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耳穴诊断治疗学
耳穴诊断治疗学

耳穴诊断治疗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丽春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02314512
  • 页数:248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汉方简义下一篇:医学小百科 推拿
《耳穴诊断治疗学》目录

上篇 基础篇 1

第一章 耳穴诊治学概论 1

第一节 耳穴诊治源于中国 3

一、耳与经络关系的记载 3

二、耳与脏腑关系的记载 4

三、运用耳廓诊断疾病的记载 4

四、刺激耳廓防治疾病的记载 6

五、耳穴的记载 7

第二节 现代耳穴诊治法的发展 8

第三节 国外耳穴研究及动态 10

第二章 耳穴诊治疾病原理的探讨 16

第一节 从耳穴与经络的关系探讨耳穴诊治疾病的原理 16

第二节 从耳穴与脏腑的关系探讨耳穴诊治疾病的原理 17

第三节 从耳穴与神经的关系探讨耳穴诊治疾病的原理 21

第四节 从耳穴与神经体液的关系探讨耳穴诊治疾病的原理 24

第五节 耳针作用原理在其他有关学说方面的探讨 25

一、生物电学说 25

二、生物控制论学说 26

三、生物全息律学说 28

四、闸门控制学说 30

五、免疫学说 31

第三章 耳廓解剖 32

第一节 耳廓表面解剖名称 32

一、耳廓正面表面解剖名称 32

二、耳廓背面表面解剖名称 33

第二节 耳廓的结构 33

一、耳廓的组织结构 33

四、耳廓的淋巴 34

五、耳廓的神经 34

二、耳廓的软骨与肌肉 34

三、耳廓的血管分布 34

第四章 耳穴 37

第一节 耳穴的定义 37

第二节 耳穴的分布规律 37

3.颞 40

14.缺齿沟 40

15.肿瘤特异区Ⅰ 40

二、对耳屏 40

1.腮腺 40

2.平喘 40

13.耳鸣沟 40

4.额 40

5.枕 40

6.顶 40

7.缘中 40

8.脑干 40

9.晕区 40

10.扁桃体 40

12.冠心沟 40

11.面颊区 40

9.内耳 40

8.眼 40

7.垂前 40

6.上颌 40

5.下颌 40

4.舌 40

3.上腭 40

2.下腭 40

1.牙 40

一、耳垂 40

第三节 耳穴定位 40

3.外鼻 41

4.饥点 41

2.肾上腺 41

1.屏尖 41

四、耳屏 41

5.渴点 41

6.心脏点 41

8.内鼻 41

9.耳颞神经点 41

7.咽喉 41

1.脑干 41

三、轮屏切迹 41

15.癫癎点 41

14.皮质下 41

13.兴奋点 41

12.丘脑 41

11.睾丸 41

10.神经衰弱区 41

2.喉牙 41

13.热穴 42

10.肋胁 42

11.腰肌 42

12.骶髂关节 42

9.肩背 42

14.乳腺 42

15.肋缘下 42

16.腹外 42

17.甲状腺 42

七、对耳轮下脚 42

5.尾椎 42

8.腹 42

7.胸 42

6.颈 42

4.骶椎 42

3.腰椎 42

2.胸椎 42

1.颈椎 42

六、对耳轮 42

1.外耳 42

五、屏上切迹 42

5.肩 43

4.肘 43

3.腕 43

6.肩关节 43

2.锁骨 43

1.指 43

九、耳舟 43

12.股内侧 43

7.风溪 43

8.风湿线 43

9.肾炎点 43

10.腋下 43

十、三角窝 43

1.降压点 43

2.盆腔 43

8.腓肠肌点 43

3.踝关节 43

1.臀 43

2.坐骨神经 43

3.交感 43

八、对耳轮上脚 43

1.趾 43

2.跟 43

11.股外侧 43

4.髋关节 43

5.膝关节 43

6.膝 43

7.腘窝 43

9.足心 43

10.股四头肌 43

3.贲门 44

4.胃 44

5.十二指肠 44

6.小肠 44

7.大肠 44

