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发展中国的十大课题
发展中国的十大课题

发展中国的十大课题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秦绍德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30904407X
  • 页数:8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前景、现代化模式、区域经济等问题。
《发展中国的十大课题》目录

一、面向时代的新选择 3

前言 3

第一章 “两个转变”:面对当今时代的新身份 6

一、“两个转变”的新变化 6

二、时代架构中促发展 10

三、确立大思路大战略 14

第二章 “三个代表”:满足时代要求的新定位 20

一、生存发展的新模式 20

二、党的性质需新界定 23

三、形成我国的新优势 27

第三章 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理念 33

一、发展创新是最强音 33

二、超越“不争论”很重要 37

三、新平台实现新统一 40

第四章 “全面小康”:顺应时代潮流的新目标 45

一、时代潮流是现代化 45

二、小康的社会已建立 49

三、新起点迈向新高度 53

第五章 抓住机遇:利用时代条件的新发展 59

一、新机遇伴随新挑战 59

二、加快发展能御风险 62

三、新方法实现新飞跃 65

第六章 核心能力:走在时代前列的新保证 73

一、先进性包含两因素 73

二、追求先进性是趋势 77

三、永葆先进性为人民 8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前言 89

一、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最初选择 90

二、从“西化”到“苏联模式” 9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97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应是开放的和与时俱进的模式 100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模式 102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模式的确立 102

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蓝图 105

三、小康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模式 108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113

一、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需要市场经济 113

二、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阶段 11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122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发展模式 125

一、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难题 125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129

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33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模式 137

一、现代化与文化重建 137

二、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问题 139

三、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 143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模式 148

一、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艰巨的历史过程 148

二、波浪式前进与台阶式发展 150

三、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154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157

一、党的领导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157

二、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61

三、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63

四、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165

第七章 十六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167

一、探索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167

二、十六大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71

三、社会主义永无止境 179

前言 179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运动 184

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 184

二、有全球化,就有反全球化 188

三、社会主义在全球化中应有所作为 192

四、社会主义中国的表现 197

第二章 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 202

一、重温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教诲 202

二、大胆借鉴资本主义“新社会因素” 208

三、两种制度将长期共存、和平共处 213

第三章 社会主义理念的实践向度 219

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更好地相结合 219

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24

三、社会主义与可持续发展 230

第四章 “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36

一、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 236

二、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240

三、执政兴国,关键还是在党 245

四、志存高远,更须立足现实 249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59

前言 259

第一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265

一、从平衡发展战略到不平衡发展战略 265

二、从“两个大局”思想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272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276

第二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280

一、地域分工理论与区际产业结构的协调 280

二、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与区际经济关系协调 284

三、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区际收入分配协调 287

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现实依据 289

第三章 中国区域产业分工现状与产业结构协调 291

一、区域产业分工的现状 291

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 300

三、区域产业整合的路径 302

四、特色经济:浙江模式的启示 309

第四章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问题与协调 314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措施与实践 314

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及其合作成效 322

三、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27

四、产品及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对策分析 331

第五章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成因与扭转对策 336

一、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现状 336

二、影响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因素分析 341

三、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途径 345

五、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59

第一章 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中外比较 359

一、工业化的国际经验 359

二、中国的工业化之路 364

三、对全球工业化道路的反思 371

第二章 21世纪中国工业化的背景分析 374

一、中国工业化进程判断 374

二、新世纪中国工业化面临有利的条件 380

第三章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392

一、十六大报告关于新型工业化的论述与解读 392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带动与促进 395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398

四、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就业结构的优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00

