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货币银行概论
货币银行概论

货币银行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海宽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4312·109
  • 页数:374 页
图书介绍:
《货币银行概论》目录

目录 1

第一篇 银行和银行信用 1

第一章 我国社会主义银行 1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2

一、全国解放前革命根据地的银行 2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 5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银行体系的形成 6

一、没收官僚资本主义金融机构 6

二、取消外国在华银行的特权 7

三、对私营金融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8

四、我国社会主义银行体系的结构 10

第三节 我国现行的银行体制 13

一、中国人民银行 14

二、中国工商银行 16

三、中国农业银行 17

四、中国银行 18

五、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20

六、农村信用合作社 23

七、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25

第四节 我国社会主义银行的作用 27

一、在以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28

二、银行的宏观经济调节作用 34

第二章 我国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 42

第一节 我国银行的资金来源 42

一、自有资金 42

二、各项存款 43

三、结算中占用资金 47

四、货币发行 49

第二节 我国银行的资金运用 50

一、各项贷款 50

二、其它资金运用项目 51

第三节 财政收支与银行资金来源、运用的关系 55

一、财政收支对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影响 55

二、信贷资金来源和运用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57

第四节 信贷资金来源同运用的关系 58

三、信贷差额是信贷收支和财政收支的共同差额 58

一、形式上资金的运用决定资金的来源 59

二、本质上资金的来源决定资金的运用 60

三、增加信贷资金来源的意义 61

第五节 银行动员和运用资金活动的作用 62

第三章 储蓄存款 66

第一节 储蓄存款的产生和发展 66

一、什么是储蓄存款 66

二、旧中国的储蓄存款 67

三、我国人民储蓄事业的发展 68

第二节 我国储蓄存款的基本原则 71

第三节 储蓄存款的种类 74

一、活期储蓄存款 74

二、定期储蓄存款 75

三、华侨(人民币)定期储蓄存款 76

四、其他储蓄存款种类 77

一、增加国家信贷资金的来源 78

第四节 储蓄存款的重大作用 78

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 80

三、培养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80

四、为人民群众生活服务 81

第五节 储蓄工作上的几个理论问题 82

一、增加储蓄存款能否增加国家建设资金 82

二、储蓄存款对商品货币市场的压力问题 88

三、储蓄存款同商品购买力的关系 90

第六节 进一步发展人民储蓄事业 93

三、开展耐用消费品和住房贷款 94

一、加强储蓄存款宣传 94

二、尽可能方便存取 94

四、加强调查研究 95

第四章 工商业信贷 96

第一节 工商企业的资金构成 96

一、固定资金 96

二、流动资金 97

三、专项资金 99

四、流动资金同固定资金的比例 99

第二节 我国流动资金管理体制的演变 100

第三节 流动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 104

一、调剂各国营企业之间的自有流动资金 104

二、建立企业补充自有流动资金制度 105

三、改进企业流动资金定额或计划的核定办法 106

四、对国营企业流动资金实行计划管理 106

五、保持流动资金完整无缺 107

六、加重银行在流动资金管理工作上的责任 108

七、全面管好企业流动资金 108

第四节 银行的工商信贷 109

一、工商信贷的意义 109

二、工商信贷的目的 110

三、工商信贷的原则 110

四工业货款种类 114

五、商业贷款种类 115

第五节 技术改造贷款 116

一、技术改造贷款的创办和发展 116

二、银行办理技术改造贷款的意义 117

三、银行发放技术改造贷款的优越条件 118

四、银行发放技术改造贷款的资金来源 119

五、技术改造贷款的归还 121

六、银行发放技术改造贷款符合资金分口管理原则 122

第六节 信贷监督 123

第七节 商业信用 125

一、有领导地开放部分商业信用 125

二、开放部分商业信用能否引起信用膨胀 126

三、关于能否全面开放商业信用的探讨 127

第八节 股票和债券 130

一、什么是股票和债券 130

二、股票、债券的作用 132

三、我国股票和债券的管理 133

四、股票、债券的交易和流通 134

第五章 农业贷款 135

第一节 农业资金的特点 135

一、季节性强 135

三、分布不平衡 136

二、自有资金来源不够稳定 136

第二节 农业贷款 137

一、农业企业的资金 137

二、贷款的原则 138

三、贷款种类 139

四、充分发挥农业贷款的作用 143

第三节 财政农业拨款的监督拨付 144

一、农村存款同农业贷款不能简单对比 146

第四节 如何认识银行对农业的支援 146

二、对农村存款和农业贷款应作全面分析 148

第五节 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工作 151

第六章 银行利息 155

第一节 利息的性质 155

一、高利贷利息 155

二、资本主义银行利息 156

三、社会主义银行的利息 158

第二节 社会主义银行利息的作用 158

二、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159

一、促进增加国家信贷资金来源 159

三、发挥宏观经济调节作用 160

四、增加国家收入 162

第三节 如何合理制定银行利率 162

一、资本主义银行利率的形成 162

二、我国银行利率的制定 164

第四节 我国银行利率的发展过程 165

一、1949年到1955年期间由高降低 165

三、1971年全面降低 169

二、1955年到1971年单位利率基本未变,储蓄利率有所下降 169

四、1979年以后逐步提高 172

第五节 利率同物价的关系 176

一、有利于回笼货币 176

二、促进企业降低成本 178

三、能产生有利于物价稳定的心理影响 180

第七章 我国的转帐结算制度 182

第一节 转帐结算的产生和发展 182

一、什么是转帐结算 182

二、转帐结算的产生 183

三、转帐结算的发展 184

第二节 转帐结算的作用和基本原则 187

一、转帐结算的作用 187

二、转帐结算的基本原则 190

三、转帐结算的一些基本规定 191

第三节 异地结算方式 193

一、委托收款结算方式 193

二、信用证结算方式 195

三、汇兑结算方式 196

四、限额结算方式 197

五、异地托收承付结算方式 199

第四节 同城结算方式 203

一、支票结算方式 203

二、付款委托书结算方式 204

三、托收无承付结算方式 204

四、同城托收承付结算方式 205

第五节 转帐结算工作的现状和趋势 205

第八章 我国社会主义货币 208

第二篇 货币和货币流通 208

第一节 全国解放前的货币 209

一、旧中国的货币 209

二、全国解放前各革命根据地的货币 211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货币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215