2.食道 44

8.阑尾 44

十三、耳甲艇 44

1.肾 44

2.前列腺 44

3.输尿管 44

7.宫颈 44

1.口 44

十二、耳轮脚周围 44

2.膈 44

1.耳中 44

十一、耳轮脚 44

9.便秘点 44

8.股关 44

6.附件 44

5.内生殖器 44

4.肝炎点 44

3.神门 44

8.脾肿大区 45

7.结核点 45

十五、屏间切迹 45

6.三焦 45

5.脾 45

4.支气管 45

1.内分泌 45

2.目1 45

3.目2 45

4.升压点 45

5.卵巢 45

十六、耳轮 45

9.腹水点 45

4.膀胱 45

5.肝 45

6.胰胆 45

7.艇中 45

8.胆管 45

3.气管 45

10.肝肿大区 45

11.腹胀区 45

十四、耳甲腔 45

1.心 45

2.肺 45

3.下耳根 46

2.中耳根 46

1.上耳根 46

十七、耳背 46

9.肿瘤特异区Ⅱ 46

7.轮1-轮6 46

8.枕小神经点 46

5.直肠 46

4.尿道 46

3.外生殖器 46

2.肛门 46

1.耳尖 46

6.肝阳 46

9.肺 47

二、五脏六腑穴位 47

一、相应部位穴位 47

第四节 耳穴类型分类 47

7.肾 47

8.肝 47

6.脾 47

5.心 47

4.耳背沟 47

三、神经系统穴位 48

四、内分泌系统穴位 48

五、特定穴位 49

六、耳背穴位及其他 49

3.额 50

2.枕 50

4.颞 50

一、神经系统穴位 50

第五节 耳穴功能 50

1.神门 50

5.皮质下 51

6.交感 51

7.脑干 51

8.枕小神经点 51

9.坐骨神经 51

10.丘脑 51

11.兴奋点 51

17.耳大神经点 52

2.内分泌 52

1.缘中 52

二、内分泌系统穴位 52

18.耳中 52

13.神经衰弱点 52

16.顶 52

15.脑 52

14.耳颞神经点 52

12.神经衰弱区 52

1.升压点 53

2.降压点 53

3.胰腺点 53

三、特定穴位 53

4.肝炎点 53

5.腹水点 53

5.甲状腺 53

7.睾丸 53

6.卵巢 53

4.胰腺 53

3.肾上腺 53

8.前列腺 53

12.风湿线 54

17.结核点 54

16.肾炎点 54

15.平喘 54

14.心脏点 54

13.便秘点 54

10.渴点 54

11.热穴 54

9.饥点 54

8.晕点 54

7.风溪 54

6.腹胀区 54

24.肝肿大区 55

25.脾肿大区 55

23.癫痫点 55

四、五脏六腑穴位 55

2.肝 55

1.心 55

21.耳鸣沟 55

20.冠心沟 55

19.肿瘤特异区Ⅱ 55

18.肿瘤特异区Ⅰ 55

22.缺齿沟 55

3.脾 56

4.肺 56

5.肾 56

10.小肠 57

1.口 57

五、相应部位穴位 57

11.三焦 57

7.胆 57

9.大肠 57

8.胃 57

6.膀胱 57

8.咽喉 58

7.支气管 58

5.阑尾 58

6.气管 58

3.贲门 58

2.食道 58

4.十二指肠 58

9.外鼻 59

10.内鼻 59

11.眼 59

12.内耳 59

13.扁桃体 59

14.上颌 59

15.下颌 59

22.外耳 60

26.宫颈 60

25.附件 60

24.盆腔 60

23.膈 60

16.上腭 60

21.腮腺 60

20.面颊区 60

19.牙 60

18.舌 60

17.下腭 60

32.直肠 61

33.肛门 61

31.外生殖器 61

34.颈椎 61

35.胸椎 61

29.输尿管 61

28.股关 61

27.内生殖器 61

30.尿道 61

42.乳腺 62

47.膝关节 62

46.髋关节 62

45.肩背 62

44.肋胁 62

43.腰肌 62

40.胸 62

41.腹 62

39.颈 62

38.尾椎 62

37.骶椎 62

