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石学敏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00895467
  • 页数:334 页
图书介绍:
《针灸推拿学》目录

上篇 经络与腧穴 1

第一章 经络总论 1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1

一、“针感”等传导的观察 1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1

三、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1

四、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1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一、十二经脉 2

二、奇经八脉 4

1.分布概况 4

2.生理功能 4

3.腧穴 4

三、十五经络 5

五、十二经筋 6

四、十二经别 6

六、十二皮部 7

七、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 7

1.根结与标本 7

2.气街与四海 8

1.诊断方面 9

二、经络的临床应用 9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9

2.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9

1.内属脏腑、外络肢体 9

一、经络的作用 9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9

2.治疗方面 10

二、远治作用 11

一、近治作用 11

第二节 腧穴的治疗作用 11

三、阿是穴 11

二、经外穴 11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 11

第二章 腧穴总论 11

一、经穴 11

三、特殊作用 12

第三节 特定穴的意义 18

一、五输穴 18

二、原穴、络穴 18

三、俞穴、募穴 18

四、八会穴 18

五、郄穴 18

六、下合穴 18

七、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18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18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19

三、指寸定位法 19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9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23

第一节 十四经脉 23

一、手太阴肺经 23

(一)经脉 23

1.循行 23

2.联系脏腑器官 23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23

(二)经穴 23

1.常用经穴 23

中府 24

尺泽 24

孔最 24

列缺 24

太渊 24

天府 25

云门 25

鱼际 25

少商 25

2.备用经穴 25

侠白 26

经渠 26

二、手阳明大肠经 26

(一)经脉 26

1.循行 26

1.常用经穴 27

合谷 27

商阳 27

(二)经穴(20穴) 27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27

2.联系脏腑器官 27

偏历 28

手三里 28

曲池 28

肩髃 29

2.备用经穴 29

二间 29

三间 29

阳溪 29

巨骨 30

天鼎 30

臂臑 30

扶突 30

迎香 30

口禾髎 30

肘髎 30

上廉 30

下廉 30

温溜 30

手五里 30

1.循行 31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31

2.联系脏腑器官 31

(一)经脉 31

三、足阳明胃经 31

(一)经穴(45穴) 32

1.常用经穴 32

承粒 32

地仓 32

颊车 33

下关 33

头维 33

梁丘 34

归来 34

梁门 34

天枢 34

足三里 35

上巨虚 35

下巨虚 35

丰隆 35

内庭 36

2.备用经穴 36

四白 36

巨髎 36

大迎 36

人迎 36

乳根 37

乳中 37

膺窗 37

屋翳 37

气户 37

缺盆 37

气舍 37

水突 37

库房 37

外陵 38

髀关 38

气冲 38

大巨 38

水道 38

滑肉门 38

太乙 38

关门 38

承满 38

不容 38

伏兔 39

阴市 39

犊鼻 39

条口 39

解溪 39

冲阳 39

陷谷 39

厉兑 39

(二)经穴(21穴) 41

1.常用经穴 41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41

隐白 41

公孙 41

1.循行 41

(一)经脉 41

2.联系脏腑器官 41

四、足太阴脾经 41

三阴交 42

阴陵泉 42

血海 42

箕门 43

大横 43

腹结 43

府舍 43

冲门 43

腹哀 43

漏谷 43

商丘 43

大都 43

2.备用经穴 43

地机 43

太白 44

食窦 44

天溪 44

胸乡 44

周荣 44

