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盛国荣,杨护生,范德荣,白介辰
  • 出 版 社:厦门大学海外函授部
  • 出版年份:1980
  • ISBN:
  • 页数:275 页
图书介绍:
《中医学基础》目录

绪论 1

一、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概况 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4

(一) 整体观念 4

(二) 辩证论治 5

三、《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6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8

第一节 阴阳学说 8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9

(一) 阴阳的相互对立 9

(二) 阴阳的相互依存 10

(三) 阴阳的相互消长 10

(四) 阴阳的相互转化 10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1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1

(二) 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 11

(三)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2

(四) 用于疾病的诊断 14

(五) 用于疾病的治疗 15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6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6

(一) 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16

(二) 五行的生克乘侮 17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8

(一) 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18

(二) 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19

(三) 用于诊断和治疗 19

小结 20

第二章 脏腑 22

第一节 五脏 24

一、心 24

〔附〕心包 25

二、肺 25

三、脾 28

四、肝 30

五、肾 32

〔附〕命门 35

第二节 六腑 35

一、胆 35

二、胃 36

三、小肠 36

四、大肠 36

五、膀胱 37

六、三焦 37

〔附〕一、脑 37

二、女子胞 38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38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38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41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43

[附]脏腑主要功能归纳表 43

第四节 气、血、津液 44

一、气 44

(一) 气的分类与生成 44

(二) 气的功能 46

(三) 气的运行 46

二、血 47

(一) 血的生成 47

(二) 血的功能 47

(三) 血的运行 48

三、津液 48

(一)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48

(二) 津液的功能 49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49

(一) 气与血的关系 49

(二) 气与津液的关系 50

(三) 津液与血的关系 50

小结 50

第三章 经络 53

第一节 经络的含义与组成 54

一、经络的含义 54

二、经络的组成 54

第二节 十二经脉(正经) 55

一、十二经脉概述 55

(一) 命名 55

(二) 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56

(三)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56

(四) 十二经脉在头面、躯干、四肢的分布 57

(五)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 57

(六) 十二经脉的“同气相通” 58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59

(一) 手太阴肺经 59

(二) 手阳明大肠经 60

(三) 足阳明胃经 62

(四) 足太阴脾经 64

(五) 手少阴心经 65

(六) 手太阳小肠经 66

(七) 足太阳膀胱经 68

(八) 足少阴肾经 69

(九) 手厥阴心包经 71

(十) 手少阳三焦经 72

(十一) 足少阳胆经 73

(十二) 足厥阴肝经 75

第三节 奇经八脉 77

一、奇经八脉概述 77

(一) 含义 77

(二) 特点 77

(三) 作用 77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病理 78

(一) 督脉 78

(二) 任脉 79

(三) 冲脉 80

(四) 带脉 82

(五) 阳跷脉、阴跷脉 82

(六) 阳维脉、阴维脉 84

第四节 经络的功能与应用 86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86

二、经络的应用 86

(一) 在病理上的应用 86

(二) 在诊断上的应用 87

(三) 在治疗上的应用 87

小结 87

第四章 病因、病机 89

第一节 发病 89

第二节 病因 90

一、六淫 92

(一) 风 93

(二) 寒 95

(三) 暑 96

(四) 湿 97

(五) 燥 98

(六) 火(温、热) 99

二、疫疠 101

三、七情 102

四、饮食劳逸 103

(一) 饮食 103

(二) 劳逸 104

五、外伤及虫兽伤 105

六、病理产物 105

(一) 痰饮 106

(二) 瘀血 107

第三节 病机 108

一、邪正相搏 109

(一) 邪正相搏与虚实变化 109

(二) 邪正相搏与疾病轻重 109

(三) 邪正相博与疾病转归 110

二、阴阳失调 111

