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中国民政文化史
中国民政文化史

中国民政文化史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双秋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1130308
  • 页数:417 页
图书介绍:民政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连,关心群众困难、疾苦,缓解社会矛盾,解决民族纠纷……认真作好民政工作,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繁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中国民政文化史》目录

第一章 原始社会前、中期的民政文化现象 1

第一节 历史概况 1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婚姻关系 2

第三节 殡葬习俗 4

第四节 原始社会的氏族保障 5

第五节 氏族社会结构及氏族的生活生产区域 6

第六节 有关原始社会战天斗地的传说 7

一、有关治水方面的传说 7

二、有关抗旱方面的传说 8

第二章 原始社会后期的民政文化现象 10

第一节 生产力的发展及私有观念、私有财产的出现 10

第二节 司徒与教化 11

第三节 具有地缘关系因素的“行政区划” 13

第四节 救灾及有关的传说 14

第五节 婚姻和殡葬习俗 15

第三章 夏朝商朝时期的民政文化(约公元前21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20

第一节 历史概况 20

第二节 夏商涉及民政职官及职掌内容的揣测 22

第三节 “地区部落”式的行政区划 23

第四节 迁徙及婚姻殡葬习俗 24

一、迁徙 24

二、婚姻习俗 25

三、殡葬习俗 25

第四章 西周时期的民政文化(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 28

第一节 历史概况 28

第二节 施民于教化 30

第三节 交错型行政区划及基层政权管理 33

第四节 救灾与救济 35

第五节 处置夏商旧遗民 37

第六节 婚姻习俗及管理 37

一、婚姻形式 38

二、媒聘制 39

三、婚姻的方式和性质 39

四、国家管理婚姻的机构——“媒氏” 40

五、严格的外婚制 40

第七节 民政机构和职官 41

一、“天地各半”等级地位显赫的民政机构 41

二、中央民政机构的主要职掌范围 42

三、民政机构管理的特点 42

第八节 民政理论及思想 43

一、民政思想的类型 43

二、民政思想的特点 44

第五章 春秋时期的民政文化(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47

第一节 历史概况 47

第二节 行政区划、基层政权管理和户籍管理 51

一、行政区划 51

二、军政合一的基层政权 53

三、户籍管理 54

第三节 救灾 55

一、灾荒概述 55

二、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和态度 56

三、救灾的活动 57

第四节 救济和优抚 61

一、救济 61

二、兵役法和优抚制度 66

第五节 婚姻及其管理 67

一、夫权制的婚姻 68

二、婚姻形式和婚姻管理 70

第六节 殡葬习俗 75

一、西周的“丧礼” 75

二、春秋的丧葬习俗变化 77

第七节 民政理论和思想 79

一、民为主体的思想主张 80

二、孔子的民政思想 80

三、管子的民政思想 82

四、单旗的子母相权论 83

第六章 战国时期的民政文化(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86

第一节 历史概况 86

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农业技术的进步 86

二、经济制度的变化 87

三、政治制度的变化 87

四、百家争鸣的哲学思想及众说纷纭的政治主张 88

五、人民的反抗斗争 89

第二节 扩大化的宗族保障 89

一、发展农业,富国富民 90

二、具有政治策略性的社会救济 91

三、李悝的平籴法 92

四、以防灾为目的的水利建设 93

第三节 户籍管理和行政区划 95

一、户籍管理 95

二、行政区划 97

第四节 其他民政工作 98

一、优抚工作 98

二、婚姻习俗 100

三、殡葬习俗 101

第五节 民政思想和理论 102

一、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民政思想 102

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的宗族保障思想 104

三、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宗族保障思想 105

四、其他民政思想 107

第七章 秦朝的民政文化(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109

第一节 历史概况 109

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109

二、以私有制为核心的封建经济制度 110

三、复杂的社会矛盾 111

第二节 奉行法术势思想与秦朝民政的关系 111

一、五德终始说和法术势说 111

二、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113

第三节 全面推行郡县制的行政区划 115

一、关于设立郡县制的争论 115

二、行政区划 116

三、基层政权组织的建立 118

第四节 婚姻和殡葬管理 119

一、一夫一妻制的婚姻 119

二、没有保障的下层人婚姻 119

三、殡葬事务 120

第五节 户政管理和民户迁徙 121

一、以告奸为目的的户政管理制度 121

二、民户迁徙 122

第六节 兵役制度及其优抚 123

一、兵役制度 123

二、复员军官士卒的优抚和安置 124

