57
一、经络的概念 57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57
三、流注次序 58
第三节 奇经八脉 58
二、走向和交接规律 58
一、名称分类 58
第二节 十二经脉 58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59
(附)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 60
(一)建国以来我国经络学说研究经过 60
(二)关于经络实质的几种观点和假说 60
(三)国内对经络研究工作的择要简介 60
第四章 病因病机学说 62
第一节 病因 62
一、自然因素 62
(一)天时因素 62
(二)地理因素 65
(三)生物因素 65
二、情志因素 66
(二)劳倦内伤 67
三、生活因素 67
(一)饮食因素 67
(一)痰饮 68
(二)淤血 68
四、病理因素 68
五、体质因素 69
六、医病因素 69
七、诱发因素 69
(附)病因学说的现代研究 70
(一)气候因素的研究 70
(二)情忠团素的现代研究 70
第二节 病机 71
一、邪正斗争 71
(四)淤血的现代研究 71
(三)性行为与疾病关系的现代研究 71
二、阴阳失调 72
三、刀降失常 72
第五章 诊法 73
第一节 望诊 73
一、望全身情况 73
(一)望神 73
(二)望色 74
(三)望形体 75
(四)望姿态 75
二、望局部情况 75
(一)望头与发 75
(六)望咽喉 76
(五)望龋齿 76
(二)望目 76
(三)望鼻 76
(四)望唇口 76
(七)望月 77
(八)望皮肤 77
(九)望痈疽疔疖 77
三、望舌 78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 78
(二)脏腑在舌而上的分部 78
(三)舌诊的内容 78
(四)舌诊的临床意义 82
(五)望舌注意事项 82
(附)舌诊的现代研究 83
(一)痰涎 84
(二)呕吐物 84
四、望排出物 84
(三)大便 85
(四)小便 85
五、望小儿指纹 85
(一)指纹分三关 85
(二)望指纹的方法 85
(一)语声 86
一、听声音 86
(二)呼吸 86
第二节 闻诊 86
(四)形色主病 86
(三)审三关辫疾病轻重 86
(三)咳嗽 87
(四)呃逆、嗳气 87
二、嗅气味 87
(一)口腔气味 87
(二)排泄物与分泌物气味 87
第三节 问诊 87
一、问一般情况 88
二、问生活史 88
(一)间寒热 89
五、问现在症状 89
四、问起病 89
(二)问汗 90
(三)问痛 91
(四)问睡眠 92
(五)问饮食、口味 93
(六)问二便 94
(七)问经带 95
(八)问小儿 96
第四节 切诊 96
一、脉诊 96
(一)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96
(三)病脉与主病 98
(二)正常脉象 98
(四)相兼脉与主病山 100
(附)脉诊的现代研究 102
二、按诊 103
(一)按肌肤 103
(二)按手足 103
(三)按脘腹 104
(附)腹诊的现代研究 104
第六章 辨证 106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06
一、表里 106
(一)表证 106
(一)寒证 107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107
(二)热证 107
(二)里证 107
二、寒热 107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107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107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108
三、虚实 109
(一)虚证 109
(二)实证 109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109
(一)阴证与阳证 110
(二)亡阴证与亡阳证 110
(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110
四、阴阳 110
五、八纲之间的关系 111
第二节 脏腑辨证 111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11
(一)心气虚、心阳虚及心阳暴脱 111
(二)心血虚、心阴虚 112
(三)心火亢盛 112
(四)痰火扰心 112
(五)痰迷心窍 113
(六)心血淤阻 113
(七)小肠实热 113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13
(四)风热犯肺 114
(五)痰热壅肺 114
(一)肺气虚 114
(三)风寒束肺 114
(二)肺阴虚 114
(六)痰湿阻肺 115
(七)燥邪犯肺 115
(八)大肠湿热 115
(九)大肠津亏 116
三、睥与胃病辨证 116
(一)脾气虚 116
(二)脾阳虚 116
(六)脾胃湿热 117
(五)寒湿困脾 117
(四)脾不统血 117
(三)中气下陷 117
(七)胃阴虚 118
(八)寒凝胃脘 118
(九)胃火炽盛 118
(十)食滞胃脘 118
四、肝与胆病辨征 119
(一)肝气郁结 119
(二)肝火上炎 119
(三)肝血虚 120
(四)肝阴虚 120
(五)肝阳上亢 120
(六)肝风内动 120
(七)肝胆湿热 121
(八)寒滞肝脉 122
(九)胆郁痰扰 122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22
(一)肾阳虚 122
(二)肾气不固 123
(三)肾虚水泛 123
