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系统辨证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雷顺群著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14365·26
- 页数:367 页
第一节 系统论及其基本原则 1
第一章 概述 1
一、系统论的萌芽、草创、确立和发展 2
二、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4
1. 系统整体原则 4
2. 系统要素原则 5
3. 系统联系原则 5
4. 系统结构原则 7
5. 系统属性原则 8
6. 系统功能原则 8
7. 系统稳态原则 9
8. 系统动态原则 10
9. 系统环境原则 10
三、系统论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的地位 11
10. 系统模型原则 11
四、自觉地运用系统论思想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的伟大宝库 13
第二节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14
一、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 14
1. 自然现象的观察 14
2. 生理活动的了解 15
3. 病理变化的分析 16
4. 临床治疗的总结 16
5. 解剖结构的认识 17
6. 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 18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划分 19
三、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24
第三节 从系统论的基本原则认识藏象学说 28
一、构成人体系统的基本要素 29
二、构成人体系统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 32
1. 各种要素通过经络联结成一个系统整体 32
2. 要素之间生理和病理的特殊相关性形成了五脏子系统 34
3. 五脏子系统的相互协调使机体保持相对稳态 37
4. 五脏子系统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40
三、从人体系统的结构模式图看藏象 41
第四节 五脏系统分析 44
一、心系统 44
1. 对心系统中主要脏腑的解剖认识 44
2. 心系统中主要脏腑所属的经脉 45
3. 心系统的生理与病理 47
4. 心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49
5. 心系统与大自然的收受关系 51
6. 心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系 52
二、肺系统 54
1. 对肺系统中主要脏腑的解剖认识 54
2. 肺系统中主要脏腑所属的经脉 54
3. 肺系统的生理与病理 55
4. 肺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58
5. 肺系统与大自然的收受关系 60
6. 肺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系 60
三、脾系统 62
1. 对脾系统中主要脏腑的解剖认识 62
2. 脾系统中主要脏腑所属的经脉 62
3. 脾系统的生理与病理 63
4. 脾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65
5. 脾系统与大自然的收受关系 69
6. 脾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系 69
1. 对肝系统中主要肝腑的解剖认识 70
四、肝系统 70
2. 肝系统中主要脏腑所属的经脉 71
3. 肝系统的生理与病理 72
4. 肝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73
5. 肝系统与大自然的收受关系 76
6. 肝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系 77
五、肾系统 77
1. 对肾系统中主要脏腑的解剖认识 77
2. 肾系统中主要脏腑所属的经脉 78
3. 肾系统的生理与病理 80
4. 肾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85
5. 肾系统与大自然的收受关系 88
6. 肾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系 88
