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甄志亚等编写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14425·25
  • 页数:355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医学史》目录

第一节 历史概况与医学发展特点 1

一、历史概况 1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二十二世纪) 1

一、医药起源于与疾病的斗争 3

二、科学研究与医学教育 3

第二节 医药的起源 3

二、医学发展特点 3

二、最初的医药知识和医疗工具 5

三、生产劳动与医药起源的关系 6

第三节 医药起源问题上的几种错误观点 8

一、“医源于巫”说 8

二、“医源于圣人”说 11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前476年,夏~春秋) 13

第一节 历史概况与医学发展特点 13

一、历史概况 13

二、医学发展特点 16

第二节 对疾病的认识 17

一、甲骨文小关于疾病的记载 17

二、病名的出现 19

第三节 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与应用 19

一、药物知识的积累 19

二、酒剂和汤剂的发明与应用 21

第四节 专职医生的出现和医事制度的建立 24

一、专职医生的出现 24

二、医事制度的建立 25

第五节 唯物疾病观的萌芽 26

第六节 针灸疗法的发展与经络系统的发现 29

一、针灸疗法的发展 29

二、经络系统的发现 31

第三章 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 33

第一节 历史概况与医学发展特点 33

一、历史概况 33

二、医学发展特点 36

第二节 医学理论原则的确立——《黄帝内经》 37

一、《内经》的产生及其成书时代 37

二、《内经》的学术思想 41

三、《内经》的理论体系 47

四、《内经》的价值及其影响 51

第三节 药物学理论的提出——《神农本萆经》 52

一、《神农本草经》的产生和成书时代 52

二、《神农本草经》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55

三、《神农本草经》对后世的影响 56

一、战国以米临证医学发展概况 57

第四节 辨证施治原则的确立——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57

二、张仲景的生平和著作 59

三、《伤寒杂病论》的贡献 61

四、《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 65

第五节 主要医家及其成就 66

一、脉学的创始人——扁鹊 66

二、“诊籍”的作者——淳于意 68

三、涪翁与再传弟子郭玉 69

四、外科始祖——“神医”华佗 70

第四章 医药学分科全面发展(公元265年~960年,晋~五代) 73

第一节 历史概况与医学发展特点 74

一、历史概况 74

二、医学发展特点 80

一、脉学的系统化 82

第二节 基础理论的成就 82

二、病因证候学的探索 85

三、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 87

第三节 临证医学的显著进展 89

一、医学的专科化及各科的最早专著 89

二、综合性著作及其价值 95

第四节 药物学的成就 107

一、本草学的发展 107

二、药物炮制学的成就 113

三、炼丹术与制药化学 113

第五节 医学教育 115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 118

一、中朝医药交流 119

二、中日医药交流 119

三、中阿医药交流 120

第五章 学术争鸣与学派形成(公元960年~1368年,宋~元) 125

第一节 历史概况与医学发展特点 126

一、历史概况 126

一、历史概况 131

二、医学发展特点 131

第二节 医政设施与医学教育 133

—、创设“校正医书局” 133

二、设置官药局 134

三、发展医学教育 136

第三节 医学理论的发展 137

一、《伤寒论》的研究 138

二、五运六气说的盛行 140

三、诊断学、病因学与解剖学的发展 141

四、医学流派的出现 144

第四节 陆证各科的成就 144

一、内科 144

二、儿科 145

三、妇产科 148

四、针灸科 150

五、外、伤科 152

六、法医学 154

第五节 药物学的发展与方书的编纂 157

一、药物学的成就 157

二、方书的编纂 162

第六节 金元学派的创新 163

一、刘完素与火热论 165

二、张从正与攻邪论 167

三、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论与李杲的脾胃论 169

四、朱震亨与相火论 172

第七节 中外医药交流 176

一、中朝医药交流 176

二、中日医药交流 177

三、中阿医药交流 177

第六章 医药学的新发展(公元1368~1840年,明~清·鸦片战争前) 181

第一节 历史概况和医学发展特点 181

二、医学发展特点 184

(一) 李时珍的生平 186

一、李时珍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 186

第二节 药物学的新成就 186

(二) 《本草纲目》的重大成就 188

(三) 《本草纲目》的价值和影响 190

二、《本草纲目》以后的本草著作 191

(一) 赵学敏和《本草纲目拾遗》 191

(二) 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 193

(三) 《本草备要》和《本草从新》 194

三、其它本草著作 195

(一) 《滇南本草》 195

(二) 《救荒本草》 195

四、方剂学的新进展 196

(一) 巨型方书《普济方》 196

(二) 方剂理论的研究 197

(三) 通俗性方书的编写 198

第三节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98

一、温病学发展概述 198

二、吴有性的《温疫论》 200

三、杰出的温病学家叶天士 202

四、吴鞠通对温病学的贡献 207

五、其它温病学家的成就 210

六、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和运用 212

第四节 临证医学的新发展 214

一、内科 214

二、外、伤科 216

三、妇、凡科 218

四、针灸科 222

第五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著述 223

一、古医籍的整理注释 224

(一) 内经、难经 224

(二) 伤寒论、金匮要略 225

二、全书、类书、丛书的编著 227

三、医案和医学入门书 229

四、医学史著述 230

一、中朝医药交魔 231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 231

二、中日医药交流 232

三、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医药交流 232

四、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医挚变瀛 236

第七章 近百年的中国医药学(公元1840~1949年,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239

第一节 历史概况与医学发展特点 239

一、历史概况 239

二、医学发展特点 242

第二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其影响 243

一、西方医学的传入 243

(一) 西方医学传入的背景 244

(二) 西医学在我国的发展 245

二、中西医汇通的尝试 251

(一) 唐容川 251

(二) 朱沛文 253

(三) 恽铁樵 254

(四) 张锡纯 256

第三节 中医学的继续发展 258

一、医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258

(一) 《内经》的校订和注释 258

(二) 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 260

(三) 温病学的研究 262

(四) 其它医学著作 263

二、临证医学的发展 265

(一) 内科 265

(二) 外、伤科 265

(三) 喉科 266

(四) 妇、儿科 266

三、药物学和方剂学的成就 267

(一) 药物学 267

(二) 方剂学 270

四、中医教育与学术团体 272

第四节 近百年的医药卫生状况 274

一、太平天国的医药卫生概貌 274

二、旧中国歧视祖国医药学及中医界的反抗斗争 277

三、国民党统治区的医药卫生 280

(一) 卫生机构 280

(二) 卫生防疫 281

(三) 医学教育 283

(四) 医药工业 284

四、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 285

(一) 卫生机构的设立 286

(二) 贯彻“预防第一”的方针 287

(三) 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医务人员 288

(四) 重视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 290

第八章 中国医药学发展的新阶段(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95

第一节 历史概况与医学发展的特点 295

第二节 党的卫生工作方针 297

第三节 医药卫生工作的成就 298

一、卫生建设与疾病防治“ 298

(一) 城乡卫生建设 299

(二) 疾病防治工作 303

(一) 科学研究的成就 307

(二) 医学教育的发展 309

三、少数民族的卫生工作 310

四、医药工业和卫生出版社事业 313

(一) 医药工业的进展 313

(二) 卫生出版事业的发展 314

第三节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315

一、中医政策的贯彻与中医工作的开展 315

二、西医结合工作的成就 319

三、中药的生产与科研 321

第四节 中医学对国外的影响 325

一、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在国外的影响 326

二、中医学在国外的影响 327

三、针灸学在国外的影响 330

四、中药学在国外的影响 33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