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论著提要 1992年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
- 出 版 社: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800507734
- 页数:527 页
经济研究所 1
我国古代经济分析论著述要 巫宝三 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私人投资 董志凯 1
建国初期反“封锁”的效应和启示 董志凯 1
研究1949--1952年中国经济的新进展 董志凯 2
1949--1952年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本经验 陈延煊 2
80年代我国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短缺 左大培 2
论可支配量概念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左大培 3
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合作社经济效率剖析 武力 3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经济恢复奇迹探秘 剧锦文 3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毛立言 4
把经济工作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毛立言 4
菲律宾金融体制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裴小革 4
简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财政工作的成就及其原因 韩志宇 4
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 王诚 5
工业经济研究所 5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韩岫岚 5
经济模式转换论--科技、经济、人口走向与对策 解书森 5
中国乡镇工业管理导论 陈乃醒 6
质量经济学概论 郭克莎 6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汪海波 7
谈谈企业集团的几个问题 邱靖基 7
怎样做好经营机制的转换工作 邱靖基 7
日本股份制企业值得注意的一些特点 吴家骏 8
论企业自负盈亏 吴家骏 8
依靠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活力 韩岫岚 8
中国工业企业组织形式变动趋势的展望 江小涓 9
对我国当前经济增长与改革中若干问题的看法 江小涓 9
关于企业决策体制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王元 10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难点、实质与战略转换 刘世锦 10
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三个理论误区 王元 10
经济体制组织选择和国有企业制度改革 刘世锦 10
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核心问题在于创新 王元 11
重新认识企业的社会责任 王元 11
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周绍朋 12
软市场引论 陈乃醒 12
贯彻落实《企业法》深化企业改革 周绍朋 12
促进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陈乃醒 13
试论企业冗员管理社会化 陈乃醒 13
乡镇工业的勃兴与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 陈乃醒 13
试论社会主义劳务市场的发育 陈乃醒 14
试论乡镇企业发展的长远效应 陈乃醒 14
生产力发展与农村社会变迁 陈乃醒 14
论转变政府职能 高自民 15
企业家利益与企业家制度 赵英 15
资源忧患与战略选择 陈乃醒 15
论我国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魏后凯 16
论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魏后凯 16
论我国区际收入差异的变动格局 魏后凯 16
企业办社会问题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王延中 17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三个难点 胥和平 17
我国政府间经济权力分配模式的选择 魏后凯 17
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几个问题 李海舰 18
经济国际化概论 李海舰 18
中国区际经济分工问题研究 李海舰 18
开放结构论 李海舰 18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高旭东 19
三次产业增长因素及其变动特点分析 郭克莎 19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及其法律现任 李海舰 19
改革以来居民消费和储蓄变动的实证分析 郭克莎 20
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与特点 郭克莎 20
我国资源总配置效应分析 郭克莎 20
技术结构、生产率结构与产业结构 郭克莎 21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宏观配套改革 高自民 21
轻、重工业增长因素比较与工业资源总配置效应分析 郭克莎 21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王贵宸 22
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经济系统 王松霈 22
农村发展研究所 22
改造传统农业的国际经验--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 丁泽霁 23
十字路口的抉择--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 蔡昉 23
认识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提高城市生态经济效益 王松霈 24
上海大江公司的社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 王松霈 24
九十年代农村就业的基本对策 陈吉元 24
在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社会化 丁泽霁 25
关于股份合作企业性质问题的思考 陈瑞铭 25
山东诸城市的贸工农一体化服务体系 王松霈 25
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战略 迟维韵 26
关于生态县建设的原则与结构合理化标准 迟维韵 26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张留征 26
试论草原畜牧业中的两种平衡 刘玉满 27
农副产品区域贸易封锁剖析 张军 27
生态林业是实现中国林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庆发 27
关于我国再次出现卖粮难的几点思考 张留征 28
农户经济行为及劳动时间利用调查资料集 庾德昌 28
农业现代经营的多样性与趋向--访日报告 丁泽霁 28
中国生产资料价格改革 张卓元 29
发展中的中国商业企业集团 陶琲 29
财贸经济研究所 29
中国经济改革的市场体制 宋则 30
中国财税体制的问题与出路 杨之刚 30
城市宏观经济与管理新论 刘增录 30
九十年代需重点推进要素价格改革 张卓元 31
关于货币政策的几个问题 赵交民 31
中国经济改革理论三步曲:商品经济论、市场取向论、市场经济论 张卓元 31
对进一步发展租赁信用的思考 赵效民 32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探讨 赵效民 32
论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 赵效民 32
深化批发商业改革的思考 陶琲 33
批发商业改革的宏观思考 陶琲 33
论经济体制大转变中的财政职能范围问题 何振一 33
财政宏观调控的几个理论问题 何振一 33
浅谈粮食市场的建立 贾履让 34
拓展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 贾履让 34