36.腰椎 62

56.肩关节 63

57.肩 63

55.锁骨 63

59.腕 63

60.指 63

61.腋下 63

58.肘 63

53.腘窝 63

52.臀 63

51.趾 63

50.跟 63

49.踝关节 63

48.膝 63

54.腓肠肌点 63

六、耳背穴及其他 64

8.耳背心 64

7.艇中 64

6.轮1-轮6 64

5.肝阳 64

4.目2 64

3.目1 64

2.耳尖 64

1.屏尖 64

69.股外侧 64

70.股内侧 64

68.股四头肌 64

67.足心 64

66.腹外 64

65.喉牙 64

64.肋缘下 64

63.胆管 64

62.骶髂关节 64

1.止痛 65

一、十止 65

第六节 耳穴功能归类 65

16.耳背沟 65

15.下耳根 65

13.上耳根 65

14.中耳根 65

12.耳背肾 65

11.耳背肺 65

10.耳背脾 65

9.耳背肝 65

2.止晕 66

3.止惊 66

4.止咳 66

8.止吐 67

7.止鸣 67

6.止痒 67

5.止喘 67

9.止酸 68

10.止带 68

二、六对 68

1.镇静、兴奋 68

2.降压、升压 68

3.降率、强心 69

4.止血、活血 69

5.利尿、止遗 69

6.通便、止泻 70

4.鼻通 71

3.助听 71

三、利五官 71

1.利咽 71

2.明目 71

5.美容 72

四、三抗 72

1.抗过敏 72

2.抗感染 72

退烧 73

1.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73

六、调整三 73

五、一退 73

3.抗风湿 73

2.调节内分泌 74

3.调经 74

七、两补 74

1.补肾 74

2.补血 75

八、三健 75

1.健脑 75

1.催乳 76

九、催、理、降、解、利、眠、收 76

3.健脾助运 76

2.健肝血 76

2.理气消胀 77

3.降糖 77

4.觧痉 77

5.利胆 77

6.安眠 78

7.收敛汗液 78

第一节 耳穴诊断依据 81

第二节 耳穴诊断方法 81

第五章 耳穴诊断 81

中篇 诊断篇 81

第三节 耳穴诊断的操作方法 83

一、耳穴视诊法 83

二、耳穴触诊法 85

三、耳穴电测法 88

四、辨证 93

第四节 常见病的耳穴诊断 94

一、内科疾病 94

(一)消化系统疾病 94

1.急性胃炎 94

2.慢性胃炎 94

4.胃溃疡 95

3.慢性胃炎急性发作 95

6.十二指肠球炎 96

5.十二指肠溃疡 96

7.急性肠炎 97

8.慢性腹泻 97

9.便秘 97

10.肠功能紊乱 97

11.小儿消化吸收功能不良 97

12.急性肝炎 97

13.慢性肝炎 97

15.肝肿大 98

14.肝硬化 98

16.急性胆囊炎 99

17.慢性胆囊炎 99

18.胆结石 99

19.慢性胆管炎 99

20.脾肿大 99

(二)呼吸系统疾病 99

1.感冒 99

2.慢性支气管炎 99

1.高血压与低血压 100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 100

3.支气管哮喘 100

4.支气管扩张 100

5.肺结核 100

2.冠心病 101

3.阵发性心动过速 101

4.期前收缩 101

5.心动过缓 101

6.房室传导阻滞 101

3.后头痛 103

7.神经衰弱 103

6.头晕 103

5.全头痛 103

4.头顶痛 103

8.心脏扩大 103

2.偏头痛 103

1.前头痛 103

(四)神经系统疾病 103

7.风湿性心脏病 103

9.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104

10.三叉神经痛 104

8.多梦 104

糖尿病 105

2.陈旧性关节软组织损伤 105

1.急性关节软组织损伤 105

二、外科疾患 105

