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21世纪行政管理工作新观念
21世纪行政管理工作新观念

21世纪行政管理工作新观念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勃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00768279
  • 页数:291 页
图书介绍:
《21世纪行政管理工作新观念》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 权力制衡的观念 1

一、不受制约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 1

前言页 1

二、反腐斗争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亡 5

三、完善廉政制度 12

四、健全行政法制 22

五、强化监督机制 32

一、国家必须“法治”的科学分析 42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2

第二章 必须厉行依法行政的观念 42

(二)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44

(三)依法治国是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 45

二、行政“法治”观念的兴替 46

(一)树立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的观念 47

(二)根除封建专制“人治”的观念 48

(三)确立政府对市场运行进行法律调控的观念 49

(四)处理好改革与依法行政关系的观念 50

(五)借鉴古今中外法制建设经济的观念 51

(六)认真培育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观念 52

(二)行政领导是依法成事的模范 54

(一)行政领导是服务和廉政的模范 54

三、行政领导是依法行政的模范 54

(三)行政领导是依法决策的模范 56

(四)行政领导是守法和监督的模范 57

四、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是依法行政的关键 58

(一)必须依法进行行政决策 59

(二)必须依法管理经济 59

(三)必须依法管理人事 60

五、要建立监督约束机制是依法行政的保证 60

(一)要强化对党员和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 61

(二)要建立起权力制约的内在机制 62

(三)要建立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约束制度 63

第三章 科学决策的观念 65

一、走出经验决策的沼泽 65

二、认识科学决策的价值 69

三、健全科学决策的体制 76

四、优化科学决策的环境 82

五、坚持科学决策的准则 86

六、完善科学决策的程序 90

第四章 科教兴国的观念 96

一、科学技术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96

(一)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 99

二、科学技术必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99

(二)科技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102

(三)要制定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 103

三、科学技术转变成第一生产力的科学途径 104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104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107

(三)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树立企业是技术开发主体的观念 109

(四)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 111

四、科学技术转变成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规律 113

(一)积累突破规律 114

(二)不平衡发展规律 116

(三)转移规律 117

(四)综合创新规律 120

(五)跃升规律 121

五、教育功能的再认识 122

(一)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123

(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124

(三)教育是科研--生产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124

(四)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125

(五)教育是现代化的智囊机构 126

六、落实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战略地位 127

七、实施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战略 132

一、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39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分类 139

第五章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效益观念 139

(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一种规律性的普遍趋势 140

(三)前苏联的历史教训 141

二、我国经济增长状况的考察 142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我国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关键 146

(一)解决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必须从转变增长方式入手 147

(二)经济发展将从总量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为主 147

(四)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 148

(三)以加强内在约束力为主 148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任务 149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对策 150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方向 150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对策 154

五、现代化经济建设必须以效益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158

(一)向结构优化要效益 158

(二)向规模经济要效益 161

(三)向科技进步要效益 162

(四)向科学管理要效益 164

一、目标的含义及其特征 168

第六章 树立目标和目标系统观念 168

二、目标确定的科学依据 173

(一)目标是需求的反映 174

(二)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174

(三)目标管理与环境意识 175

(四)确定目标应遵循的六个原则 176

1.关键性与全面性结合 176

2.灵活性与一致性结合 177

3.可行性与挑战性结合 177

4.具体化与定量化结合 177

6.指令性与民主性结合 178

5.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 178

三、确定目标和目标系统的原则 179

(一)全面性原则 179

(二)重点性原则 180

(三)先进性原则 180

(四)可行性原则 181

(五)灵活性原则 181

四、中国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的科学评估 182

(一)中国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的科学评价 182

(二)中国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88

(三)中国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是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需要 189

五、目标管理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 190

(一)转变领导观念 191

1.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191

2.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 191

3.从“危机式管理”转向目标管理 191

4.从“压迫式管理”转向民主管理 192

5.从集权管理转向分权管理 192

6.从事后把关转向前期决策 192

7.从指令导向转向目标导向 192

(二)提高领导能力 193

9.从重表现转向重成果 193

8.从事必躬亲转向按级管理 193

1.提高决策能力 194

2.提高组织能力 194

3.提高协调能力 194

4.提高控制能力 195

第七章 建立环境参照系统的观念 196

一、面向21世纪的国际经济环境 196

(一)走向21世纪的战略产业 197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 200

(三)世界经济大战争夺的制高点 204

(四)现代科学技术在大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207

二、走向21世纪的中国国势 209

(一)保持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 210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 212

(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214

(四)切实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 216

(五)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18

三、21世纪中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参照原理” 219

四、利用环境参照系统的原理,设计中国2010年的达标战略措施和战略途径 224

第八章 跨世纪人才积极培养的战略观念 228

一、跨世纪人才的含义和特征 229

二、培养和造就大批跨世纪人才的战略意义 233

三、培养和造就大批跨世纪人才的指导思想 240

四、培养和造就大批跨世纪人才的战略措施 246

第九章 要有居安思危的危机观念 252

一、社会危机是经常的客观存在 252

二、中国社会的根本危机:政府行政的合法性危机 256

(一)集权与分权的冲突 257

(二)公平与效率的冲突 258

(三)政府腐败与廉政的冲突 259

(四)管制行政与服务行政的冲突 259

(五)希望与失望的冲突 259

三、社会危机的根源:对改革缺乏认同 260

四、倡导危机观念:社会发展、改革、稳定之需要 263

第十章 全球观念 268

一、正在形成的世界新格局 269

(一)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269

(二)世界经济新格局的特点 271

(三)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发展趋势 273

二、重建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74

(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和目标 274

(二)建立新型的国际合作关系 275

(三)为第三世界的发展共同努力 277

(四)世界经济的整体管理 278

(五)增强世界性相互依存管理 280

三、实现全球和平发展,消除贫困、污染 281

(一)和平与发展--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281

(二)消除贫困和污染 282

四、中国是和平与发展战略的重心 283

五、全球观念对行政管理行为主体的要求 285

(一)胸怀全球放眼世界的战略眼光 285

(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路 286

(三)勇于解剖自己正视弱点振奋民族精神 288

(四)摆正发展与利益协调关系 29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