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财政学与中国财政-  理论与现实
财政学与中国财政-  理论与现实

财政学与中国财政- 理论与现实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寅初著
  • 出 版 社:商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100044480
  • 页数:3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地论述了财政学理论,阐述了中国财政、政策及状况,其内容包括:超然主计与联综组织、中国税制与赋税体系、赋税各论、公债、地方财政及其他问题。
《财政学与中国财政- 理论与现实》目录

自序 1

这篇自序为本书各章之锁钥,故体裁与一般不甚相同,阅读时应当作本书第一章。兹将序文中款项录后: 3

一、《通论》之轮廓与凯恩斯学派之主张 3

(一)不自愿失业之存在 3

(二)生产投资与储蓄 4

(三)边际消费倾向与资本的边际效能 5

(四)利率政策 6

(五)储蓄者与投资者是两个不同之人 6

(六)公共工程与赤字预算 7

(七)如何达到充分就业(在生产要素流动性甚大之假定下) 8

(八)在极端资本主义的国家分配不均贫富悬殊为恐慌之最大的原因 9

二、凯恩斯的《通论》与凯恩斯学派的主张于中国是否适用? 10

(一)中国农村中无所谓自愿失业与不自愿失业之分 11

(二)储蓄者与投资者在中国农村中同是一个人 11

(三)边际消费倾向与资本的边际效能 12

(四)利率政策 13

(五)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与充分就业 13

(六)分配不均贫富悬殊 14

(七)恐慌 15

(八)公共工程 17

(九)赤字预算 17

三、结论 20

第一篇 超然主计与联综组织 25

第一章 预算之编制、核定与审议 25

一、预算统制与主计三联制 25

二、预算的编造与统制仰仗于会计统计的地方 27

三、决算的成立亦仰仗于会计与统计 28

四、五种会计与五种预算 29

五、办实物预算亦非有统计不可 31

六、预算问题的讨论集中于下列三点 32

(一)谁编预算?(编制预算之权责应谁属?) 33

(二)何时编预算? 39

第二章 预算之编制、核定与审议(续) 47

六、预算问题的讨论集中于下列三点(续) 47

(三)怎样编预算? 47

第三章 联综组织与超然主计 77

一、行政三联制与三计制(简称三联与三计) 77

二、联综组织与超然主计的关系 80

三、联综组织之推行 82

四、以联综组织替代一条鞭组织 84

五、关于超然主计之法规大致粗具 85

六、联综组织下各系统之发展难趋一致 86

七、国库充实方可推行联综组织 87

八、超然主计不能完全实现的原因 90

第四章 公库制 93

一、我国公库制之施行 93

二、公库与国库省库等之区别 95

三、公库与金库之区别 96

四、公库之种类 96

(一)官厅公库 97

(二)行政公库 97

(三)统一公库 98

五、特种基金之处理 99

六、委托代理制 100

七、银行存款制 101

八、我国公库制度之演变、进步与缺陷 103

(一)征收机关之抵解坐支与拨付 103

(二)何谓统收统支满收满支 104

九、公库金集中管理之例外 106

十、邮政机关代理公库 108

十一、中交两行曾为名义上之代理国库者 109

十二、公库存款之种类及支款之程序 109

十三、支票之签发不能普遍适用 114

十四、法令之相互抵触 115

第五章 审计监督 120

一、审计监督渗透行政、立法与司法监督而行使 120

二、审计制度之扩大与技术之精进 121

三、审计部分厅掌理审计事务 122

四、直接送审之特殊情形 124

五、就地审计之不彻底 125

六、政府之活动与职务已由政治推及经济 126

七、三种机关 128

八、公营事业之突飞猛进 129

九、经济事业的预算与计划相配合为总预算之一部分 132

十、审计应推及于公营事业 134

十一、公营事业何以迁延预算的编制 136

十二、公有营业机关与公有事业机关账目的审核 137

十三、审计监督之鲜成效 138

十四、充实审计职权 140

第六章 决算 143

一、决算为事后之财政终结报告 143

二、决算之编造 144

三、联综组织的精神表现于决算 146

四、审核决算时应注意的各点 147

五、决算之最后审定权应属于立法院 148

六、总决算难成立之原因 150

第七章 一般对于超然主计与联综组织之批评 153

一、预算不切实际 153

二、岁出预算追加频仍 154

三、机关随设随裁,随扩随缩 154

四、分配预算改编频繁 155

五、机关长官任用之私人横加阻碍 155

六、公库制度只具外形 156

七、各种报告表册太多,浪费人力物力 156

八、书面审核,无补实际 157

九、总决算难编 158

十、主计之超然尽失 159

