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文集 第2卷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达文集《编辑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1
- ISBN:17001.72
- 页数:613 页
前言页 1
编者的话 3
社会学大纲 3
第一版题字 3
第一版序 5
第四版序 7
新华书店翻印者的话 8
第一篇 唯物辩证法 9
第一章 当作人类认识史的综合看的唯物辩证法 9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前史 9
一 原始时代的人类的认识 9
本书的根本论纲之提起 9
原始的思惟 10
原始的宗教的世界观 12
古代哲学发生的历史根据 14
二 古代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 14
塔列斯与赫拉克里图的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 15
德莫克里特的唯物论 17
三 古代观念论哲学中的辩证法 18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中的论理学 19
亚里士多德的论理学 21
四 中世纪哲学中积极的成分 23
中世纪阿拉伯哲学中的唯物论 23
唯名论与二重真理论的积极的意义 24
五 近代初期的唯物论 27
近代初期唯物论的历史根据 27
十六--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论 28
十七世纪大陆各国的哲学 30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 33
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根据 35
六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 35
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 37
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 38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生成及发展 41
一 唯物辩证法的历史根据 41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经济上的矛盾 41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上的矛盾 42
十九世纪前半期意识形态上的矛盾 44
二 费尔巴哈唯物论与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 46
黑格尔学派的崩溃与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出现 46
创始者们思想的演进与社会的实践 49
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克服 51
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 53
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 56
三 唯物辩证法的生成 56
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 59
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 60
四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62
理论斗争中哲学的锻炼 62
伊里奇的阶段 64
伊里奇的唯物辩证法 65
哲学的现阶段 67
人类知识史的综合 68
第二章 当作哲学的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 70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的一般特征 70
一 哲学的根本问题之解决 70
哲学上根本问题 70
唯物论的根本论纲 71
观念论的根本论纲 73
哲学的阶级性 74
折衷论或二元论 74
二 观念论的克服与辩证唯物论 76
观念论之社会的根源 76
观念论之认识论的根源 77
观念论与宗教的关系 79
观念论之扬弃与现代唯物论 81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的差异 82
三 物质的概念 84
物质 84
运动 87
时间与空间 89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 90
一 当作世界观与方法的统一看的唯物辩证法 90
当作世界观看的唯物辩证法 90
当作方法看的唯物辩证法 93
二 辩证法、认识论与论理学的同一性 97
三者的同一性问题之提起 97
创始者们对于这问题的解决 99
伊里奇对于这一问题的展开 100
这一问题的概括 103
第三节 世界的发展与世界认识史的概观 105
一 世界的统一及其发展 105
物质的构造的领域之研究 105
物质世界的统一 106
太阳系生成的原理 109
地球生成的原理 110
生命生成的原理 112
二 世界认识史的概观 114
世界认识的发展 114
世界认识史之直观的阶段 116
世界认识史之形而上学的阶段 117
世界认识史之辩证法的阶段 121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诸法则 123
第一节 对立统一的法则 123
一 对立物的统一及斗争 123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与辩证法的发展观 123
当作自己运动的源泉看的对立物的统一及斗争 125
对立物的同一或互相渗透 128
矛盾与敌对 129
二 当作辩证法的核心看的对立统一的法则 131
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 131
对立统一法则应用的范例 133
第二节 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的转变的法则 135
一 质、量、质量 135
质 135
质的相对性与事物的一般联系 136
质与属性 139
量 141
质量 143
二 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的转变 144
由量到质的转变 144
由质到量的推移 147
三 飞跃论 148
飞跃的辨证法 148
关于飞跃论的各种曲解 150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法则 152
一 否定之否定的法则的意义 152
这个法则的意义 152
实例 153
二 否定与否定之否定 157
否定之本质 157
否定之否定的本质 159
黑格尔的三段法 161
三 关于这个法则的曲解 161
机械论者与形式论者的曲解 162
