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实用针灸学
实用针灸学

实用针灸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师怀坣编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8
  • ISBN:
  • 页数:196 页
图书介绍:
《实用针灸学》目录

上篇 针灸基本知识及经络穴位 1

第一章 针灸基本知识 1

一 针灸的定义及特点 1

二 针具 2

三 学习针灸学应掌握中医基本理论 2

第二章 经络学说 6

一 经络学说的意义 6

二 经络的发现及其学说的形成 7

三 经络学说发展的概况 8

四 经络系统的内容和命名 10

五 经络在医疗上的作用 13

六 经络的分布情况 22

七 经气运行 24

八 经络的作用 26

第三章 针刺法 28

一 进针法 29

二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30

三 针感问题 30

四 针刺的基本手法 31

五 留针与出针 32

六 针前的准备工作 32

七 针刺意外事故及处理 33

第四章 艾灸 36

一 艾条灸 36

二 艾柱灸 36

第五章 拔火罐 38

第六章 火针 40

第七章 梅花针 41

第八章 三梭针 42

第九章 穴位的基本知识 43

一 穴位的分类 43

二 穴位的命名 43

三 穴位的分布规律 44

四 取穴法 44

第十章 经络循行及穴位 47

一 手太阴肺经 47

中府 47

尺泽 48

孔最 48

列缺 48

经渠 48

二 手阳明大肠经 49

二间 49

商阳 49

太渊 49

少商 49

鱼际 49

三间 50

合谷 50

阳溪 50

手三里 51

曲池 51

臂? 51

肩髃 51

迎香 51

承泣 52

三 足阳明胃经 52

四白 53

地仑 53

颊车 53

下关 53

头维 53

梁门 53

天枢 53

水道 54

气冲 54

髀关 54

犊鼻 54

解溪 55

丰隆 55

条口 55

上巨虚 55

足三里 55

陷谷 56

内庭 56

厉兑 56

四 足太阴脾经 56

隐白 56

大都 56

太白 56

公孙 57

商丘 57

三阴交 57

五 手少阴心经 58

大包 58

极泉 58

阴陵泉 58

血海 58

大横 58

少海 59

灵道 59

神门 59

少府 59

少冲 60

六 手太阳小肠经 60

少泽 60

前谷 60

四缝 60

小海 61

肩贞 61

阳谷 61

养老 61

后溪 61

臑俞 62

天宗 62

肩中俞 62

天容 62

听宫 62

七 足太阳膀胱经 63

睛明 63

肺俞 64

心俞 64

大杼 64

攒竹 64

天柱 64

肝俞 65

胆俞 65

脾俞 65

胃俞 65

肾俞 65

大肠俞 65

小肠俞 65

八髎 65

膈俞 65

合阳 66

秩边 66

承山 66

殷门 66

委中 66

志室 66

膏盲 66

飞扬 67

昆仑 67

申脉 67

京骨 68

至阴 68

八 足少阴肾经 68

涌泉 68

然骨 68

复溜 69

照海 69

太溪 69

通谷 70

俞府 70

九 手厥阴心包经 70

曲泽 71

郗门 71

间使 71

内关 71

大陵 71

劳宫 71

中冲 71

十 手少阳三焦经 72

关冲 72

肩髎 73

消泺 73

天井 73

医风 73

中诸 73

支沟 73

外关 73

阳池 73

液门 73

瘈脉 74

耳门 74

丝竹空 74

十一 足少阳胆经 74

肩井 75

风池 75

阳白 75

率谷 75

瞳子 75

听会 75

辄筋 76

日月 76

京门 76

带脉 76

居髎 76

环跳 77

风市 77

阳陵泉 77

十二 厥阴肝经 78

行间 78

大敦 78

足窍阴 78

悬钟 78

阳辅 78

太冲 79

蠡沟 79

曲泉 79

急脉 79

章门 80

期门 80

十三 督脉 80

长强 81

腰阳关 81

命门 81

至阳 81

百会 82

哑门 82

陶道 82

大椎 82

身柱 82

前顶 83

上星 83

素髎 83

人中 83

十四 任脉 83

曲骨 84

中极 84

关元 84

巨阙 85

上脘 85

中脘 85

下脘 85

水分 85

神阙 85

气海 85

石门 85

膻中 86

夭突 86

承浆 86

十五 经外奇穴 86

印堂 86

太阳 86

鱼腰 86

金津、王液 86

血压穴 87

华佗挟脊 87

耳三针 87

四神聪 87

十宣 88

八邪 90

小骨空 90

大骨空 90

龙眼穴 90

指根 90

鹤顶 90

兰尾 90

五输穴 91

十七 特定穴 91

十六 阿是穴 91

失眠穴 91

脚跟穴 91

委1委2委3委4 91

胆囊 91

背俞、腹募 92

原穴、络穴 92

郗穴 93

八会穴 93

八脉交会穴 93

交会穴 93

下合穴 94

第十一章 配穴法 95

一 循经配穴法 95

二 特定穴配穴法 95

四 对应配穴法 96

