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灸疗学
中医灸疗学

中医灸疗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章逢润,耿俊英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117007176
  • 页数:522 页
图书介绍:
《中医灸疗学》目录
标签:主编 中医

上篇 1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灸疗的渊源及发展 1

第二节 灸疗的涵义 4

第三节 旋灸的材料 4

一、艾 4

二、其它灸疗材料 5

第六节 灸疗的注意事项 7

第五节 灸疗的禁忌症 7

第四节 灸疗的作用与适应症 7

第二章 灸疗技术 9

第一节 各种不同的灸疗法 9

一、火热灸法 9

二、非火热灸法 17

第二节 艾柱的制法 19

第三节 灸疗体位的选择 19

第四节 灸疗的操作 20

第六节 艾炷的壮数和大小 21

第五节 旋灸的顺序 21

第七节 灸法的补泻 22

第八节 灸疮的引发 22

第九节 灸后的调养 22

第十节 灸疮的处理 22

第三章 熨法 24

第一节 熨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24

第二节 常用的熨法 24

第三节 熨法的处方 25

第四章 灸疗基础理论概述 28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28

一、阴阳学说 28

二、五行学说 30

第二节 脏腑学说 33

一、五脏 34

二、六腑 39

一、气 40

二、血 40

第三节 气、血、津液 40

三、津液 41

第四节 病因 41

一、六淫 41

二、疫疠 43

三、七情 43

四、其它致病因素 44

第五节 诊法 45

一、望诊 45

二、闻诊 47

三、问诊 47

四、切诊 50

第六节 辨证 51

一、八纲辨证 52

二、脏腑辨证 53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59

二、经络的作用 59

第五章 经络 59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59

第二节 十二正经 60

一、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及主要病证 60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72