1. 为人体阳气运行之通道 89
附:三焦及手少阳三焦经 89
2. 为人体水液运行之通道 90
3. 为人体之孤腑 90
4. 划分人体之部位 90
第五节 建立中医系统辨证的新体系 92
一、中医“辨证”的思维过程 92
二、藏象学说是中医各种辨证方法赖以统一的基础 95
三、建立“以五脏系统为纲,以证型为目”的中医系统辨证 99
1. 组成证型的三要素 99
2. 定系原则 101
3. 系内证型的顺序排列原则 105
4. 系统辨证的特点 106
2. 心气虚弱脏躁证 108
一、气虚类 108
1. 心气虚证 108
第二章 心系统辨证 108
第一节 虚证 108
二、血虚类 109
心血虚证 109
三、气血两虚类 110
心气血两虚证 110
四、阴虚类 110
1. 心阴虚证 110
2. 心阴亏损,心阳有余证 111
五、阳虚类 112
1. 心阳虚证 112
2. 心阳暴脱证 115
3. 水气凌心证 116
4. 小肠虚寒证 116
2. 心阴阳两虚,风邪外袭证 117
六、阴阳两虚类 117
1. 心阴阳两虚证 117
第二节 实证 118
一、暑类 118
暑闭心窍证 118
二、湿类 118
1.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 118
2. 湿热蕴于心经口糜证 119
三、火(热)类 119
1. 心火亢盛证 119
2. 热在心营证 121
3. 热陷心包证 122
4. 热入血分证 124
5. 血热崩漏证 125
6. 血热胎动证 125
8. 热燔营血证 126
7. 气营两燔证 126
9. 小肠实热证 127
四、气类 127
1. 气郁痰结,蔽阻神明证 127
2. 小肠气滞证 127
3. 手少阴心经痹阻证 128
4. 手厥阴心包经痹阻证 128
5. 手太阳小肠经痹阻证 128
五、血类 129
心血瘀阻证 129
六、痰类 129
1. 痰迷心窍证 129
2. 风痰上逆,蒙蔽心窍证 130
4. 痰热壅盛,蒙蔽心窍证 131
3. 寒痰秽浊,蒙蔽心窍证 131
5. 痰火扰心证 132
6. 痰湿凝结,舌下痰包证 133
七、水类 133
饮遏心阳证 133
第三章 肺系统辨证 134
第一节 虚证 134
一、气虚类 134
1. 肺气虚证 134
2. 表虚自汗证 135
3. 肺气欲绝证 136
4. 肺虚有热证 136
二、阴虚类 137
1. 肺阴虚证 137
3. 大肠液亏证 139
2. 虚热肺痿证 139
三、阳虚类 140
1. 肺气虚寒证 140
2. 虚寒肺痿证 140
3. 肺气虚寒鼻渊证 141
4. 大肠虚寒证 142
5. 胸阳不足,痰聚胸痹证 142
第二节 实证 143
一、风类 143
1. 风寒表虚证 143
2. 风寒表实证 148
3. 风寒犯肺证 159
4. 风寒化热鼻渊证 160
5. 外感风寒湿邪证 161
6. 风热袭表证 162
7. 风热犯肺证 168
8.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 170
9. 风水客表证 171
二、寒类 171
1. 肺寒喘咳证 171
2. 寒实结胸证 172
三、暑类 172
1. 暑热伤肺证 172
2. 暑热伤气证 173
四、湿类 173
1. 湿困肌表证 173
2. 湿滞大肠证 175
3. 寒湿困表证 175
4. 湿热郁表证 176
6. 大肠湿热证 177
5. 湿热郁发白?证 177
7. 湿热蕴蒸,灼伤肠络证 178
五、燥类 178
1. 燥犯肺卫证 178
2. 燥热伤肺证 181
六、火(热)类 183
1. 邪热壅肺证 183
2. 肺热成痈证 183
3. 肺热熏灼痿躄证 184
4. 肺热气壅癃闭证 184
5. 肺热阴伤上消证 185
6. 热客肺经,白睛溢血证 185
7. 热实结胸证 185
8. 热郁胸膈证 187
9. 热灼胸膈证 189
10. 温毒壅滞上焦证 189
11. 肠热下利证 189
12. 肠热成痈证 190
13. 手太阴肺经邪热上冲证 191
14. 手阳明大肠经邪热上冲证 191
七、气类 192
1. 肺气痹结证 192
2. 手太阴肺经痹阻证 192
3. 手阳明大肠经痹阻证 192
八、血类 193
1. 胸部瘀血证 193
2. 瘀血内结噎膈证 193
1. 痰湿阻肺证 194
2. 痰浊壅盛,痹阻胸阳证 194
九、痰类 194
3. 痰壅胸膈证 195
4. 虚人痰壅胸膈证 195
5. 寒痰结肺证 196
6. 痰热蕴肺证 196
7. 痰热阻肺兼大肠热结证 196
8. 痰热结胸证 197
9. 痰气交阻噎膈证 198
十、水类 198
1. 饮留胸胁证 198
2. 饮停胸肺证 199
3. 水湿浸渍水肿证 199
4. 水湿化热水肿证 199
1. 脾气虚证 201
一、气虚类 201
第一节 虚证 201
第四章 脾系统辨证 201
2. 脾气下陷证 202
3. 气虚发热证 203
4. 脾虚血少证 204
5. 脾虚经闭证 204
6. 脾虚胎动不安证 205
