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金匮证治精要
金匮证治精要

金匮证治精要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建荣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117026804
  • 页数:402 页
图书介绍:
《金匮证治精要》目录
标签:精要 编著

概论 1

一、《金匮要略》书名释 1

二、张仲景与其著书的时代背景 1

三、《金匮要略》的历史沿革 2

四、《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 3

五、《金匮要略》理法方药的学术渊源与特点 3

六、《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之异同 10

七、《金匮要略》条文析义方法 1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7

一、整体观 17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 19

三、诊断要点举例 21

四、治则 25

五、判断疾病预后 27

六、五脏病护理原则 28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29

第一节 痉病 29

1.柔痉 30

2.欲作刚痉 32

3.阳明痉证 33

第二节 湿病 36

1.头中寒湿 37

2.寒湿在表 38

3.风湿在表 39

4.风湿表虚 41

5.风湿表阳虚 42

6.风湿表里阳气俱虚 44

第三节 中暍 46

1.暑热证 47

2.暑湿证 48

百合狐? 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51

第一节 百合病 51

1.阴虚内热 52

2.误治处理 53

3.变证处理 54

第二节 狐?病 57

第三节 阴阳毒 61

1.阳毒 61

2.阴毒 61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64

1.瘅疟 64

2.温疟 65

3.牝疟 66

4.疟母 67

第一节 中风 71

1.邪风入中经络 71

2.风寒入中络经腑脏 71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71

3.瘾疹 79

第二节 历节病 80

1.风湿历节 81

2.寒湿历节 83

第一节 血痹 88

1.血痹轻证 88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88

2.血痹重证 89

第二节 虚劳 91

1.阴虚证 91

(1)阴血不足 92

(2)阴精不足 92

(3)虚劳失眠 92

2.阳虚证 94

(1)男子不育 94

(2)脾肾阳虚 95

(3)虚劳腰痛 95

(1)肝脾两虚 97

3.阴阳两虚证 97

(2)虚劳遗精 98

(3)虚劳盗汗 99

(4)虚劳腹痛 99

4.虚中挟实证 101

(1)虚劳挟外邪 101

(2)虚劳挟瘀血 103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107

第一节 肺痿 107

1.虚热肺痿 107

2.虚寒肺痿 108

第二节 肺痈 109

1.邪实气闭 110

2.热腐成脓 111

第三节 咳嗽上气 113

1.肾虚气喘 113

2.寒饮哮喘 114

3.痰浊壅肺 115

4.寒饮郁热 116

5.水饮迫肺 118

6.虚火灼肺 119

(1)饮热郁肺 121

7.肺胀 121

(2)寒饮挟热 122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125

1.肝郁奔豚 125

2.肾寒奔豚 126

3.水饮欲作奔豚 128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130

第一节 胸痹 130

1.阳虚邪闭 131

2.痰阻气滞 133

3.阳虚气滞 134

4.饮阻气滞 135

5.寒湿遏郁 137

第二节 心痛 139

1.痰饮气逆 139

2.阴寒痼结 140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143

第一节 腹满 143

1.虚寒证 143

(1)脾胃寒湿 144

(2)脾胃虚寒 145

(3)寒气厥逆 146

2.寒结证 148

3.热结证 151

(1)腹满兼表 151

(2)胀重于积 152

(3)积胀俱重 152

(4)心下满痛 153

第二节 寒疝 155

1.阴结阳痹 155

2.血虚寒凝 157

3.表里俱寒 158

第三节 宿食 159

1.食积上脘 160

2.食积下脘 162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64

第一节 五脏风寒 164

1.肺中风 164

2.肺中寒 165

3.肝中风 165

4.肝中寒 165

5.肝着 166

7.心中寒 168

6.心中风 168

8.心伤 169

9.邪哭、癫证、狂证 169

10.脾中风 170

11.脾约 171

12.肾着 172

第二节 三焦疾病 173

1.三焦竭部 173

(1)上焦竭 173

(2)下焦竭 173

(2)热在中焦 174

(3)热在下焦 174

2.热在三焦 174

(1)热在上焦 174

第三节 积证 聚证 ?气 175

1.积证 175

2.聚证 176

3.?气 176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78

1.痰饮(狭义) 179

(1)脾虚停饮 179

(2)紧虚停饮 181

(3)下焦水逆 182

(4)留饮欲去 183

(5)肠间积饮 186

(6)浊阴上犯 188

(7)水饮致呕 189

2.悬饮 190

3.溢饮 192

(1)表寒里热 192

(2)表里俱寒 194

(1)膈间支饮 195

4.支饮 195

(2)支饮腹满 197

(3)痰涎阻肺 198

(4)水饮射肺凌心 198