五、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化人口大国劣势为人力资源大国优势 402

六、新型工业化道路下的城市化与城镇化相结合 404

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405

八、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406

第四章 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实践经验 408

一、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多阶段性 409

二、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417

三、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上海的定位与发展措施 426

六、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437

前言 437

第一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演进阶段及其内在规律 439

一、国资改革从何破题 439

二、国资改革的使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新途径 441

三、国资改革演进的内在必然性和关联机制 445

四、上海案例的再认识 449

第二章 开辟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 452

一、建立出资人制度 45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再造 455

三、法人治理结构的创新 457

四、让国资发挥对国民经济高度影响的控制力 459

第三章 培育产权市场,提高国有资产配置效率 465

一、国有资产运作的特殊性与产权市场的作用 465

二、产权市场与国有资产配置效率的提高 467

三、经济市场化对行政事业运作的影响 471

第四章 以法律制度建设巩固改革成果 477

一、提高国有资产经营绩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78

二、降低政企关系的转轨成本 480

三、完善巩固市场经济体制 481

第五章 以国资改革带动经济体制的整体创新 487

一、国资管理体制变动对经济体制构造的积极影响 487

二、国资管理体制变动对行政体制的积极影响 490

三、国资管理体制变动对人事制度的积极影响 494

四、国资管理体制变动对理论创新、观念进步的积极影响 497

结束语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前瞻 502

一、国资改革理论创新方向的探索 502

二、新一轮国资改革相关问题的探讨 504

三、上海国资改革的深入 506

七、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 519

前言 519

一、人类对美好政治生活的探求 519

二、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 520

三、政治文明演进的一般走向 521

四、现代政治文明演进的启示 522

第一章 三个文明共同推进的发展战略 524

一、从“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 524

二、文明与政治文明 526

三、政治文明与政治民主 531

四、政治文明与依法治国 533

五、政治文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39

第二章 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结构 541

一、价值定位 541

二、制度设计 545

三、观念形态 547

四、治理技术 549

第三章 现代政治文明进程中的政府管理取向 552

一、强化政府管理成本意识的取向 552

二、“善治”政府的取向 557

三、政府功能的服务取向 558

四、“多中心”治道的取向 560

五、官民协同治理的取向 562

六、政府管理技术化的取向 563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 565

一、政治文明的进程,同时是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565

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设计与创新面临的重大课题 568

三、强化政治领域的责任机制,以推进责任政府的建设 571

第五章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 575

一、满足“三向度”目标: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人类进步 575

二、实现“三原则”统一: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依法治国 578

三、正确认识并处理政治的生态环境与合理借鉴的关系 585

四、树立宪法法律的绝对权威,以推进法治化进程 587

五、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管理 593

六、制定切实的政治发展战略,以推进政治发展 595

八、新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探索 601

第一章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自我创新的机遇 601

一、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 601

二、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 603

三、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严峻挑战 603

四、新生活方式的挑战 604

五、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挑战 604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特性探讨 606

一、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导向 606

二、坚持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607

三、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要求,与社会主义法制规范相协调 609

四、批判地汲取我国传统文明的优秀成果,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610

五、重视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从新的道德境况中概括新的时代伦理精神和合理的道德规范 611

六、具有世界眼光,继承和发扬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的道德文明成果 612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探索 614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614

二、为人民服务新的内涵与时代特征 618

三、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 620

四、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623

五、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价值导向 625

六、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层次性 632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探索 636

一、人道主义道德规范 636

二、爱国主义道德规范 640

三、社会公正道德规范 644

四、个性自由道德规范 647

五、诚实守信道德规范 649

六、保护生态环境道德规范 652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道德规范 655

一、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具体道德规范 655

二、与新技术革命相关的生活实践中的道德规范 660

三、社会公共生活实践中的具体道德规范 664

四、职业劳动生活中的具体道德规范 668

五、家庭、婚姻和恋爱生活中的具体道德规范 673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公民个体道德品质的诉求探索 677

一、公民个体道德品质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677

二、全社会要下大力气培养公民优良的道德品格,提升全民族的普遍道德素质 678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完善与实践机制探索 683

一、道德建构革命:“道德商谈”与“道德民主” 683

二、公民道德自治: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公民道德委员会 686

三、各级政府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位置 688

四、伦理专家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位置 689

五、学校、企业和家庭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职责 691

九、基层党的建设新战略 697

前言 697

第一章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与传统 700

一、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 700

二、重视基层组织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特征 701

三、“支部建在连上”的独特创新与基本内涵 702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特殊意义 704

第二章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社会转型中面临严峻挑战 706

一、党的基层组织的历史维度及其执政后的工作要求 706

二、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新情况 708

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亟等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710

第三章 国有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 713

一、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713

二、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716

三、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国企党建工作的几个问题 720

第四章 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探索 724

一、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724

二、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经验与探索 728

三、推动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几个问题 734

第五章 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探索 737

一、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737

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探索和经验 739

三、推进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几个问题 742

第六章 城市社区党建的发展 746

一、上海城市社区的发展对党的工作的挑战 746

二、上海城市社区党建的实践与机制体制创新 752

三、上海城市社区党建的意义与经验 757

第七章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战略选择 762

一、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 762

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功能定位与任务 764

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制度创新 765

四、基层党建的战略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767

十、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新理念 772

前言 772

第一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国际战略新理念 77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国际战略的指导思想 777

二、中国特色的国际战略新理念 781

三、中国国际战略新理念与中国和平崛起 785

第二章 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789

一、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国际环境 790

二、中国和平崛起的艰巨性与可能性 794

三、中国和平崛起的前景 801

第三章 核心——“和而不同”的世界观 803

一、中国“和而不同”世界观的历史演变 803

二、中国“和而不同”世界观与西方世界观的比较研究 807

三、中国“和而不同”世界观的前瞻性思考 809

第四章 前提——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观 812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812

二、时代观是中国国际战略新理念的前提 821

三、丰富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内涵 824

第五章 精髓——多元共存与竞争的文化价值观 827

一、中华文化和平、和谐与合作的优秀价值观 827

二、中国坚持多元共存与竞争的文化价值观 829

三、树立中国的国际新形象 832

第六章 基础——两种利益相结合的利益观 834

一、寻求中国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结合 834

二、两种利益相结合是时代的要求 837

三、中国的新利益观是对外战略的基础 839

第七章 保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843

一、在新时代维护安全需要有新观念 843

二、新安全观在与冷战思维斗争中发展 846

三、新安全观应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852

第八章 动力——争取共同繁荣的发展观 854

一、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 854

二、争取共同繁荣仍然任重道远 858

三、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繁荣 861

第九章 目标——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观 864

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目标 864

二、在融入世界体系中用和平方式改革国际秩序 869

三、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87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