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国际关系史纲  1917-1985年
国际关系史纲  1917-1985年

国际关系史纲 1917-1985年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春超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503600969
  • 页数:441 页
图书介绍: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 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
上一篇:冷战烽火 上下一篇:行政管理学
《国际关系史纲 1917-1985年》目录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一九一七——一九二四年) 1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帝国主义的过渡 1

资本主义发展更加不平衡 3

列强对殖民地争夺加剧 4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4

第一次世界大战 6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7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及其国际影响 7

欧洲封建势力的毁灭 9

资本主义大国力量对比的改变 10

欧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13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14

第三节 苏俄早期的对外关系 16

和平法令与布列斯特和约 16

苏俄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20

两次对华宣言和早期中苏关系 22

第二章 战胜国建立的国际关系新体系(一九一九——一九二二年) 25

第一节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25

巴黎和会 25

凡尔赛和约 29

凡尔赛体系其他和约 32

国际联盟的成立 34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37

亚太地区的国际形势 37

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和五国海军条约 39

九国公约 42

第三章 内外交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九一九——一九二九年) 44

第一节 苏联挫败列强武装干涉和封锁孤立的阴谋 44

苏联战胜协约国三次武装进攻 44

帝国主义孤立苏联计划的失败 47

中国人民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51

第二节 被压迫民族反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斗争 51

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52

土耳其反帝革命的胜利与洛桑会议 56

第三节 凡尔赛体系建造者的内讧和自戕 59

美国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 59

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60

道威斯计划的影响和后果 64

第四节 安全保证问题和洛迦诺公约 65

安全保证问题 65

洛迦诺会议和洛迦诺公约 68

德国加入国联后的欧洲 68

第五节 列强在裁军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70

第四章 新的世界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一九二九——一九三四年) 75

第一节 世界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体系的冲击 75

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的经济危机 75

贸易战 76

货币战 79

杨格计划和胡佛延期偿付宣言 82

第二节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84

日本争霸世界的计划 84

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 85

九一八事变 86

英法纵容侵略的政策和美国的不承认主义 88

李顿调查团 90

第三节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93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93

希特勒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96

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 97

德国公开废止凡尔赛条约的军事条款 99

斯特莱沙阵线和英德海军协定 101

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102

第一节 苏联为集体安全而斗争 105

苏联国际威望的提高 105

第五章 在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一九三五——一九三七年) 105

各国人民反对法西斯保卫和平的斗争 106

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 108

苏法、苏捷互助条约 109

第二节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期间的国际关系 111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与英法对意大利的纵容 111

蒙特勒海峡公约 114

第三节 西班牙内战期间的国际斗争 116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116

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117

各国人民保卫西班牙共和国的斗争 119

反共产国际协定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120

第四节 美国的中立政策 122

睦邻政策 122

美国的中立法 124

经济危机与西方列强在拉美的争夺 126

第五节 西方列强争夺拉丁美洲的斗争 126

德日在拉美的扩张 128

第八届泛美会议 130

第六章 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一九三七——一九三九年) 132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32

日本侵占中国华北部分地区 132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35

日本军部法西斯体制的建立 136

第二节 七七事变 中国全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136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全民抗战 137

各大国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态度 139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141

第三节 慕尼黑阴谋 143

德国吞并奥地利 143

苏台德问题和英法的绥靖活动 146

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 148

慕尼黑会议的后果 152

德意法西斯建立军事同盟 154

第四节 一九三九年的欧洲政治危机 154

英、法、苏谈判 156

英德秘密谈判 159

苏德谈判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61

波兰危机 163

第七章 反法西斯战争的扩大(一九三九——一九四一年) 165

第一节 欧战初期各大国的对外政策 165

德国进攻波兰 英法对德宣而不战 165

美国一九三九年中立法和第一届美洲国家外长会议 167

苏德边界友好条约与苏芬和约 169

第二节 法国败降后各大国政策的变化 171

德国进攻西欧 意大利参战 171

英国联合内阁的抗德政策 174

第二届美洲国家外长会议 美国的租借法 175

苏联完成“东方战线” 苏日中立条约 177

德国进攻苏联 英美调整对苏关系 179

第三节 苏德战争爆发后的国际新格局 179

大西洋宪章 苏美英莫斯科会谈 182

第四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国际关系 184

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 184

东方慕尼黑阴谋的酝酿 185

美日矛盾加剧与美日谈判 186

珍珠港事变 太平洋战争爆发 189

中国共产党为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斗争 191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1

第八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九四二——一九四五年) 191

《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92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国际影响 193