大包 44

1.循行 45

五、手少阴心经 45

(一)经脉 45

2.联系脏腑器官 46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46

(二)经穴(9穴) 46

1.常用经穴 46

通里 46

阴郄 46

神门 46

少冲 47

少府 47

灵道 47

青灵 47

少海 47

极泉 47

2.备用经穴 47

六、手太阳小肠经 48

(一)经脉 48

1.循行 48

2.联系脏腑器官 48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48

(二)经穴(19穴) 49

1.常用经穴 49

少泽 49

后溪 49

天宗 49

腕骨 50

前谷 50

2.备用经穴 50

听宫 50

阳谷 51

养老 51

支正 51

小海 51

肩贞 51

臑俞 51

秉风 51

曲垣 51

肩外俞 51

肩中俞 51

天窗 51

天容 51

颧髎 51

(二)经穴(67穴) 52

1.常用经穴 52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52

睛明 52

七、足太阳膀胱经 52

1.循行 52

(一)经脉 52

2.联系脏腑器官 52

攒竹 53

天柱 54

肺俞 54

心俞 54

肝俞 54

大肠俞 55

膀胱俞 55

次髎 55

肾俞 55

胃俞 55

脾俞 55

委中 56

膏盲 56

秩边 57

承山 57

昆仑 57

申脉 57

至阴 58

2.备用经穴 58

眉冲 58

曲差 58

五处 58

厥阴俞 59

督俞 59

风门 59

胆俞 59

膈俞 59

玉枕 59

络却 59

通天 59

承光 59

大杼 59

白环俞 60

会阳 60

下髎 60

上髎 60

中髎 60

中膂俞 60

小肠俞 60

关元俞 60

气海俞 60

三焦俞 60

承扶 61

殷门 61

浮郄 61

委阳 61

附分 61

魄户 61

神堂 61

譩譆 61

膈关 61

魂门 61

合阳 62

胞盲 62

飞扬 62

跗阳 62

承筋 62

盲门 62

胃仓 62

意舍 62

阳纲 62

志室 62

(一)经脉 63

1.常用经穴 63

(二)经穴(27穴) 63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63

2.联系脏腑器官 63

1.循行 63

束骨 63

八、足少阴肾经 63

足通谷 63

京骨 63

金门 63

仆参 63

涌泉 64

太溪 65

照海 66

复溜 66

气穴 67

大赫 67

横骨 67

阴谷 67

筑宾 67

交信 67

水泉 67

大钟 67

然谷 67

2.备用经穴 67

神封 68

步廊 68

幽门 68

腹通谷 68

阴都 68

石关 68

盲俞 68

中注 68

四满 68

商曲 68

灵墟 69

神藏 69

彧中 69

俞府 69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70

曲泽 70

1.常用经穴 70

(二)经穴(9穴) 70

间使 70

1.循行 70

(一)经脉 70

九、手厥阴心包经 70

2.联系脏腑器官 70

内关 71

劳宫 71

中冲 72

2.联系脏腑器官 72

1.循行 72

(一)经脉 72

十、手少阳三焦经 72

郄门 72

大陵 72

天泉 72

天池 72

2.备用经穴 72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73

(二)经穴(23穴) 73

1.常用经穴 73

外关 74

中渚 74

肩髎 75

翳风 75

耳门 75

丝竹空 75

支沟 75

2.备用经穴 76

关冲 76

液门 76

阳池 76

会宗 76

三阳络 76

四渎 76

颅息 77

瘈脉 77

天牗 77

角孙 77

耳和髎 77

臑会 77

天髎 77

消泺 77

清冷渊 77

天井 77

十一、足少阳胆经 78

(一)经脉 78

1.循行 78

2.联系脏腑器官 79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79

(二)经穴(44穴) 79

1.常用经穴 79

瞳子髎 79

风池 80

阳白 80

听会 80

肩井 81

环跳 81

风市 81

阳陵泉 82

光明 82

悬钟 83

足临泣 83

2.备用经穴 83

上关 83

颔厌 83

悬颅 83

本神 84

完骨 84

头窍阴 84

头临泣 84

目窗 84

天冲 84

浮白 84

率谷 84

曲鬃 84

悬厘 84

正营 85

承灵 85

脑空 85

渊液 85

辄筋 85

日月 85

京门 85

五枢 85

丘墟 86

地五会 86

阳辅 86

外丘 86

侠溪 86

足窍阴 86

维道 86

膝阳关 86

中渎 86

居髎 86

带脉 86

阳交 86

十二、足厥阴肝经 87

(一)经脉 87

1.循行 87

2.联系脏腑器官 87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87

大敦 88

太冲 88

行间 88

1.常用经穴 88

(二)经穴(14穴) 88

期门 89

2.备用经穴 90

中封 90

蠡沟 90

中都 90

膝关 90

曲泉 90

阴包 90

足五里 90

阴廉 90

急脉 90

(一)经脉 91