第八章 汉朝的民政文化(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127

第一节 历史概况 127

一、以黄老学说和儒家学说为核心的统治思想 127

二、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128

三、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制度 129

四、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130

第二节 基层政权管理及治安管理 131

一、基层政权管理 131

二、治安管理 132

第三节 行政区划 134

第四节 救灾 137

一、灾情概况 138

二、救灾的方法 140

第五节 救济 147

一、宏观的社会经济 147

二、微观的社会救济 151

第六节 婚姻习俗及管理 155

一、儒学、谶纬说的兴起及妇女贞节观的产生 155

二、统治者对婚姻的管理 156

三、婚姻类型 157

四、男子占绝对主动权的离婚制 159

第七节 其他民政工作 160

一、优抚制度 160

二、殡葬习俗 161

三、教化 164

第八节 民政思想及理论 166

一、董仲舒的“明教化”学说 166

二、晁错的《论贵粟疏》和贾谊的《论积贮疏》 167

三、王充的民政思想 168

四、王符的民政思想 170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政文化(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172

第一节 历史概况 172

第二节 行政区划 175

第三节 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 177

第四节 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伍组织 181

第五节 灾荒与荒政 183

一、重农 184

二、垦荒 185

三、赈济 185

四、调粟 185

五、养恤 186

六、蠲缓 186

七、节约 187

第六节 婚丧制度和习俗 187

第七节 其他民政工作 190

一、户政 190

二、兵役制度与优抚制度 190

三、移风易俗 192

第八节 民政思想 192

一、反对“名教”,提出“养生论” 192

二、范缜的《神灭论》 194

第十章 隋朝唐朝的民政文化(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197

第一节 历史概况 197

一、统治思想 197

二、官僚机构 198

三、经济的发展和赋税制度 199

四、阶级矛盾和农民起义 200

第二节 行政区划 201

一、隋的州(郡)县二级制 201

二、唐的行政区划制度及其制度的演变 202

三、唐朝在边远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 204

第三节 基层政权和民伍组织 206

一、隋代乡里制、五保制的形成及其职能 206

二、唐代乡里制、五保制的完善及其职能 207

第四节 均田制的颁行与破坏 209

一、隋代均田制的颁行与破坏 209

二、唐代均田制的发展及其终结 209

第五节 灾荒与荒政 211

一、灾荒概况 211

二、荒政 212

第六节 婚丧制度和习俗 215

一、婚姻制度和习俗 215

二、丧葬制度和习俗 219

第七节 兵役制度的沿革与优抚制度 220

一、兵役制度的沿革 220

二、有关优抚制度的规定 222

第八节 民政思想 224

一、唐初统治阶级的民本思想 224

二、“人定胜天”思想的发展和论证 225

第十一章 五代十国宋辽金的民政文化(公元907年—公元1234年) 229

第一节 历史概况 229

第二节 职官制度及民政机构 232

第三节 复杂多样的行政区划及基层组织 236

一、行政区划 236

二、基层组织 239

第四节 理学的形成及其对民政的影响 240

一、理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240

二、民政概念的初步形成 241

三、理学对民政的影响 241

第五节 灾荒与荒政 242

第六节 婚丧制度和习俗 246

一、婚姻制度和习俗 246

二、丧葬习俗的特点 248

第七节 其他民政工作 249

一、北宋户籍制度 249

二、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民政变化和发展 251

三、北宋兵制及优抚 252

第十二章 元朝的民政文化(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255

第一节 历史概况 255

一、元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 255

二、元代社会的主要特点 257

三、一省制及民政机构 258

四、元代的户籍及户口管理 259

第二节 行政区划 260

一、元代行省制的建立 260

二、省、路、州(府)、县四级区划制 260

三、边疆和少数民族的区划制 261

第三节 基层社会组织 262

第四节 元代的兵役及优抚 263

一、元代的兵役制 263

二、元代的优抚 264

第五节 灾荒与荒政 265

一、灾荒 265

二、荒政 266

第六节 婚丧制度和习俗 267

一、元代复杂多样的婚姻制度和习俗 267

二、元代的丧葬习俗 268

第七节 元代的民政思想 269

一、邓牧思想的宗族保障模式 269

二、元代统治阶级的重农思想 270

第十三章 明朝的民政文化(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273

第一节 历史概况 273

一、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传统的封建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274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275

