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国民经济管理学
国民经济管理学

国民经济管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厉以宁著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202001136
  • 页数:453 页
图书介绍:
《国民经济管理学》目录

前言 1

第一篇 总论 1

第一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理论依据 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分析的前提 1

一、企业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1

二、个人既是消费者 又是投资者 4

三、政府是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者 6

一、国民经济管理中的总产值计算方法 9

第二节 按最终产品价值计算的杜会总产值 9

二、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科学计算 10

三、几种总产值计算方法的比较 13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6

一、国民收入的形成 16

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16

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17

第四节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关系 21

一、微观经济单位的活力 21

二、微观经济活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3

三、宏观经济研究与微观经济研究之间的关系 24

第二章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分析 2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流量分析 27

一、封闭条件下三个市场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 27

二、封闭条件下五个市场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 30

三、开放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 3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流量—存量分析 35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分析中的收入流量和财富存量 35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综合分析 39

一、“第二次调节”的含义 47

第一节 “第二次调节”理论 47

第三章 “第二次调节”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二元机制 47

二、“第二次调节”的作用 54

第二节 二元机制与经济稳定 60

一、经济稳定的含义 60

二、市场对经济稳定的自行调节 61

三、市场在维持经济稳定方面的作用的局限性 62

四、政府调节与经济稳定之间的关系 64

第三节 二元机制与经济持续增长 65

一、经济持续增长的含义 65

二、市场对经济持续增长的自行调节 66

三、市场在维持经济持续增长方面的作用的局限性 68

四、政府调节与经济持续增长之间的关系 71

第四节 二元机制与杜会协调发展 73

一、社会协调发展的含义 73

二、市场对社会协调发展的自行调节 74

三、市场在维持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的局限性 76

四、政府调节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 77

一、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始终贯穿经济改革精神 79

第五节 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 79

二、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壮大 81

三、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利益协调 84

第四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88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范围 88

