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丁祯彦,臧宏主编(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61703368
- 页数:519 页
第一篇 先秦 1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1
第一节 早期的“阴阳”、“五行”说 1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论争的中心--“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8
第二章 百家争鸣的兴起 15
第一节 孔子的哲学思想 15
一、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 15
二、“仁”的学说 18
三、仁智统一与“成人”之道 21
四、“畏天命”与“敬鬼神而远之” 26
第二节 墨子的哲学思想 28
一、儒墨显学 29
二、“兼爱”与功利主义 31
三、“取实予名”与“三表” 34
四、“非命”思想与宗教迷信的矛盾 36
第三节 《老子》的哲学思想 38
一、“道”的学说 40
二、“无为”与“无名” 42
三、“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46
第四节 兵家和法家的哲学思想 49
第三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 56
一、“精气”说 57
第一节 《管子》的哲学思想 57
二、“静因之道” 59
第二节 孟子的哲学思想 60
一、“仁政”学说 61
二、“性善”说与先验主义认识论 64
三、“养浩然之气”与成人之道 69
第三节 庄子的哲学思想 71
一、泛神论色彩的天道观 72
二、“蔽于天而不知人” 75
三、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77
四、“逍遥游”与道家的理想人格 83
一、惠施的“合同异”和公孙龙的“离坚白” 87
第四节 名家与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 87
二、后期墨家的认识与逻辑思想 92
第四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100
第一节 荀子的哲学思想 100
一、对“古今”“礼法”之争的总结 101
二、“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 103
三、“明分使群”与“化性起伪”的人道观 107
四、“制名以指实”的认识论与“解蔽”的思想方法 111
第二节 韩非的哲学思想 119
一、法治思想与历史进化观念 120
二、“缘道理以从事”与“因人情” 123
三、反对“前识”,注重“参验” 127
第三节 《易传》的哲学思想 129
一、唯心主义的思辨体系 130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 131
第二篇 秦汉--鸦片战争以前 137
第五章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 137
第一节 独尊儒术和两汉哲学论争中心的转变 137
第二节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142
一、“三纲”“五常”“可求于天” 142
二、“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论 144
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循环论 149
四、 “顺命”、“成性”与“防欲” 151
五、“形神”之辩上的“尊神” 153
第三节 王充的哲学思想 156
一、“疾虚妄”的批判精神 156
二、“自然之道”,“非或为之” 157
三、关于必然和偶然的学说 160
四、“性有善恶”与学以“成德” 162
五、形神观和认识论 164
第六章 玄学的盛行与儒、道、释的鼎立 171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哲学论争的中心--“有无(动静)”之辩、“言意”之辩和“力命” 之争 172
第二节 王弼的哲学思想 175
一、“以无为本”、“崇本举末” 176
二、“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180
三、“天命无妄”、“圣人有情” 182
第三节 嵇康、裴頠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185
一、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186
二、裴頠:《崇有论》 190
三、欧阳建:《言尽意论》 192
第四节 向秀、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思想 193
一、“独化于玄冥之境” 194
二、“命之必行”,“遇”即是“命” 198
三、论“名教即自然” 199
第五节 葛洪和僧肇的哲学思想 203
一、葛洪的道教哲学 204
二、僧肇的玄学化的佛学 205
第六节 范缜的哲学思想 209
一、反佛的无神论者 210
二、《神灭论》和对形神之辩的总结 211
第七章 儒、道、释的相互作用与合流 216
第一节 隋唐时期哲学论争中心--“空有”、“心物(性相)”之辩 216
第二节 隋唐佛教哲学简介 219
一、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说 219
二、禅宗的“顿悟”说 224
第三节 隋唐道教哲学概述 230
第四节 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 232
一、韩愈的“道统”说 233
二、李翱的《复性书》 236
一、对儒、释、道的分析批判 238
第五节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238
二、反对以“虚静”为第一原理 240
三、对“力命”之争的总结 243
四、柳宗元论“成人” 247
第八章 理学的盛行与对理学的分析批判 250
第一节 宋明时期哲学论争的中心--“理气(道器)”之辩和“心物(知行)之辩 250
第二节 张载的哲学思想 253
一、“太虚即气” 254
二、“一物两体” 256
三、“知礼成性”,“变化气质” 259
第三节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 262
一、“五行”“皆各有耦” 263
二、在“心物(知行)”之辩上反对先验论 266
三、“习以成性” 267
第四节 二程和朱熹的哲学思想 270
一、“理在气先” 271
二、“理一分殊”与“物无无对” 273
三、人性论和“复性”说 276
四、“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279
第五节 陈亮和叶适的哲学思想 284
一、陈亮论“王霸”、“义利” 285