7. 脾虚带下证 205
8. 脾虚噎膈证 206
9. 脾不统血证 206
10. 脾虚水泛证 208
11. 胃气虚弱证 208
12. 脾胃气虚痞结证 209
二、阴虚类 211
1. 脾阴虚证 211
2. 胃阴不足证 211
1. 脾阳虚证 213
三、阳虚类 213
2. 胃阳不足证 217
3. 脾胃阳虚证 217
第二节 实证 219
一、风类 219
1. 风中阳明面瘫证 219
2. 风湿留着肌肉证 219
二、寒类 220
1. 胃寒证 220
2. 胃寒胸热证 220
1. 湿带中焦证 221
1. 热积膀胱癃闭证 221
三、湿类 221
2. 脾湿生痰证 222
3. 脾湿风痰证 222
4. 寒湿困脾证 223
5. 寒湿留着肌肉证 224
6. 脾胃湿热证 225
7. 脾胃湿热黄疸证 226
8. 胃肠湿热食积证 228
四、火(热)类 228
1. 脾经郁热唇疔证 228
2. 脾胃伏热证 229
3. 胃火(热)证 229
4. 胃热气阴两伤证 230
5. 胃火上逆呃逆证 230
7. 胃热牙痛证 231
6. 胃热伤络证 231
8. 胃热津枯中消证 232
9. 阳明经热证 232
10. 阳明腑实证 234
11. 邪热痞结证 239
12. 上热下寒,脾胃失和证 239
1. 胃气上逆证 240
五、气类 240
13. 脾胃郁热上窜证 240
2. 足太阴脾经痹阻证 243
3. 足阳明胃经痹阻证 243
六、血类 244
1. 胃络瘀血证 244
2. 阳明蓄血证 244
七、痰类 245
1. 痰浊中阻,蒙蔽清阳证 245
2. 痰湿疟疾证 245
八、水类 245
1. 饮留胃肠证 245
2. 饮留四肢证 246
3. 腹部阳水实证 247
1. 酒积伤脾证 247
九、食类 247
2. 食滞胃脘证 248
3. 食积胃脘兼脾虚证 248
4. 寒滞食积交阻胃肠证 250
5. 食积与热交阻胃肠证 250
6. 误食毒物证 250
十、虫类 251
1. 蛔虫证 251
2. 蛔虫内阻证 251
5. 绦虫证 252
4. 蛲虫证 252
3. 钩虫病证 252
胆气虚弱证 254
二、血虚类 254
1. 肝血虚证 254
第一节 虚证 254
第五章 肝系统辨证 254
一、气虚类 254
2. 肝血虚寒证 256
3. 肝血虚兼厥冷证 256
三、阴虚类 257
1. 肝阴虚证 257
2. 肝阴虚兼气郁证 260
3. 肝胆不宁证 260
第二节 实证 261
一、风类 261
1. 肝经风热,目赤肿痛证 261
2. 风湿留着关节证 261
2. 肝寒气滞血瘀证 262
二、寒类 262
1. 寒滞肝脉证 262
三、湿类 263
1. 厥阴寒湿癫疝证 263
2. 肝胆湿热证 263
3. 湿热郁胆证 264
4. 湿热浸淫足痿证 264
5. 肝经湿热下注证 264
四、火(热)类 265
1. 肝火上炎证 265
4. 肝热眼底出血证 266
3. 肝火内炽聚星障证 266
2. 肝火内郁,气血瘀阻证 266
5. 肝热恶阻证 267
6. 肝热崩漏证 268
7. 肝热下血证 268
8. 肝经热盛动风证 269
9. 肝经郁火,经行吐衄证 269
10. 热结胆腑证 270
11. 胆热下利证 270
12. 足少阳胆经邪热上窜证 270
五、气类 271
1. 肝气郁结证 271
2. 肝气上逆证 278
3. 胆郁痰热内扰证 282
4. 少阳枢机不利证 283
六、血类 286
1. 肝血内积证 286
5. 中少阳胆经痹阻证 286
2. 跌打损伤,胁下瘀血证 287
七、痰类 287
1. 痰热动风证 287
2. 痰热食滞动风证 288
八、虫类 288
蛔厥证 288
第六章 肾系统辨证 289
第一节 虚证 289
一、气虚类 289
1. 肾气不固证 289
2. 肾不纳气证 290
3. 肾气虚弱,月经衍期型 291
1. 肾精亏损证 292
二、精虚类 292
2. 肾精亏损,发育迟缓证 293
3. 肾精亏损,女子不孕证 293
5. 肾精亏损,精不化气证 294
4. 肾精亏损,男子不育证 294
6. 肾精亏损,精不化血证 295
三、气血虚类 295
1. 冲任虚损,经行后期证 295
2. 冲任虚损,月经过少证 296
3. 冲任虚损经闭证 296
4. 冲任虚损痛经证 297
5. 冲任虚损,胎动不安证 297
6. 冲任不固,月经过多证 298
四、阴虚类 298
1. 肾阴虚证 298
2. 阴虚火旺证 299
3. 阴虚火热互结证 299
4. 阴虚下消证 303
5. 真阴欲绝证 304
6. 阴虚腰痛证 304
五、阳虚类 305
1. 肾阳虚证 305
2. 肾虚水泛证 306
3. 阳虚阴盛证 308
4. 阳虚身痛证 310
5. 阳虚癃闭证 310
6. 阳虚便秘证 310
7. 阳虚泄泻证 311
8. 阳虚阳痿证 311
10. 阳虚宫寒不孕证 312
9. 阳虚带下证 312
六、阴阳两虚类 313
肾阴阳两虚证 313
11. 阳虚腰痛证 313
第二节 实证 314
一、寒类 314
寒客冲任,经行后期证 314