日用工业品批发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研究 贾履让 34
对缩短企业劳动时间的思考 郭冬乐 34
试论商业服务 白仲尧 35
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新阶段 白仲尧 35
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国与独联体各国经贸关系的战略思考 陈家勤 35
收入分配功能的调整:对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现象的思考 李扬 36
再论收入分配的市场化 宋则 36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的筹措 李扬 36
论市场土地资产的特点与管理 刘维新 37
调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结构的政策导向:限量升值、集约经营 于立新 37
中国城市土地并非无偿使用--兼论土利用效率低的根本原因 张敬东 37
略论关贸总协定与我国进口体制改革 于立新 38
重返关贸总协定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于立新 38
建立我国国家进出口银行的思考 于立新 3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 李晓西 39
关于旅游节庆活动的思考 乔玉霞 39
加速旅游经济体制改革 乔玉霞 39
对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几点认识 张广瑞 40
遵循国际惯例,为大力发展散客旅游创造条件 张广瑞 40
价格改革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温桂芳 40
深化粮价改革 减少财政补贴 温桂芳 41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粮食流通和价格的改革 温桂芳 41
双轨制条件下我国市场体系发育研究 温桂芳 41
论解决我国税收收入流失问题的主要方略 柏冬秀 42
实现物资流通社会化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 叶杰刚 42
关于推行物资配送制的几点思考 叶杰刚 42
论建立“统分结合、分组分类管理”的工资管理体制 温桂芳 42
论我国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基础性条件 柏冬秀 43
构筑符合国情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 何德旭 43
中国国债市场规模经济分析 何德旭 43
略论物资流通企业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 张宏 44
1991年市场流通形势与1992年展望 张宏 44
日用工业品批发体制改革研究 贾履让 44
日本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杨之刚 45
建立旅游信息中心的设想 张广瑞 45
南朝鲜的流通产业是如何发展的 张宏 45
在推进市场向的改革中完善社会批发商业体系 王济光 45
199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刘国光 46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46
北京大栅栏营业用房黑市的调查 张敬东 46
信息经济学 张守一 47
宏观经济模型论述 汪同三 47
农村能源发展与高新技术应用研究 朱世伟 47
德国技术经济 鲍琳洁 48
从当前经济形势看加强铁路运输的迫切性 李京文 48
1992年的中国经济 李京文 48
股份制和证券市场--从深圳看全国 李京文 49
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与人力资源的关系及其在搞好大中型企业中的作用 李京文 49
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经验与前瞻 李京文 49
对经济混沌的初步研究 张守一 50
劳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 张守一 50
1991年中国宏观经济模型预测精确度的分析 张守一 50
我国地区乘数加速系数及其交互作用模型 张守一 51
总需求、总供给与经济波动 周方 51
组合指标和第一指标的地区间不均等性测度 周方 51
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郑友敬 52
人力资源开发·技术进步·企业发展 郑友敬 52
区域人口教育水平多因素灰色决策模型 刘启明 52
滞胀问题的宏观经济系统分析 周方 52
经济增长趋势研究 郑友敏 53
如何变速度型增长为效益型增长 郑友敏 53
深化改革加快黄金工业发展步伐 郑友敬 53
基尼系数与变异系数的关系 贺敬煌 54
我国国民收入的地区间流动 贺菊煌 54
混合工艺假设下投入产出系数推导的实证研究 贺敬煌 54
俄罗斯的经济 望与改革动向 郑友敬 54
我国资产的估算 贺菊煌 55
固定资产实际净值率的估算 贺菊煌 55
资本度量中的数量与价值量 郑玉歆 55
经济增长研究中的资本度量 郑玉歆 55
中国产业部门劳动投入的度量与分析 张国初 56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定量分析研究 姚愉芳 56
前沿生产函数及其统计估计 张晓 56
论价格指数与增加价值指数的关系 曾力生 57
我国节能照明产业的发展战略 吴连生 57
调价数学模型的应用 曾力生 57
数量经济研究数据库的构造 龚益 58
中国高科技的历史使命 郑开昭 58
REDSS:煤炭项目选择的一个智能型管理技术 英定文 58
中国经济波动的形成机制和模式 樊明太 59
当前我国经济环境与物价变动 樊明太 59
对日本技术进步的考察 郑友敬 59
为什么三峡工程应尽快上马 李京文 60
人口研究所 60
独生子女与父母养老保险的理论和实践 田雪原 60
技术进步与孩子成本的转移 田雪原 60
人口和生态环境规律 胡伟略 61
论二元经济发展与人口两步转变 胡伟略 61
关于加快大西南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探讨 胡伟略 61
论人口的经济治理 杨子慧 62
独生子女双全保险及其父母养老保险可行性研究 战捷 62
改革开放给计划生育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报告 沙吉才 62
两种生育率转变模式的撞击--北京市顺义县创办“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基金会”的调查及经验的理论内涵 杨子慧 63
哲学研究所 63
生产实践与生态文明 张海源 63
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思考与决策 李敏生 64
智能革命论 童天湘 64
我寻求理解--雅克·莫诺评传 徐兰 65
《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 胡学琛 65
中国古代哲学精化 刘培育 65
现代归纳逻辑与概率逻辑 李小五 66
沈有鼎文集 刘培育 66
社会主义的目标和问题 张海源 67
“主体性原则”能成立吗 陈中立 67
原始思维产生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张浩 68
略论原始思维的实用性 张浩 68
论原始人的习俗与禁忌 张浩 68
略论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 张浩 69
略论动物思维 张浩 69
论人类思维与动物思维的区别 张浩 69
论原始思维神秘性的根源 张浩 70
试论思维活动的生理机制 张浩 70
论从动物思维到人的思维 张浩 70
宗教幻想是原始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然产物 张浩 71
论原始思维向文明思维的过渡 张浩 71
应该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张浩 71
人权与主权 徐崇温 72
人权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徐崇温 72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论争 徐崇温 72
民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徐崇温 73
青年卢卡奇的实践观评析 徐崇温 73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评析 徐崇温 73
论李大钊历史观的转变 邝柏林 74
毛泽东调查研究实践和理论研究述评 徐素华 74