第四节 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 163
一 本质与现象 163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之推进 163
哲学史上关于本质与现象的范畴的理解之演进 165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法 167
本质与假象的关系 169
二 根据与条件 172
根据与条件的辩证法 172
关于根据与条件的范畴的曲解 175
三 内容与形式 177
内容与形式的辨证法 177
分离内容与形式的形式主义与机械论 180
哲学史上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理解之演进 183
第五节 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法则与因果性 183
一 必然性与偶然性 183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法 185
现代机械论与少数派观念论关于必然与偶然的问题之曲解 188
二 法则与因果性 191
法则 191
法则与因果性 195
目的的概念之科学的说明 199
三 可能性与现实性 201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两个概念的意义 201
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三个契机--对象、条件与运动 204
第四章 当作认识论和论理学看的唯物辩证法 208
第一节 认识过程考察的根据、意识的生成 208
一 当作反映论看的认识论 208
认识过程展开的论纲 208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统一之基础 210
二 意识与人类肉体的关系 211
精神活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212
精神活动与脑髓及分泌腺 213
三 动物的意识的生成过程 215
下等动物的反作用 215
高等动物的意识、无条件的反射运动与条件的反射运动 217
四 人类的意识的生成过程 219
条件的反射运动与人类的精神活动 219
人类意识高出于动物意识的特征 220
意识的生成之概括 222
第二节 感觉 223
一 当作认识的源泉看的感觉 223
感觉的形成 224
感觉的发展与实践 225
当作认识的出发点看的感觉 227
关于反映论的曲解之批判 229
二 感觉与思惟 232
感觉与思惟的关系 232
由感觉到思惟的推移及其与实践的关系 234
关于感性与思惟的关系的问题的许多异论 236
第三节 概念 239
一 表象 239
表象的意义 239
表象之形成与实践 240
二 概念 241
概念的意义 242
概念的构成过程 244
概念之发展与实践 246
第四节 判断与推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249
一 判断 249
黑格尔判断论的评价 250
恩格斯的判断论 251
判断论的概要 253
二 推理 255
推理形式的检讨 255
推理论的概要 258
三 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261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261
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262
认识之圆运动的发展 265
第五节 形式论理学的批判 267
一 形式论理学的总批判 267
形式论理学的思惟原理 267
形式论理学的总批判 270
辩证法论理学扬弃形式论理学的解释 272
二 关于形式论理学的批判的问题 272
形式论理学只是抽象的思惟的论理学 275
普列哈诺夫调停两种论理学的错误 276
分离理论与实践而调停两种论理学的错误 278
形式论理学所能适用的范围 279
第二篇 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 281
第一章 历史唯物论序说 281
第一节 历史唯物论的对象 281
一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281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281
关于分离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见解之批判 283
社会的存在与社会的意识之关系 285
二 社会的基础 286
生产力 286
生产关系 287
社会的经济构造 288
生产方法与生产关系 288
三 社会的上层建筑 289
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 289
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 290
上层建筑对于基础的作用 291
四 社会的发展法则 293
社会的构成形态及其发展 293
社会发展的意义 295
特定社会内部发展法则的特殊性 295
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变法则的特殊性 296
历史唯物论的对象之规定 297
第二节 当作历史观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看的历史唯物论 298
一 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认识方法之统一 298
机械论者主张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及其发展法则一般的学说 298
形式论者主张历史唯物论是社会的方法论 300
上述两种见解的异同 301
科学的理论与科学的方法之统一 302
二 历史唯物论是社会的理论与社会的实践之统一 304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04
由历史的必然到历史的自由 305
当作理论、方法及实践指导看的历史唯物论 308
第二章 布尔乔亚社会学及历史哲学之批判 309
第一节 布尔乔亚社会学之批判 309
一 布尔乔亚社会学之先驱 309
社会契约说的社会观 309
地理学的唯物论的社会观 312
旧派机械唯物论的社会观 314
空想主义的社会观 316
二 布尔乔亚社会学及其变迁的趋势 319
实证主义社会学 319
生物学主义的社会学 321
心理学的社会学与形式社会学 323
知识社会学与文化社会学 326
布尔乔亚社会学的总批判 329
第二节 布尔乔亚历史哲学的批判 331
一 康德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331
康德的历史哲学 331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333
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 336
新黑格尔主义的历史哲学 339