(四)肾不纳气 123
(五)肾精不足 123
(六)肾阴虚 124
(七)膀胱湿热 124
六、脏腑兼病辨证 124
(一)心肺气虚 124
(四)心肾阳虚 125
(三)心肾不交 125
(二)心脾两虚 125
(五)肝脾不调 126
(六)肝胃不和 126
(七)肝火犯肺 126
(八)肝肾阴虚 126
(九)脾肺气虚 127
(十)肺肾阴虚 127
(十一)脾肾阳虚 127
第三节 六经辨证 127
一、太阳病证 128
(一)太阳中风证 128
(二)太阳伤寒证 128
(二)阳明腑证 129
三、少阳病证 129
二、阳明病证 129
(一)阳明经证 129
四、太阴病证 130
五、少阴病证 130
(一)少阴寒化证 130
(二)少阴热化证 130
六、厥阴病证 131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 131
一、卫分征 131
三、营分证 132
(四)热结肠道 132
(三)热扰胸膈 132
(二)热壅于肺 132
二、气分证 132
(一)气分热盛 132
(一)热伤营阴 133
(二)热人心包 133
四、血分证 133
(一)血热妄行 133
(二)肝热动风 133
第五节 三焦辨证 133
一、上焦湿热 134
二、中焦湿热 134
三、下焦湿热 135
一、治病求本 136
(一)正洽反冶 136
第七章 治则与治法 136
第—节 治则 136
(二)标本缓急 137
二、扶正祛邪 138
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38
第二节 治法 139
一、汗法 139
二、吐法 139
三、下法 140
四、和法 140
六、清法 141
七、消法 141
五、温法 141
八、补法 142
第八章 中药与方剂 143
第一节 常用中药 143
一、小药基本知识 143
(一)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143
(二)中药的炮制 143
(三)中药的性能 145
(四)中药的用法 147
二、常用中药 149
(一)解表药 149
1.辛温解表药 149
2.辛凉解表药 151
(二)祛风湣药 153
(三)祛湿药 154
1.化湿燥湿药 154
2.淡渗利水药 156
3.清热利湿药 157
(四)清热药 157
1.清热泻火药 157
2.清热解毒药 159
2.润下药 160
3.清热凉血药 161
4.清热燥湿药 162
5.清虚热药 163
(五)消导药 164
(六)驱虫药 165
(七)催吐药 166
1.攻下药 167
(八)泻下药 167
3.逐水药 169
(九)祛痰止咳药 169
1.清化热痰药 170
2.温化寒痰药 170
3.止咳平喘药 172
(十)温里药 173
(十一)理气药 175
(十二)理血药 177
1.活血药 177
2.止血药 178
(十三)补益药 181
1.补气药 182
2.补血药 184
3.补阴药 185
4.补阳药 186
(十四)固涩药 188
1.止汗药 188
2.涩肠止泻药 188
3.固精、止带、缩尿药 189
(十五)平肝熄风药 190
(十六)安神药 191
(十七)开窍药 192
(十八)外用药 193
一、方剂的基本知识 194
1.组成原则 194
第二节 方剂 194
2.组成变化 195
(二)方剂的剂型 195
5.丹剂 196
4.膏剂 196
6.洒剂 196
7.茶剂 196
3.丸剂 196
2.散剂 196
1.汤剂 196
二、常用方剂 197
(三)治法与方剂 197
(一)解表剂 197
8.药露 197
(二)治风剂 198
(三)祛湿剂 201
(四)清热剂 202
(五)和解剂 206
(六)消导剂 207
(七)治燥剂 208
(八)泻下剂 210
(九)化痰止咳剂 212
(十)温里剂 214
(十一)理气剂 215
(十二)理血剂 216
(十二)补益剂 218
(十四)安神剂 221
(十五)开窍剂 224
(十六)固涩剂 226
(十七)驱虫剂 229
(十八)外用剂 229
第九章 内科疾病 233
第一节 普通感冒 233
中篇 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 233
第二节 支气管炎 234
第三节 大叶性肺炎 237
第四节 支气管哮喘 239
第五节 肺脓肿 242
第六节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244
第七节 高血压病 247
第八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 249
第九节 风湿热 251
第十节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253
第十—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55
第十二节 急慢性胃炎 257
第十三节 胃、十二指肠溃疡 259
第十四节 溃疡性结肠炎 262
第十五节 急性胰腺炎 264
第十六节 急慢性肾盂肾炎 266
第十七节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268
第十八节 贫血 270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270
二、缺铁性贫血 273
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74
第十九节 败血症 275
第二十节 糖尿病 277
第二十一节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279
第十章 传染病 281