三、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76

四、唯物论反唯心论的斗争 277

第二节 行政制度 277

第三节 明初的强本措施 279

一、徙富民,抑豪强 279

二、移民屯田,奖励开垦 280

三、减免赋役 280

四、解放奴隶 281

五、兴修水利 282

六、鼓励种植经济作物 283

第四节 基层组织与户政管理 284

一、关于基层组织 284

二、明代的户政管理办法 285

第五节 整顿民俗 287

一、尊高年 287

二、整顿婚丧习俗 287

第六节 荒政与社会救济 288

一、消极的救荒主张 289

二、积极的荒政主张 290

第七节 其他民政工作 292

一、明代的兵制及优抚 292

二、移徙 293

三、瘗遗骸 293

四、禁自宫 293

五、复除优免 294

第八节 明朝的民政思想 294

一、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 294

二、李贽的“人伦物理”论 295

第十四章 清朝前、中期的民政文化(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 297

第一节 历史概况 297

一、封建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加强 297

二、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99

三、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 300

第二节 行政区划 300

一、普通行政区 301

二、特别行政区 304

第三节 保甲组织及城市基层组织 305

一、保甲组织 305

二、城市基层组织 307

第四节 户籍管理 308

一、清初户口之编审 308

二、清代户口概数 309

三、乾隆户口增长的原因 310

四、户籍类别 310

第五节 社会救济 312

一、清入关初期的重要措施 312

二、康熙乾隆的蠲免赋税 313

三、其他救济措施和设施 314

四、清朝贪污之风和社会救济之腐败 315

第六节 救灾 316

一、清朝灾害概况 316

二、清代救灾措施 317

三、救灾之积弊 322

第七节 清朝的兵制及优抚 323

一、清朝的兵制 323

二、清朝的优抚 324

第八节 民政理论与著作 327

一、龚自珍的“平均论”和理想宗族保障说——“农宗论” 327

二、徐鼒的“务本论” 328

三、魏源的奢俭论 329

第十五章 清朝后期的民政文化(公元1840年—公元1911年) 332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国际形势 332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社会 332

二、鸦片战争前夕的国际形势 334

三、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335

第二节 帝国主义鸦片的侵入及爱国禁烟运动 335

一、帝国主义鸦片的侵入 335

二、禁烟运动 336

三、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及影响 338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民政” 339

一、太平天国爆发的历史背景及简单经过 339

二、太平天国的“民政”工作活动 341

三、洪仁玕的“民政”思想 346

第四节 民政部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掌内容 347

一、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347

二、清朝民政部设立的历史背景 350

三、民政部机构与职掌内容 352

四、清末的民政 354

五、清民政的覆灭和资产阶级民政的曙光 355

第五节 积极进步的民政理论和思想 357

一、洪秀全的平均思想 357

二、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和“社会公有制” 358

三、梁启超的“生利”、“分利”论 359

四、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论 361

第十六章 民国时期的民政文化(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364

第一节 历史概况 364

一、孙中山领导下的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365

二、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 366

三、国民党蒋介石统治时期 367

第二节 民政机构及其职掌内容 369

一、民政机构及其沿革 370

二、民政职掌内容及其评价 372

第三节 行政区划和基层政权组织 374

一、三级制和二级制行政区划 374

二、旧中国城市的发展概况 376

三、县以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378

第四节 灾荒及救灾真伪 380

一、战争是灾荒的根源 380

二、救灾事务及其真伪 383

第五节 人民的穷困和点缀性的社会救济以及优抚 385

一、人民的穷困 385

二、点缀性的社会救济 387

三、名目繁多但并无实效的优待抚恤 389

第六节 婚姻管理的混乱和社会的堕落 390

一、民国时期的婚姻及其管理 390

二、社会的堕落及反动统治的腐败 392

三、“新生活运动”及其实质 394

第十七章 红色政权下的新民政文化(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时期) 397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和民政机构建设 397

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理论的产生 397

二、中国必须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98

三、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权和民政机构建设 400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权和民政机构建设 402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和民政机构建设 403

第二节 新型的优抚和拥军优属活动 403

一、新型的优抚和拥军优属的产生 403

二、军民一家 404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新型优抚和拥军优属活动 404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型优抚和拥军优抗活动 405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优抚、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活动 407

第三节 具有社会救济意义的减租减息及彻底的土地革命 408

一、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 409

二、“土地法”和查田运动 409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 410

四、解放战争初期的减租减息 410

五、彻底的土地革命 411

第四节 新型的婚姻关系及管理 412

一、新型婚姻关系的建立 412

二、新型婚姻制度的管理 413

第五节 无产阶级的民政思想及民政理论 413

参考文献 416

后记 4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