一、国民经济管理的含义 88

二、国民经济管理的总量分析 88

三、国民经济管理的结构分析 91

第二节 近期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94

一、近期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 94

二、近期国民经济管理的指导思想 96

一、中期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 98

第三节 中期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98

二、中期国民经济管理的指导思想 99

第四节 长期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100

一、长期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 100

二、长期国民经济管理的指导思想 102

第一节 投资需求形势的分析 105

一、判断投资需求形势的依据 105

第五章 投资需求管理 105

第二篇 近期国民经济管理 105

二、投资需求膨胀的原因 107

第二节 投资规模的确定和总体调节 112

一、投资的合理规模 112

二、投资规模的控制方式 114

三、投资的计划化 116

第三节 投资需求膨胀条件下可供选择的对策 117

一、应付投资需求膨胀的紧急措施 117

二、一般情况下对投资需求膨胀的税收调节 118

三、一般情况下对投资需求膨胀的信贷量调节 120

四、金融政策在紧缩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的评价 124

一、投资资金管理中财政与银行之间关系的分析 125

第四节 投资资金管理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125

二、再论中央银行在投资资金管理中的作用 128

三、货币供应量正常与否的标志 132

四、社会集资与投资需求管理之间关系的再认识 136

第六章 消费需求管理 140

第一节 消费需求形势分析 140

一、判断消费需求形势的依据 140

二、消费需求膨胀的原因 142

一、消费的合理规模 145

第二节 消费规模的确定和总体调节 145

二、消费规模的控制方式 148

三、消费的计划化 150

第三节 消费需求膨胀条件下可供选择的对策 152

一、应付消费需求膨胀的紧急措施 152

二、一般情况下对消费需求膨胀的税收调节 154

三、一般情况下对消费需求膨胀的金融调节 156

四、收入调节政策在紧缩消费需求方面的作用的评价 157

一、从个人财富存量的角度来考察消费基金 158

第四节 消费基金管理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158

二、个人储蓄与消费之间关系的分析 159

三、“早熟消费”的探讨 162

第七章 国际收支管理 166

第一节 国际收支形势分析 166

一、判断国际收支形势的依据 166

二、国际收支紧张的原因 167

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管理 171

一、出口商品结构调整 171

二、进口管理 173

三、外贸补贴 174

四、外贸经营 175

第三节 外资的管理 176

一、利用外资的基本策略 176

二、国际资金市场的利用 177

三、外资引进和国内市场承受的压力 178

第四节 汇率的管理 179

一、对汇率的调节作用的正确认识 179

二、汇率管理的目标 183

三、单一汇率 184

四、汇率水平的确定 186

第五节 外汇平衡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188

一、外汇平衡的总体设想 188

二、外汇储备管理 189

三、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之间的差距及其对策 190

四、现阶段外贸亏损问题分析 193

第八章 近期国民经济管理的协调 196

第一节 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国际收支方面的“并发症” 196

一、从经济运行的过程看“并发症”出现的可能 196

二、调节重点的选择 197

三、单个领域的不平衡问题 201

第二节 近期国内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协调问题的初步分析 203

一、内外经济政策协调问题的重要性 203

二、投资、消费、国际收支领域内“并发症”的进一步分类 204

三、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内同方向不平衡的对策 204

四、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内反方向不平衡的对策 207

五、投资领域和国际收支领域内不平衡的对策 209

六、消费领域和国际收支领域内不平衡的对策 211

七、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内同方向不平衡条件下三个领域内不平衡的对策 212

八、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内反方向不平衡条件下三个领域内不平衡的对策 214

一、近期内外经济政策协调的难点 216

第三节 近期国内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协调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216

二、投资领域内的调节与消费领域内的调节的协调 218

三、国际收支领域内的调节与投资(或消费)领域内的调节的协调 220

第三篇 中期国民经济管理 224

第九章 产业结构调整 224

第一节 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分析 224

一、产业之间比例关系协调的标准 224

二、产业之间比例不协调的原因 226

一、新兴部门与传统部门之间的更替 228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228

二、产业结构调整中处理新兴部门和传统部门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229

三、产业政策的制定 230

四、产业的管理 231

五、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品工业的发展 233

六、产业结构调整与服务业的发展 234

七、关于军需品的生产问题 235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236

一、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 236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资金横向流动 241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242