透视“青年卢卡奇热” 徐崇温 74
一般进化论的基本原理 闵家胤 75
中国哲学中关于斗争和合作的思想及其世界意义 闵家胤 75
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哲学 徐素华 75
炉火纯青的七大内丹流派 胡孚琛 76
道家、道教中的科学思想纲要 胡孚琛 76
周易象数和中国术数学--中国哲学的文化背景剖析 胡孚琛 76
废除汉字论和汉字落后论的由来及其理论基础 李敏生 77
关于繁体字问题 李敏生 77
语言文字工作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答《〈神奇的汉字〉专家座谈会记要》作者 李敏生 77
米利都自然哲学的宇宙论阐释 吴国盛 78
宇宙论的历史与哲学 吴国盛 78
现代化主导意识与全球整体意识--关于中国现代化走向的思考 金吾伦 78
地学与思维 余谋昌 79
科学进步与生态问题 余谋昌 79
新灾变论的地质学意义 余谋昌 79
地球灾变的生物学意义 余谋昌 79
存在生态伦理学吗? 余谋昌 80
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余谋昌 80
生态伦理学与新的林业范式 余谋昌 80
全球变化的人类因素 余谋昌 80
生态伦理学与林业道德哲学 余谋昌 81
论量的层次性 林夏水 81
功能主义、意识与意向性 徐向东 81
大脑的神经的、计算的、认知的研究(三):认知科学 徐向东 82
计算与知觉的本质 徐向东 82
自然辩证法辨 吴国盛 82
希腊人的空间概念 吴国盛 82
系统科学的对象、方法及其哲学意义 闵家胤 83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科学研究 金吾伦 83
芝诺悖论今昔谈 吴国盛 83
一个弱的弗协调条件句逻辑 张清宇 84
极小的弗协调G1,H-时态逻辑 张清宇 84
《易经》是一部关于推理的书 刘培育 84
墨经逻辑是中国古代(传统)形式逻辑的杰出代表 周云之 84
评数学基础中的直觉主义学派 张家龙 85
略论辩证思维的历史发展 金顺福 85
略论辩证思维 金顺福 85
再议辩证逻辑 诸葛殷同 85
五十年来辩证逻辑研究的反思 诸葛殷同 86
关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几点看法 诸葛殷同 86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87
振兴中国大思路 孙连成 87
新阶段、新思考--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报告研究 孙连成 87
试论改革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张显扬 88
评“两种改革开放观”及其他 张显扬 88
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 马国泉 88
列宁在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时期对普列汉诺夫的评论 高敬增 89
邓水平的改革开放理论研究 孙连成 89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孙连成 89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发展 孙连成 90
共产国际统一战线策略的发展及其左倾 杨双 90
试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国际理论指导与中共三次“左”倾错误的关系 田英 90
美国新女权主义的起因、发展与现状 季明 91
世界宗教研究所 91
西方文化与中世纪神哲学思想 唐逸 91
周易之河说解 李申 92
阴符经全译 李申 92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中华文明 李申 92
话说太极图 李申 93
宗教知识宝典·伊斯兰教 冯今源 93
宗教工作基础知识 黄夏年 94
圣经鉴赏 卓新平 94
尼布尔 卓新平 95
世界宗教与宗教学 卓新平 95
中国宗教纵鉴 周燮藩 95
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新编·自序》 孔敏 96
易学与中国政治文化 余敦康 96
本于仁义,佐以权谋 孔繁 96
孔子孟子德政、仁政思想及其对后儒的影响 孔繁 96
《周易》的思想精髓与价值理想 余敦康 97
东汉易学的发展 余敦康 97
回到轴心时期 余敦康 97
西方的“新时代”运动与宗教复兴 卓新平 98
社会科学与现代化 卓新平 98
基督教:欧洲发展的一面镜子 卓新平 98
把握改革与增长的一致性 江小涓 99
伊本·图斐列的哲学思想 金宜久 99
论中国伊斯兰哲学的“三一”说 金宜久 99
伊斯兰教与现代化 吴云责 99
唐代的《老子》注疏 李申 100
论伊克巴尔宗教哲学体系中的“自我” 吴云贵 100
新兴苏非教团概述 吴云贵 100
《周易》热与“科学易” 李申 101
发挥派与本义派--易学方法论两派述评 李申 101
从古说到今--从《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关系看它在当代科学中的作用 李申 101
伊斯兰教法的近现代改革 周燮藩 102
宗教与世界 何光沪 102
协作、开放与非形式主义化--世界现代化的宗教改革 何光沪 102
保罗·蒂里希及其哲学神学思想 何光沪 103
读傅伟勋谈中西宗教哲学 何光沪 103
西藏佛教艺术简论 李冀诚 103
关于我国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 彭耀 104
现代缅甸佛教复兴与佛教民族主义 黄夏年 104
西藏佛教密宗艺术 李翼诚 104
我国宗教的历史特点 彭耀 104
现代老挝的佛教 黄夏年 105
现代泰国佛教的活动及思潮 黄夏年 105
近代我国当代宗教问题研究概说 李亮 105
社会变迁与宗教变迁的相互关系的考察 李亮 106
法门寺塔元刊经本题记所见管主八续补佛藏事略 张新鹰 106
九华山金地藏断想三则 张新鹰 106
考古研究所 107
师赵村一期文化的发展及其意义 谢端据 107
乌玛--伊斯兰教与社会的统一体 周国黎 107
禅宗看话禅的兴起与发展 魏道儒 107
塞、乌孙、匈奴和突厥之种族人类学特征 韩康信 108
殷墟祭祀坑人骨种系多变量分析 韩康信 108
关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及相关几个问题--兼与卜工同志商榷 高天麟 109
候马东呈工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据的重要意义 高天麟 109
再论北首岭下层类型的文化性质 梁星彭 109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渔猎经济的考察 王吉怀 110
宗教遗存的发现和意义 王吉怀 110
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岩画辨证 叶茂林 110
关于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几个问题 杜金鹏 111
试论大汶口文化颍水类型 杜金鹏 111
石叶直接打制技术的研究 刘景芝 111
关于中国古代岩画研究的思考 叶茂林 111
封顶盉研究 杜金鹏 112
略论新干商墓玉、铜神象的几个问题 杜金鹏 112
论商周时期的青铜面饰 柴晓明 113
论尼雅59MNM001号墓的时代 孟凡人 113
五代宋初于阗王统考 孟凡人 113
对汉魏洛阳外廓城内丛葬墓地的一点看法 段鹏琦 114
洛阳东白马寺与庄武李王 段鹏琦 114
从北魏通西域说到北魏洛阳城 段鹏琦 114
洪承畴传 李新达 115
严嵩传 张显清 115
历史研究所 115
洛阳宋代衙署庭园遗址 包强 115
隋唐洛阳城在城内唐代砖瓦窑址发掘简报 包强 115
洛阳汉魏故城北魏外廓城内丛葬墓发掘 钱国祥 115
龚自珍生平与诗文新探 樊克政 116
清初学术思辨录 陈祖武 116
郭沫若与中国史学 林甘泉 117
郭沫若新论 叶桂生 117
郭沫若的史学生涯 叶桂生 117
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 王玉欣 118
试论原始社会的人材选拔 王宇信 118
谈部落联盟机关蜕化出的“公共权力”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王宇信 118
论郭沫若解放以来有关中国奴隶社会的研究 杨升南 119
商代的渔业经济 杨升南 119
论商代王位继承制 常玉芝 119
殷契“河日”说 杨升南 120
商代的财政制度 杨升南 120
殷墟甲骨文中的邑和族 杨升南 120
楚都寿春郢城复原研究 曲英杰 121
越城复原研究 曲英杰 121
秦都栎阳城考辨 曲英杰 121
赵都邯郸城研究 曲英杰 122
论成汤都毫及其以前商人之八迁 曲英杰 122
顾颉刚与傅斯年在青年时代的交往 顾潮 122
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林甘泉 123
郭沫若早期的史学思想及其向唯物史观的转变 林甘泉 123