第三节 奇经八脉 72

第四节 十五络脉 79

第五节 十二经别 80

第六节 十二经筋 80

第七节 十二皮部 80

一、腧穴的意义 81

二、腧穴的起源和发展 81

第六章 腧穴 81

第一节 腧穴概论 81

三、腧穴的命名 83

四、腧穴的分类 85

五、腧穴的作用 86

六、特定穴 86

七、腧穴的定位方法 91

八、十四经穴位治疗特点概述 93

1.中府 94

一、手太阴肺经 94

第二节 十四经穴 94

2.云门 95

3.天府 96

4.侠白 97

5.尺泽 97

6.孔最 98

7.列缺 99

8.经渠 100

9.太渊 101

10.鱼际 102

11.少商 103

二、手阳明大肠经 104

1.商阳 104

2.二间 105

3.三间 106

4.合谷 107

5.阳溪 108

7.温溜 109

6.偏历 109

8.下廉 110

9.上廉 111

10.手三里 111

11.曲池 112

12.肘髎 113

13.手五里 114

14.臂臑 114

15.肩? 115

16.巨骨 116

17.天鼎 117

18.扶突 117

19.禾髎 118

20.迎香 119

三、足阳明胃经 120

1.承泣 120

2.四白 121

3.巨髎 121

4.地仓 122

5.大迎 123

6.颊车 123

7.下关 124

8.头维 125

9.人迎 126

10.水突 127

11.气舍 127

13.气户 128

12.缺盆 128

14.库房 129

15.屋翳 130

16.膺窗 130

17.乳中 131

18.乳根 131

19.不容 132

20.承满 132

21.梁门 133

22.关门 133

23.太乙 134

25.天枢 135

24.滑肉门 135

26.外陵 136

27.大巨 137

28.水道 137

29.归来 138

30.气冲 139

31.髀关 140

33.阴市 141

32.伏兔 141

34.梁丘 142

35.犊鼻 143

36.足三里 143

37.上巨虚 146

38.条口 146

39.下巨虚 147

40.丰隆 148

41.解溪 149

42.冲阳 150

43.陷谷 151

44.内庭 151

45.厉兑 152

四、足太阴脾经 154

1.隐白 154

2.大都 155

3.太白 155

4.公孙 156

5.商丘 157

6.三阴交 158

7.漏谷 159

8.地机 159

9.阴陵泉 160

10.血海 161

11.箕门 162

12.冲门 162

13.腹舍 163

14.腹结 164

15.大横 165

16.腹哀 165

17.食窦 166

18.天溪 166

19.胸乡 167

20.周荣 167

21.大包 168

2.青灵 169

1.极泉 169

五、手太阴心经 169

3.少海 170

4.灵道 171

5.通里 172

6.阴郄 173

7.神门 173

8.少府 174

9.少冲 174

2.前谷 176

1.少泽 176

六、手太阳小肠经 176

3.后溪 177

4.腕骨 178

5.阳谷 179

6.养老 180

7.支正 180

8.小海 181

9.肩贞 181

10.臑俞 182

13.曲垣 183

七、足太阳膀胱经 183

11.天宗 183

12.秉风 183

14.肩外俞 184

15.肩中俞 184

16.天窗 185

17.天容 186

18.颧髎 187

19.听宫 187

1.晴明 188

2.攒竹 190

3.眉冲 191

4.曲差 191

6.承光 192

5.五处 192

7.通天 193

8.络却 193

10.天柱 194

9.玉枕 195

11.大杼 195

12.风门 197

13.肺俞 197

14.厥阴俞 198

15.心俞 199

16.督俞 200

17.膈俞 200

18.肝俞 201

19.胆俞 202

20.脾俞 203

21.胃俞 204

22.三焦俞 204

23.肾俞 205

24.气海俞 206

25.大肠俞 206

26.关元俞 207

28.膀胱俞 208

27.小肠俞 208

29.中膂俞 209

30.白环俞 210

31.上髎 210

32.次髎 211

33.中髎 211

34.下髎 212

35.会阳 213

36.承扶 213

38.浮郄 214

37.殷门 214

39.委阳 215

40.委中 216

41.附分 217

42.魄户 218

43.膏肓俞 219

44.神堂 220

45.譩譆 220

46.膈关 221

48.阳纲 222

47.魂门 222

49.意舍 223

50.胃仓 223

51.肓门 224

52.志室 224

53.胞肓 225

54.秩边 225

55.合阳 226

57.承山 227

56.承筋 227

58.飞扬 229

59.跗阳 229

60.昆仓 230

61.仆参 231

62.申脉 232

63.金门 233

64.京骨 233

65.束骨 234

66.足通谷 235

67.至阴 236

八、足少阴肾经 237

1.涌泉 237

2.然谷 239

3.太溪 240

4.照海 241

5.水泉 242

6.大钟 242

7.复溜 243

8.交信 244

9.筑宾 245

10.阴谷 246

11.横骨 246

12.大赫 248

13.气穴 248

14.四满 249

15.中注 249

17.商曲 250

16.肓俞 250

18.石关 251

19.阴都 252

20.通谷 252

21.幽门 253

22.步廊 253

23.神封 254

24.灵墟 255

25.神藏 255

27.俞府 256

26.彧中 256

九、手厥阴心包经 257

1.天池 257

2.天泉 258

3.曲泽 259

4.郄门 259

5.间使 260

6.内关 261

7.大陵 262

8.劳宫 263

9.中冲 264

十、手少阳三焦经 265

1.关冲 265

2.液门 266

3.中渚 267

4.阳池 267

5.外关 268

6.支沟 269

7.会宗 270

8.三阳络 271

9.四渎 271

10.天井 272

11.清冷渊 273

12.消泺 273

13.臑会 274