四、产业结构调整与入口增长 245

第十章 技术结构调整 247

第一节 技术结构状况分析 247

一、技术结构的含义 247

二、技术结构调整的含义 248

三、技术结构不协调的标志 249

四、技术结构不协调的原因 252

一、技术政策的原则 253

第二节 技术结构调整的对策 253

二、技术结构调整中的设备更新问题 254

三、技术选择和技术结构的合理化 256

四、技术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 257

第三节 技术结构调整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261

一、关于技术发展的跳跃性 261

二、技术结构调整中的技术市场 262

三、技术结构调整中的新式小型企业 264

四、技术结构调整中的内在制约因素 265

一、地区经济结构的含义 269

第十一章 地区经济结构调整 269

第一节 地区经济结构状况的分析 269

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含义 271

三、地区经济结构不协调的标志 272

四、地区经济结构不协调的原因 273

第二节 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 274

一、地区实际经济优势的确定 274

二、地区投资方向和规模的选择 276

三、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 276

一、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社会效应 278

第三节 地区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278

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技术的梯度传递 282

三、中心城市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286

四、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规划 288

第四节 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的配合 289

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289

二、待开发地区的资金供给能力 291

三、待开发地区对资金的需求程度 292

四、因地区而异的各种经济结构调整的配合 293

五、政府对企业迁移的影响 294

第五节 结构调整的次优选择 295

一、结构调整的市场条件 295

二、结构调整次优选择的依据 296

第十二章 中期国民经济管理的综合分析 298

第一节 中期国民经济管理与各种经济调节手段的配合使用 298

一、供给管理的特点 298

二、供给与需求管理中的反方向调节 299

三、供给与需求管理中反方向调节的结构分析 300

四、供给与需求管理中不同调节手段的互补 304

第二节 中期国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供给问题 305

一、增加供给与资金的来源 305

二、政府投资与经济的持续增长 308

第三节 中期国民经济管理和国际收支动态平衡 312

一、经济外向化趋势和对国际分工的认识 312

二、贸易保护的界限 315

三、外资的吸收或有效利用 321

四、外资偿还问题的动态考察 326

一、工资管理的基本原则 332

第一节 职工工资管理 332

第十三章 个人收入的管理 332

第四篇 长期国民经济管理 332

二、脑力劳动者的工资标准 334

三、兼职和兼职收入 335

第二节 居民实际收入水平 338

一、居民货币收入的调整 338

二、关于职工生活费指数的讨论 345

三、工资收入指数化的可行性问题 347

一、雇工经营收入的调节 350

第三节 个人收入的调节 350

二、贫困户概念 351

三、对低收入家庭的收入调节 353

四、对市场在个人收入调节方面的局限性的进一步认识 354

第四节 对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与否的判断 355

一、收入分配研究中的一个难题 355

二、个人收入增加和减少的基本原因 356

三、对市场竞争条件下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解 359

第五节 向“高收入——高消费”的过渡 360

一、向“高收入——高消费”过渡的客观必然性 360

二、向“高收入——高消费”过渡的基本条件 361

三、储蓄、投资、消费的相互转化问题 362

四、实现上述过渡的基本条件的创造 364

第十四章 社会生活质量的管理 367

第一节 杜会生活质量管理的内容 367

一、社会生活质量的范围 367

二、政府部门对社会生活质量的管理 367

第二节 杜会保障 370

一、农村社会保障 370

二、城市社会保障 372

一、闲暇研究的意义 373

第三节 闲暇的利用 373

二、闲暇增加的趋势 374

三、闲暇的利用 375

第四节 住宅问题 375

一、对住宅供求的价格调节 375

二、职工收入和住房支出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 376

第五节 改善杜会生活质量的政府投资量的确定 379

一、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 379

二、社会生活质量改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80

一、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周期的分类 383

第十五章 国民经济管理与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周期的假设 38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周期假设的提出 383

二、影响短周期的主要因素 385

三、影响中周期的主要因素 387

四、影响长周期的主要因素 390

五、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周期的特点 392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与周期的“淡化” 393

一、短周期的“淡化” 393

二、中周期的“淡化” 394

三、长周期的“淡化” 395

四、经济的周期性运动是一种正常现象 397

五、经济运动周期的重复出现 397

六、对社会主义经济均衡增长率的理解 398

第三节 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和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反对策”问题 401

一、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 401

二、微观经济单位的“反对策”的性质 402

三、对微观经济单位“反对策”的对策 404

第一节 地方政府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407

一、国民经济分层次管理的必要性 407

第十六章 地方政府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407

二、根据第二次调节理论来看待地方政府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408

第二节 中央和地方国民经济管理权限的划分 409

一、权限划分的原则 409

二、权限划分的目标模式 411

第三节 地方对经济调节手段的运用 412

一、财政调节 412

二、金融调节 413

三、价格调节 413

四、工资管理 414

第四节 地方政府在完善市场体系方面的作用 416

一、市场的地域分解 416

二、地方政府对利益制约关系的利用 417

第五节 资源配置的搅拌机假设 418

一、“搅拌机”假设的提出 418

二、“搅拌机”比喻的局限性 419

三、“搅拌机”的管理和“搅拌机”本身的运转 420

四、关于社会经济生活的节奏性的认识 422

五、市场作为一个大型“搅拌机”的动力问题 423

一、社会承受力概念 425

第十七章 长期国民经济管理中的社会心理协调问题 425

第一节 社会承受力的分析 425

二、增强社会承受力的基本措施 426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决策民主化 427

一、国民经济管理决策民主化的意义 427

二、国民经济管理民主决策的主要方法 428

第三节 市场与竞争意识 429

一、对市场竞争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再认识 429

二、国民经济管理与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430

一、进取精神 431

第四节 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管理中的文化建设问题 431

二、经济发展中的保守主义 433

三、社会流动 435

四、对社会变动的适应 437

五、对小生产者意识的分析 439

六、关于“生活中的希望” 440

七、居民的相对福利感 442

八、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目标 443

结束语 446

后记 46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