3.急性关节炎 105

(六)代谢性疾病 105

3.慢性膀胱炎 105

2.慢性肾盂肾炎 105

1.慢性肾小球肾炎 105

(五)泌尿系统疾病 105

4.慢性关节炎 106

5.腰肌劳损 106

6.腰椎骨质增生 106

7.肩背部肌纤维炎 106

8.跟骨骨质增生 106

9.腓肠肌痉挛 106

10.坐骨神经痛 106

11.颈椎病 106

17.尿路感染 107

15.慢性前列腺炎 107

16.前列腺肥大 107

13.痔疮 107

12.慢性阑尾炎 107

14.肛裂 107

18.性功能低下 108

三、妇科疾病 108

1.盆腔炎 108

2.附件炎 108

3.宫颈炎 108

4.月经不调 108

5.功能性子宫出血 109

6.子宫肌瘤 109

1.慢性咽炎 110

6.结节性痒疹 110

五、五官科疾病 110

5.皮肤瘙痒症 110

2.慢性扁桃体炎 110

4.肥大性鼻炎 110

3.单纯性鼻炎 110

4.脂溢性皮炎 110

3.神经性皮炎 110

2.慢性荨麻疹 110

1.急性荨麻疹 110

四、皮肤病 110

7.白带过多 110

5.过敏性鼻炎 111

6.副鼻窦炎 111

7.牙龈出血 111

8.牙龈炎 111

9.龋齿 111

10.缺齿 111

13.散光 112

12.近视眼 112

11.口腔溃疡 112

下篇 治疗篇 113

第六章 耳穴治疗总论 113

第一节 耳穴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113

一、耳穴治疗的适应症 113

二、耳穴治疗的禁忌症 114

第二节 耳穴治疗方法 114

一、耳毫针法 114

二、耳穴埋针法 118

三、耳穴电针法 118

四、耳穴贴压法 119

五、耳穴药物注射法 121

六、割耳敷药法 122

八、耳灸法 123

七、耳穴贴膏法 123

九、放血法 124

十、耳穴综合疗法 125

十一、放射性同位素疗法 126

十二、磁疗法 126

十三、光针法 127

十四、耳夹法 128

十五、耳穴梅花针 128

十六、耳穴按摩法 128

第三节 耳穴治疗中常见的反应 129

第四节 耳穴治疗的取穴原则 131

第七章 耳穴治疗各论 133

第一节 内科疾病 133

一、消化系统疾病 133

1.胃炎 133

2.胃、十二指肠溃疡 133

3.急性胃肠炎 133

4.慢性胰腺炎 135

5.便秘 135

7.恶心呕吐 136

6.腹泻 136

8.膈肌痉挛 137

9.食管炎 137

10.胆囊炎、胆道感染 137

11.肝炎、肝炎后综合症 138

二、呼吸系统疾病 138

1.支气管炎 138

2.支气管哮喘 139

3.胸痛 139

1.高血压 140

三、循环系统疾病 140

4.感冒 140

2.低血压 141

3.冠心病 141

4.心律失常 142

5.无脉症 142

6.心血管神经官能症 143

四、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44

1.神经衰弱 144

2.癔症 145

3.头痛 146

4.脑震荡后遗症 146

6.三叉神经痛 147

5.精神病 147

7.面肌痉挛 148

8.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149

9.多梦 150

10.面神经麻痹 150

11.癫痫 151

12.幻肢痛 152

五、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153

1.糖尿病 153

2.尿崩症 154

3.甲状腺机能亢进 155

第二节 外科疾病 156

1.急性扭、挫伤 156

2.落枕 157

3.肩关节周围炎 157

4.坐骨神经痛 158

5.颈椎病 159

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60