彝族曲诺与商代众人的比较研究 彭邦炯 123
夏商食政与食礼试探 宋镇豪 123
新、旧居延汉简册书复原举隅 谢桂华 124
北魏洛阳地区纺织品的生产、使用及西传 梁满仓 125
郭沫若替曹操翻案对子新中国史学研究的推动作用 梁满仓 125
彝族祖灵葫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共祖”吗--和刘尧汉先生商讨 易谋远 125
九品中正制杂考 胡宝国 126
《史记》、《汉书》籍贯书法与区域观念变动 胡宝国 126
历史人物论 童超 126
《宋会要》方域类水利门的复原 陈智超 127
明玉珍后代在韩国 陈智超 127
略议宋代的权衡器物 郭正忠 127
等子的创制与应用--古代秤衡的精密化发展 郭正忠 127
论唐人对法门寺及其佛指骨的崇敬 李斌城 128
唐代官员宴会的类型及其社会职能 黄正建 128
唐代吏部科目选 黄正建 128
“衰相现前”崇禁失据--唐后期诸帝与佛教述论 张弓 129
西藏早期村落共同体初探 刘忠 129
英藏敦煌文献(汊佛经以外部分) 张弓 129
从若干具体庄园看西藏领地经营与农奴负担 刘忠 130
母权制时期武装冲突问题探索 王育成 130
仰韶人面鱼纹与史前人头崇拜 王育成 130
含山玉龟及玉片八角形来源考 王育成 131
日本桑津木简道教符咒 王育成 131
孔子与中华精神 步近智 131
略论韩国爱国学者朴章铉和他的《中山全书》 步近智 132
玄学思潮与儒佛道思想的发展 步近智 132
明清之际实学高潮与朝鲜李朝实学兴盛的共同特征 步近智 132
儒学的独尊与经今古文之争 步近智 133
学术思想的多元与汇合趋势的出现 步近智 133
孔子儒学的创建与诸子百家的争鸣 步近智 134
五行三合局与纳音说 刘乐贤 134
侯外庐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 卢钟锋 134
张栻与南宋理学 卢钟锋 135
论朱衡《道南源委》的学术史特色 卢钟锋 135
关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的几个问题 姜广辉 135
宋熹哲学余论 姜广辉 136
宋代道学定名缘起 姜广辉 136
孔子生平事迹考辨 孙开泰 137
孟子事迹考辨 孙开泰 137
从《管子》研究看郭沫若对新史学的贡献 孙开泰 137
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 华林甫 138
放马滩出土战国地图与先秦地图学 朱玲玲 138
穆天子西征试探 史为乐 138
汉高祖刘邦故里辨 史为乐 138
朱元璋尊孔抑孟刍议 张显清 139
论明代官绅优免冒滥之弊 张显清 139
古代东西方“水域”--苏州与威尼斯比较 杜瑜 139
绚丽的台湾历史情画卷--谈《台湾采风图考》 张显清 140
朱舜水与日本德川时代惺窝学派分化 韦祖辉 140
豹房与明武宗 韦祖辉 140
17至19世纪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冯佐哲 140
顺治自卜陵地与雍正另辟陵区 杨珍 141
雍正杀子辨疑 杨珍 141
乾嘉学派吴皖分野说商榷 陈祖武 141
郭沫若的通识 施丁 142
论李光地的历史地位 陈祖武 142
班固与《汉书》的史学思想 施丁 142
论班固对司马迁的批评 施丁 143
《通典》的性质与得失 谢保成 143
郭沫若史学研究的攀登时期--郭沫若治史道路研究之三 谢保成 143
剧作依赖研究,历史需要艺术--郭沫若剧论研究 谢保成 144
郭沫若古籍整理的特色与成就 谢保成 144
重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立足于本世纪20年代思想文化的考察 谢保成 145
史学理论的建树与追求 叶桂生 145
《甲申三百年祭》的功绩 叶桂生 145
明初史馆和《元史》的修纂 罗仲辉 145
无法回避的抗争--评《郭沫若总论》 翟清福 145
东汉文人士子的出仕与归隐 胡志宏 146
近代史研究所 147
《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 罗尔纲 147
太平天国宗教 夏春涛 147
日本侵华七十年史 张振鹍 148
“评判的态度”与“同情的理解”--论胡适与梁漱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 郑大华 148
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 马勇 148
梁漱溟评传 马勇 148
闻一多传 闻黎明 149
蒋介石传稿 郑则民 149
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 杨奎松 149
深谷幽兰--战时“国母”风采 唐宝林 149
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研究 蒋大椿 150
中国事典·明代卷 张德信 150
中国通史第10册 蔡美彪 150
论中国古代改革与官吏腐败的关系 黄敏兰 15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民国史分卷 郑则民 151
白坚武日记 杜春和 151
社会变革比较研究 郑则民 151
中国古代官僚的三种分配 黄敏兰 152
论中国古代故事现象的产生 黄敏兰 152
论中国古代故事制度的不成文法特征和功能 黄敏兰 152
史学理论研究要密切结合历史学实践 黄敏兰 153
对“批判继承传统史学遗产”的再评价 黄敏兰 153
序《中国历代秦议选析》 丁守和 153
爱猷识理达腊与元末政治 翰志远 154
从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谈起 丁守和 154
关于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 丁守和 154
试论马可·波罗在中国 蔡美彪 155
明代蒙古与大元国号 蔡美彪 155
明代女真的血缘家族“乌克孙” 刘小萌 155
乾、嘉年间畿辅族人的土地交易--根据土地契书进行的考察 刘小萌 155
许仪后考略 管宁 156
纳兰性德“战梭龙”新解 刘德鸿 156
清代新疆的军府建置 赵云田 156
清代幕府的类型与特点 郭润涛 157
清代东北的军府建置 赵云田 157
晚清东北军政管理机构的演变 赵云田 157
长随行政述论 郭润涛 158
清朝内务府考略 钟安西 158
关于中国近代史主题和线索的再思考 崔志海 158
雅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茅海建 158
关于广州反入城斗争的几个问题 茅海建 159
洪秀全与罗孝全的早期关系(1847-1853) 王庆成 159
客家与太平天国起义 王庆成 159
洪秀全与洪仁玕宗教思想之比较研究 夏春涛 160
儒学在太平天国 王庆成 160
太平天国对《圣经》态度的演变 夏春涛 160
丁日昌任苏松太道时的政绩 杜春和 161
清末第二次出洋考政与预备立宪对日本的模仿 罗华庆 161
福泽谕吉《劝学篇》中“独立”思想的积极意义 罗华庆 161
略论清末资政院议员 罗华庆 162
清末预备立宪对日本明治宪政模仿中的保留 罗华庆 162
收回利权运动、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 耿云志 162
胡适整理国故平议 耿云志 163
梁启超先生学术思想述评 耿云志 163
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对日态度的改变 耿云志 163
胡适与梅光迪 耿云志 164
革命派反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理论之评议 侯宜杰 164
论立宪派和革命派的阶级基础 侯宜杰 164
如何评价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侯宣杰 165
辛亥革命之我见 韩信夫 165
孙中山的国家观与欧洲“主权国家”学派 夏良才 165
红军长征史史料研究概述 曾景忠 166
学者型革命家张闻天的风范 曾景忠 166
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的几点思考 曾景忠 166
大江会在美国--兼论“大江的国家主义” 闻黎明 167
中山舰事件之后 杨天石 167
胡适与国民党的一段纠纷 杨天石 167
蔡锷与护国战争 曾业英 167
蒋孔关系探微 杨天石 168
在香港和北美的第三种力量(英文) 杨天石 168
南京政府崩溃时期的陈光甫 杨天石 168
海外访史录 杨天石 168
从九一八、一二八到七七、八-三 张振鹍 169
论宋庆龄反对国际绥靖主义 唐宝林 169
儒学在近代中国 杨天石 169
黄遵宪与宫岛诚一郎 杨天石 169
客家诗人黄遵宪 杨天石 169
早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理论的探索 唐宝林 170
中国经济状况与革命形势的发展 郑则民 170
“九·一八”事迹与李烈钧“开放政权” 徐辉琪 170
七七事变前部分中间派知识分子教亡主张的异同与变化 杨奎松 171
略论日伪新民会 曾业英 171
日本帝国主义在北平的统治与暴行 齐福霖 171
1943年“中美新约”述评 齐福霖 172
