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
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

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晓虹等编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305031119
  • 页数:348 页
图书介绍:
《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大学教育与心理学 1

第一节 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2

一、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二、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4

三、研究层次与理论构架 6

第二节 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 9

一、探求人的本质 9

二、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12

三、管理的本质 14

四、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17

第三节 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9

一、观察法 19

二、实验法 21

三、测验法 22

四、问卷调查法 23

五、个案研究法 24

第二章 大学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26

第一节 社会化与教育 26

一、社会化及其内容 26

二、社会化与教育的关系 28

三、个体社会化的历程与教育 29

第二节 大学中的施化者与受化者 32

一、社会化中的两种角色 32

二、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与内容 33

三、作为施化者的大学教师 35

四、双向社会化:大学教育的新视野 37

一、家庭:脱离不了的社会摇篮 39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化的环境要素 39

二、学校中显性和隐性的课程 41

三、不可低估的同辈群体 42

四、参照群体:社会化的心理之锚 43

五、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44

第四节 大学教育中的若干社会化问题 45

一、社会化与人格培养 46

二、过度社会化 48

第五节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明确的政治社会化 50

一、政治社会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50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52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心理学方法 53

第一节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57

第三章 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 57

一、大学生心理的基本描述 58

二、大学生年级心理特点及其分析 60

第二节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65

一、自我意识的一般问题 65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67

三、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70

第三节 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 71

一、需要与动机:心理反映与行为驱力 71

二、大学生需要系统的结构特点 74

三、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 75

第四节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78

一、气质的塑造 79

二、培养良好的性格 81

三、能力:进入社会的“身份证” 83

第四章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86

第一节 学习的一般心理学意义 86

一、学习及其心理机制 87

二、有关学习的几种心理学理论 88

三、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 90

四、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91

第二节 学习与认知 93

一、人类认知的一般过程 93

二、记忆与再认 95

三、概念的意义 97

四、思维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98

一、埃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100

第三节 学习与知识的保持 100

二、影响知识遗忘和保持的因素 102

三、遗忘的原因 104

四、提高保持效果的若干条件 106

第四节 学习与迁移 107

一、什么是迁移 108

二、有关迁移的心理学理论 110

三、促进迁移的有效条件 112

四、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114

第五章 大学教师的心理与行为 117

第一节 大学教师的角色与自我意识 117

一、教师角色的变迁回顾 117

二、作为双重角色承担者的大学教师 119

三、我看人看我:大学教师的自我评价 120

一、大学教师需要的一般特点 122

第二节 大学教师的需要与动机 122

二、如何理解与顺应教师的需要 123

三、影响教师工作动机的外部因素 125

四、大学教师工作与成就动机的激发 127

第三节 心理挫折:一种消极的情感状态 128

一、什么是心理挫折 128

二、心理挫折的行为反应 130

三、大学教师心理挫折的产生原因 132

四、如何对待大学教师的心理挫折 134

第四节 大学教师的社会态度 135

一、有关态度研究的一般问题 135

二、态度形成的基本过程 137

三、改变教师态度的策略与方法 138

四、态度测量与民意测验 140

一、管理和管理者 142

第六章 大学管理者的心理与行为 142

第一节 大学管理者及其工作特点 142

二、大学管理者的工作特点 144

第二节 大学管理者应有的基本素质 147

一、管理者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 147

二、管理者的性格要求 148

三、管理能力及其培养 151

四、现代管理者的知识结构 152

第三节 大学管理者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154

一、管理者的心理需求 154

二、工作满意度和成就动机 157

三、管理与服务:社会角色的两重性 158

第四节 大学管理者的选拔和任用 159

一、管理者能力的评价 159

二、选拔与培养有效管理者的方法 160

三、任用管理者过程中的激励机制 162

四、人事变动的社会心理影响 165

第七章 大学中的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 167

第一节 人际沟通及其基本模式 167

一、沟通及其一般过程 167

二、大学环境中的人际沟通 170

三、沟通的模式与校园内沟通的网络分析 172

第二节 校园内人际沟通的内容与形式 175

一、信息的交流与反馈 175

二、课堂及工作环境中的语言沟通 176

三、非语言沟通的种类与功能 179

四、沟通中的障碍及其解决 181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183

第三节 校园中的人际关系 183

二、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 184

三、大学校园中人际关系的特点 187

第四节 大学校园中几种常见的人际关系 190

一、爱吾师与爱真理:师生如何相处 190

二、竞争与合作:校园中无法回避的关系 192

三、管理者与教师:理解与尊重 194

第八章 大学中的人际互动 196

第一节 人际互动的一般框架 196

一、人际互动及其基本要素 196

二、人际互动中的心理与行为 198

三、社会心理学的人际互动理论 201

一、人际互动的类别 204

第二节 大学中人际互动的主要类别及其特征 204

二、大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205

三、罗森塔尔效应 207

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 209

五、教师间及教师和学校领导的人际互动 210

第三节 互动的社会心理机制 212

一、暗示 212

二、模仿 215

三、感染 217

第四节 互动的功能性影响 218

一、互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18

二、互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220

三、对学校组织结构的影响 222

一、群体:特征与功能 224

第九章 大学中的群体心理 224

第一节 群体与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 224

二、群体的分类 226

三、群体心理效应 228

第二节 学校群体的动力学机制 230

一、群体规范 230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 233

三、士气与凝聚力 235

四、校园内的群体舆论 237

第三节 非正式群体:心理沟通的主渠道 239

一、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与功能 240

二、非正式群体在大学中的分布 242

三、学生社团和同乡会 243

四、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245

一、校风与校园形象 247

第四节 群体氛围与校园文化 247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249

三、寝室文化:文明的窗口 251

四、消极的宣泄:课桌文学 252

五、校园流行语 254

第十章 大学中的组织心理 258

第一节 组织:大学的一个心理社会单位 258

一、组织是特殊的人类共同体 259

二、组织结构 262

三、大学组织结构的心理分析 263

四、大学组织的一般心理功能 265

第二节 大学组织的动力学表现 268

一、大学组织内部的沟通 268

二、大学组织的类化趋同 269

三、大学组织内部及组织间的互动 270

四、大学组织氛围与组织效能 273

五、大学组织形象的建立 274

第三节 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275

一、从家长制到科层制:组织的沿革 275

二、大学组织变革的原因和条件 276

三、大学组织变革的程序和方式 277

四、组织变革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方法 279

五、大学组织的未来发展前景 282

第十一章 大学中的领导心理和行为 284

第一节 大学领导及其心理含义 284

一、领导的概念 284

二、领导概念的心理学意义 285

三、领导意识和领导心态 287

四、领导者的心理素质 292

一、领导有效性的理论回顾 294

第二节 学校领导的效能及其基础 294

二、影响大学领导效能的基本因素 297

三、影响力:领导的心理基础 298

四、教职工接受领导影响力的心理机制 301

第三节 大学中的领导行为及其类型 302

一、领导行为的理论分析 303

二、大学领导行为的类型 305

三、大学中的领导方式 307

第四节 领导行为特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309

一、教师领导行为的职能 309

二、影响教师领导的若干因素 310

三、教师领导过程中的激励方式 313

第一节 健康: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观点 315

第十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指导 315

一、心理健康的界定 316

二、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17

三、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320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疾患的表现及归因分析 322

一、大学生心理疾患的现状 323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疾患及其治疗 324

三、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归因分析 330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 337

一、大学生心理卫生及自我维护 338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及其理论模式 340

三、高等学校心理咨询的现状 343

四、高等学校心理咨询今后的发展及任务 344

后记 34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