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国医学史纲
中国医学史纲

中国医学史纲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孔健民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117008555
  • 页数:271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医学史纲》目录
标签:史纲 医学

第一节 中国医学史的性质和任务 1

第一章 中国医学史的性质、任务、方法和分期 1

第二节 研究中国医学史的方法 3

第三节 中国医学史的分期 5

第二章 原始社会医学 9

第一节 氏族社会情况 9

第二节 药物的起源和初步发展 10

第三节 箴石与灸术的起源和初步发展 11

第四节 原始巫术 12

第三章 奴隶社会——夏商周医学 14

第一节 夏商周的社会情况 14

第二节 药物的发展和对疾病的认识 15

第四节 巫医 18

第三节 从箴石的发展到金针的发明 18

第五节 卫生设施 19

第六节 阴阳五行观念的萌芽 20

第四章 封建社会(一)——东周医学 24

第一节 东周社会情况 24

第二节 医门的出现 25

第三节 春秋战国的良医 26

一、俞跗 26

二、医缓 26

三、医和 27

四、失名的楚医 27

五、医竘 27

六、扁鹊 28

七、文挚 29

第四节 医官的设置和医事的分职 30

第五节 医疗与保健卫生 33

一、药治 33

二、箴石的残余与针灸的发展 33

三、手术和多种外治法 34

五、人体器官的研究 35

六、饮食卫生 36

七、疾病预防 36

八、养生 37

第六节 阴阳五行观念结合医学的发展 38

第五章 封建社会(二)——秦汉六朝医学 45

第一节 秦汉六朝的社会情况 45

第二节 医经的编著 47

一、古医经七家 47

二、《黄帝素问》 48

三、《黄帝针经》和它的别本《灵枢经》 49

四、《素问》《灵枢》合称《黄帝内经》的由来 51

五、《黄帝八十一难经》及其他医经 52

第三节 经方的发展与医学家对于方治的贡献 53

一、扁鹊弟子与古经方十一家 53

二、仓公 54

三、华佗 55

四、张仲景 58

五、葛洪 60

六、南北朝的方术 61

二、从东汉末到三国的本草书 64

一、西汉时的本草研究 64

第四节 本草学 64

三、神农本草经 65

四、陶弘景对本草的贡献 66

五、南北朝的其他本草书 67

第五节 针灸学 67

一、由经方家兼传针灸到针灸学的专科传授 67

二、皇甫谧和《黄帝甲乙经》 68

三、其他针灸书 69

第六节 脉学 70

一、秦汉以来的脉法 70

二、王叔和及所著《脉经》 70

三、其他脉经 71

第七节 解剖记录 71

一、秦汉制 72

第八节 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72

二、三国两晋制 75

三、南北朝制 76

四、中医学传到新罗 76

第九节 国内外医学交流 77

一、印度医学传来 77

二、中医学传到高句丽 78

三、中医学传到百济 78

五、中医学传到日本 79

第六章 封建社会(三)——隋唐五代医学 89

第一节 隋唐五代社会情况 89

第二节 医经的纂补 90

一、杨上善等编纂《黄帝内经太素》及其它 90

二、王冰补《素问》 91

第三节 方书的全面纂集 93

一、隋代的官纂方书 93

二、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 94

三、王焘的《外台秘要方》等 95

第四节 医学分科的发端 96

一、妇产科 97

二、儿科 97

三、外科 97

四、眼科 98

五、口齿科 98

第五节 本草学 98

一、隋唐间的本草学 98

二、唐《新修本草》与《本草图经》 98

三、唐至五代的私家撰著本草 99

四、后蜀的《重广英公本草》 99

一、针灸学 100

二、脉学 100

第六节 针灸脉学等 100

第七节 法医学 101

一、法医思想的渊源 101

三、解剖学 101

二、启蒙的法医学 102

第八节 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103

一、隋制 103

二、唐制 104

笫九节 中医学的外传和外药的输入 106

二、中医学在日本的进展与鉴真东渡 106

一、中医学续传朝鲜半岛 106

三、五代制 106