三个日本“中国通”与“华北分治” 齐福霖 172
辛亥革命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社会动员 虞和平 172
西方影响与中国资产阶级组织形态的近代化 虞和平 173
民国初年经济法制建设述评 虞和平 173
关于近代中国农村家庭工业的几个问题 史建云 173
清代华北的农业改制问题 郑起东 174
清代华北平原农村棉纺织业商品生产 史建云 174
旧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尝试 徐秀丽 174
略论我国史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境界 王也扬 175
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宪政思想 樊书华 175
试论早期驻外使馆的作用 高士华 175
早期中苏国家关系概述(1917-1924) 黄纪莲 176
中国革命与对外关系 陶文钊 176
二十世纪初美日在东亚的竞争 陶文钊 176
略论港英政府的鸦片专卖政策(1844-1941) 徐曰彪 176
九一八事变后中苏关系的调整 李嘉谷 177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货款问题 李嘉谷 177
关于苏联、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的几个问题 杨硅松 177
艰难的起步:1938年美国对华政策透视 王建朗 178
失败的外交记录--抗战初期的日本外交综论 王建郎 178
论陈介石的史学思想 李洪岩 178
钱钟书先生论“六经皆史说” 李洪岩 179
兼容与开放--中国文化纳新的传统 刘志琴 179
农历议 罗尔纲 179
哲学家许思园传略 李洪岩 179
中国文化研究的现代化--人的主体性的觉醒 刘志琴 180
封建统治衰变中的文化和世风 刘志琴 180
晚明世风漫议 刘志琴 180
太平天国文化拾零 姜涛 181
李斯的思想品格与秦文化政策的得失 马勇 181
公孙弘与儒学中兴 马勇 181
黄老学与汉初社会 马勇 182
辛亥革命后复辟思潮的文化审视 马勇 182
辛亥后尊孔思潮评议 马勇 182
严复晚年思想演变之重估 马勇 182
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研究 郑大华 183
社会文化史:历史研究的新角度 李长莉 183
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 郑大华 183
“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吗?--兼与林毓生教授商榷 郑大华 184
“古今之别”与“中外之异”--五四东西文化论争反思之一 郑大华 184
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 郑大华 185
梁启超与近代墨学 罗检秋 185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185
卫拉特蒙古商史(上册) 马大正 185
南海诸岛研究--地理·历史·主权 吕一燃 186
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领土与边界 吕一燃 186
探险家斯文赫定 邢玉林 186
清代政区沿革综表 牛平汉 187
清俄合作开采外蒙古金矿初探(1899年-1911年) 吕一燃 187
清政府管理帕米尔地区研究 吕一燃 187
论禹贡学会的学术组织工作 马大正 188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者的历史使命 马大正 188
20世纪新疆考察述论 马大正 188
略论若松宽的清代蒙古历史与宗教研究 马大正 189
中国边疆学及其研究的若干问题 邢玉林 189
辽代东北地区的经济开发 林荣贵 189
西藏回旋与清真寺研究的若干问题 房建昌 189
拉丁美洲现代化 金计初 190
世界历史研究所 190
民国政府与南沙群岛 李国强 190
漂海录 葛振家 191
世界史通俗演义 张联芳 191
中国人的姓名 张联芳 191
哥伦布研究中几种观点的质疑 郝名玮 192
哥伦布与“Las Indias” 郝名玮 192
墨西哥伊达尔戈州的印第安人土地共有制 冯秀文 192
殖民地时期墨西哥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冯秀文 193
征服时期的墨西哥史学 冯秀文 193
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关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研究 冯秀文 193
承继与发展--中日传统文化的近代作用 汤重南 194
论古代王权的发展及其与财富的关系 朱建军 194
联合国对世界环保文献的历史考察 黄启芳 194
东方传统文华对现代化的作用--以中国和日本为中心 汤重南 195
纳赛尔军人政权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 杨灏城 195
埃及与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 杨灏城 195
印度中世纪早期国王赐赠土地及其原因 黄思骏 196
从印度中世纪早期国王赐赠土地看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黄思骏 196
印度中世纪早期国王赐赠土地与土建制的产生 黄思骏 196
从退出国联看日本外交失败 武寅 197
论日本近代家族国家 武寅 197
集团文化心理与战后日本政治 武寅 197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国内外市场 王章辉 198
论英国工业革命对人口再生产方式和分布的影响 王章辉 198
库尔德问题成因 朱克柔 198
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王章辉 199
欧洲移民与美国的工业化 王章辉 199
历史性契机与历史性误解--清廷对马戛尔尼使团的理解与反应 张顺洪 199
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对华评价与态度比较 张顺洪 200
美国两党制与美国式民主 黄柯可 200
近代美国东西部城市化比较 黄柯可 200
1789--1852年法国新闻出版法剖析 孙娴 201
新法兰西的建立及其经济发展 孙娴 201
并非神话--简论17、18世纪中国在法国的形象及其影响 许明龙 201
《人权宣言》的阶级性 冯泉 201
昂纳克辞职内幕与下台后遭遇 肖辉英 202
法国大革命中革命政府形成的时间问题 冯泉 202
科尔政府时期德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原因探析 朱忠武 202
联邦德国的职业教育 肖辉英 203
波得一世的文化教育改革及其作用 陶惠芬 203
俄国民粹派 部彦秀 203
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及其失败 部彦秀 204
加拿大科技政策的历史嬗变 吴必康 204
马歇尔计划下西欧经济的复兴 毕健康 204
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经济的影响 毕健康 205
从利玛窦的中文著作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郝贵远 205
苏联学者对年鉴派看法的变化 陈启能 205
史学的科学认识功能和理论思维 于沛 206
红枫似火,争奇斗妍--关于加拿大民族文化的思考 陈启能 206
浅析魏玛时期剥夺诸侯运动失败之原因 杨玉生 206
历史研究与计量化初探 王小宽 207
E·P·汤普森的史学思想研究 姜芃 207
试论柏林--罗马轴心的形成及其影响 陈样超 207
意大利侵埃战争期间后勤决策的失误 陈样超 208
法西斯意大利如何利用英法的绥靖政策 陈祥超 208
瑞士建国历史中的英雄传说问题 端木美 208
瑞士弗里堡犹太人概况 端木美 209
塔尔列史学研究刍议 曹特金 209
革命低潮与共产国际的策略转变 曹特金 209
俄日关系的调整及其发展前景 吴恩远 210
论独联体新的一体化进程 吴恩远 210
俄罗斯同乌克兰的矛盾冲突及其发展前景 吴恩远 210
独联体新动向 吴恩远 211
日本的教育与现代化--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中心 汤重南 211
文学研究所 212
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当代 张国民 212
文艺美学原理 杜书瀛 212
李商隐的心灵世界 董乃斌 212
南戏研究变迁 金宁芬 213
吴梅年谱(修订稿) 王卫民 213
中外散文诗鉴赏大观·中国古代类散文诗卷 陶文鹏 213
审美的沉思 刘士杰 214
茅盾的小说艺术 桑逢康 214
楚天凤凰不死鸟--沈从文评论 贺兴安 214
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樊骏 215