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 281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283
第三节 肠伤寒 285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 286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288
第六节 流行性出血热 290
第十一章 神经病和精神病 294
第一节 神经衰弱 294
第二节 癔症 296
第三节 癫痫 297
第四节 脑血管意外 299
第五节 精神病 301
第十二章 外科疾病 304
第一节 胆道感染与胆石病 304
第二节 硬皮病 305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307
第十三章 妇产科疾病 310
第一节 痛经 310
第二节 闭经 312
第三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 314
第四节 不孕症 317
第五节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18
第六节 流产 320
一、胎漏、胎动不安 321
二、堕胎、小产、滑胎 322
三、胎死不下 323
第七节 产褥感染 324
第八节 急性乳腺炎 326
第九节 阴道炎 328
第十节 盆腔炎 329
一、急性盆腔炎 330
4.神门 330
二、慢性盆腔炎 331
第十一节 子宫肌瘤 333
第十二节 更年期综合征 334
第十四章 儿科疾病 336
第二节 百日咳 338
第三节 麻疹 340
第四节 流行性腮腺炎 342
第五节 猩红热 345
第六节 小儿泄泻 346
第七节 小儿营养不良 349
第八节 小儿惊厥 351
第一节 针法 357
一、针具 357
下篇 针灸学 357
第十五章 针灸基本知识 357
三、毫针刺法 358
(一)进针法 358
(二)进针角度和深度 359
(三)行针与得气 359
(四)补泻手法 360
(五)留针发 360
(四)折针 361
(三)弯针 361
(二)滞针 361
四、针刺意外的处理和预防 361
(一)晕针 361
(六)温针 361
(七)出针 361
(五)血肿 362
(六)后遗感 362
五、针刺注意事项 362
第二节 灸法 362
第一节 小儿肺炎 363
一、常用灸法 363
(一)艾炷灸 363
(二)艾条灸 363
(三)温针灸 363
一、解剖标志取穴法 364
(二)活动标志发 364
(一)固定标志 364
第三节 取穴法 364
二、灸法的适应证、禁忌及注意事项 364
二、骨度分寸取穴法 365
三、指量取穴法 365
(一)中指同身寸 365
(二)拇指同身寸 365
(三)横指同身寸 366
第十六章 经穴 367
第一节 十四经穴 367
一、手太阴肺经 367
(一)经脉循行 367
(二)木经主治概要 367
3.列缺 368
2.尺泽 368
(三)常用腧穴 368
二、针刺前的准备 368
1.中府 368
4.太渊 369
5.少商 369
二、手阳明大肠经 369
(一)经脉循行 369
(二)木经主治概要 370
(三)常用腧穴 370
1.商阳 370
2.合谷 370
3.阳溪 371
4.曲池 371
7.迎香 372
5.臂臑 372
6.肩髃 372
三、足阳明胃经 373
(一)经脉循行 373
(二)本经主治概要 373
(三)常用腧穴 374
1.承泣 374
2.四白 374
3.地仓 374
4.颊车 374
5.下关 374
11.上巨虚 375
12.丰降 375
10.足三里 375
13.解溪 375
7.天枢 375
8.粱丘 375
5.头维 375
9.犊鼻 375
14.内庭 376
15.厉兑 376
1.隐白 377
4.三阴交 377
2.公孙 377
3.商丘 377
(三)常用腧穴 377
(二)本经主治概要 377
(一)经脉循行 377
四.足太阴脾经 377
5.阴陵泉 378
6.血海 378
7.大横 378
8.大包 378
五、手少阴心经 378
(一)经脉循行 378
(二)本经主治概要 379
(三)常用喻穴 379
1.极泉 379
2.少海 379
5.少冲 380
3.通里 380
(三)常用腧穴 381
(二)本经主治概要 381
1.少泽 381
2.后溪 381
(一)经脉循行 381
六、手太阳小肠经 381
7.颧髎 382
8.听宫 382
6.曲垣 382
七、足太阳膀胱经 382
(一)经脉循行 382
5.臑俞 382
4.小海 382
1.睛明 383
(三)常用腧穴 383
2.攒竹 383
(二)本经主治概要 383
4.大杼 384
3.天柱 384
5.风门 384
9.肝俞 385
8.膈俞 385
10.胆俞发 385
11.脾俞 385
7.心俞 385
6.肺俞 385
14.大肠俞 386
13.肾俞 386
15.膀胱俞 386
16.次髎 386
12.胃俞 386
20.膏盲俞 387
21.志室 387
19.委中 387
22.秩边 387
23.承山 387
18.殷门 387
17.承扶 387
25.昆仑 388
24.飞扬 388
26.申脉 388
(一)经脉循行 389
八、足少阴肾经 389
(二)本经主治概要 389
27.至阴 389
3.照海 390
2.太溪 390
4.复溜 390
5.阴谷 390
1.涌泉 390
(三)常用腧穴 390
(一)经脉循行 391
九、手厥阴心包经 391
(二)本经主治概要 391
6.俞府 391
2.曲泽 392
1.天池 392
3.间使 392
(三)常用腧穴 392
3.养老 392
5.中冲 393
(一)经脉循行 393
4.内关 393
2.中渚 394
1.关冲 394
(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394