1.循行 91

章门 91

十三、任脉 91

2.联系脏腑器官 92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92

(二)经穴(24穴) 92

1.常用经穴 92

中极 92

关元 92

气海 92

神阙 93

中脘 93

膻中 93

2.备用经穴 94

会阴 94

廉泉 94

天突 94

曲骨 95

石门 95

阴交 95

水分 95

下脘 95

建里 95

上脘 95

巨阙 95

鸠尾 95

中庭 95

(一)经脉 96

十四、督脉 96

2.联系脏腑器官 96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96

1.循行 96

璇玑 96

华盖 96

紫宫 96

玉堂 96

承浆 96

长强 97

腰阳关 97

命门 97

1.常用经穴 97

(二)经穴(28穴) 97

至阳 98

身柱 98

大椎 98

哑门 98

风府 99

百会 99

水沟 99

神道 100

陶道 100

灵台 100

脑户 100

强间 100

腰俞 100

筋缩 100

中枢 100

脊中 100

悬枢 100

2.备用经穴 100

后顶 101

前顶 101

囟会 101

上星 101

神庭 101

素髎 101

兑端 101

龈交 101

印堂 102

当阳 102

太阳 102

鱼腰 102

四神聪 102

一、头颈部穴(15穴) 102

第二节 经外穴 102

耳尖 103

球后 103

上迎香 103

内迎香 103

聚泉 103

海泉 103

金津 103

玉液 103

翳明 103

颈百劳 103

二、胸腹部穴(1穴) 104

子宫 104

腰奇 105

四、上肢穴(11穴) 105

十七椎 105

腰眼 105

肘尖 105

二白 105

中泉 105

定喘 105

腰宜 105

下极俞 105

痞根 105

胃脘下俞 105

夹脊 105

三、背部穴(9穴) 105

十宣 106

四缝 106

八邪 106

外劳营 106

腰痛点 106

大骨空 106

中魁 106

小骨空 106

五、下肢穴(12穴) 107

髋骨 107

鹤顶 107

百虫窝 107

内膝眼 107

外踝尖 109

独阴 109

八风 109

气喘 109

阑尾 109

胆囊 109

膝眼 109

内踝尖 109

第四章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110

第一节 头面部穴位 111

天门 111

坎宫 111

山根 112

耳后高骨 112

囟门 112

牙关 112

天柱骨 113

第二节 躯干部穴位 113

乳旁 113

胁肋 113

腹 113

脐 114

脊柱 115

七节骨 115

肚角 115

龟尾 116

第三节 四肢部穴位 116

脾经 116

肝经 116

心经 117

肺经 117

肾经 118

大肠 118

小肠 119

肾顶 119

肾纹 119

四横纹 119

小横纹 119

板门 120

胃经 120

掌小横纹 120

内劳宫 121

内八卦 121

小天心 121

运水入土,运土入水 122

大黄纹 122

老龙 122

总筋 123

端正 123

五指节 123

二扇门 123

上马 124

外劳宫 124

威灵 124

精宁 124

膊阳池 125

三关 125

一窝风 125

天河水 126

六腑 126

箕门 126

百虫 127

涌泉 127

一、针具 129

(二)毫针的修理和保藏 129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129

第一节 毫针刺法 129

第一章 刺灸方法 129

中篇 针灸与推拿手法 129

二、针刺前准备 130

(一)针刺前练习 130

1.纸垫练针法 130

2.棉团练针法 130

4.抑靠坐位 131

5.俯伏坐位 131

3.伏卧位 131

6.侧伏坐位 131

(二)选择针具 131

2.侧卧位 131

1.仰卧位 131

(三)选择体位 131

(四)消毒 132

三、操作方法 132

(一)进针法 132

1.双手进针法 132

2.单手进针法 133

3.针管进针法 133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34

1.针刺的角度 134

2.针刺的深度 134

2.得气 135

(三)行针与得气 135

1.行针 135

(四)针刺补泻 136

1.机体的功能状态 136

2.腧穴特性 136

3.补泻手法 136

(五)留针与出针 136

1.留针 136

2.出针 137

四、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137

1.晕针 137

2.滞针 137

3.弯针 137

5.出血与血肿 138

6.气胸 138

4.折针 138

五、针刺注意事项 139

第二节 灸法(附:拔罐法) 139

一、常用灸法 139

(一)艾炷炙 139

1.直接灸 139

2.间接灸 140

(二)艾条灸 140

1.温和灸 140

2.雀啄灸 140

(三)温针灸 141

二、适应范围 141

三、注意事项 141

〔附〕拔罐法 141

1.火罐法 142

3.玻璃罐 142

(二)拔罐方法 142

1.竹罐 142

(一)罐的种类 142

2.陶罐 142

2.水煮法 143

(三)起罐法 143