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 祁连休 215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 陈骏涛 215
不灭的火种--左翼文学论 张大明 216
毛泽东文艺思想全书 张国民 216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小传 樊发稼 217
跨世纪文丛 陈骏涛 217
关于文学的价值观问题 敏泽 217
论毛泽东文艺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张国民 218
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关于文艺和生活关系的原理 张国民 218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中国特色 张国民 218
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根本性质 张国民 218
艺术典型应该“完全抛掉”吗? 张国民 219
论文艺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质别 张国民 219
审美价值论纲 杜书瀛 219
文学语言:遵循规范与突破规范 杜书瀛 219
文艺理论的生命也在于创造 钱竞 220
论新历史主义 钱竞 220
老子学说与中国美学精神 钱竞 220
中国古典散文诗初探 陶文鹏 221
唐代的节俗与文学 董乃斌 221
从气功学的角度看老庄道家哲学美学思想 罗筠筠 221
中国近代美学百年发展线索 罗筠筠 221
绣像新注《三国演义·前言》 王俊年 222
侠义公案小说的演化及其在晚清繁盛的原因 王俊年 222
非晚清文学“革命”运动否认论 连燕堂 222
近代意识的最初闪光--李文瀚的生活道路与创作道路初探 梁淑安 223
唐韬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樊骏 223
阳翰笙与左翼戏剧运动 张大明 223
“于文艺一无所有”的噪音--民族主义文艺剖析 张大明 224
拓宽思路,把沙汀研究提高一步 张大明 224
精细的描写与史诗的概括 张大明 224
文学研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张炯 225
我国新诗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纪念郭沫若诞辰一百周年 黄淳浩 225
关于重写文学史问题 张炯 225
散文“走俏”一解 蒋守谦 226
永无归期的流放 陈晓明 226
抒情的时代 陈晓明 226
写意话剧--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体现 高鸣鸾 227
妇女文学:女权观念烛照下的视角选择 董之林 227
论民间文化的相对性特征 程蔷 227
主导·多样·鉴别·创新 钱中文 228
飞鸟犹知恋故林--论台湾当代文学中的中国文学母题 杨匡汉 228
现代派文学思潮在台湾的发生和发展 古继堂 228
《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 郎樱 229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229
论梁实秋散文 卢济恩 229
北朝文化主潮与文学的式微 张国星 229
关于蒙文三种版本《格斯(萨)尔》的关系及其渊源 斯钦孟和 230
关于中国蒙古族英雄史诗 仁钦道尔吉 230
阿尔泰语系民族英雄史诗、英雄故事中的勇士和蟒古思 仁钦道尔吉 230
开鲁本《青史演义》中的成吉思汗形象 孔拉嘎 231
“朝邑润亭盖世才”--旺都特那木济勒诗赞尹湛纳希 扎拉嘎 231
蒙古英雄史诗中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质 朝戈金 231
胡尔胡尔齐、胡尔齐故事 斯钦孟和 232
七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朝鲜族小说 张春植 232
民族文化传统刍议 关纪新 232
《尼山萨满》与宗教文化 宋和平 233
满族萨满神歌选译 宋和平 233
大禹诞生神话与远古妇产医学 苑利 233
哈萨克英雄史诗的情节母题与结构模式 穆塔里甫 234
草原人与姑娘追 穆塔里甫 234
高昌回鹘汗国时代的维吾尔佛教文学 郎樱 234
蒙古民间歌曲的文化属性 丁守璞 235
历史延续中的文学及其趋向 尹虎彬 235
侗族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邓敏文 235
原始性史诗里的隐喻和象征 刘亚湖 236
神话、原始性史诗的艺术特质 刘亚湖 236
桃源深处是侗乡 邓敏文 236
言语的语音变异及其功能 吴晓东 236
原始性史诗的史诗性与原始性 刘亚湖 237
外国文学研究所 237
法国新小说派 张容 237
戏剧笔记 童道明 238
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郭宏安 238
妇女画廊 李文俊 238
二十世纪艺术精神 叶廷芳 239
世界长篇名著精华 吴岳添 239
浅论人类文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鉴 吴元迈 240
“开放体系”理论争议 李辉凡 240
马丁·杜加尔研究 吴岳添 240
焦菊隐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童道明 241
契诃夫与二十世纪现代戏剧 童道明 241
实亦非常 虚亦非常--论田德里亚科夫遗作的艺术风格 吕绍宗 241
论俄国象征诗派 刘文飞 242
德莱塞:“一位文笔拙劣的大作家” 董衡巽 242
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片--艾略特·多思和《荒原》 陆建德 242
永恒的主题 丰富的变奏--谈当代西方戏剧的荒诞性 申慧辉 242
通艺术之谱 传名作之神 申慧辉 243
语言怪才佩雷克 吴岳添 243
法朗士小说选择本序 吴岳添 244
从安娜·西格斯看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宁瑛 244
当代拉美小说的时间模式 朱景冬 244
陶划·哈斯姆:从现实主义到象征主义 程静芬 245
泰国作家的读者意识 栾文华 245
热带丛林的魔幻 陈众议 245
他追求更深的生活底蕴--评朱奇的散文集《泰国萍踪》 栾文华 245
语言研究所 246
当代跨学科语言学 卫志强 246
现代汉语语音概要 吴宗济 246
近代汉语虚词研究 刘坚 247
漳平方言研究 张振兴 247
唐代诗词语词典故词典 江蓝生 247
古代疑问词语用法词典 王海棻 248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 刘坚 248
篇章中的“在十处所”结构 徐赳赳 249
性别差异在汉语和汉文化中的反映(俄文) 卫志强 249
口误类例 沈家煌 249
学习高名凯先生《语言论》的几点体会 赵世开 249
普通话轻声音节的声学研究(英文) 曹剑芬 250
两音节框架内的时间长结构:语音变量在汉语普通话里的一个例证 曹剑芬 250
汉语吴方言发声型考察 曹剑芬 250
普通话四音节词和短语中声调协同发音模式 林茂灿 251
在合成的音质自然的〔liao〕与〔liou〕之间只有语音边界效应 林茂灿 251
基于词专家的机器翻译系统 刘倬 251
开放型机器翻译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刘倬 252
YFX计算机音标处理系统简介 熊正辉 252
语言学术语译名中的新问题 赵世开 252
八十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施关淦 253
《训世评话》中所见明代前期汉语的一些特点 刘坚 253
现代汉语语素说略 施关淦 253
双向和多指形容词及相关的句法关系 谭景春 254
广义渭词性宾语类型研究 杨成凯 254
普通话在未来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位 侯精一 254
助词“似的”的语法意义及其来源 江蓝生 255
谈古代白话小说中的“把、打、相、地(的) 王海棻 255
古汉语否定反诘句综说 王海棻 255
《聊斋俚曲集》中粗俗语举例 张惠英 256
沙洲县方言的分区、语音差异及常用词汇 曹剑芬 256
“大方”“小气”古今谈 肖武 256
《朱子语类》语词札记 姚振武 256
方言和词典编纂 贺巍 257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几个问题 贺巍 257
山西平遥方言的状态形容词 候精一 257
梅县方言的语音特点 黄雪贞 258
《山歌》注(一) 张惠英 258
太平(仙源)方言叹词记略 张盛裕 258
广东省吴川方言记略 张振兴 258
补《敦煌〈藏汉对照词语〉残卷考辨订误》 郑张尚芳 259
《中国语文》四十年 张伯江 259
比较立法制度 吴大英 260
中国革命法制史(下) 韩延龙 260