(一) 阴阳偏盛 111

(二) 阴阳偏衰 112

(三) 阴阳偏盛、偏衰的发展 112

小结 114

第五章 诊法 115

一、望神 115

二、望面色 116

三、望形志 117

四、望五官 118

五、望舌 119

六、望斑疹 123

七、望排泄物 123

八、望小儿指纹 124

第二节 闻诊 125

一、听声音 125

二、嗅气味 127

第三节 问诊 127

一、问寒热 127

二、问汗 129

三、问痛 130

四、问饮食口味 132

五、问大小便 133

六、问卫、目与睡眠 134

七、问经带 135

八、问小儿 136

第四节 切诊 136

一、脉诊 136

二、按诊 144

小结 145

第六章 辨证 148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50

一、表里辨证 151

(一) 表证 151

(二) 里证 152

(三) 表证与里证鉴别的要点 152

(四) 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52

二、寒热辨证 153

(一) 寒证 154

(二) 热证 154

(三)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155

(四)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156

(五) 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157

三、虚实辨证 158

(一) 虚证 158

(二) 实证 160

(三)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160

(四) 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162

四、阴阳辨证 162

(一) 阴证与阳证 162

(二) 阴证与阳证的转化 163

(三) 亡阴、亡阳 163

〔附〕八纲辨证病案举例 163

第二节 脏腑辨证 169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70

(一) 心气虚 171

(二) 心阳虚 171

(三) 心阳虚脱 172

(四) 心血虚 172

(五) 心阴虚 173

(六) 心火亢盛 173

(七) 痰迷心窍 173

(八) 痰火扰心 174

(九) 心血瘀阻 174

(十) 小肠实热 175

(十一) 小肠虚寒 175

(十二) 小肠气痛 175

〔附〕心与小肠病案举例 175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81

(一) 肺气虚 182

(二) 肺阴虚 182

(三) 寒邪犯肺 183

(四) 热邪壅肺 183

(五) 燥邪犯肺 184

(六) 痰湿阻肺 184

(七) 风水搏肺 184

(八) 大肠湿热 185

(九) 大肠液亏 185

(十) 肠虚滑脱 185

〔附〕肺与大肠病案举例 186

三、脾与胃病辨证 191

(一) 脾胃气虚 192

(二) 脾气下陷 192

(三) 脾不统血 193

(四) 气虚发热 193

(五) 脾阳虚 193

(六) 寒湿困脾 194

(七) 脾胃湿热 194

(八) 胃寒证 195

(九) 胃火(热)证 195

(十) 食滞胃脘 196

(十一) 胃阴不足 196

〔附〕脾与胃病案举例 196

四、肝与胆病辨证 205

(一) 肝气郁结 206

(二) 肝火证 206

(三) 肝血虚、肝阴虚 207

(四) 肝血上亢 208

(五) 肝风内动 208

(六) 寒滞肝脉 210

(七) 肝胆湿热 210

(八) 胆郁痰扰 210

〔附〕肝与胆病案举例 211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216

(一) 肾阳虚 217

(二) 肾虚水泛 218

(三) 肾阴虚 218

(四) 肾气不固 219

(五) 肾精不足 219

(六) 膀胱湿热 220

〔附〕肾与膀胱病案举例 220

六、数脏(或脏腑)同病辨证 227

(一) 心肾不交 227

(二) 心肾阳虚 228

(三)肺肾气虚(肾不纳气) 228

(四) 肺肾阴虚 229

(五) 肝肾阴虚 230

(六) 脾肾阳虚 230

(七) 脾肺气虚 231

(八) 心脾两虚 231

(九) 肝脾不调 232

(十) 脾胃不和 232

(十一) 肝胃不和 233

(十二) 肝火犯肺 233

(十三) 心肺气虚 234

〔附〕数脏同病病案举例 234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241

一、气病的辨证 241

(一) 气滞证 241

(二) 气逆证 241

二、血病的辨证 242

(一) 血瘀证 242

(二) 血热证 243

三、气血同病的辨证 244

(一) 气滞血瘀证 244

(二) 气血两虚证 245

(三) 气随血脱证 245

四、津液病的辨证 245

(一) 津液不足 245

(二) 水液停滞 246

〔附〕气血津液病案举例 246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48

一、太阳病证 249

(一) 表虚证(太阳中风) 249

(二) 表实证(太阳伤寒) 250

二、阳明病证 250

(一) 阳明经证 250

(二) 阳明腑证 250

三、少阳病证 251

四、太阳病证 251

五、少阴病证 252

(一) 寒化证 252

(二) 热化证 252

六、厥阴病证 253

〔附〕六经辨证病案举例 253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255

一、卫分证 256

二、气分证 257

三、营分证 258

四、血分证 259

〔附〕卫气营血病案举例 260

小结 262

第七章 预防与治则 265

第一节 预防 265

一、未病先防 265

二、既病防变 267

第二节 治则 267

一、治病求本 267

(一) 调整阴阳 268

(二) 扶正祛邪 269

二、正治与反治 271

(一) 正治法 271

(二) 反治法 271

三、标本治法 272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73

(一) 因时制宜 274

(二) 因地制宜 274

(三) 因人制宜 274

小结 2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