(四)适应范围 143

(五)注意事项 143

2.刺络法 144

4.挑刺法 144

3.散刺法 144

一、三棱针 144

1.腧穴点刺法 144

(一)操作方法 144

第三节 其他针法 144

4.叩刺部位 145

3.叩刺强度 145

2.叩刺方法 145

1.持针法 145

(一)操作方法 145

二、皮肤针 145

(三)注意事项 145

(二)适应范围 145

(二)适应范围 146

(三)注意事项 146

三、电针 146

(一)电针器的选择 146

(二)操作方法 146

1.配穴处方 146

2.电针方法 146

3.电流的刺激强度 146

(三)脉冲电流的作用和电针的适应症 146

1.脉冲电流的作用 146

2.电针的适应症 147

(四)注意事项 147

2.感觉区 148

1.运动区 148

第四节 头针、耳针 148

(一)刺激区的部位和主治 148

一、头针 148

3.舞蹈震颤控制区 149

4.晕听区 149

5.语言二区 149

6.语言三区 149

7.运用区 149

8.足运感区 149

9.视区 149

10.平衡区 149

(三)适应范围 150

6.疗程 150

5.出针 150

4.运针 150

3.进针 150

2.体位 150

1.选穴 150

(二)操作方法 150

13.生殖区 150

12.胸腔区 150

11.胃区 150

(四)注意事项 151

二、耳针 151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151

(二)耳廓表面解剖 151

(三)耳穴的分布规律 152

(四)耳穴的命名、定位和主治 152

1.耳轮脚部(1穴) 152

2.耳轮部(12穴) 153

3.耳舟部(6穴) 154

4.对耳轮部(14穴) 154

5.三角窝(5穴) 155

7.对耳屏部(6穴) 156

6.耳屏部(6穴) 156

8.耳甲部(21穴) 157

9.耳垂部(10穴) 158

10.耳背部(9穴) 159

(五)耳针的适应范围 160

(六)耳针的临床应用 161

1.选穴原则 162

2.操作方法 162

3.注意事项 162

第二章 推拿手法 163

第一节 摆动类手法 164

一、一指禅推法 164

〔附〕缠法 165

二、拇指禅推法 165

四、?法 166

三、滚法 166

五、揉法 167

第二节 摩擦类手法 168

一、摩法 168

二、擦法 169

三、推法 170

〔附〕扫散法 171

四、搓法 171

五、抹法 172

第三节 挤压类手法 173

一、按法 173

二、捏法 174

〔附〕捏脊法 175

三、拿法 175

四、掐法 176

第四节 振动类手法 177

五、踩跷法 177

二、牵抖法 178

三、振法(颤法、振荡法) 178

一、抖法 178

第五节 叩击类手法 179

一、拍法 179

二、击法 179

三、弹法 180

第六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 181

一、摇法 181

二、背法 183

三、扳法 183

四、拔伸法 185

一、单式操作手法 186

(一)推法 186

第七节 小儿推拿手法 186

(二)揉法 187

(三)按法 187

(四)摩法 188

(五)掐法 188

(六)捏法 188

(七)运法 189

二、复式操作手法 189

(一)水底捞月法 189

(二)黄蜂入洞法 189

(三)打马过天河法 189

(四)飞经走气法 189

(五)按弦搓摩法 189

第八节 推拿手法练习 189

(二)项背部 190

1.一指禅推法 190

4.掌抹法 190

2.直推桥弓穴 190

3.?法 190

二、人体上练习 190

2.拿五经 190

1.一指禅推法 190

(一)头面部 190

一、沙袋上练习 190

3.扫散法 190

6.搓摩法 191

6.摇法 191

5.捻法 191

4.拿法 191

3.按法 191

2.?法 191

1.一指禅推法 191

(四)肩及上肢部 191

8.按法 191

7.揉法 191

3.擦法 191

5.摩法 191

4.搓法 191

2.分推法 191

1.一指禅推法 191

(三)胸腹部 191

7.扳法 191

6.摇法 191

5.按法 191

4.拿法 191

2.擦法 192

1.?法 192

4.摇法 192

5.扳法 192

3.按法 192

(五)腰及下肢部 192

9.擦法 192

8.抖法 192

7.搓法 192

(一)阴阳 193

二、针灸补泻与八纲辨证 193

(三)平补平泻 193

(二)泻法 193

(一)补法 193

一、针灸治疗准则 193

第一章 针灸治疗总论 193

总论 193

下篇 常见病证治疗 193

6.远近配穴法 194

3.随证选穴 194

2.远部选穴 194

1.近部选穴 194

三、针灸处方规律与配穴方法 194

(一)选穴方法 194

(四)虚实 194

(三)寒热 194

(二)表里 194

(二)配穴方法 195

1.本经配穴法 195

2.表里经配穴法 195

3.上下配穴法 195

4.前后配穴法 195

5.左右配穴法 195

7.辨证配穴法 195

〔附〕针灸类别与补泻符号 195

四、特定穴的应用 195

(一)五输穴的应用 195

1.五输穴主治病之用法 195

(二)原穴、络穴的应用 196

2.补母泻子法的应用 196

(三)俞穴、募穴的应用 197

1.俞、募穴的单独使用 197

2.俞、募穴的配伍使用 197

(四)八脉交会穴的应用 197

1.单独应用 198