第二节 反法西斯联盟各国的合作与矛盾 194

第二战场问题 194

美英在北非登陆 卡萨布兰卡会议 195

中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地位的提高 197

开罗会议 198

德黑兰会议 诺曼底登陆 200

中美联合作战 201

第三节 苏美英关于安排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矛盾和斗争 202

布雷顿森林会议和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202

雅尔塔会议 205

德国败降 208

旧金山会议和联合国的成立 210

波茨坦会议 211

第四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214

苏联对日宣战和美国投掷原子弹 214

中国和亚洲其他各国人民的大反攻 215

日本败降 216

第九章 从战争到和平(一九四五——一九四七年) 219

第一节 战后初期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 2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19

战后初期各大国的对外政策 221

大战结束前后美苏关系的恶化 226

第二节 对战败国的处理 231

五国和约 231

德国的分区占领和三区合并 236

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和民主改革 239

第十章 美苏以欧洲为中心展开冷战(一九四七——一九四九年) 242

第一节 美国的扩张 242

美国的大西洋联盟政策 242

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 243

杜鲁门主义 245

马歇尔计划 247

第二节 苏联的反击 250

苏联反击美国对东欧的攻势 250

苏南关系的破裂 255

第三节 德国的分裂和北大西洋公约 258

布鲁塞尔条约 258

柏林危机 260

北大西洋公约 261

第十一章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 264

第一节 亚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264

东亚和东南亚的民族独立运动 264

印、巴独立和克什米尔争端 272

巴勒斯坦问题 274

第二节 中国人民反对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胜利 277

中国人民粉碎美蒋策划的“和谈”与“调处”阴谋 277

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彻底失败 281

第十二章 新中国的成立和两大阵营的斗争(一九四九——一九五五年) 289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对外关系 289

中国革命胜利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89

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290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对外关系 291

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93

美国对朝鲜的武装干涉 295

第二节 美国在亚洲侵略扩张活动的加强 295

美国武装占领台湾 298

美国单独对日媾和 301

美国扩大印度支那战争和日内瓦会议 302

美国在亚太地区建立军事体系 305

第三节 围绕西欧联合和德国问题的斗争 307

舒曼计划和欧洲煤钢联营 307

从普利文计划到巴黎协定 309

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312

第十三章 两极格局裂痕初现(一九五五——一九五九年) 314

第一节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 314

奥地利国家条约 314

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 316

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 317

苏联与日本恢复邦交 318

苏南关系正常化 319

波兹南事件 321

第二节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变化 321

匈牙利事件 323

第三节 西方阵营内独立自主倾向的加强 325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 325

戴高乐重新执政 326

第四节 万隆会议与亚非国家反帝斗争的新高涨 328

亚非国家万隆盛会 328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330

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提出和破产 333

中国反对美国的“划峡而治”阴谋 334

第十四章 两极格局的瓦解(一九六○——一九六九年) 337

第一节 中苏关系的恶化 337

第二节 西方阵营的分化 340

欧洲共同体与美英之间矛盾的激化 340

戴高乐对美国霸权的挑战 341

日美矛盾的发展 343

非洲国家的独立高潮 345

第三节 第三世界的兴起 345

拉丁美洲的反美风暴 346

印度支那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 348

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 351

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353

第十五章 美苏关系从危机走向缓和(一九六○——一九六九年) 360

第一节 从第二次柏林危机到加勒比海危机 360

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爆发 360

美苏戴维营会谈 362

美苏维也纳会谈 363

加勒比海危机 365

第二节 裁军谈判与军备竞赛 367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和防止核扩散条约 367

美苏军备竞赛 369

第三节 中东“六·五战争”与葛拉斯堡罗会谈 370

“六·五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370

美苏葛拉斯堡罗会谈 371

第一节 七十年代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374

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 374

第十六章 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一九七○——一九八○年) 374

美苏对外战略的调整 375

第二节 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378

“东方条约”与西柏林协定 378

美苏首脑会谈和战略武器谈判 380

欧洲安全合作会议与中欧裁军谈判 382

第三节 苏联在亚非地区的攻势 385

苏联在南亚的扩张 385

苏联对非洲事务的干涉 387

苏联支持越南反华并侵占柬埔寨 389

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390

第四节 美国卡特政府对苏政策的变化 391

第一节 西欧、日本国际地位的提高 394

西欧联合的进一步发展 394

第十七章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一九七○——一九八○年) 394

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398

第二节 第三世界国家的反霸斗争与联合国的新面貌 400

第三世界国家反霸斗争的发展 400

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403

联合国的新面貌 406

第三节 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408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08

从中美上海公报到两国建交 410

从中日建交到缔结和平友好条约 415

第十八章 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一九八○——一九八五年) 418

第一节 美苏争夺的新态势 418

第二节 美苏同各自盟国的关系 421

第三节 第三世界国家的困难、矛盾和成就 425

第四节 八十年代上半期的中国对外关系 432

编后话 437

附录:参考书目 43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