二 湿类 314
1. 湿滞膀胱证 314
2. 寒湿凝滞痛经证 315
3. 寒湿凝滞经闭证 315
4. 寒湿腰痛证 317
5. 膀胱湿热证 317
6. 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证 319
7. 湿毒带下证 319
8. 湿热腰痛证 320
三、火(热)类 321
2. 热迫膀胱血淋证 321
3. 热入血室证 322
4. 热伏冲任证 322
5. 热伏冲任,胎动不定证 323
6. 热伏阴分证 324
四、气类 324
1. 足少阴肾经痹阻证 324
2. 足太阳膀胱经痹阻证 324
五、血类 325
1. 膀胱蓄血证 325
2. 冲任瘀滞证 325
3. 血瘀腰痛证 327
4. 血瘀膀胱癃闭证 328
1. 痰湿不孕证 329
六、痰类 329
2. 痰火郁阻耳窍证 330
七、水类 330
膀胱蓄水证 330
第七章 跨系统辨证 332
一、心系统与其他系统类 332
1. 心肺气虚证 332
2. 心脾两虚证 332
3. 心脾积热木舌证 333
4. 心肝血虚证 333
5. 心肝血虚便秘证 334
6. 心肝阴虚不足证 334
8. 心肾不交遗精证 335
7. 心肾不交证 335
9. 心肾阳虚证 336
二、肺系统与其他系统类 337
1. 肺胃阴伤证 337
2. 肺肾阴虚证 337
3. 肺肾阴虚白喉证 338
三、脾系统与其他系统类 338
1. 脾肺气虚证 338
2. 脾肺气虚便秘证 339
3. 脾肺气虚遗尿证 339
4. 脾湿犯肺证 339
5. 脾不养肝,虚风内动证 340
6. 脾肾阳虚证 340
7. 脾肾虚弱劳淋证 341
9. 胃肠燥热不眠证 342
8. 脾肾阳虚慢惊风证 342
四、肝系统与其他系统类 343
1. 肝火犯肺证 343
2. 肝脾不调证 343
3. 肝脾血虚证 345
4. 肝脾郁结证 346
5. 肝脾血瘀证 346
6. 肝胃不和证 347
7.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348
8. 肝火灼胃证 348
9. 肝胃热盛蛔厥证 349
10. 肝肾阴虚证 349
五、三焦类 353
1. 湿阻三焦,重在中焦证 353
2. 暑湿弥漫三焦证 355
3. 湿热弥漫三焦证 356
4. 火郁三焦证 356
5. 手少阳三焦经内热上冲证 357
6. 手少阳三焦经痹阻证 357
六、其他类 358
1. 阻疽证 358
2. 风中经络证 358
3. 风寒湿热郁阻经络致痹证 359
4. 秽浊阻于膜原证 362
5. 热毒疮疡证 364
6. 气血两燔证 364
7. 气随血脱证 364
8. 外伤瘀血作痛证 365
9. 外伤筋肉挛缩证 365
10. 湿阻经络脚气证 365
- 《管理信息系统习题集》郭晓军 2016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
- 《中医女科十大名著 济阴纲目 大字本》(明)武之望著 2012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药剂学实验 第2版》韩丽,史亚军 2018
- 《系统解剖学速记》阿虎医考研究组编 2019
-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工作手册》(荷)瑞克·考斯林克(RikGosselink) 2020
- 《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用书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与解析 第3版》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组 2019
- 《交响舞乐》贾达群著 2019
- 《贾达群 即兴曲 梨园弦诗 为独奏二胡、京剧三大件与大型民族管弦乐团 总谱 2019》贾达群著 2019
- 《贾达群 狂想曲 梨园腔魂 为独奏唢呐与大型民族管弦乐团 总谱 2019》贾达群著 2019
- 《两乐章交响曲》贾达群著 2019
- 《贾达群 序曲 梨园鼓韵 为中国独奏打击乐、川剧锣鼓与大型民族管弦乐团 总谱 2018》贾达群著 2019
- 《老北京土语趣谈》白鹤群著 2013
- 《Power Query 智能化数据汇总与分析》雷顺加责任编辑;(中国)韩小良 2019
- 《高端装备工业设计创新研究与实践》肖旺群著 2018
- 《天籁地声 广西情歌之旅》宋安群著 2017
- 《美国教育法与判例》秦梦群著=American public school law and court cases 2004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脱硝运行技术1000问》朱国宇编 2019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