二、叶适对理学的批判和论“势” 287
一、程朱理学向陆王心学的转折 291
第六节 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哲学思想 291
二、从“心即理”命题到“良知”本体说 294
三、“知行合一”与格物即格心 298
四、论心体(良知)的发育过程 301
五、王学的分化和李贽的异端思想 303
第九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 307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 307
第二节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09
一、对“理气(道器)”之辩的总结 309
二、对“动静”之辩的总结 313
三、对“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 316
四、“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320
五、“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 322
第三节 黄宗羲的哲学思想 324
一、《明夷待访录》的启蒙思想 324
二、“心即气”的泛神论 327
三、历史主义的方法论 329
第四节 颜元和戴震的哲学思想 331
一、颜元论“习行” 331
二、戴震论“知” 337
第三篇 近代(1840年--1949年) 351
第十章 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351
第一节 “古今”、“中西”之争与近代哲学革命 351
第二节 中国近代哲学史的分期和论争的主要问题 356
一、龚自珍论“自我” 362
第十一章 近代哲学的前驱 362
第一节 龚自珍、魏源的哲学思想 362
二、魏源论“及而后知” 365
三、龚自珍、魏源的变易史观 371
第二节 洪秀全、洪仁玕的哲学思想 377
一、对封建纲常伦理的批判 378
二、革命世界观的萌芽 381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的进化论阶段 384
第一节 “中体西用”的破产与进化论哲学的产生 384
第二节 康有为和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386
一、“变者天道也”和“以元为体” 388
二、“公羊三世”说和“大同”思想 391
三、“以智为先”的认识论 396
四、谭嗣同的“以太--仁”的哲学思想 397
第三节 严复的哲学思想 403
一、批判“中体西用”和中西哲学比较 403
二、“物竟天择”的进化论思想 406
三、“实测内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409
第四节 章太炎的哲学思想 414
一、革命进化论 414
二、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到“自贵其心”的唯心论 418
三、“俱分进化论”与“无神教” 422
一、“穷驾”说的历史进化论 424
第五节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424
二、“知难行易”的认识论 426
三、民生主义的历史观 430
第十三章 “五四”时期的哲学论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433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哲学革命的新阶段 433
第二节 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哲学思想 438
一、李大钊和陈独秀的进化论思想 439
二、李大钊的理性主义和陈独秀的功利主义 443
三、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唯物史观 448
四、在论战中运用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 453
一、胡适的实验主义和“科学方法” 459
第三节 胡适和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459
二、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他的直觉主义 476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胜利和专业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 483
第一节 对“古今”“中西”之争的科学回答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483
第二节 专业哲学家金岳霖、冯友兰、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491
一、金岳霖的《知识论》和《论道》 492
二、冯友兰的“新理学” 497
三、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502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与近代哲学革命的总结 506
一、“古今”“中西”之争的科学总结与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507
二、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对知行观的总结 509
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对历史观的总结 514
后记 519
-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配套辅导用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练习题集 第5版》李元起主编 2018
- 《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 3》周国平 2019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英国皇家舞蹈学院舞蹈等级考试教材 组合与舞蹈 四级》陈婷译 2019
- 《蓬莱学院 4 大漠之王》古月奇 2019
- 《天水师范学院60周年校庆文库 新工科视域下的工程基础与应用研究》《天水师范学院60周年校庆文库》编委会编 2019
- 《师范学前戏剧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段素菊,侯轶男,冯英 2018
- 《DK医学史》李虎译;(英国)史蒂夫·帕克 2019
- 《哲学与人生》梁琦,徐海峰主编 2019
- 《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