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国灸法治疗学
中国灸法治疗学

中国灸法治疗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肖少卿,陶航编著
  • 出 版 社: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227016838
  • 页数:1141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灸法治疗学》目录

第一章 经络输穴概论 3

上篇 灸法基础 3

第一节 十二经脉和输穴 5

一、手太阴肺经 6

二、手阳明大肠经 10

三、足阳明胃经 16

四、足太阴脾经 28

五、手少阴心经 34

九、手厥阴心包经 36

六、手太阳小肠经 38

七、足太阳膀胱经 44

八、足少阴肾经 59

十、手少阳三焦经 70

十一、足少阳胆经 76

十二、足厥阴肝经 87

第二节 奇经八脉和输穴 92

一、督脉 99

二、任脉 107

三、冲脉 114

四、带脉 116

五、阳跷脉 118

六、阴跷脉 119

七、阳维脉 121

八、阴维脉 123

第三节 十五络脉 128

第四节 十二经别 130

第五节 十二经筋 133

第六节 十二皮部 137

第二章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的内容及应用 138

第一节 基本内容 138

一、根结 138

二、标本 139

三、气街 140

四、四海 140

第二节 临床应用 141

一、手足三阳经与头街配穴法 141

二、手三阴经与胸街配穴法 141

三、足三阴经与腹街配穴法 142

四、起止穴对应配穴法 142

五、原募穴对应配穴法 143

六、合募穴对应配穴法 143

九、原合与俞募配穴法 144

八、三部对应配穴法 144

七、都会穴对应配穴法 144

十、本输与四海、气街对应配穴法 145

第三章 经络的平衡与失衡及其调治 146

第一节 经络的平衡状态 146

第二节 经络的失衡表现 147

第三节 经络的调治作用 148

第四章 特定穴和经外奇穴 154

第一节 特定穴 154

一、五输穴 154

二、原穴、络穴 156

三、俞穴、募穴 157

四、郄穴、会穴 159

五、八脉交会穴 161

第二节 经外奇穴 162

一、头颈部 162

二、胸腹部 166

三、背腰骶部 169

四、上肢部 172

五、下肢部 176

第五章 脏腑经络八纲辨证施治在临床上的应用 180

第一节 明确脏腑经络证治的基本内容 180

一、肺 181

二、大肠 182

三、脾 184

四、胃 185

五、心 187

六、小肠 188

七、肾 190

八、膀胱 191

九、心包 192

十、三焦 193

十一、肝 194

十二、胆 195

第二节 熟悉经络输穴诊治疾病的要领 197

第三节 掌握治疗原则和八纲辨证施治的常规 199

中篇 灸法概论 203

第一章 灸法的源流与作用 203

第一节 灸法的起源 203

第二节 灸法的发展 204

第三节 灸法的作用 218

第三章 施灸的常规与注意事项 222

第二章 灸法的优点与宜忌 225

第一节 灸法的优点 225

第二节 灸法的适应症 226

第三节 灸法的禁忌 228

第一节 施灸的原料 232

第二节 施灸前的准备 233

第三节 施灸的程序 234

第四节 施灸的标准 235

第五节 灸后的征象 237

第六节 灸疮的处理 238

第七节 灸后的调养 238

第八节 施灸的注意事项 239

一、艾炷灸(包括直接灸与间接灸) 241

第四章 灸法的种类及应用 241

第一节 艾灸法 241

(一)隔姜灸 244

(二)隔蒜灸 245

(三)隔盐灸 247

(四)隔附子灸 248

(五)隔豉饼灸 250

(六)隔巴豆灸 251

(七)隔蛴螬灸 251

(八)隔甘遂灸 252

(九)隔葶苈饼灸 253

(十)隔韭菜灸 255

(十一)隔皂角灸 256

(十二)隔苍术灸 258

(十三)隔胡淑饼灸 259

(十四)隔木香饼灸 260

(十五)隔香附饼灸 262

(十六)隔薤灸 263

(十七)隔桃叶灸 263

(十九)隔槟榔灸 265

(十八)隔桃树皮灸 265

(二十)隔莨菪根灸 267

(二十一)隔土瓜根灸 268

(二十二)隔川椒灸 270

(二十三)隔苦瓠灸 271

(二十四)隔蚯蚓泥灸 272

(二十五)蒸脐灸 273

(二十六)隔黄土 273

(二十七)隔鸡子灸 275