十一、最高或上级决策机关的事务过于烦琐 160

十二、余的意见—制度驾理想王国之上,事实沦十八层地狱之下 162

第二篇 中国税制与赋税体系 167

第一章 中央税与地方税之划分 167

一、中央与地方权限之划分 167

(一)中央集权制—大一统制 167

(二)省的地位—省级财政取消归并于中央—结果 168

(三)中央与地方均权之呼声—适应环境 169

(四)不实行均权制,中央之集权必有地方之滥权 171

(五)民主政治下之省的地位 173

二、中央与地方之财政关系可自下列七端观察之 174

三、各级政府之税收应与职务配合 176

四、国地财政收入如何分配 178

(一)税源之划分 178

(二)特定税收之分给 179

(三)补助金 180

(四)我国补助金与协助金之来历 183

(五)美儒赛里格曼所主张国地税收划分的原则 185

第二章 中央税与地方税之划分(续) 186

五、历次地方财政收支系统之演变及其影响 186

六、今日省财政之地位 189

七、财政收支系统划分之进步 193

八、乡镇财政 193

九、个别税源应如何划分 195

(一)租税之应划归中央者 195

(二)租税之应划归省者 198

(三)归县市者 201

第三章 中国赋税体系 206

一、第一种分类—所得税财产税与消费税 206

二、第二种分类—对人税与对物税 207

(一)对人税 208

(二)对物税 210

(三)对物税为对人税之补助税 211

三、第三种分类—直接税与间接税 212

(一)以转嫁与归着为分类之标准 212

(二)通常租税转嫁的场合 214

(三)以弹性为分类之标准 214

(四)以公平与普遍为分类之标准 217

(五)中国的赋税体系表 223

(六)最良的税制应以所得税为核心,以间接税等辅助之 224

(七)从反面看(有补助税而无核心则如何) 230

四、现行中央税制之重心在消费税系统 231

五、现行之税制偏重于财政原则忽略经济原则与社会原则 232

第三篇 赋税各论 239

第一章 关税 239

一、过去的史实 239

(一)在过去吾国海关进出口税则之缺点 239

(二)修改税则之困难及关税自主之奋斗 243

(三)关税自主之过渡 246

(四)施行不完全自主关税之结果 247

二、现阶段的情况 248

(一)关税征金及海关金单位 248

(二)现阶段之进口税则有根本修订之必要 251

(三)走私之可惊 254

(四)差别外汇与差别贸易 256

第二章 关税(续) 259

三、今后之展望 259

(一)今后我国应采之关税政策 259

(二)保护关税之种类与目的 261

(三)修订关税税则之技术问题 262

(四)今后我国应采单一税则制呢,抑采复式税则制呢? 266

(五)课税之标准 267

(六)中美关税与贸易协定 268

第三章 盐税 270

一、盐税制度 270

(一)赋税系 270

(二)营业系 270

二、商专卖制 271

三、就场征税与专卖制之比较 273

(一)两制相同之点 273

(二)两制相异之点 273

(三)两制在场产上的比较 274

(四)两制在运销上的比较 276

四、在战时新盐法不能施行之理由 278

五、专商引岸制因不适应战时环境而解体 280

六、盐专卖制度中之官收问题 281

七、战时食盐之增产 284

八、盐专卖制下之盐价 286

(一)场价之核定 286

(二)仓价之核定 287

(三)仓价划一之重要 289

九、盐专卖制下之囤储问题 289

十、食盐之零售办法及其利弊 290

十一、盐税的分析与食盐负担之重 294

十二、从专卖而到自由买卖—就场征税 296

第四章 货物税 298

一、统税之来历种类及推广 298

二、统税之性质与征收统税之原则 300

(一)统税之性质 300

(二)课征统税之原则 301

三、统税应多设级数 301

四、货物税制之改进与演变 302

五、统税与战时消费税之关系 303

六、征收统税之方法 305

七、货物税何以采出厂税与出产税的形式? 306

八、货物税如何计算 308

九、举办新税之困难 310

十、举办新税不如整顿旧税与扩大旧税(以统税为例) 311

十一、举办新税应考虑的各点 313

十二、战时消费税之取消 315

第五章 田赋 317

一、中国地税之混乱情形 318

二、厘定田地等则为整理田赋之首要任务 319

三、农地与耕地之区别 322

四、地籍整理 323

(一)土地清丈 324

第六章 田赋(续) 333

四、地籍整理(续) 333

(二)土地陈报 333

五、契税税率高罚则重影响了推收 342

六、限田制 345

七、合作租佃制 346

第七章 厘金与营业税 351

一、厘金之起源与种类 351

二、厘金之不可不裁 352

三、以营业税替代厘金 354

四、营业税与厘金之比较 356

五、旧营业税法所定课征之标准 357

六、何以纯收益在地方上不适为课征营业税之标准 358

七、三十一年之修正营业税法把纯收益一项标准删除 360

八、三十六年之营业税法恢复纯收益额取消资本额为课税标准 361

