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建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62006369
  • 页数:2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矛盾分析、历史分析、阶级分析、价值分析等观点。
上一篇:如何战胜痛苦下一篇:钟馗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导言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阶级性、科学客观性和革命实践性 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体系结构 7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核心问题 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体系结构 9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 13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为了取得指导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方法 13

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思想指南 14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的根本保证 14

第二章 实事求是 16

第一节 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6

一、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16

二、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

第二节 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21

一、实事求是的目的是掌握客观规律性 21

二、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基本要求 23

三、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28

第三节 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31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31

二、反对主观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33

第三章 调查研究 37

第一节 必须十分重视调查研究 37

一、调查研究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根本途径 37

二、现代调查研究的特点 39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科学立场、原则和态度 41

一、调查研究的科学立场 41

二、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 42

三、调查研究的正确态度 43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 44

一、普遍调查法 44

二、典型调查法 46

三、抽样调查法 49

四、追踪调查法 52

五、调查研究中应注意的两大问题—随机性和模糊性 54

第四章 科学预测 57

第一节 预测的原理 57

一、什么是预测 57

二、科学预测原理 59

第二节 科学预测的程序 62

一、确定预测的目的 62

二、搜集系统的资料 62

三、选择预测方法 63

四、进行预测 63

第三节 科学预测的方法 63

一、预测方法的四个类型 63

二、趋势外推法 64

三、类推法 65

四、模型法 66

五、情景描述法 67

六、树图法 68

七、特尔斐法 70

第五章 科学实验 72

第一节 科学实验的一般原理 72

一、科学实验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重要方法 72

二、一切经过实验,不断总结经验 73

第二节 科学实验方法的特点与步骤 74

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特点 74

二、科学实验的步骤 76

第三节 科学实验的方法 77

一、模拟实验 77

二、典型试验的方法及其原则 80

第六章 系统分析 84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 84

一、什么是系统 84

二、系统观的历史发展 85

第二节 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87

一、整体性原则 88

二、结构性原则 93

三、层次性原则 96

四、开放性原则 99

五、目的性与调控原则 101

第三节 系统方法的应用 102

一、系统方法的应用步骤 102

二、应用系统方法的要求 103

第七章 历史分析 105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 105

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105

二、把握发展过程的两重性 106

第二节 历史分析的方法及其基本原则 110

一、历史分析的方法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110

二、历史分析的方法就是要求不要割断历史 112

三、历史分析的方法就是要把握事物的客观进程 114

四、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求正确处理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 118

五、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求正确对待曲折 121

第八章 度量分析 125

第一节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125

一、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 125

二、度是质和量的具体统一 127

第二节 界限分析的方法 128

一、划清事物的界限才能正确掌握政策 128

二、区分和把握事物的界限 129

三、掌握事物界限的变动性和相对固定性 131

第三节 数量分析方法 132

一、数量分析的意义 132

二、数量分析方法的原则 136

第四节 寻求最佳适度 138

一、把握关节点,掌握适度原则 138

二、具体分析,寻找最佳适度 139

三、把握事物的最佳适度的途径和方法 140

第九章 矛盾分析 144

第一节 矛盾分析是辩证分析的精髓 144

一、矛盾分析是辩证分析的精髓 144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46

第二节 矛盾分析的方法 148

一、具体分析具体矛盾的方法 148

二、从同一中求差异,从差异中求同一 154

三、正确处理平衡不平衡的关系 157

四、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60

五、掌握矛盾的转化及其条件 164

第十章 协调方法 169

第一节 协调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现象 169

一、协调的概念 169

二、协调的普遍性 170

第二节 协调法是解决矛盾的一个重要方法 172

一、协调是古人早已重视和采用的方法 172

二、协调法是我们解决矛盾的重要方法 174

第三节 协调矛盾的原则 177

一、求同存异原则 177

二、具体性原则 180

三、公平原则 182

四、统筹兼顾原则 186

第十一章 阶级分析 18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阶级观 189

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189

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90

三、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90

四、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191

第二节 阶级分析方法的一般原则 192

一、分析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 193

二、分析阶级对比关系和特点 195

三、分析不同历史条件下阶级关系的变化 196

四、用阶级观点分析一切社会现象 198

第三节 正确分析和处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199

一、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阶级结构及阶级斗争特点 199

二、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201

三、进行阶级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 204

第四节 反对“和平演变”之对策 208

一、必须正视国际资产阶级的“和平演变”战略 208

二、必须充分认识“和平演变”的现实危险 210

三、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211

四、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212

第十二章 利益分析 21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 215

一、什么是利益 215

二、物质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因 216

三、物质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实质 216

四、物质利益是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根源 217

第二节 利益分析的基本要求 219

一、分析和确认利益主体 219

二、分析和确认利益的性质 220

三、分析利益的层次和地位 221

四、正确调整各种利益关系 221

第三节 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表现、根源和特点 222

一、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表现 222

二、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225

三、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性质、地位和特点 226

第四节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原则和方法 227

一、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 227

二、协调人民内部横向利益矛盾 228

三、运用经济方法调整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 230

四、利益原则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231

第十三章 价值分析 23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一般价值观 234

一、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 234

二、什么是价值 235

第二节 如何进行价值分析 237

一、“现实的才是合理的”—从历史必然性的高度作价值分析 237

二、“小道理服从大道理”—从价值主体的不同层次及其关系上来作价值分析 239

三、“不以暂时成败论功过”—从社会实践总过程作价值分析 241

四、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价值标准 243

第三节 人的价值 244

第十四章 群众路线 248

第一节 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248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48

二、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251

三、领袖与群众的关系 253

第二节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54

一、“一切为了群众” 254

二、“一切依靠群众” 258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60

第三节 坚持群众路线,改进领导作风 262

一、尊重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262

二、勤廉为政,取信于民 264

第十五章 民主方法 268

第一节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目标之一 268

第二节 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270

一、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和前提 270

二、集中是民主的要求和保障 271

三、反对个人专断和极端民主化 273

第三节 民主化领导的特点 274

一、决策与执行的分工、分权、分责 276

二、谋与断的分工、分权、分责 277

三、行与评(即决策、执行与评价监督)的分工、分权、分责 27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