14.肩髎 275

15.天髎 275

16.天牗 276

17.翳风 277

18.瘈脉 277

19.颅息 278

20.角孙 278

21.耳门 279

22.和髎 280

23.丝竹空 280

十一、足少阳胆经 281

1.瞳子髎 281

2.听会 282

3.上关 283

4.颔厌 284

5.悬颅 284

6.悬厘 285

7.曲鬓 285

8.率谷 286

9.天冲 286

10.浮白 287

12.完骨 288

11.头窍阴 288

13.本神 289

14.阳白 289

15.头临泣 290

16.目窗 291

17.正营 291

18.承灵 292

19.脑空 292

20.风池 293

21.肩井 294

22.渊腋 295

23.辄筋 296

24.日月 296

25.京门 297

26.带脉 298

27.五枢 299

28.维道 299

30.环跳 300

29.居髎 300

31.风市 301

32.中渎 302

33.膝阳关 303

34.阳陵泉 303

35.阳交 304

36.外丘 305

37.光明 305

38.阳辅 306

39.悬钟 307

40.丘墟 308

41.足临泣 309

42.地五会 310

43.侠溪 310

44.足窍阴 311

十二、足厥阴肝经 312

1.大敦 312

2.行间 313

3.太冲 314

5.蠡沟 316

4.中封 316

6.中都 317

7.膝关 318

8.曲泉 318

9.阴包 319

10.足五里 320

11.阴廉 320

12.急脉 321

13.章门 321

14.期门 323

十三、任脉 324

1.会阴 324

2.曲骨 325

3.中极 326

4.关元 327

5.石关 328

6.气海 329

7.阴交 330

9.水分 331

8.神阚 331

10.下脘 332

哮喘 332

11.建里 333

12.中脘 333

13.上脘 335

14.巨阙 336

15.鸠尾 337

16.中庭 338

17.膻中 338

18.玉堂 339

19.紫宫 340

20.华盖 340

22.天突 341

21.璇玑 341

23.廉泉 343

24.承浆 343

十四、督脉 345

1.长强 345

2.腰俞 346

4.命门 347

3.腰阳关 347

5.悬枢 348

6.脊中 348

7.中枢 349

8.筋缩 350

9.至阳 350

10.灵台 351

11.神道 351

12.身柱 352

13.陶道 352

14.大椎 353

15.哑门 354

16.风府 354

17.脑户 356

18.强间 356

19.后顶 357

20.百会 358

22.囟会 359

21.前顶 359

23.上星 360

24.神庭 361

25.素髎 362

26.水沟 362

27.兑端 363

28.龈交 364

2.太阳 365

1.印堂 365

第三节 奇穴 365

3.鼻通 366

4.牵正 366

5.翳明 367

6.安眠 367

7.上廉泉 367

8.扁桃穴 367

9.提托穴 368

10.维胞 368

11.子宫穴 369

12.定喘穴 369

13.腰眼穴 369

14.华佗夹脊 370

15.落枕 370

17.八邪穴 371

18.迈步穴 371

16.四缝 371

19.阑尾穴 372

20.胆囊穴 372

21.八风穴 372

22.落地穴 373

下篇 374

第七章 治疗 374

第一节 概述 374

第二节 常见证的灸疗 375

中风 375

休克 376

眩晕 377

头痛 379

胃脘痛 384

呕吐 385

呃逆 386

黄疸 387

不寐 388

附:健忘 389

惊悸、怔忡 389

咳嗽 389

癫痫 390

奔豚 391

瘿气 392

瘰疬 393

阳萎 394

遗精 395

泄泻 396

水肿 396

便秘 398

癃闭 399

淋证 400

腹痛 401

胁痛 402

腰痛 403

痹证 404

痿证 406

感冒 407

第三节 常见内科疾病的灸疗 407

急性扁桃体炎 408

痄腮 408

中暑 409

肺痨 410

贫血 412

痢疾 413

胃扩张 415

高血压病 416

胃下垂 416

神经衰弱 418

癔病 419

多发性神经炎 420

肋间神经痛 420

糖尿病 421

晕船、晕车 422

一氧化碳中毒 422

三叉神经痛 423

面瘫 424

疟疾 425

血吸虫病 426

第四节 常见妇科疾病的灸疗 427

痛经 427

闭经 428

月经不调 429

崩漏 430

盆腔炎 431

带下 432

妊娠恶阻 433

胎位不正 434

滞产 435

胞衣不下 435

产后恶露不下 436

产后恶露不绝 437

产后血晕 438

产后排尿异常 438

产后缺乳 439

不孕症 439

服挺 440

第五节 常见几科疾病的灸疗 441

惊风 441

百日咳 442

疳积 442

小儿泄泻 443

小儿积滞 444

小儿舞蹈病 445

小儿弱症 445

小儿疝气 446

遗尿症 447

鹅口疮 448

第六节 常见外科疾病的灸疗 448

疖 448

乳痈 450

肠痈 451

急性肠梗阻 452

急性胆囊炎及胆石症 453

急性胰腺炎 454

胆道蛔虫症 454

泌尿系结石 455

前列腺炎 456

狭窄性腱鞘炎 456

扭伤 457

落枕 458

破伤风 458

颈椎综合征 459

肩关节周围炎 459

腰椎间盘脱出症 460

坐骨神经痛 461

脱肛 461

痔疮 462

第七节 觉见皮肤科疾病的灸疗 463

荨麻疹 463

湿疹 464

带状疱疹 464

冻伤 465

神经性皮炎 465

鸡眼 466

疣 467

第八节 常见五官科疾病的灸疗 468

近视 468

结膜炎 469

角膜溃疡 469

虹膜睫状体炎 470

青光眼 471

电光性眼炎 471

耳鸣、耳聋 472

耳源性眩晕 473

聤耳 474

急性鼻炎 474

鼻渊 475

鼻衄 475

牙痛 476

附一、古代文献选录 477

附二、现代文献摘要 51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