(5)外寒引动伏饮 199

(6)服小青龙汤的变证处理 200

(7)支饮预后 203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205

第一节 消渴病 205

1.上消 205

2.中消 207

3.下消 207

1.水热互结 208

第二节 小便不利 208

2.水热互结伤阴 209

3.下寒上燥 211

4.湿热蕴结 213

(1)气分湿热 213

(2)血分湿热 213

(3)脾虚湿盛 214

第三节 淋病 215

石淋 215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217

1.风水 220

(1)风水表虚 220

(2)风水挟热 221

(3)风水表实 223

2.皮水 223

(1)皮水化热 223

(2)皮水阳郁 225

(3)皮水表实 226

(4)皮水厥逆 227

3.正水 228

4.石水 229

5.五脏水 230

(1)心水 230

(2)肝水 230

(3)肺水 231

(4)脾水 231

(5)肾水 231

6.血分病 232

7.水分病 232

8.气分病 233

(1)湿热交蒸 236

9.黄汗病 236

(2)水湿郁滞 238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242

1.黄疸 243

(1)营卫不和 243

(2)湿胜于热 243

(3)热胜里实 244

(4)火劫发黄 246

(5)肝邪犯胃 246

(6)寒湿郁阻 247

(7)胃肠燥结 248

(8)虚劳萎黄 249

2.谷疸 250

(1)湿热俱胜 251

(2)谷疸寒化 252

3.酒疸 252

4.女劳疸 254

5.黑疸 255

(1)酒疸误下成黑疸 255

(2)女劳疸转为黑疸 255

第一节 惊悸 259

1.火劫致惊 259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259

2.水饮致悸 261

第二节 吐血 衄血 下血 262

1.虚寒吐血 263

2.实热吐衄 265

3.虚寒便血 266

4.湿热便血 268

第三节 瘀血 270

1.瘀血阻滞 270

2.瘀血化热 270

(1)虚寒胃反 272

1.虚寒呕吐 272

第一节 呕吐 272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272

(2)胃虚寒凝 274

(3)阳虚停饮 275

(4)阴盛格阳 276

2.停饮呕吐 277

(1)胃寒停饮 277

(2)饮盛阳遏 278

(3)水饮胃反 278

(4)吐后调治 280

(1)热犯胃肠 281

3.热性呕吐 281

(2)实热壅阻 282

(3)少阳邪热 283

(4)吐后贪饮 284

4.寒热错杂 285

第二节 哕逆 287

1.胃寒气逆 288

2.胃虚挟热 288

3.实滞内结 289

(1)虚寒泄泻 290

1)泄泻兼表 290

1.泄泻 290

第三节 下利 290

2)寒厥泄泻 292

(2)实滞泄泻 293

(3)气利 295

1)湿阻气利 295

2)虚寒气利 296

2.痢疾 297

(1)湿热胶结 297

(2)滑脱失禁 298

3.利后虚烦 299

4.下利预后 301

疮痈肠痈漫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303

第一节 疮痈 303

第二节 肠痈 304

1.实热瘀滞 304

2.热毒化脓 305

第三节 金疮 307

第四节 浸淫疮 308

第一节 趺蹶 310

第二节 手指臂肿 310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310

第三节 转筋 311

第四节 阴狐疝气 313

第五节 蛔虫病 314

1.蛔虫 314

2.蛔厥 315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318

1.妊娠恶阻 318

(1)脾胃虚弱 318

(2)胃虚饮逆 319

(1)症病 320

2.妊娠下血 320

(2)胞阻 322

3.妊娠腹痛 324

(1)阳虚寒盛 324

(2)肝脾失调 325

4.妊娠小便难 326

5.妊娠水肿 328

6.胎动不安 329

(1)血虚湿热 329

(2)寒湿中阻 330

(1)痉病 333

(2)郁冒 333

1.产后三大病 333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333

(3)大便难 335

2.产后腹痛 336

(1)血虚里寒 336

(2)气血郁滞 337

(3)瘀血内结 338

3.恶露不尽兼大便秘结 340

4.产后中风 340

(1)太阳中风 341

(2)阳虚中风 341

5.产后烦呕 343

6.产后下利 344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347

第一节 热入血室 348

1.经期中风,邪入血结 348

2.经期伤寒,血分热盛 349

3.经期中风,肝脉瘀滞 350

4.阳明邪热,迫血下行 351

第二节 月经病 352

1.月经不调 352

(1)经行不畅 352

(2)经行闭阻 352

(3)水与血俱结血室 354

2.崩漏 356

(1)虚寒挟瘀 356

(2)经气下陷 358

(3)气血凝瘀 358

第三节 带下病 360

1.湿热腐化 360

2.寒湿凝着 361

第四节 腹中痛 362

1.风血相搏 362

2.肝脾失调 363

1.阴疮 364

第五节 前阴疾患 364

3.中气不足 364

2.阴吹 365

第六节 其他杂病 366

1.梅核气 366

2.脏躁 367

3.转胞 369

4.吐涎沫 371

杂疗方第二十三 373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380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388

方剂索引 39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