法学研究所 260
洪武法律典籍考证 杨一凡 261
紧急状态法学 莫纪宏 261
外国国家赔偿制度比较 周汉华 261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法律制度研究 王家福 262
中国企业法论 王保树 262
论遵纪守法 刘瀚 263
税法概论 胡微波 263
经济犯罪与防治对策 陈宝树 263
现代中国刑事法论 徐益初 264
毒品犯罪及对策 欧阳涛 264
关于法律效力的几个问题 刘瀚 265
版权公约、版权保护与版权贸易 郑成思 265
毒品犯罪 桑红华 265
人权与法 刘瀚 266
论依法行政 刘瀚 266
法学界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 陈春龙 267
论我国执政党与参政党的互相监督 陈春龙 267
法治与国家稳定 陈春龙 268
论中国人权的法律保护 陈春龙 268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伟大实践--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陈春龙 268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与法律观 陈春龙 269
非常状态下人权的限制与保护 陈春龙 269
论人权与公民权 李林 270
行政合法的理念 李林 270
论我国立法与适用法律的冲突及协调 李林 271
美国与国际人权公约 李林 271
批判法学评析 吴玉章 272
沈家本与中国古代律学 高恒 272
评德沃金的权利思想 吴玉章 273
完善宪法监督体制,保证宪法实施 张庆福 273
选民意向结构甄析 莫纪宏 273
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情况及建议 莫纪宏 273
完善地方人大组织体制的几个问题 莫纪宏 274
融资性租赁契约法性质论 梁慧星 274
股票价格形成机制的法律调整 陈甦 275
现代股份公司法发展中的几个趋势性问题 王保树 275
关于经济法与行政法关系的考察 王保树 275
论我国妇女人权保障 陈明侠 276
汉族的婚姻家庭习俗和法 陈明侠 276
论诉讼信托 王强义 276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研究 周汉华 277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几点思考 徐益初 277
论刑事申诉 徐益初 277
对贪污贿赂案犯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立法完善 徐益初 278
试析我国刑事诉讼结构的特点及其完善 徐益初 278
关于完善刑事第二审程序的几点意见 徐益初 278
“一国两制”与刑事管辖 廖增均 279
公诉制度研究 傅宽芝 279
完善免予起诉制度立法的探索 傅宽芝 279
免予起诉若干问题研究 王敏远 280
论我国刑法改革的任务 崔庆森 280
关于完善投机倒把罪刑事司法的几个问题 崔庆森 280
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 陈宝树 281
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刑法观 陈宝树 281
谈谈假冒专利罪 欧阳涛 282
国际社会毒品犯罪的状况与特点 欧阳涛 282
论掩饰售毒获得财务的非法性质和来源罪 欧阳涛 282
浅论走私毒品罪 冯锐 283
完善我国经济刑法的思考 陈泽宪 283
论中国刑法的改革 欧阳涛 283
罪犯权利及其法律保障 王晓燕 284
Trips中的工业产权 郑成思 284
论菲律宾侵占我国南沙群岛的非法性 刘楠来 284
论国际刑法问题的新发展 林欣 285
论关贸总协定的国民待遇条款 赵维田 285
论国际贸易中的最惠国原则 赵维田 285
政治学研究所 286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专题研究 杨海蛟 2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概要 张明澍 286
中国古代官制 陈兆钢 286
《管子》中“王、霸”说的战国特征 胡家聪 287
中华古文明大图集 白钢 287
《乘马》著作时代考析 胡家聪 288
《尹文子》并非伪书 胡家聪 288
《易传·系辞》思想与道家黄老之学相通 胡家聪 288
任何分裂祖国的图谋都不能得逞--评严家其“在中国实际联邦制”的主张 徐功敏 288
重弹瓜分中国的老调--详中屿岭雄要在中国实行“一国多府”主张“ 徐功敏 289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资产阶级多党制的对立 徐功敏 289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徐功敏 290
试论首长负责制 杨海蛟 290
重构政治学体系的一点设想 杨敏蛟 290
经济史研究的新范式 王焱 291
中国行政改革十题 陈兆钢 291
关于辛亥革命“避免论”的几点思考 陈小雅 291
民族研究所 292
清代八旗贤官 腾绍箴 292
俺答汗评传 杨绍猷 292
广西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战略 马飚 292
路巴族阿迪人的文化 李坚尚 293
路巴族的社会和文化 李坚尚 293
中国图腾文化 何星亮 294
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 何星亮 294
台湾高山族语言 陈康 294
汉瑶词典(汉瑶简明分类词典) 毛宗武 295
汉苗词典 向日征 295
景颇语语法 徐悉艰 295
英汉·汉英民族学术语 萧家成 295
黎汉词典 郑贻表 296
汉载词典 徐悉艰 296
走向共同繁荣--海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龙远蔚 296
勒包斋桂--景颇族制世史诗 萧家成 297
萨迦世系史续编 王玉平 297
民族平等--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郝时远 298
中国少数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中享有最广泛的人权《中国的人权状况》读后 郝时远 298
解放思想与“授权予民”--中国农村改革的启示 郝时远 298
选择好改革开放的最佳支点 杜发春 299
振奋精神 变差距为动力 郝时远 299
改革和发展民族教育 王戈柳 300
也谈民族意识及其社会功能 孙懿 300
赫哲族教育发展调查与研究 郑信哲 300
泰国教育特色及其民族教育政策 郑信哲 300
关于民族地区财政问题的若干思考 吴兴旺 301
民族地区经济的货币化及其财政政策 杜发春 301
论藏缅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 孙宏开 302
萨满教的观点体系及其特征 色音 302
东亚萨满巫俗之平等比较 色音 302
太阳神及其崇拜仪式 何星亮 303
土地神及其崇拜 何星亮 303
西藏和祖国的关系不容歪曲 姚兆麟 303
火崇拜略论 何星亮 304
山神与山崇拜 何星亮 304
图腾圣地与神 何星亮 304
星神与星崇拜 何星亮 305
石神及其崇拜 何星亮 305
试论最早的生殖崇拜形式 何星亮 306
东乡族人的姓名 范玉梅 306
自然环境及民族生存 郑信哲 306
试析先秦“大一统”的民族观 周庆智 306
论民族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 周庆智 307
论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在历史学研究中的运用 周庆智 307
赫哲人的姓名 范玉梅 308
哈萨克族人名 范玉梅 308
塔吉克族人名 范玉梅 308
羌族的姓名 黄成龙 309
从我国民间传说看母系氏族社会 王承权 309
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特点与发展--中外人类的民族学比较分析 张继焦 309
英美人类学界对都市的研究 张继焦 310
藏文档案是西藏与祖国政治关系的历史见证 陈莲蒂 310
论中华酒文化及其氏族性 萧家成 310
阿昌族亲属称谓结构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萧家成 311
体质人类学调查方法 李渊博 311
民族识别的调查方法 李渊博 311
珞巴族 刘芳贤 312
本教名称辨析 诺布旺丹 312
也谈活佛转世 诺布旺丹 312
门巴族 刘芳贤 313
元世祖时期台察与权臣的斗争 赫时远 313
略论西夏前期的用兵特点 史金波 313
西夏文《天盛新律》进律表考释 史金波 314
西夏文字典(音同)序跋考释 史金波 314
中国民族古文字和中华民族文化 史金波 314
西夏党项人的亲属称谓和婚姻 史金波 315
唃嘶啰与西夏关系述略 祝启源 315
历史作证 祝启源 315
从乾隆钦定西藏章程看清王朝治藏方针的演进 孟庆芬 316
汉唐龟兹史事琐谈 肖之兴 316
清末对川边藏区政策述论 孟庆芬 317