2.配伍应用 198

(五)八会穴的应用 198

(六)郄穴的应用 198

(七)下合穴的应用 199

(八)交会穴的应用 199

第二章 推拿治疗总论 200

第一节 推拿作用原理 200

一、推拿对伤筋的治疗原理 200

1.舒筋通络 200

2.活血散瘀 200

二、推拿对脏腑及其脏腑相连属组织、器官疾病的治疗原理 201

3.理筋整复 201

1.腹部与脏腑的关系 202

2.腹部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关系 202

3.腹部与背部的关系 203

4.腹部与脾胃的关系 203

第二节 推拿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204

一、推拿的治疗原则 204

1.治病求本 204

4.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05

2.扶正祛邪 205

3.调整阴阳 205

二、推拿基本治法 206

1.温法 206

2.补法 206

3.通法 206

8.清法 207

7.散法 207

6.和法 207

5.汗法 207

4.泻法 207

第三节 有关推拿操作的基本知识 208

一、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208

1.适应(病)症 208

2.禁忌症 208

3.注意事项 208

二、推拿的体位和介质 209

1.推拿的体位 209

2.推拿的介质 209

〔附〕热敷 210

第四节 推拿常用检查诊断方法 210

一、头面部 210

1.望诊 210

二、胸腹部 211

2.触诊 211

1.望诊 212

2.触诊 212

三、脊柱部 212

1.望诊 212

2.触诊 213

3.特殊检查 213

四、上肢部 215

(一)肩部 215

1.望诊 215

2.触诊 215

3.特殊检查 215

(二)肘部 215

1.望诊 216

2.触诊 216

(三)掌腕指部 217

1.望诊 217

3.特殊检查 217

2.触诊 218

3.特殊检查 218

五、下肢部 218

(一)髋部 218

1.望诊 218

2.触诊 219

3.特殊检查 219

2.触诊 220

(二)膝部 220

1.望诊 220

3.特殊检查 221

(三)踝部 222

1.望诊 222

2.触诊 222

3.特殊检查 222

第一节 中风 223

各论 223

第一章 内科病证 223

第二节 感冒 226

第三节 咳嗽 227

第四节 哮喘 229

第五节 胃痛 231

第六节 呃逆 233

第七节 呕吐 234

第八节 泄泻 236

第九节 便秘 238

第十节 痢疾 239

第十一节 癃闭 241

第十二节 淋证 242

第十三节 遗精 244

第十四节 阳萎 245

第十五节 不寐 247

第十六节 心悸 249

第十七节 癫狂 251

第十八节 痫证 252

第十九节 眩晕 253

第二十节 头痛 255

第二十一节 腰痛 257

第二十二节 胁痛 259

第二十三节 腹痛 260

第二十四节 痹症 262

第二十五节 痿证 264

第二十六节 面瘫 266

第二十七节 高热 267

第二十八节 抽搐 268

第二十九节 晕厥 269

第二章 儿科 妇科病证 271

第一节 婴儿腹泻 271

第二节 疳积 272

第三节 小儿发热 274

第四节 百日咳 275

第五节 小儿惊风 277

第六节 小儿遗尿 279

第七节 小儿麻痹后遗症 280

第八节 小儿肌性斜颈 281

第九节 月经不调 282

第十节 痛经 284

第十一节 经闭 285

第十二节 带下病 287

第十三节 胎位不正 289

第十四节 子宫脱垂 290

第十五节 乳少 291

第三章 骨伤科病证 293

第一节 扭伤 293

第二节 漏肩风 294

第三节 颈椎病 296

第四节 落枕 298

第五节 腰椎间盘脱出症 299

第四章 五官、外科及其他病证 302

第一节 目赤肿痛 302

第二节 近视 303

第三节 牙痛 304

第四节 耳鸣 耳聋 306

第五节 风疹 307

第六节 痄腮 308

第七节 乳痈 309

第八节 腱鞘囊肿 310

第九节 咽喉肿痛 311

第十节 瘰疬 313

第十一节 瘿气 314

第十二节 疝气 315

1.针灸的镇痛作用 317

(一)针灸原理的实验研究 317

一、针灸推拿原理的实验研究 317

附篇 317

2.针灸对机体的调整作用 318

3.针灸的免疫防御作用 320

(二)推拿原理的实验研究 321

1.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321

2.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322

3.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22

4.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322

5.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322

6.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322

7.推拿的镇痛作用 322

二、自我推拿法 323

三、歌赋 331

1.针灸歌赋 331

2.推拿歌赋 33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