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
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

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祖琼主编
  • 出 版 社: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810182181
  • 页数:326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商标权下一篇:党性教育和党风建设
《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第一节 外国资本主义相继侵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一、19世纪40年代前的中国形势 1

二、外国资本主义先后侵华 3

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5

第二节 近代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 7

一、近代农民战争和农民运动 7

二、近代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 9

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12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13

第三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教训 13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教训和启示 16

第二章 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纪元 19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中国共产 19

党的诞生 19

一、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 19

二、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 22

三、“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4

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7

五、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高潮 31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38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 38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41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43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与同盟军 46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49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重大意义 53

第三节 中国式的民主革命道路 55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55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59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意义 66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发动 68

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68

第三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68

二、抗日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全民族团结奋起抗战 72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76

第二节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81

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战略 81

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 85

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艰苦卓绝斗争 90

第三节 抗战胜利的主要经验及历史意义 96

一、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96

二、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99

三、抗战胜利的主要经验 104

一、伟大的战略决战 107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07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07

二、粉碎美蒋反动派的和平攻势 113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伟大意义 115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18

一、必须有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 119

二、必须建立一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119

三、必须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120

四、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122

并举 123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12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 123

第五章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23

二、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25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成功的经验 127

第二节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9

一、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129

二、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政策及其形式 130

第三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2

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客观依据 132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改造的步骤与形式 134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胜利 136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136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 138

三、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历史意义 140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4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14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142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14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4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146

任务 15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5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 15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15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5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15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导作用 161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 16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163

二、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措施 165

第七章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170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本质表现 170

一、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发展 170

二、中国实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判断 173

三、中国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178

第二节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180

一、现实国情决定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独特性 180

二、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183

第三节 以改革为动力,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186

主义建设道路 186

一、改革是历史的迫切要求 186

二、改革是推动一切工作前进的动力 190

三、在改革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3

代化的重点 195

第四节 迎接世界新科技挑战,中国社会主义现 195

一、当代新科技提出的挑战 196

二、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 198

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 200

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 201

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防 203

第八章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205

第一节 建立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205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205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和任务 209

三、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216

一、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18

第二节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18

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作用 222

三、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 223

第三节 以公有制为主体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 225

经济 225

一、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历史必然性 225

二、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及其管理体制改革 229

三、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231

四、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形式 233

五、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235

一、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坚定不移的国策 237

第四节 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 237

二、要不断地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239

三、加快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外向型经济 242

第九章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245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整体改革的 245

必然 245

一、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245

二、旧政治体制与改革新形势的矛盾 247

三、政治体制改革对社会主义整体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250

第二节 党政分开 251

一、党政的不同职能 251

二、党政分开是治党治国的必须 254

三、党政分开的相互关系 256

第三节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258

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 258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内容及作用 260

第十章 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266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 266

核心 266

一、民主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 266

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征 268

三、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制度 270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272

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原则 272

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途径 274

三、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 276

四、多党合作与社会主义民主 278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280

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280

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内容 282

三、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作用 285

第十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8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287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87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 290

任务 291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和根本 291

一、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 29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 293

二、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 295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纪律的教育 298

四、教育科学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 299

作用 299

五、改革教育和科技体制 302

第一节 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305

一、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05

根本保证 305

第十二章 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305

二、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310

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12

第二节 努力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13

一、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 313

二、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 315

三、从严治党树立良好的党风 318

第三节 团结一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20

一、举国一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条件 320

二、实现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 321

三、立志发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拼搏 3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