九、县市地方政府之营业牌照税 363

十、特种营业税 364

十一、新旧营业税法之比较 365

十二、营业税之查估办法与简化征收 366

十三、普通营业税之三大缺点 367

十四、新税源之开辟 369

十五、以交易所之交易税补普通营业税之缺点 371

十六、普通营业税(一般交易税)何以有存在之必要 372

第八章 所得税 375

一、所得税起于战时 375

二、我国之分类所得税 376

(一)所得税暂行条例下之分类所得税 376

(二)三十二年所得税法之重大修正 378

(三)三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公布的修正所得税法 379

(四)所得税之征收方法 383

三、过分利得税 384

(一)过分利得税之意义及课征利得税之理由 384

(二)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条例 386

(三)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法 390

(四)对工矿业与商业课以同一之过分利得税 392

(五)所得合资本额百分比为课税之标准乎? 393

(六)所得合资本额百分比与资产重估问题 394

(七)资产重估以物价指数为折合之标准乎? 397

(八)所利得税与查账制度 399

第九章 所得税(一续) 401

三、过分利得税(续) 401

(九)简化稽征 401

(十)三十七年度营利事业所利得税稽征办法 413

(十一)本年仍定为过渡时期 416

(十二)整个所利得税制度之不合理 416

(十三)合作社与公营事业之免税问题 418

第十章 所得税(二续) 422

四、分类所得税与综合所得税 422

(一)分类所得税之目的在收入,综合所得税之目的在公平 422

(二)各国之分类所得税与综合所得税 424

(三)中国之分类所得税与综合所得税 425

(四)财产租赁出卖所得税 427

(五)综合所得税中之财产出卖所得与农业所得 431

(六)综合所得税之减免项目 434

(七)综合所得税课征的客体—起税点太低 436

(八)综合所得税之税率及其级数 438

(九)举办综合所得税之条件未备 440

(十)以户为单位 441

五、三十七年四月一日公布之修正所得税法 442

(一)特种过分利得税废止 442

(二)关于分类所得税之修正 442

(三)关于税率之修正 442

(四)关于税级数字之修正 443

(五)关于估缴税款之办法 444

(六)关于税法之合并 444

第十一章 遗产税 445

一、遗产税成立之理由 445

二、遗产税暂行条例 446

三、遗产税法 446

四、反对遗产税者的理由 447

五、总遗产税制与分遗产税制 449

六、遗产包括什么? 453

七、遗产之调查与估价 455

八、属地主义与属人主义兼采 457

九、赠与视同遗产 460

十、遗产税税率 461

第十二章 复税与逃税 463

一、复税 463

(一)关于遗产税之复税问题 463

(二)关于所得税之复税问题 465

(三)关于营业牌照税之复税问题 465

(四)关于营业税之复税问题 467

(五)关于通过税之复税问题 467

二、逃税 468

(一)为什么要逃税? 468

(二)不合法的逃税 469

(三)合法的逃税 472

第四篇 征实与专卖 487

第一章 田赋征实征购与征借 487

一、田赋征实须以翔实的赋籍为根据 488

二、战时各省田赋征收实物暂行办法要旨 488

三、抗战时期田赋征实之种种利益 489

(一)不致引起纷扰 490

(二)不致因米价上涨而受田赋上之损失 490

(三)不致引起通货膨胀 490

(四)产销得其平衡 490

(五)简而易行 490

四、田赋征实之害 490

(一)违背进化原则 490

(二)有违农时 491

(三)人民负担加重 491

五、田赋征实之弊—粮弊最多粮官最肥 492

(一)粮官之舞弊方式,浮收短报搀砂搀水等等 492

(二)土地陈报所造成之种种错误 493

(三)复查丈量土地人员之勒索舞弊 493

(四)经办田赋人员之弄权渔利与乡镇人员之朋比为奸 494

(五)征收处之故意延宕以遂其浮收侵吞之伎俩 496

(六)征收处不以簸失的稻谷交还老百姓 496

六、对大粮户行累进制 497

七、对小粮户应予以种种便利 498

八、征购 499

(一)粮食库券 499

(二)搭发粮食库券之流弊 500

九、征购改为征借 501

十、粮食之仓储 502

十一、平衡供求 505

(一)接管及清理积谷 505

(二)调查大户存粮 505

(三)粮商登记 505

(四)节约消费 506

十二、棉田征实 506

十三、田赋征实滞纳处分 508

第二章 专卖 511

一、专卖起于战时 511

二、独占的种类 512

三、专卖政策之决议实施与一般原则 512

四、专卖由于间接税缺乏弹性 513

五、消费税盛行之国家适用全部专卖制或局部专卖制 514

六、专卖与专利之区别 516

七、专卖与公卖之区别 517