三、阿拉伯一带药品的传入 108

四、中医学传入阿拉伯等地 109

第七章 封建社会(四)——宋金元医学 114

第一节 宋金元的社会情况 114

第二节 以内科为主的公私方书 116

一、太平兴国时两大方书的分纂 116

四、《圣济经》与《圣济总录》 116

二、嘉佑时开局校正医书 117

三、大观局方编定的由来 117

五、研究运气的著作 118

六、研究《伤寒论》的著作 119

七、宋元其他方书 120

第三节 内科以外的专科方书 122

一、医术分科的由来 122

八、中医学影响下的日本方书 122

二、妇产科 123

三、儿科与痘疹 123

四、外科及眼科等 125

第四节 金元四大家及其他名医 126

一、医学分派发展的由来 126

二、刘完素等 127

三、张从正等 128

四、李杲等 130

五、朱震亨等 132

第五节 本草学 134

一、开宝嘉佑诸本草 134

四、从一般诊法到切诊的发展 134

二、唐慎微与《证类本草》 135

三、《本草衍义》和它的补遗 136

四、《证类本草》的改编改版和它以后的几种本草书 136

第六节 针灸学 137

一、铜人与《铜人图经》 137

二、铜人后针灸学的进展 138

第七节 脉学 139

第八节 解剖学 141

第九节 法医学 142

第十节 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143

一、宋制 143

二、辽金制 146

三、元制 147

第一节 明代和清代初中叶的社会情况 155

第八章 封建社会(五)——明清医学 155

第二节 丹溪学派的发展 158

一、丹溪的及门弟子 158

二、丹溪再传以后的门徒 159

三、其他私淑丹溪者 161

第三节 四大家影响下的名流 162

一、明中叶以前的名医 162

二、明末叶至清初叶的名医 163

第四节 经典学派 165

一、经典学派的先驱者 166

二、经典医书的注家 167

三、徐大椿 169

四、经典学派的其他名流 172

一、吴有性的温疫论 174

第五节 温热学派 174

二、叶桂 176

三、温热学派的其他名流 177

第六节 专科医术的发展 179

一、医学分科的演变 179

二、外科 181

三、眼科 181

四、口齿咽喉科 182

五、妇产科 183

六、儿科 184

七、痘疹科与种痘法 184

八、按摩科 186

九、针灸科 187

十、传染病专论 188

第七节 各科医术的总结 190

第八节 医方医案与医史 192

一、医方 192

二、医案 193

三、医史 194

第九节 药学 195

一、明初中叶较著的本草书 195

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95

三、明清间几种较特殊的本草书 197

四、继续李时珍研究方法的药学和植物学 197

五、《本草纲目》后侧重药理的本草书 199

第十节 诊断学 201

一、外诊 201

二、脉诊 203

二、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205

第十一节 解剖学 205

一、明清有关解剖的篇章 205

第十二节 医事制度 207

一、明制 207

二、清制 208

第九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及辛亥革命后医学 214

第一节 晚清及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情况 214

第二节 中医学的继述 216

一、经典学的继述 216

二、温热时病学的继述 219

三、其他医论及专科的继述 220

四、外治法 221

一、西洋医学的传入 222

第三节 西洋医学的传入与中西汇通 222

二、医学的中西汇通 225

笫四节 卫生制度与医学教育 231

一、太平天国的卫生制度 231

二、晚清的卫生制度与医学教育 234

三、辛亥革命后的卫生制度与医学教育 237

第五节 中医学遭受压抑与中医自救 241

一、袁政府的废除中医与中医的救亡请愿 241

二、蒋政府的废除中医与全国医药团体的抗议 241

三、中医自救运动的影响 242

第六节 解放区对于中西医发出携手前进的信号 246

一、老解放区医药卫生事业的进展 246

二、中西医接受了共同整理提高中医学的光荣任务 248

附:中国医事发展年表 25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