(二)本经主治概要 394
(三)常用腧穴 394
3.阳池 395
4.外关 395
5.支沟 395
6.天井 395
7.臑会 395
8.肩髎 395
9.翳风 395
10.角孙 395
11.耳门 395
12.丝竹空 396
十一、足少阳胆经 396
(一)经脉循行 396
1.瞳于髎 397
2.听会 397
(二)本经主治概要 397
(三)常用腧穴 397
3.率谷 398
4.阳白 398
5.风池 398
6.肩井 398
7.带脉 398
11.悬钟 399
13.足临泣 399
12.丘墟 399
10.光明 399
9.阳陵泉 399
8.环跳 399
14.足窍阴 400
十二、足厥阴肝经 400
(一)经脉循行 400
(二)本经主治概要 400
4.曲泉 401
2.行间 401
3.太冲 401
(三)常用腧穴 401
1.大敦 401
5.期门 402
十三、督脉 402
(一)经脉循行 402
2,腰阳关 403
5.陶道 403
4.至阳 403
3.命门 403
1.长强 403
(三)常用腧穴 403
(二)本经主治概要 403
6.大椎 404
7.哑门 404
8.风府 404
9.百会 404
10.人中 404
11.龈交 404
1.会阴 405
(三)常用腧穴 405
2.中极 405
十四、任脉 405
(二)本经主治概要 405
(一)经脉循行 405
3.关元 406
4.气海 406
5.神阙 406
6.中脘 406
7.膻中 406
8.天突 406
9.廉泉 406
10.承浆 406
第二节 经外奇穴 407
一、头颈部穴 407
1.太阳 407
2.印堂 407
3.鱼腰 407
二、胸背部穴 408
7.金津、玉液 408
2.气喘 408
1.定喘 408
5.四神聪 408
4.球后 408
6.内迎香 408
1.十宣 409
4.落枕 409
3.八邪 409
2.四缝 409
三、上肢部穴 409
5.十七椎下 409
4.腰眼 409
3.溃疡穴 409
四、下肢部穴 410
1.八风 410
2.阑尾 410
3.胆囊 410
4.膝眼 410
第二节 火罐疗法 411
三、皮内针刺法 411
二、皮肤针刺法 411
第一节 三棱针 皮肤针 皮内针 411
第十七章 其他疗法 411
一、三棱针刺法 411
第三节 耳针疗法 412
一、耳廓的表面解韧 412
二、耳穴的分布 413
三、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413
四、耳穴的应用 413
一、一般治疗原则 418
二、配穴处方原规 418
第一节 治则 418
第十八章 治疗总则 418
第二节 特定穴的应用 419
一、俞穴和募穴 419
二、原穴和络穴 419
三、五输穴 420
四、八会穴 421
五、郄穴 421
耳鸣、耳聋 423
扁桃体炎 423
支气管炎 423
感冒 423
第十九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423
流行性腮腺炎 423
支气管哮喘 424
胃痛 424
腹痛 424
膈肌痉挛 424
泄泻 424
关节炎 425
胁痛 425
腰痛 425
呕吐 425
坐骨神经痛 426
脑血管意外 426
高血压 426
神经衰弱 426
遗精 427
遗尿 427
牙痛 427
糖尿病 427
精神分裂症 427
尿潴留、尿失禁 427
面神经麻痹 428
头痛 428
三叉神经痛 428
落枕 429
小儿消化不良 429
荨麻疹 429
急、慢性鼻炎 429
结膜炎 429
近视眼 429
小儿麻痹后遗症 430
痛经 430
功能性子官出血 430
闭经 430
带下 430
滞产 430
缺乳 430
急性乳腺炎 431
阑尾炎 431
附录 常见疾病方剂索引 432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中医女科十大名著 济阴纲目 大字本》(明)武之望著 2012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药剂学实验 第2版》韩丽,史亚军 2018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用书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与解析 第3版》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组 2019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 第2版》赵骏 2018
- 《浙江中医临床名家 朱古亭》方剑乔总主编 2019
- 《高考快速作文指导》张吉武,鲍志伸主编 2002
- 《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杨淑芝主编 2008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近代旅游指南汇刊二编 16》王强主编 2017
- 《青青校树》徐伟珠译;(捷克)兹旦内克·斯维拉克 2019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黄遵宪集 4》陈铮主编 2019
- 《孙诒让集 1》丁进主编 2016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
- 《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理实一体化教程 下》王秀军,徐永红主编;刘波,刘克生副主编 2017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