7.血栓性静脉炎 161

8.腰肌劳损 163

9.风湿性关节炎 164

11.尾骨挫伤 165

10.肱骨外上髁炎 165

12.雷诺氏病 166

13.红斑肢痛症 166

14.乳腺小叶增生 167

15.胆石症 167

16.泌尿系结石 168

17.肾盂肾炎 168

18.膀胱炎 169

19.前列腺炎 169

21.阳痿 170

22.遗精 170

20.睾丸、附睾丸炎 170

23.遗尿 171

24.尿频 172

25.痔疮 172

26.肋软骨炎 173

27.脱肛 174

28.急性淋巴结炎 175

29.慢性淋巴结炎 175

30.乳腺炎 175

31.丹毒 176

32.尿潴留 177

33.足跟痛 177

34.肋间神经痛 178

35.单纯性甲状腺肿 179

第三节 五官科疾病 180

1.内耳眩晕症 180

2.听力减退、耳鸣 180

3.扁桃体炎 181

4.急性咽喉炎 182

5.慢性咽炎 182

6.咽部异物感 182

7.复发性口腔溃疡 183

9.慢性鼻炎 184

8.牙痛 184

10.过敏性鼻炎 185

11.急性结膜炎 186

12.麦粒肿 186

13.近视眼 186

14.颞颌关节紊乱综合症 187

15.牙周炎 188

16.牙龈出血 188

17.慢性中耳炎 189

18.鼻衄 190

19.耳痛 190

20.青光眼 192

21.嗅觉失灵 193

第四节 妇科疾病 194

1.月经不调 194

2.痛经 194

3.闭经 195

4.功能性子宫出血 196

5.子宫颈炎 196

6.盆腔炎 197

7.绝经期症候群 197

8.子宫脱垂 198

1.皮肤瘙痒症 199

第五节 皮肤病 199

2.荨麻疹 200

3.接触性皮炎 200

4.带状疮疹 201

5.痤疮 202

6.扁平疣 203

7.神经性皮炎 203

8.脂溢性皮炎 204

9.黄褐斑 205

10.白癜风 205

11.酒渣鼻 206

12.盘状红斑狼疮 207

13.湿疹 208

14.多汗症 208

15.脱发 209

第八章 耳穴防病、美容、保健 210

第一节 耳穴防病 210

1.预防感冒 211

2.晕车、晕船、晕机 212

3.预防输血(液)反应 213

4.戒烟 213

5.竞技综合症 214

6.流行性腮腺炎 215

第二节 耳穴美容 216

第三节 耳穴摄生、保健与抗衰老 219

一、衰老与早衰 219

二、衰老的征象 219

三、衰老的防治 220

四、耳穴防衰老的常用方法 222

(一)耳穴防衰法 222

(二)耳穴按摩法 223

附录 223

耳穴标准化方案(草案) 223

主要参考文献 231

附图2 上海市立第一人民医院编绘的耳穴图(1959年) 233

附图1 我国十八世纪以前医籍记载的耳穴 233

附图3 上海市(1959年)耳针研究小组耳穴图 234

附图4 许作霖耳穴图(1960年) 234

附图5 王忠等常用耳穴图 235

附图6 陈巩荪、许瑞征常用耳穴图 235

附图7 P.Nogier的耳穴图 236

附图8 P.Nogier及其学生80年代常用耳穴图 236

附图9 1975年P.Nogier及其学生R.Bourdiol和F.Bahr分布的人体各系统在耳廓相应部位定位图 237

彩图1 耳部的经络分布解剖示意图 241

彩图3 耳廓背面解剖名称图 242

彩图2 耳廓正面表面解剖名称图 242

彩图4-1 耳廓的静脉回流图 243

彩图4-2 耳廓的动脉供应图 243

彩图5 耳廓的表面解剖名称和淋巴回流图 244

彩图6 耳廓的软骨和肌肉图 245

彩图7-1 耳廓上各神经的主要分枝 245

彩图7-2 耳廓上神经支配的大致分区图 245

彩图8 耳廓前面局部解剖图 246

彩图9 耳廓后面局部解剖图(浅层) 247

彩图10 耳廓后面局部解剖图(深层) 247

彩图11 耳廓神经穴位分布图 24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