(二十八)隔面饼灸 276

(二十九)隔蟾灸 277

(三十)隔麻黄灸 281

(三十一)隔厚朴灸 284

(三十二)隔矾灸 286

(三十三)隔徐长卿灸 286

(三十四)隔酱灸 287

(三十五)隔白附子灸 289

(三十六)隔蓖麻仁灸 292

(三十七)隔陈皮灸 294

(三十八)隔蚯蚓灸 296

(四十一)隔蟾蜍皮灸 298

(四十)隔核桃壳灸 298

(三十九)隔核桃灸 298

(四十二)隔头垢灸 299

(四十三)隔鼠粪灸 299

(四十四)隔纸灸 300

二、艾卷灸(艾条灸、药条灸) 300

(一)艾条灸 300

(二)太乙神针 303

(三)雷火针 304

(四)百发神钉 304

(七)艾火针衬垫灸 305

(六)阴症散毒针 305

(五)消癖神火针 305

三、艾器灸 306

(一)温筒灸 306

(二)温盒灸 307

(三)温杯灸 307

(四)苇管器灸 308

四、温针灸(即针上加灸) 308

五、艾蒸气灸 309

六、艾铺灸(熨斗灸、日光灸) 310

(一)熨斗灸 310

第二节 药物敷灸 311

(二)日光灸 311

一、斑蝥灸 312

二、白芥子灸 314

三、毛莨灸 315

四、蒜泥灸 316

五、天南星灸 321

六、半夏灸 321

七、食盐灸 324

八、旱莲草灸 324

九、甘遂灸 325

十、胡椒灸 326

十一、生附子灸 327

十二、威灵仙灸 327

十三、乌梅灸 329

十四、葱白灸 331

十五、生姜灸 332

十六、蓖麻仁灸 334

十七、马钱子灸 337

十八、吴茱萸灸 338

十九、细辛灸 342

二十、五倍子灸 344

二十一、鸦胆子仁灸 347

二十二、荆芥穗灸 350

二十三、小茴香灸 351

二十四、丁桂散灸 353

二十五、芥砒膏灸 353

二十六、巴豆霜灸 354

二十七、蓖倍饼灸 356

二十八、葱豉糊灸 357

二十九、芫花灸 357

二、硫磺灸 359

—、黄蜡灸 359

第三节 其他灸法 359

三、灯火灸 360

四、桃枝灸 361

第三十一节 遗精(男性性功能障碍) 362

五、桑枝灸 362

六、烟草灸 362

七、麻叶灸 362

八、火柴灸 363

九、线香灸 364

十、棉絮灸 364

十一、铝灸 365

十二、药捻灸 365

十三、药锭灸 366

十四、药熏蒸气灸 367

十五、火药灸 367

十六、药酒灸 368

十七、日光灸 368

十八、电热灸 369

十九、电子温针灸 369

第—节 灸治原则 373

第二节 灸治方法 373

下篇 灸治病症 373

第一章 灸治原则与方法 373

第一节 感冒(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 376

第二章 内科病症 376

第二节 咳嗽(支气管炎) 382

第三节 哮喘(支气管哮喘) 395

第四节 咯血(支气管扩张) 404

第五节 肺痨(肺结核) 410

第六节 疟疾 421

第七节 头痛(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 431

第八节 口眼歪斜(颜面神经麻痹) 443

第九节 梅核气(咽神经官能症) 456

第十节 胃脘痛(胃炎) 458

第十一节 消化性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469

第十二节 胃下垂 479

第十三节 胃肠神经官能症 485

第十四节 蛔厥(胆道蛔虫病) 496

第十五节 泄泻(急慢性肠炎、肠结核) 504

第十六节 便秘 526

第十七节 呃逆(膈肌痉挛) 536

第十八节 高血压病 541

第十九节 中风(急性脑血管疾病) 551

第二十节 心悸、怔忡 574

第二十一节 真心痛(冠心病) 581

第二十二节 无脉症 593

第二十三节 不寐(失眠) 599

第二十四节 血虚(贫血) 605

第二十五节 癫痫 609

第二十六节 晕厥证(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622

第二十七节 发斑(血小板减少症) 629

第二十八节 蛊胀(血吸虫病) 636

第二十九节 癃闭(尿潴留) 643

第三十节 阳痿(男性性机能障碍) 652

第三十二节 不育症(精子缺乏症) 671

第三十三节 不射精症(射精障碍) 678

第三十四节 痹证(风湿性关节炎) 684

第三十五节 历节风(类风湿性关节炎) 693

第三十六节 肢痛痹(红斑性肢痛症) 701

第三十七节 颈椎痹病证(颈椎综合征) 705

第三十八节 漏肩风(肩关节周围炎) 708