一、人民币的产生 215

二、采取有力措施,制止通货膨胀 217

三、发行新币,消除通货膨胀痕迹 220

一、我国社会主义货币存在的必要性 222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货币的必要性、本质和特点 222

二、我国社会主义货币的本质 226

三、我国社会主义货币的特点 228

第四节 人民币的价值基础 230

一、对人民币价值基础的不同看法 230

二、人民币的价值基础是社会商品价值 231

三、如何理解人民币的价值基础问题 233

四、黄金充当货币材料的历史已基本结束 234

五、纸币同贵金属脱钩是货币的一大进步 236

六、同几种不同看法的商榷 237

七、认识人民币代表商品价值的现实意义 240

第五节 人民币的职能 241

一、价值尺度 241

二、流通手段 243

三、支付手段 244

四、贮藏手段 245

第六节 人民币的作用 247

一、国民经济计划的工具 248

二、经济核算的工具 248

三、国民收入分配的工具 249

第九章 社会主义货币流通 250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主义货币流通 250

第二节 货币流通规律 254

一、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254

二、市场货币容纳量的弹性 255

第三节 市场货币流通状况的测量方法 257

一、原来测算方法存在的问题 257

二、测算市场货币流通状况的主要依据 262

三、实践证明可以用物价水平测算货币流通状况 264

四、测算市场货币流通状况方法的发展趋势 265

第四节 现金管理 268

一、什么是现金管理 268

二、现金管理的内容 269

三、我国现金管理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270

四、现金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272

第五节 货币流通的调节 272

二、严格控制货币投放 273

一、扩大商品销售,大力组织货币回笼 273

三、积极开展储蓄工作 274

第六节 财政收支同货币流通的关系 274

一、财政赤字同银行货币发行在数量上的差别 275

二、只有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货币流通才能正常 276

第七节 扩大货币流通研究范围 277

一、为什么要扩大货币流通研究范围 278

二、扩大货币流通研究范围的具体设想 279

三、怎样实际扩大货币流通研究范围 283

一、怎样才算是稳定的货币 286

第十章 坚持稳定的货币政策 28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 286

二、货币稳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287

三、在货币政策上的历史经验 288

四、慢性通货膨胀政策不适合我国情况 290

第二节 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 292

一、信用膨胀同通货膨胀的关系 292

二、衡量信用是否膨胀的标准 294

三、防止发生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 295

第三节 建立能有效控制货币发行的银行体制 301

一、货币发行同银行贷款的关系 301

二、原来银行体制不能有效控制货币投放 302

三、建立一套能够控制货币发行的制度 304

第三篇 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307

第十一章 综合信贷计划 307

第一节 综合信贷计划的内容和意义 307

一、综合信贷计划的内容 307

二、综合信货计划的意义 310

第二节 综合信贷计划的建立和发展 311

第三节 信贷差额控制办法 316

一、什么是信贷差额控制办法 316

二、信贷差额控制办法的作用 318

三、信贷计划管理办法的进一步政革 319

第四节 综合信贷计划的作用 320

二、有计划地开展银行各项业务 321

三、对信贷指标同其它经济指标进行综合平衡 322

四、综合信贷计划的反映作用 323

第五节 综合信贷计划同现金计划的关系 323

一、两个计划一个差额 325

二、增加贷款就要增加现金投放 326

三、两个计划的依据基本一致 327

第六节 综合信贷计划的编制 330

一、编制综合信贷计划的基本依据 330

二、编制综合信贷计划的方法 332

第七节 对综合信贷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 335

一、检查的目的 335

二、检查的方法 336

三、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和调查研究工作 337

第十二章 银行的经济信息工作 341

第一节 什么是银行经济信息 341

一、什么是信息 341

二、经济信息的特点 342

三、银行经济信息是经济信息的一部分 343

第二节 银行经济信息工作的内容 343

一、广泛收集各种经济情报 344

二、对掌握的资料和情况进行归纳、整理 345

三、信息的传递 346

四、建立经济信息资料档案 347

五、进行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348

第三节 银行开展经济信息工作的必要性 350

六、咨询服务 350

一、社会的需要是经济信息事业发展的动力 351

二、我国急需开展经济信息工作的原因 352

三、经济信息工作同信贷调查的区别 353

第四节 银行经济信息工作的前景 356

一、银行开展经济信息工作的有利条件 356

二、把银行经济信息工作向前推进一步 358

第一节 银行的性质 361

一、资本主义银行的性质 361

第十三章 银行财务收支的核算和管理 361

二、关于社会主义银行性质的争议 362

三、社会主义银行的性质 362

第二节 银行的业务收支 364

一、银行的业务收入 364

二、银行的业务支出 367

三、银行的经营结果 368

四、银行经济核算办法 368

第三节 对银行实行经济核算的几点看法 370

一、制定利息调节办法 370

二、提取企业基金不要同职工工资总额挂钩 373

三、实行劳动定额制 374

一、充分动员和合理分配信贷资金 8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