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指南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指南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指南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编;方企圣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14048·5197
  • 页数:344 页
图书介绍: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指南》目录

1.绪论 1

1.1 与毒理学研究的关系 1

1.2 研究设计 2

1.3 环境因子和接触评价 4

1.4 健康效应 7

1.5 组织和实施 9

1.7 流行病学资料的运用 12

参考文献 13

2.研究设计 15

2.1 绪言 15

1.6 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16

2.2 知识状况的初步回顾 16

2.3 描述性研究及现有资料的运用 17

2.3.1 死亡率统计 18

2.3.2 病患率统计 19

2.3.3 危险人群 20

2.3.4 死亡率和病患率的地理差异 21

2.3.5 时间趋势 23

2.3.6 与环境指标的联系 24

2.3.7 病例登记 24

2.3.8 全面调查 25

2.4 假说的提出 25

2.5 横断面研究 27

2.6 前瞻性和随访研究 31

2.7 回顾性队列研究 36

2.8 时间-序列研究 38

2.9 病例-序列研究 39

2.10 控制接触研究 42

2.11 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 44

参考文献 45

3.接触评价 51

3.1 绪言 51

3.2.1 全身作用的因子 53

3.2 接触量和剂量 53

3.2.2 局部接触 56

3.2.3 物理因素 56

3.3 联合接触,物理的和化学的相互作用 57

3.3.1 相同因子,不同污染源 57

3.3.2 不同因子,相同污染源 57

3.3.3 不同因子,不同污染源 59

3.3.4 杂质 59

3.3.5 相互作用 60

3.4 接触的定性评价 62

3.5 接触的环境评价 63

3.5.1 资料的质量 64

3.5.2 监测空气污染物的策略 65

3.5.2.1 采什么样品?采多长时间?采样频率 66

3.5.2.2 代表性 68

3.5.3 食物和水中的污染物监测 69

3.5.3.1 从膳食摄入有毒元素总的评价 70

3.5.3.2 摄入量的间接评价 72

3.5.3.3 摄入量的直接评价 73

3.5.4 物理因素的监测 74

3.6.4.1 噪声 74

3.6.4.2 振动 76

3.6.4.3 电离辐射 77

3.6.4.4 非电离辐射 79

3.6 个体采样 81

3.7 接触的生物学评价 82

3.7.1 优点、缺点、局限性 84

3.7.2 为将来参考而收集样品 86

3.7.3 各种污染物的指示性样品 86

3.7.4 接触的环境和生物学评价实例:无机铅 88

3.7.4.1 血铅(Pb-B) 91

3.7.4.2 尿铅(Pb-U) 91

3.7.4.3 粪铅(Pb-F) 92

3.7.4.4 乳齿铅(Pb-T) 92

3.8.1 异臭的评价 93

3.8 主观环境评价 93

3.8.2 味的评价 94

3.8.3 饮水感官评价的实例 95

3.9 个体间和组群间接触的差异:危险人群 96

3.10 室外/室内接触 96

3.11 时间加权接触量 99

参考文献 101

4.健康效应及其测定和解释 110

4.1 绪言 110

4.1.1 健康效应的概述 111

4.1.2 健康效应测定概述 113

4.1.2.1 仪器间及仪器内部的差异 115

4.1.2.2 实验室之间及实验室内的差异 115

4.1.2.3 观察者之间及观察者本身的差异 116

4.2 死亡率及病患率统计 116

4.2.1 死亡率统计 117

4.2.2 常规病患率统计 118

4.3.1 癌症和环境因素 121

4.3 癌症 121

4.3.2 癌症度量方法 122

4.3.2.1 发病率及死亡率 122

4.3.2.2 发病率随年龄的变异 123

4.3.2.3 地理差异 123

4.3.2.4 癌症和生活方式 125

4.3.2.5 移民中的癌症 125

4.3.2.8 医院资料 126

4.3.2.6 时间分布 126

4.3.2.7 相关研究 126

4.3.2.9 癌症及职业 127

4.3.2.10 病例报告 127

4.3.2.11 病理结果在流行病学上的应用 128

4.4 呼吸及心血管系统效应 128

4.4.1 症状调查表 129

4.4.2 系统功能试验 133

4.4.3 方法的标准化 135

4.4.4 X线测定 137

4.4.5 过敏测量 138

4.4.6 实例:锰对呼吸及心血管系统的效应 138

4.5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的效应 140

4.5.1 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 140

4.5.2 耳:声音的效应 142

4.5.3 眼及视力 143

4.6 行为效应 144

4.6.1 环境接触的效应 144

4.6.2 效应的指标及测定 146

4.6.3 资料的解释 148

4.7 造血系统效应 149

4.7.1 对血液系统引起直接毒性效应的环境因子 149

4.7.2 对血液系统引起间接毒性效应的环境因子 149

4.7.3 测量及其解释 150

4.7.4 实例:低浓度铅对工人健康的效应 151

4.8.1 环境接触效应 152

4.8 对肌肉骨骼系统及生长的效应 152

4.8.2 效应的鉴定 153

4.8.3 身体的易感性 154

4.8.4 外来的影响 154

4.8.5 发育状态 154

4.8.6 实例:地方性氟中毒 155

4.9 皮肤的效应 155

4.9.1 环境引起的皮肤病 155

4.9.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57

4.10 生殖系统的效应 158

4.10.1 生殖器官的效应 158

4.10.2 遗传效应 158

4.10.2.1 遗传危险性评价 159

4.10.3 胎儿中毒效应 160

4.10.3.1 胎儿中毒效应的测定 160

