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浩斌著
  • 出 版 社:北京:新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1186068
  • 页数:3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宏观的理论视野,运用西方哲学解释学的理论及方法,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框架。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思路 1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性缺席的根本原因 1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关联 2

(三)具体研究思路 5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6

(一)国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6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10

三、研究困境与出路 19

(一)研究困境的生成原因 19

(二)研究困境的主要体现 23

(三)研究出路 26

第二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问题 29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合法性 29

(一)概念界定 30

(二)确立依据 31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对象 36

(一)“理解马克思主义何以可能?” 36

(二)“作为科学理解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40

(三)“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的理解?” 43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基本问题 45

(一)概念界定 45

(二)确立依据 47

(三)理论维度 52

第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方法 59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性质 59

(一)概念界定 59

(二)学科性质 62

(三)学科定位 70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方法 73

(一)概念界定 73

(二)确立依据 75

(三)创新价值 82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判定标准 85

(一)概念界定及其研究向度 85

(二)判定标准及其理论维度 87

第四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领域及其比较视域 95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美学领域 95

(一)审美学语境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96

(二)美学向度的主要体现 99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历史领域 105

(一)历史与历史领域的概念诠释 106

(二)历史向度的主要体现 108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语言领域 115

(一)语言以及语言领域的本体论诠释 116

(二)语言向度的主要体现 118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比较视域 125

(一)概念界定 125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之比较 128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同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之比较 132

(四)不同历史情境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之比较 136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及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成就 139

一、形成的历史条件 140

(一)理论条件 140

(二)时代条件 143

(三)社会条件 144

二、主要理论贡献 146

(一)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 146

(二)形成了科学的革命型解释范式 153

(三)实现了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超越 163

三、总体评价 174

(一)取得了巨大的理论成就 174

(二)不足之处 175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成就 177

一、形成的的历史条件 177

(一)经验基础 177

(二)社会条件 178

(三)主体条件 179

二、主要理论贡献 180

(一)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 180

(二)形成了科学的改革型解释范式 184

(三)实现了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超越 193

三、总体评价 204

(一)历史功绩 204

(二)基本特征 205

(三)有待进一步深化 206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成就 208

一、形成的历史条件 208

(一)时代条件 209

(二)理论及方法论基础 210

(三)主体条件 211

二、主要理论贡献 211

(一)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 212

(二)形成了科学的综合创新型解释范式 218

(三)实现了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超越 227

三、总体评价 238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成就 241

一、形成的历史条件 241

(一)时代条件 242

(二)理论及方法论基础 243

(三)社会条件 244

二、主要理论贡献 245

(一)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 245

(二)形成了科学的理性整合型解释范式 248

(三)实现了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超越 260

三、总体评价 270

(一)在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解释成果 271

(二)在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与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71

第九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原则及其理论特色 274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原则 275

(一)“回到马克思”的解释目标诉求与“实事求是”的理论原则 275

(二)“如何回到马克思”及“回到哪个马克思”的现实解释困境与“解放思想”的理论原则 278

(三)“让马克思走入当代”的实践解释目标诉求与“与时俱进”的理论原则 281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特色 284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主体性: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的有机统一 284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时代性: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有机统一 286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科学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288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价值性: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289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基本规律 293

(一)概念言说与研究述评 293

(二)主要体现与确立依据 295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301

第十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历史地位及其未来走势 303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历史地位 304

(一)概念诠释 304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历史地位之历时态透视 306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历史地位之共时态考量 311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未来走势 314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未来发展的逻辑基础 314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未来发展的几种趋势 316

结论 323

参考文献 327

后记 3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