第三篇 社会的经济构造 343
第一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43
第一节 劳动过程 自然与社会 343
一 劳动 343
劳动是人类与自然间的物质代谢过程 343
二 劳动过程的三个要素 344
有意识的劳动 344
劳动过程是社会与自然之对立的统一 344
劳动手段 345
劳动对象 346
三 劳动过程之社会性 347
纯抽象的劳动过程 347
劳动过程之自然的方面与社会的方面 348
劳动过程的社会方面之积极性 349
四 社会发展法则必须在社会内部去探求 350
社会与自然之差异 350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 351
社会发展的原因存在于社会之中 352
五 各派社会学说对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之谬论及其批判 353
旧派社会学的谬见及其批判 353
新派社会学说的见解及其批判 354
一 当作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看的生产力 356
生产 356
第二节 生产力 356
单纯的再生产 357
扩大的再生产 358
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生产力 359
生产力不能离开生产关系去考察 360
二 生产力的社会性 361
生产力与生产诸力的意义 361
生产的生产力的两个方面 362
劳动手段的社会性 363
劳动对象的社会性 364
劳动力的社会性 365
劳动力与生产手段之关系 367
三 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技术与科学的作用 368
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达的作用 368
技术是历史的范畴 369
科学与技术之关系 371
科学对于生产力发展上的作用 371
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对于社会的关系 372
第三节 生产诸关系 373
一 生产诸关系之形成 373
生产关系 373
分配关系 375
消费关系 376
交换关系 377
生产诸关系与生产关系 378
二 生产诸关系的物质性与社会性 379
生产诸关系的物质性 379
生产诸关系的社会性 381
三 生产关系与生产方法 384
生产力与生产方法 384
生产方法是生产诸关系的基础 385
生产关系之历史的形态 386
第四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388
一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运动的内容 388
当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388
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388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内容 390
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 391
二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 393
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93
生产关系也障碍生产力的发展 394
特定生产关系的能动性与特定生产方法的内容 395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构造的变革 39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397
现代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 398
关于经济构造变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99
一 先阶级社会的经济构造 402
研究经济构造的历史形态的重要性 402
第二章 经济构造之历史的形态 402
第一节 现代社会以前的各种社会的经济构造 402
先氏族社会的经济构造 403
氏族社会的经济构造 406
原始社会之崩坏 410
二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构造 412
阶级社会之共通的特性 412
奴隶制的经济构造之发生及发展 413
奴隶制的经济构造之崩溃 414
三 封建社会的经济构造 416
封建的生产关系之根本特征 416
封建的手工业、商业与商业资本 418
农奴制与封建制的同一 421
变相的封建的生产方法--“亚细亚的生产方法” 423
封建的经济构造之崩溃 424
一 资本主义的成立及发展的过程 426
工场手工业时期 426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426
机械的大工业 428
机械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与劳动者阶级 428
当作生产关系看的资本,占居支配地位 430
二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倾向 431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31
普罗列达里亚与布尔乔亚的对立 432
工场的有计划组织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433
都市与农村的对立 435
恐慌的必然性 436
三 帝国主义 437
生产的集积与独占 437
资本之输出 439
银行的新作用与金融资本 439
国际的独占与世界分割 44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冲突的尖锐化 44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 443
一 过渡期经济的特征 443
过渡期经济的一般特征 443
过渡期经济的根本法则 446
资本主义经济的范畴不适用于过渡期经济 449
过渡期的扩大再生产的意义 452
二 过渡期经济的发展 453
战时共产主义 453
新经济政策时代--复兴期 455
第一个五年计划--改造期 456
三 苏联经济的现阶段 457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设之完成 457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提条件 458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任务 460
社会主义经济的将来 461
第四篇 社会的政治建筑 463
第一章 阶级 463
第一节 科学的阶级观 463
一 阶级的概念 463
当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表现看的阶级对立 463