八、实施专卖应选择何种消费物品 518

(一)虽重课消费税而消费数量甚大者生产集中而易于管理收购者 519

(二)专卖物品必须择其无若何弹性者 521

(三)专卖物品宜为易于标准化者 522

(四)专卖物品为消费物品,具有应取缔之性质者 524

(五)特产品 524

九、举办专卖之主要目的与副目的 525

十、专卖制之优点 525

(一)从财政收入方面观察 526

(二)从国策方面观察 526

(三)从课税技术上观察 526

(四)从社会利益方面观察 526

十一、专卖制之缺点 527

(一)公务人员经营专卖事业之不相宜 527

(二)专卖需要大量资金 527

(三)与民争利 528

(四)专卖物品不能满足各式各样之嗜好 528

十二、专卖物品价格如何决定 529

十三、专卖取消之原因 530

第五篇 公债 535

第一章 公债与租税 535

一、平时的公债问题 535

(一)关于公债的新旧学说 535

(二)余对于公债与租税的意见 541

第二章 公债与租税(续) 546

二、战时公债问题 546

(一)筹集战费之主要方法与辅助方法 546

(二)租税公债与纸币之比较 548

(三)租税与公债在战时财政上的比较 554

(四)在中国的战时财政上公债与租税的区别消失 558

(五)如何使公债消化 561

(六)内国公债不能推销之恶结果 563

(七)内国公债不能推销之原因 568

(八)金公债 569

第三章 公债 571

一、公债之分类 571

(一)英国公债之分类 571

(二)中国公债之分类 572

第四章 公债(续) 594

二、公债之整理 594

(一)无确实担保内外债之整理 594

(二)国民政府对于内债之整理—统一公债 602

(三)省公债之接收与整理 614

第六篇 地方财政 619

第一章 地方财政 619

一、何谓地方? 619

二、关于县市自治财政之各国立法例 620

三、依纲要县级预算之编制执行与考核 621

四、县预算中的虚收实支实收虚支与虚收虚支 622

五、县财政收不敷支之原因 623

六、其他预算外之支出 626

七、新县制下管教养卫四项支出的比较 627

八、地方财政其他的缺点 630

(一)营业税未能发挥大效果 630

(二)整个县市财政制度缺乏完整精神 630

(三)审计机构尚未遍设于全国各县 631

九、田赋征实归县市接收可以使县市财政趋于平衡否? 632

十、地方事业何以要归地方民众自己去办? 633

第二章 地方财政(续) 635

一、县财政之五项税收 635

(一)屠宰税 637

(二)土地改良物税(房捐) 639

(三)营业牌照税 641

(四)使用牌照税 642

(五)筵席捐及娱乐捐 643

二、地方税收在法律规定之范围内何以应予地方以斟酌实施之权? 643

三、营业牌照税与使用牌照税实是规费性质 645

四、全部土地税归县两种牌照税归省的主张 646

五、从国税中拨给县市之税收 648

(一)财政收支系统—实施纲要 648

(二)三十一年后县市之重要税源 649

(三)三十五年后新制度下县市之重要税源 650

六、中央对县市之补助金 651

七、所谓“因地制宜”税 653

第七篇 其他问题 659

第一章 税务机构的调整 659

一、对于税务机构的一般舆论 659

二、征收机构之种种弊病 661

三、财政部拟订的统一征收办法 661

四、中央税务机构依然分立 662

五、调整为名任用私人 664

六、税务机构裁并之经过 664

(一)主张裁并者之理由 665

(二)反对裁并者之理由 667

七、征收机构应如何统一—统一于何一级政府? 670

(一)征收机构并入县市政府组织之内 670

(二)各县市设立税务局直隶于省 670

(三)自中央以至省县市建立一个统一征收机构系统 671

八、由中央控制的统一征收机构能否节省经费增加便利 673

九、调整征收机构的两全之道 675

第二章 摊派与贪污 676

一、摊派 676

(一)摊派制之缺点 676

(二)何以商人要求摊派 676

(三)包征制用于屠宰税 677

(四)包征之弊多于利 679

(五)摊派与苛杂孰利? 680

(六)各式各样之摊派—要钱、要物、要力、要命 682

(七)规费与陋规之别 684

二、贪污 686

(一)贪污之形形色色 686

(二)刑法对于贪污之处分 687

(三)大贪官尽漏法网 688

第八篇 结论 693

中国财政制度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693

一、治人而食于人的劳心者与食人而治于人的劳力者 693

二、粉饰的宪政解除不了人民大众的痛苦 695

三、确能为人民说话争利之第一届国民参政会 697

四、历代的开国帝王利用人民的力量为自己打天下为士大夫阶级维持权益 698

五、孙中山之领导国民革命并促士大夫自觉 699

六、国民党领导国民革命所以失败的原因 700

七、以上所述的结论用统计数字证明 70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