三 验方配穴法 96

一 穴位的阳性反应 97

二 穴位阳性的检查方法 97

第十二章 穴位诊断法 97

三 诊断方法 98

四 主病穴位 98

第十三章 脏腑经络证治概述 105

一 肺与大肠 105

二 脾与胃 106

三 心与小肠 108

四 肾与膀胱 109

五 心包与三焦 110

六 肝与胆 111

一 感冒 113

二 腮腺炎 113

下篇 治疗各论 113

第一章 传染病 113

三 菌痢 114

四 疟疾 114

第二章 内科病症 115

发烧 115

头晕 115

头痛 116

偏头痛 116

失眠 117

多梦 117

心悸 118

胁痛 118

多发性神经炎 118

便秘 119

慢性腹泻 119

呃逆 120

中暑 120

支气管炎 120

支气管哮喘 121

结核性胸膜炎 121

肺炎 121

急性单纯性胃炎 122

慢性胃炎 122

胃经神官能症 123

胃下垂 123

胆囊炎 123

肾炎 124

急性泌尿系感染 125

膀胱炎 125

睾丸炎 126

遗尿 126

糖尿病 126

高血压 127

低血压 127

风湿性心脏病 127

神经衰弱 128

癔病 129

坐骨神经痛 129

三叉神经痛 130

面神经麻痹 130

落枕 131

甲状腺肿 131

静脉炎 131

缩阳症 132

冠心病 132

过敏性紫癜 133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33

第三章 儿科病症 134

小儿胎毒 134

小儿消化不良 134

小儿肺炎 134

百日咳 135

小儿麻痹症 135

小儿急惊风 136

月经不调 137

痛经 137

第四章 妇科病症 137

经闭 138

带下 138

子宫脱垂 139

功能性子宫出血 139

盆腔炎 139

缺乳 140

急性乳腺炎 140

胎位不正 141

第五章 外科病症 142

跌打损伤 142

踝关节扭伤 142

急性腰扭伤 142

风湿性关节炎 143

背困 143

肩关节周围炎 143

骨关节炎 144

脊椎结核 144

兰尾炎 144

胆道蛔虫症 145

狭窄性腱鞘炎 145

腱鞘囊肿 146

肛裂 146

脱肛 146

外痔 147

肛门湿疹 147

淋巴结核 147

偏瘫 148

急性淋巴管炎 148

冻伤 149

痈 149

疖 149

手部感染 149

蜂窝组织炎 150

第六章 五官科疾病 151

急性结膜炎 151

麦粒肿 151

眼皮跳 151

夜盲 152

青光眼 152

慢性单纯性鼻炎 152

酒糟鼻 153

鼻衄 153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153

内耳眩晕症 154

中耳炎 154

耳鸣 154

急性扁桃体炎 155

梅核气 155

口腔溃疡 155

牙痛 155

第七章 皮肤科病症 157

荨麻疹 157

鹅掌疯 157

鸡眼 158

头白癣 158

神经性皮炎 158

疣、痣 159

第八章 针灸验例 160

重感冒 160

疟疾 160

下痢 160

慢性胃炎 160

胃溃疡 161

胃下垂 161

嗳气 161

手术后肠粘连(一) 162

手术后肠粘连(二) 162

慢性支气管炎 162

支气管哮喘 162

前列腺炎(二) 163

前列腺炎(一) 163

支气管哮喘(并发肺气肿) 163

膀胱炎 164

睾丸炎 164

脑血管意外(一) 164

脑血管意外(二) 164

脑血管意外(三) 165

多发性神经炎(一) 165

多发性神经炎(二) 165

中毒性痢疾后遗症 166

风湿性腰疼 166

坐骨神经痛 166

风湿性关节炎(二) 167

风湿性关节炎(一) 167

膝关节炎 167

上肢关节炎 167

头痛 168

脑震荡后遗症(一) 168

脑震荡后遗症(二) 168

脑震荡 168

术后神经官能症 169

足下垂症 169

面神经麻痹 169

胸椎结核 169

手指震颤 170

癫痫 170

便秘 170

痈疽 170

高烧腹痛 171

痔疮 171

酒槽鼻 171

结肠炎 171

小儿胎毒 172

急性乳腺炎 172

更年期子宫出血 172

附篇 173

一 头针疗法 173

(一)头针的刺激区和作用 173

(二)头针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176

(三)头针的针感 176

二 耳针疗法 177

(一)耳廊表面的解剖名称 177

(三)耳针的穴位 178

(二)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178

三 国内外有关针灸经络研究的概况 182

(四)耳针的临床应用 185

国内部分 187

(一)经络现象 187

(二)有关经络实质的探讨 188

国外部分 189

(一)关于穴位和经络的研究 189

(二)针刺调整作用的研究 190

(三)针灸疗法临床研究摘录 190

四、针灸歌赋选 193

(一)四总穴歌 193

(二)马丹阳“十二穴治杂病歌” 193

(三)十四经要穴主治歌 19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