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汉代文化特色及形成
汉代文化特色及形成

汉代文化特色及形成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树增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010072203
  • 页数:9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汉代文化的力作。本书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汉代主体文化特色;二、汉代文学的自主创新;三、堪为圭臬的汉代史学;四、伦理为宗的汉代哲学;五、汉代文化基本特色形成的原因。本书跨越文学、历史、哲学三个领域,关注汉代文化兼容和统一的属性,为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汉代文化特色及形成》目录

序一&刘乃昌 1

序二&李炳海 2

前言 1

绪论 1

一、研究汉代文化的目的 1

二、关于汉代主体文化 5

三、汉代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9

四、研究汉代文化的基本方法 12

第一编 汉代文化特色综述 19

第一章 鲜明的封建大一统特色 19

第一节 封建大一统文化产生的政治前提 19

第二节 汉代封建大一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22

第二章 恢弘豪迈的大汉气象 37

第一节 盛世强大的国力 37

第二节 发扬蹈厉的时代精神 42

第三章 文化主流经学化 49

第一节 儒学经学化 49

第二节 经学系统化 53

第三节 经学成为治国的主导思想 64

第四节 经学成为教化的根本 67

第四章 文化的综合与整合 74

第一节 多种类型文化的综合 75

第二节 主体文化的渐趋独立 80

第三节 不同流派文化的整合 83

第四节 不同地域文化的整合 87

第五章 开放与创新 96

第一节 汉文化的传播与吸纳 96

第二节 汉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101

第六章 系统的辩证思维 111

第一节 传统的宏观思维 111

第二节 汉代天人关系的思辨 116

第三节 对立统一的思维 123

第四节 汉易中思维方式的价值 134

第二编 “自觉”创新的文学 149

第一章 汉代文学特色总述 149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始于汉 151

第二节 超迈往古的汉代文学 164

第二章 汉代散文:大一统兴衰的“晴雨表” 170

第一节 西汉初中期的散文 170

第二节 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的散文 181

第三节 东汉中后期的散文 189

第三章 汉赋:“润色鸿业”的盛世之音 199

第一节 多种文体交融的产物 199

第二节 歌颂大一统的鸿笔丽辞 205

第三节 赋由散体化向诗体化的回归 214

第四章 汉诗:诗史上革故鼎新的标志 218

第一节 诗骚体的余绪 220

第二节 乐府诗的兴盛 227

第三节 文人五、七言诗的产生与发展 235

第五章 汉代传记:中国历史文学之巅 254

第一节 传记文学的兴起 254

第二节 历史实录与艺术创作的统一 258

第三节 自觉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275

第四节 堪与《史记》比肩的传记文学巨著——《汉书》 292

第六章 汉代小说与戏剧:中国文学新葩 299

第一节 小说的兴起与汉人的小说观念 300

第二节 汉代子史故事类小说 306

第三节 汉代神怪故事类小说 318

第四节 汉代的戏剧 331

第七章 汉代文学批评:“文学自觉”意识的显示 339

第一节 诗乐教典——《乐记》与《毛诗序》 339

第二节 由屈原及其作品引起的文学论争 347

第三节 一位赋家的艺术反思 354

第四节 一位思想家的文学主张 360

第三编 堪为圭?的史学 369

第一章 汉代史学特色总述 369

第一节 历史意识及史学的高度发展 370

第二节 体例完备的汉代史学 374

第二章 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司马迁 383

第一节 司马迁的史官家世与著史生平 384

第二节 司马迁的进步史学思想 397

第三节 司马迁的著史动机 419

第三章 《史记》的体例及叙述历史的方法 429

第一节 《史记》的体例 430

第二节 司马迁对史料的选择 441

第三节 《史记》纪传体人物的特征 452

第四节 《史记》纪传体的构思 465

第五节 《史记》纪传体的史评史论 479

第四章 汉初史家与《史记》补续 486

第一节 汉初史家及《楚汉春秋》 486

第二节 《史记》的补续 499

第三节 中国史学史的雏形 506

第五章 纪传体断代史的形成 511

第一节 纪传体断代史的开创者班固 511

第二节 《汉书》的主导思想及体例特点 516

第三节 《汉书》与《史记》之比较 532

第四节 官修本朝纪传体断代史——《东观汉记》 543

第六章 编年体断代史的问世 558

第一节 《汉纪》的作者 559

第二节 《汉纪》的编撰与体例 561

第三节 《汉纪》的特点 565

第七章 中国文献源流演变史研究的开端 581

第一节 开创中国目录学的《别录》、《七略》 582

第二节 开创中国史志目录的《汉书·艺文志》 592

第四编 伦理为宗的哲学 599

第一章 汉代哲学特色总述 599

第一节 汉代哲学的主要流派 599

第二节 汉代伦理哲学的整合与经学化 611

第二章 诸子复苏与自然哲学的盛行 618

第一节 儒家学说的迅速复苏与创新特点 618

第二节 诸子之学的总结与综合 627

第三节 《黄老帛书》及汉初黄老之学 636

第四节 自然哲学理论的另一辉煌著述——《淮南子》 648

第三章 伦理哲学取得经学独尊地位 662

第一节 以伦理为核心的大一统哲学系统的建立 663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668

第三节 董仲舒伦理学中的宗教色彩 677

第四章 对传统伦理哲学的捍卫与发展 687

第一节 刘歆对传统伦理哲学的捍卫 689

第二节 扬雄创建新伦理哲学体系的尝试 695

第五章 宗教哲学与经学神学化 708

第一节 谶纬宗教神学的泛滥 709

第二节 经学宗教神学法典化 716

第六章 新的自然哲学对宗教哲学的批判 724

第一节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725

第二节 王充“重效验”的认识论 735

第三节 王充的自然宿命论 740

第七章 宗教哲学的衰落与社会批判思潮的兴起 748

第一节 神学经学与谶纬迷信的衰落 748

第二节 以民为本的社会批判思潮的兴起 755

第五编 汉代文化基本特色形成的原因 769

第一章 连续不断的中华文脉 769

第一节 古老的华夏文明 770

第二节 特殊的主体文化的载体 774

第三节 紧承“轴心时代”辉煌文化之绪 783

第二章 独特的中国社会形态发展的结果 791

第一节 最初社会形态及其主要文化 791

第二节 中西早期文化的差异 797

第三节 中西古代社会不同的发展形态 801

第三章 深厚的文化积累 810

第一节 理性自觉的时代提供了理性精神 810

第二节 汉代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 815

第三节 汉代文化兴盛的文学底蕴 822

第四章 先进的史官文化 832

第一节 历史悠久的史官建制 832

第二节 早熟的历史意识 840

第三节 早熟的历史意识下的文学发展 851

第五章 汉代文化创作者新的价值观 860

第一节 中国文人阶层的形成 860

第二节 汉代文人的历史使命感 870

第三节 皇权专制下文人的悲哀 879

第六章 大一统文化确立的政治、经济基础 887

第一节 大一统专制对文化的特殊需求 887

第二节 大一统文化确立的政治基础 895

第三节 大一统文化确立的经济基础 905

第七章 大一统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 916

第一节 特殊的地理环境 916

第二节 汉代各地域民族文化大融合 926

主要参考文献 935

后记 9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