立向斜阳说孔明--诸葛亮与西南诸族 白翠琴 317
清末西藏新政与川军入藏 白翠翠 317
对南诏社会生活史的研究 管彦波 318
略论瑶族头饰文化 管彦波 318
明清大理僧人类型及其心态 管彦波 318
试论南诏的军事制度 管彦波 319
梁启超民权思想 管彦波 319
南诏饮食文化简论 管彦波 319
读《凤城瓜尔佳氏四修宗谱》--纪念齐齐哈尔城建城三百周年 腾绍箴 320
论通古斯满语文在北京话形成中的地位(上) 腾绍箴 320
俺答汗开发土默川及对巩固我国北疆的作用 杨绍猷 320
浅析清代边防重镇齐齐哈尔城 腾绍箴 321
回族航海家郑和 黄庭辉 321
郑和的业绩永存 黄庭辉 321
论滇南各族反吴三桂暴政的斗争 王昭武 322
近代新疆货币述略 王昭武 322
海外华族的形成与发展 阮西湖 322
民族意识的增长是二战以来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阮西潮 322
把中国民族史研究引向深入 史金波 323
民族语文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道布 323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二十年 阮西湖 323
《蒙语老乞大》研究 道布 324
羌族“邛笼”的秘密 孙宏开 324
八思巴字蒙古语龙年圣旨 照那斯图 324
论中国的语言地位规划和语言本体规划 黄行 325
再论台语的系属问题--与本尼迪克特博士商榷 罗美珍 325
汉、傣同源词辩 罗美珍 326
从语文角度看傣、泰民族的发展脉络及其文化上的渊源关系 罗美珍 326
外国传教士创中国少数民族文字 黄行 326
佤语语音比较中的几个问题 周植志 327
论锡伯语文的形成和发展 李树兰 327
富裕满语和锡伯语 李树兰 327
试谈社会变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以环江县毛南族为例 郑贻青 328
壮语德靖土语的否定方式 郑贻青 328
论在我国民族地区建立多种形式的双语文教育体制 周耀文 329
周秦时代是汉语从无声调向有声调发展的过渡时期 周耀文 329
缅彝语言声调比较研究 李永燧 330
桑孔语初探 李永燧 330
景洪县布下人的语言:桑孔语 李永燧 330
哈尼语调查的新进展 李永燧 331
对《阿泰布密》可望的解译 王庆丰 331
藏语《拉萨话》文一语合成系统 孔江平 331
藏语拉萨话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 鲍怀翘 332
调合语族声调的产生和发展 张均如 332
蒙古语科尔沁土语的人称代词 查干哈达 333
拉珈语的鼻化韵 张均如 333
凉山彝语亲属称谓序数词素及其民族学意义 巫达 333
云南墨江彝语结构助词初探 纪嘉发 334
中国民族社会语言学研究面面观:文献报告 周庆生 334
1890-1990年中国民族社会语言学论著目录选编 周庆生 334
朝鲜语汉字词构词方式举要 宣德五 334
关于朝鲜语汉字词的几个问题 宣德五 334
塔吉克语句子结构(续) 高尔锵 335
维吾尔语句子主要成分的关系 高尔锵 336
云南藏语语音和词汇简介 陆绍尊 336
广南县本甘语初探 武自立 337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徐悉艰 337
景颇语的结构助词 徐悉艰 337
白语促声考 陈康 338
载瓦文的正词法问题 徐悉艰 338
语言的历史--文化价值 胡增益 338
比较研究中世纪蒙古语助词被动语态与现代蒙古语动调被动语态 斯钦朝克图 338
论日本阿夷奴语和鄂温克语共有动词 朝克 339
鄂温克人的自然崇拜 朝克 339
街津口赫哲族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朝克 339
论呼玛鄂伦春语元音结构 朝克 340
关于日本地名中的“田”字 朝克 340
鄂温克语助词结构 朝克 340
计算机藏文处理系统TPS 曹雨生 341
朝鲜语句法分析算法 曹雨生 341
傈僳族的姓氏和命名方式的初探 木玉璋 342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字在氏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谢建猷 342
广西陆西村壮族私塾所读汉字音 谢建猷 342
维吾尔文 阿西木 343
社会学研究所 343
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 张琢 343
国外发展理论研究 张琢 344
中国社会和社会学百年史(1891-1991) 张琢 344
现代中国社会学(1979-1989) 张琢 344
发展与现代化的社会学分析 李汉林 345
社会学与社会结构 李汉林 345
社会指标的应用 朱庆芳 345
文化价值哲学 司马云杰 346
国外青少年价值观 魏章玲 346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 李银河 347
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 郭于华 347
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证研究 陆学艺 348
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 李培林 348
社会学史 杨雅彬 349
从传统农村向社会主义现代农村的转化 张雨林 349
转型社会中的农民阶层分化 陆学艺 349
中国家庭与老年护理 魏章玲 350
又一支“异军”正在突起 陆学艺 350
县级政府行为的重新规范 樊平 351
当代中国家庭模式的变迁及趋势 樊平 351
中国传统生死观与先秦儒道思想 郭于华 351
如何对庙会进行引导的几点想法 杨雅彬 352
大锅饭的社会根源分析 石秀印 352
关于“信任负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用的历史思考 王小迅 352
我国成员70年代末以来的社会要求 石秀印 353
新闻研究所 353
现场短新闻写作概要 彭明丞 353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视角--世界交往 陈力丹 354
中国当今的新闻学研究 孙旭培 354
新时期十年新闻媒介的功能与动作 孙旭培 354
马克思、恩格斯论报刊的种类和职能 陈力丹 355
谈谈当前的新闻学科 陈力丹 355
受众调查研究10年 陈崇山 355
电视文化两面观 陈崇山 356
受众权益研究导论 宋小卫 356
受众需要论 宋小卫 356
舆论监督的审美选择 时统宇 356
论“万里行”活动的深层效果 宁新 357
清末官报活动的失败及其历史地位 李斯顾 357
新闻传播新技术与建立国际新秩序(英文) 明安香 357
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对策 沈侠 358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358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谈世中 358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王金存 359
战后意大利“经济奇迹” 徐更生 360
比较合作经济 徐更生 360
美国〈农业〉 徐更生 360
国际竞争经济 马慈和 361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社会资本与村庄治理转型的社区机制》张国芳等著 2019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美国小学分级阅读 二级D 地球科学&物质科学》本书编委会 2016
- 《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翻译》姜秋霞,杨正军 2019
- 《电子测量与仪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 2009
- 《国学经典诵读》(中国)严琼燕 2019
- 《思维导图 超好用英语单词书》(中国)王若琳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两京烟云》陈诗泳,赖秀俞责任编辑;(中国)千慧 2019
- 《HTML5从入门到精通 第3版》(中国)明日科技 2019
- 《MBA大师.2020年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专用辅导教材 数学考点精讲》(中国)董璞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36》王强主编 2017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1》王强主编 2017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8》王强主编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