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温病学理论与实践
温病学理论与实践

温病学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7110105
  • 页数:26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本教材的定位,主要适用于中药专业硕士研究生,兼顾博士生,并可作为业内参考书。编写内容上,紧紧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的重点、热点、难点、疑点。
《温病学理论与实践》目录

上篇 温病学术基本理论研究 3

第一章 温病学术流派 3

第一节 温疫学派 4

一、强调特异性致病因素 4

二、重视尽早采用攻击性的祛邪治疗 4

三、对后世温病学家的影响 5

四、简要评价 6

第二节 主流学派 6

一、辨证论治纲领的确立 6

二、病种的划分与证治规范 7

三、兼收并蓄集大成 8

四、诊治方面的创新与完善 8

五、简要评价 10

第三节 伤寒学派 10

一、“阳明为成温之薮”的病机观 10

二、温病初起证治之争 11

三、强调撤热,重视苦泄 12

四、简要评价 13

第四节 兼融学派 13

一、融汇多种辨证方法,丰富诊法内容 13

二、处方用药不拘一格,多有创新 13

三、诸证分类详明,注重瘥后治疗 14

四、简要评价 14

第五节 伏温学派 15

一、伏寒化温说 15

二、伏火说 16

三、四时伏气说、伏暑说 16

四、简要评价 16

第六节 温病各流派的临床指导意义 17

第二章 温病病因发病学说 19

第一节 六淫学说 19

一、“六淫”的概念 20

二、六淫病因学说的认识方法 20

三、六淫病因学说的学术特性 21

四、六淫病因学说的临床意义 23

五、六淫病因学说的讨论 24

第二节 伏气学说 26

一、学术渊源 27

二、伏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8

三、伏气学说的临床运用 29

第三节 温毒学说 30

一、温毒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 31

二、温毒的临床特征 31

三、温毒的治疗原则 32

四、温毒学说的现代研究 32

第三章 温病辨治理论 34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治理论 34

一、卫气营血理论的学术源流 34

二、卫气营血理论的临床意义 35

三、卫分证辨治 37

四、气分证辨治 39

五、营分证辨治 40

六、血分证辨治 42

七、卫气营血现代研究述要 43

第二节 三焦辨治理论 44

一、三焦理论的学术源流 45

二、三焦理论的临床意义 46

三、上焦病辨治 47

四、中焦病辨治 48

五、下焦病辨治 49

六、三焦证治理论的现代研究 50

七、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52

第四章 外感热病辨证纲领统一化的探讨 53

第一节 外感热病学术发展之历史回顾 53

一、《伤寒论》学术渊源及六经辨证 53

二、温病学说的发展及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55

第二节 伤寒与温病的关系及统一的基础 55

一、源流方面 55

二、含义方面 56

三、传变与转归方面 56

四、辨证方面 57

五、治疗方面 57

第三节 外感热病统一辨证纲领设想 57

一、病名 57

二、辨证纲领 58

三、传变关系 61

第五章 温疫学说 63

第一节 温疫学派主要著作 63

一、《温疫论》 63

二、《广温疫论》 68

三、《伤寒温疫条辨》 69

四、《松峰说疫》 69

五、《疫疹一得》 70

六、《时病论》 70

第二节 中医药防治疫病述要 71

一、疫病古代防治成就概述 71

二、中医治疗疫病现代成就举要 73

第三节 中医疫病学说的问题与思考 76

一、加强古医著学习,创新温疫学说 77

二、寒温学说各取所长,抓住统一机遇 77

三、疫气学说发展滞后的思考 78

第六章 温病方证体系 80

第一节 方证与方证对应 80

一、关于方证与方证对应相关概念及源流 80

二、方证对应研究 81

三、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82

四、张仲景的方证与温病方证的关系 82

第二节 温病方证论治体系的形成 83

一、关于温病方证的来源 83

二、温病方证体系的范畴 84

第三节 温病方证论治体系的应用 84

一、温病方证体系的特点 84

二、基于方证理论的辨方证方法 85

三、建立温病方证论治体系对治疗杂病的意义 85

第四节 温病方证举例 86

一、辛凉疏透法—银翘散方证 86

二、辛温疏透法—杏苏散方证 87

三、轻苦微辛法—翘荷汤方证 88

四、辛凉法—桑杏汤方证 89

五、辛寒清气泄热法—白虎汤方证 89

六、苦寒泻火解毒法—凉膈散方证 90

七、泻火解毒法—升降散方证 90

八、苦寒通下法—增液承气汤方证 91