阶级的定义 464
关于阶级的错误观点之辩正 469
二 阶级的发生及其发展 472
阶级的发生 472
奴隶制社会的阶级 474
封建社会的阶级 475
两个主要阶级的发生 476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各阶级 476
一 现代社会的主要阶级及其历史的发展 476
两个主要阶级的发展 477
二 现代社会中的过渡阶级 479
大地主 479
小所有者阶级,农民的分化 480
智识分子--及其他社会集团 482
过渡期社会的诸阶级 485
三 现代社会中的阶级拮颃 487
经济斗争 487
政治斗争 488
理论斗争 489
一 科学的国家观 491
当作社会发展产物看的国家 491
第一节 国家的理论 491
第二章 国家 491
当作社会上层建筑看的国家 493
当作阶级统治机关看的国家 496
当作公权力的组织看的国家 498
二 超越的国家观的批判 501
布尔乔亚的超越的国家观之批判 501
关于科学的国家观的曲解之批判 504
第二节 国家之起源及其发展 508
一 国家之起源 508
无国家社会的氏族组织 508
氏族组织之崩溃与国家之发生 509
国家发生的几个实例 511
二 奴隶制社会的国家与封建国家 514
奴隶所有者的国家 514
封建国家 517
第三节 近代国家 521
一 由绝对主义国家到近代国家的转变过程 521
近代国家之先驱--绝对主义国家 521
绝对主义国家之历史的使命 523
发展了的布尔乔亚的利益与绝对主义国家之矛盾 525
二 近代国家构成的原理 527
布尔乔亚革命 527
布尔乔亚的民主主义 529
三 近代国家机关的构造 532
近代国家的国家机关与政府形态 532
议会制与普通选举 534
四 布尔乔亚国家的法西斯化 537
布尔乔亚国家与法西斯主义 537
法西斯主义形态的两个方面 540
从民主主义到法西斯主义独裁 542
一 过渡期国家的本质--普罗列达里亚专政 545
过渡期国家的特征 545
第四节 过渡期的国家 545
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性 547
社会主义建设期的苏维埃政权 549
二 普罗列达里亚专政的任务 550
镇压布尔乔亚的反抗 550
领导农民大众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551
消灭榨取与阶级差别以建设社会主义 554
三 过渡期国家制度的特征 555
苏联宪法的特征 555
过渡期国家机构的特征 557
四 国家死灭的过程 559
过渡期国家死灭的前提条件 559
国家死灭过程的两个阶段 560
一 意识形态的形成 563
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 563
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一般概念 563
第一节 当作上部构造看的意识形态 563
第五篇 社会的意识形态 563
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 564
二 社会意识与社会的存在 566
社会的存在离社会意识而独立 566
社会意识依存于社会的存在 568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570
社会意识对于社会的存在之作用 571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一般特性 573
一 意识形态的相对的独立性 573
意识形态的相对的独立性 573
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歪曲性 575
二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576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阶级社会的的反映 576
意识形态的斗争性 577
第二章 意识形态的发展 579
第一节 先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579
一 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 579
言语的发生 579
原始的思惟 581
宗教的起源及其形态 583
原始社会的艺术 586
二 奴隶制社会的意识形态 587
古代宗教的特征及基督教的起源 587
古代的哲学思潮及科学的发达 590
古代的艺术和文学 592
三 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593
封建时代的哲学、科学与基督教 593
封建时代的文学和艺术 595
布尔乔亚的个人主义 596
一 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 596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596
布尔乔亚意识形态的拜物教 599
二 资本主义社会的诸意识形态 600
布尔乔亚的科学 600
布尔乔亚的法律和道德 601
布尔乔亚的艺术和文学 602
近代哲学思潮的发展 604
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60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608
一 文化革命 608
文化革命的意义 608
文化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 609
二 新文化的创造与反宗教运动 611
新文化的基本特征 611
社会主义建设与宗教的斗争 612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李公朴文集》方仲伯编 1987
- 《赵松乔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赵松乔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辑组 2019
- 《王蒙文集 新版 37 评点《红楼梦》 下》王蒙著 2020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绿色过程工程与清洁生产技术 张懿院士论文集精选 上》《绿色过程工程与清洁生产技术》编写组编 2019
- 《王蒙文集 新版 17 短篇小说 下》王蒙著 2020
- 《王蒙文集 新版 10 这边风景 下》王蒙著 2020
- 《海笑文集 杂文、随笔卷》海笑著 2002
- 《东方杂志 第110册 第25卷 第一至四号 1928年1月-1928年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清明 我们的节日》冯骥才编 2017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两京烟云》陈诗泳,赖秀俞责任编辑;(中国)千慧 2019
- 《甘肃省档案馆指南》甘肃省档案馆编 2018
- 《反常识》张娟责任编辑;(美国)邓肯·J.瓦茨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