第三十九节 股外侧皮痹证(股外侧皮神经炎) 716

第四十节 脊椎骨痹证(增生性脊椎炎) 720

第四十一节 臀痹(坐骨神经痛) 723

第四十二节 痹胶证(硬皮病) 730

第四十三节 胁肋痛(肋间神经痛) 733

第四十四节 温毒(白血病) 739

第四十五节 脱证(休克) 742

第四十六节 断肠草中毒 749

第四十七节 黄疸(病毒性肝炎) 751

第四十八节 痢疾(细菌性痢疾) 759

第四十九节 癫狂(精神分裂症) 768

第五十节 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 775

第一节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781

第三章 外科病症 781

第二节 瘰疬(颈淋巴结结核) 788

第三节 失枕(落枕) 795

第四节 发际疮(毛囊炎) 799

第五节 乳痈(急性乳腺炎) 802

第六节 肠痈(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811

第七节 痔疮 818

第八节 脱肛(直肠脱垂) 826

第九节 ?疝(睾丸炎) 833

第十节 水疝(鞘膜积液) 840

第十一节 伤筋(腱鞘炎) 843

第十二节 筋结(腱鞘囊肿) 847

第十三节 扭挫伤(软组织扭伤) 851

第十四节 脉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856

第十五节 鸡眼 863

第十六节 骨疽(骨结核) 865

第十七节 湿毒疮(湿疹) 870

第十八节 风疹(荨麻疹) 875

第十九节 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882

第二十节 白疙风(银屑病) 887

第二十一节 冻疮(冻伤) 890

第二十二节 千日疮(寻常疣) 894

第二十三节 白驳风(白癜风) 899

第二十四节 缠腰火丹(带状疱疹) 901

第二十五节 鹅掌风 906

第二十六节 油风(斑秃) 909

第四章 妇儿科病症 915

第一节 月经不调 915

第二节 痛经 925

第三节 经闭(闭经) 934

第四节 带下(白带过多) 942

第五节 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947

第六节 不孕症 958

第七节 恶阻(妊娠呕吐) 965

第八节 滑胎(习惯性流产) 970

第九节 胎位不正 974

第十节 产后腹痛(产后宫缩痛) 980

第十一节 阴挺(子宫脱垂) 984

第十二节 乳少(产后乳汁不足) 991

第十三节 脏躁(癔病) 997

第十四节 小儿口疮(小儿口腔炎) 1002

第十五节 小儿流涎症 1005

第十六节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 1007

第十七节 小儿夜啼症 1019

第十八节 小儿疳疾(小儿营养不良) 1021

第十九节 遗尿 1025

第二十节 小儿麻痹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1032

第五章 五官科病症 1035

第一节 红眼病(急性结膜炎) 1035

第二节 雀目(夜盲症) 1040

第三节 麦粒肿(睑腺炎) 1046

第四节 上险下垂 1049

第五节 近视 1055

第六节 鼻鼽(过敏性鼻炎) 1060

第七节 鼻衄(鼻出血) 1063

第八节 牙痛 1070

第九节 乳蛾(急性扁桃体炎) 1075

第十节 失音(声带瘫痪) 1078

第十一节 聘耳(化脓性中耳炎) 1084

第十二节 耳呜、耳聋 1087

第十三节 聋哑 1094

第十四节 眩晕 1098

第十五节 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1106

第十六节 咽喉肿痛(咽炎、喉炎、扁桃体炎) 1109

第一章 施灸防瘸保健概要 1115

附篇 施灸防瘸保健 1115

第一节 预防为主的观点 1116

第二节 防病保健灸法 1116

第二章 施灸防病保健的依据 1120

笫一节 古今临床灸治例证 1120

第二节 现代灸治的实验研究 1125

第三章 施灸预防中风的经验辑要 1130

第一节 常用输穴和施灸方法 1130

第二节 临床防治经验报道 1133

第三节 施灸预防中风的注意事项 1134

主要参考文献 113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