4.10.4 遗传疾病和畸形的登记 163

4.10.5 实例:EEC关于先天性畸形的研究 164

4.11.1 肾脏 166

4.11.1.1 肾脏疾病的检测 166

4.11 其他重要内脏器官的效应 166

4.11.2 膀胱 168

4.11.3 胃肠道 169

4.11.3.1 食道 169

4.11.3.2 胃及十二指肠 169

4.11.3.3 小肠和大肠 170

4.11.4 肝脏 170

4.11.5 胰脏 171

参考文献 172

5.研究的组织和实施 193

5.1 绪言 193

5.2 研究方案 193

5.2.1 问题的说明和假设的提出 194

5.2.2 方法说明 195

5.2.3 常规资料的估价 195

5.2.5 所需人力和物资 196

5.2.4 资料的分析和报告 196

5.2.6 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概况 198

5.3 道德与法律方面的考虑 199

5.3.1 医学资料的保密性 201

5.4 研究的时间程序表 203

5.4.1 准备阶段 203

5.4.2 预备性研究 204

5.5.1 研究组领导和流行病学家 205

5.5 研究组的组成 205

5.4.3 正式研究 205

5.5.2 临床专家 206

5.5.3 统计学专家 206

5.5.4 环境科学家 207

5.5.5 调查员和技术员 207

5.5.6 协作人员 208

5.5.7 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 209

5.5.8 实例:痛痛病和慢性镉中毒研究组 209

5.6.2 采集样品 211

5.6.1 与地方当局和研究对象协商 211

5.6 研究工作的实施 211

5.6.2.1 实例:采样方法 213

5.6.3 记录表和调查表的设计 216

5.6.4 资料管理与计算机程序 217

5.6.5 工作人员的培训 218

5.6.6 预备性研究 219

5.6.6.1 实例:呼吸量测定和观察误差的评价 220

5.6.6.2 实例:X线观察误差的评价 221

5.6.7.2 访问调查 223

5.6.7 正式研究 223

5.6.7.1 预先联系 223

5.6.7.3 医学和实验室检查 224

5.6.7.4 环境测定 224

5.6.7.5 资料的相互联系与评价 225

5.6.7.6 结果的报告 226

5.6.8 队列研究的实例 227

5.6.8.1 密执安多澳联苯的研究 227

5.6.8.2 孟买空气污染和健康危害的研究 228

5.6.8.3 塔克森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研究 232

5.6.8.4 蒂肯西居民健康研究 234

5.6.8.5 原子弹辐射的后期效应 236

5.7 国际合作研究 239

5.7.1 研究方案和时间表 239

5.7.2 组织和采样方法 240

5.7.3 调查表 241

5.7.5 报告表 242

5.7.4 测定仪器和方法的标准化及质量控制 242

参考文献 243

6.分析、解释和报告 248

6.1 绪言 248

6.2 资料的准备 249

6.2.1 编码 249

6.2.2 键盘穿孔 250

6.2.3 资料的校核和编辑 250

6.3.1 目的 251

6.3 资料的描述(或归纳) 251

6.3.2 频数分布和直方图 252

6.3.3 双变量分布和散点图 254

6.3.4 离散型变量和联列表 258

6.3.5 资料的独立性和关联性 259

6.3.6 关于图表的要点 259

6.3.7 统计值及其指标 260

6.3.7.1 平均数 260

6.3.7.2 离散度(或离散趋势) 261

6.3.7.3 病患率与死亡率指标 262

6.3.7.4 标准化 264

6.3.7.5 比例死亡率 265

6.3.7.6 相对危险性和归属危险性 267

6.3.7.7 有关统计值和指标的结论性意见 269

6.4 分析和解释 269

6.4.1 关于资料解释的统计学概念 269

6.4.2 误差 271

6.4.3.1 定性资料 275

6.4.3 横断面研究结果的分析 275

6.4.3.2 定量资料:因变量和自变量 277

6.4.3.3 统计学家和计算机 279

6.4.3.4 方差分析 280

6.4.3.5 相关 282

6.4.3.6 多元回归 285

6.4.3.7 相加的线性模型 286

6.4.3.8 更复杂的模型 286

6.4.3.9 伪变量 287

6.4.3.10 变量的选择 288

6.4.3.11 拟合度的评价 291

6.4.3.12 模型稳定性的评价 293

6.4.3.13 正常值预测 294

6.4.3.14 多变量资料研究的其他方法 294

6.4.4 前瞻性研究和随访性研究资料的分析 296

6.4.4.1 术语 296

6.4.4.2 时间--测定的变量 296

6.4.4.3 人年法 297

6.4.4.4 修正寿命表法 298

6.4.4.5 接触和观察时间相重合 299

6.4.4.6 延迟接触 300

6.4.4.7 潜伏期的确定 300

6.4.4.8 其他分析技术 301

6.4.5 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分析 302

6.4.5.1 相对危险性和绝对危险性 302

6.4.5.2 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关系 303

6.4.5.3 分层样本分析 304

6.4.5.4 配对样本分析 306

6.4.5.5 忽视配对的效应 307

6.4.5.6 其他分析方法 309

6.4.6 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10

6.5 报告 314

6.5.1 流行病学报告的种类 314

6.5.2 基本的科研报告 314

6.5.2.2 方法 315

6.5.2.1 绪言 315

6.5.2.3 结果 316

6.5.2.4 讨论 317

6.5.2.5 摘要 317

6.5.3 非技术性报告 318

参考文献 320

7.流行病学资料的运用 329

7.1 绪言 329

7.2 对公众的报导 329

7.3 流行病学资料的重要特征和局限性 330

7.4 标准的制订 331

7.4.1 制订标准的因素 332

7.4.2 暂行标准 333

7.5 预防效果的评价 335

7.6 公开的政策 335

参考文献 338

英汉词汇对照表 34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