九、清营透热转气法—清营汤方证 91

十、芳香透络开窍法—安宫牛黄丸方证 92

十一、凉血散血法—神犀丹方证 92

十二、辛凉甘润治燥法—清燥救肺汤方证 92

十三、甘寒滋阴生津法—沙参麦冬汤方证 93

十四、咸寒滋阴法—加减复脉汤方证 93

十五、辛凉甘寒法—下焦青蒿鳖甲汤方证 94

十六、酸甘苦辛法—连梅汤方证 95

十七、清暑益气生津法—东垣清暑益气汤方证 95

十八、分消开泄湿热法—三仁汤方证 96

十九、清热化浊解毒法—甘露消毒丹方证 96

二十、和解湿热法—蒿岑清胆汤方证 96

二十一、分消走泄法—温胆汤方证 97

二十二、苦辛温淡宣利湿热通痹法—中焦宣痹汤方证 97

二十三、宣通经络湿热瘀滞法—薛氏地龙二藤汤方证 97

二十四、化痰祛瘀通络法—薛氏加减三甲散方证 98

第七章 温病理论在内妇科的应用 99

第一节 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 99

一、温病学理论在内科杂病证治中的应用 99

二、温病治法方剂在杂病治疗中的运用 110

第二节 在妇科中的应用 114

一、对妇人温病的阐述 114

二、温病治法在妇产科疾病的运用 116

三、补肝肾,重奇经 117

第八章 温病学的现代实验研究方法 119

第一节 温病主症和传变规律动物模型的建立 119

一、家兔发热模型 119

二、家兔大肠杆菌性卫气营血传变模型 120

第二节 卫气营血证候实验 122

一、卫分证的有关实验 122

二、气分证的有关实验 123

三、营血分证的有关实验 131

第三节 治法实验 134

一、清热解毒法对家兔营血分证防治作用的实验 134

二、凉营法对家兔营热阴伤的治疗作用 135

三、活血凉血法对小鼠热瘀证治疗作用的实验 137

四、养阴生津法对热瘀动物模型治疗作用的实验 138

第四节 温病名方实验 139

一、白虎汤对啤酒酵母致大鼠发热的影响 140

二、凉膈散对家兔内毒素温病模型体温、血浆TNF-α及脑脊液PGE2, cAMP含量的影响 140

三、清瘟败毒饮对内毒素诱发家兔温病气血两燔证的疗效和机制 142

四、甘露消毒丹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144

五、安宫牛黄丸对家兔脑损害治疗作用的实验 145

下篇 温病学原著学术研究 149

第一章 《温热论》 149

第一节 表证的治疗 150

一、温病解表法源流 151

二、叶天士所论表证的实质研究 152

三、叶天士表证治法的研究 152

第二节 半表半里证的治疗 154

一、邪留三焦的涵义 155

二、邪留三焦的临床表现及病机 155

三、邪留三焦的治疗 155

第三节 湿热病证的治疗 158

一、湿热病发生发展的特点 158

二、湿热病的证治特点 159

三、湿热病证之辨舌验齿 160

四、湿热病证治疗要点 161

第四节 “透”、“泄”治法 162

一、透法的基本运用 162

二、泄法的基本运用 164

三、邪热透泄的表现与转归 165

第五节 斑疹的辨治 166

一、斑与疹的形态鉴别 166

二、斑与疹的发生机制 166

三、斑与疹的顺逆判定 166

四、斑与疹的辨证施治 167

第二章 《湿热病篇》 168

第一节 湿热病诊治规律 169

一、湿热病发病规律 169

二、湿热病病机转化规律 170

三、湿热病证治规律 171

第二节 《湿热病篇》三焦辨治理论 172

一、湿热病提纲 172

二、湿热三焦辨证的主要证治 173

三、湿热病的传变规律 175

第三节 《湿热病篇》变证、类证 176

一、变证 176

二、类证 181

第四节 《湿热病篇》用药特点 184

一、善用古方、法古不泥 184

二、注重立法,不列方名 185

三、依证遣药,不拘禁忌 186

四、药量轻重,据证权衡 187

五、取材炮制,独具经验 187

六、择优选药,主次分明 188

第五节 湿热病的后期调理 190

一、余邪留滞的调治 190

二、纯虚无邪证的调理 191

第三章 《温病条辨》 193

第一节 《温病条辨》学术渊源 194

一、追溯《内经》 194

二、继承《伤寒 195

三、发挥又可 195

四、学承叶桂 196

第二节 《温病条辨》治法 197

一、《温病条辨》治则及其运用 197

二、清法的运用 203

三、下法的运用 208

四、祛湿法的运用 209

五、养阴法的运用 211

六、《温病条辨》治禁 213

第三节 《温病条辨》病证证治 219

一、表证证治 219

二、阳明病证治 224

三、湿热病证治 227

四、燥证证治 230

五、下焦病证治 232

六、痉证证治 235

七、神昏证治 237

八、瘥后调理 238

第四节 “治病法论”临床运用 239

一、外感病治则 240

二、内伤病治则 240

三、三焦治则的临床运用 241

第五节 《温病条辨》体质学说 242

一、《温病条辨》体质学说之形成 243

二、《温病条辨》的体质学思想 244

附录 247

附录1 温疫学说著作原文选 247

附录2 《温热论》原文选 249

附录3 《湿热病篇》原文选 252

附录4 《温病条辨》原文选 258

主要参考书目 2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