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现代医学实验方法
现代医学实验方法

现代医学实验方法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汪谦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7106672
  • 页数:1095 页
图书介绍:第二版《现代医学实验方法》全书共200余万字,收集了近年来最新的实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有形态学方法、细胞功能研究方法、亚细胞结构、蛋白质与细胞因子、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医学化学分析方法、整体与器官功能、动物及疾病模型、科研设计和统计学分析等10个方面。
《现代医学实验方法》目录

第一篇 形态学方法 3

第一章 形态学电镜技术 3

第一节 透射电镜技术 3

一、基本原理 3

二、超薄切片技术 3

三、观察及记录 6

第二节 扫描电镜技术 6

一、概况 6

二、扫描电镜的生物样品制备 6

三、铸型扫描技术 7

第三节 冷冻制样和冷冻蚀刻电镜技术 8

一、物理固定(冷冻固定) 8

二、快速冷冻方法 9

三、冷冻蚀刻样品制备 11

四、冷冻蚀刻图像的解释 12

五、冷冻置换法 14

六、冷冻超薄切片技术 16

第四节 免疫电镜技术 17

一、概述 17

二、铁蛋白免疫电镜技术 18

三、酶免疫电镜技术 19

四、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 20

五、其他免疫电镜技术 23

第五节 电镜原位杂交技术 25

一、概述 25

二、几种电镜原位杂交技术操作程序 25

三、电镜原位杂交的注意事项 29

第六节 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 30

一、基本原理 31

二、样品制备基本流程 31

三、常用的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 31

四、电镜酶细胞化学的注意事项 39

第七节 电镜X射线显微分析技术 39

一、基本原理和检查方法 40

二、生物样品制备方法 43

三、电镜X射线显微分析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46

第八节 电镜放射自显影技术 47

一、放射性核素标记 47

二、电镜放射自显影样品制备 48

第九节 负染色技术 51

一、染色液 51

二、染色方法 52

三、注意事项 52

四、负染色结果的判读 53

第十节 原子力显微镜 53

一、概述 53

二、原子力显微镜操作方法 54

三、原子力显微镜的应用 58

第二章 逆行追踪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61

第一节 辣根过氧化物酶法 61

一、基本原理 61

二、主要仪器设备 61

三、主要试剂 62

四、实验步骤 62

五、注意事项 63

第二节 荧光素逆行标记法 63

一、原理及应用 63

二、仪器设备 64

三、试剂 64

四、实验步骤 64

五、注意事项 65

第三节 免疫荧光法 65

一、原理及应用 65

二、主要仪器设备 65

三、主要试剂 65

四、实验步骤 65

五、注意事项 66

第四节 酶标记抗体法 66

一、原理及应用 66

二、主要仪器设备 67

三、主要试剂 67

四、染色步骤 67

五、注意事项 67

第五节 非标记抗体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法(PAP法) 67

一、原理及应用 67

二、主要仪器设备 68

三、主要试剂 68

四、实验步骤 68

五、注意事项 68

第六节 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法(ABC法) 69

一、原理及应用 69

二、仪器设备 70

三、主要试剂 70

四、实验步骤 70

五、注意事项 70

第七节 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PAP法)结合法 71

一、原理及应用 71

二、仪器设备和试剂 71

三、实验步骤 71

四、注意事项 72

第八节 荧光素逆行标记与免疫荧光结合法 72

一、原理及应用 72

二、仪器设备 72

三、主要试剂 72

四、实验步骤 72

五、注意事项 73

第九节 双重和多重免疫标记 73

一、基本原理 73

二、标记方法 74

第十节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操作的注意事项、对照设计及结果判断 82

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操作的注意事项 82

二、对照设计 84

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判断 86

第三章 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89

第一节 基本原理 89

一、激光光源 89

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89

三、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90

四、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90

第二节 荧光定性、定量测量 91

一、标本的制备 91

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和采集样品图像的一般步骤 91

三、荧光探针的性质 91

四、荧光的定性和定量测量 92

第三节 实验分析、功能和应用 94

一、实验分析的信息形式 94

二、直方图分析 96

三、动态观察 96

四、荧光光漂白后的光恢复——活细胞内分子运动的测定 96

五、细胞间通讯的测定 97

六、免疫荧光的定量测定 97

七、生物活性物质活性封闭解封闭的测定 97

八、细胞膜流动性的测定 97

九、细胞断层扫描与三维重建 97

十、黏附细胞分选 98

十一、细胞激光显微外科术 98

第四节 常用荧光染料的染色方法 99

一、用BCECF测定pH值 99

二、用SNARF定量定比例测定pH值 99

三、用Indo-1测量细胞内Ca 2+ 100

四、用Fluo-3测定细胞内Ca 2+ 101

五、用CFDA测定细胞间通讯 101

六、用DiBAC测定膜电位的变化 102

七、用Rhodamine123标记活细胞的线粒体 103

八、用AO荧光染色显示RNA和DNA 103

九、用PI和EB荧光染色显示DNA 103

第四章 形态测量学方法 106

第一节 目镜测微器定量分析 106

一、概述 106

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106

三、二维图像的测量 110

四、三维结构参数的计算 111

第二节 定量分析的影响因素 114

一、误差分析 114

二、切片组织变化对估计的影响 114

三、切片厚度的影响 115

四、抽样原则 116

第三节 计算机图像分析和三维结构重建 117

一、概述 117

二、图像分析仪简介 117

三、图像分析仪工作程序 118

四、三维结构重建切片的制作、定位和图像输入 119

第五章 常规组织形态学研究方法 121

第一节 HE染色的应用和局限性 121

一、HE染色原理 121

二、染液及溶液的配制 121

三、染色程序和方法 122

四、染色结果 122

五、HE染色的应用和局限性 122

六、HE染色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123

第二节 固定液的选择及要点 123

一、常用固定剂的成分和作用 123

二、常用固定液 124

三、固定液的选择及应用要点 125

第三节 特殊细胞的形态学鉴定方法 126

一、肺泡Ⅱ型细胞 126

二、胃腺上皮细胞 126

三、潘氏细胞 127

四、产肽激素细胞(APUD细胞) 127

五、肾小球旁细胞 127

六、垂体细胞 127

七、松果体细胞 128

八、胰岛细胞 128

九、嗜铬细胞 128

十、肥大细胞 129

十一、神经元的鉴定方法 129

十二、神经胶质细胞 130

十三、神经干细胞 130

第六章 原位分子杂交及应用 132

第一节 原位分子杂交组织化学技术基本原则 132

一、杂交前准备 132

二、杂交 134

三、杂交后处理 135

四、杂交后显示 136

五、对照实验和原位杂交结果的判断 136

第二节 原位杂交探针制备和标记 136

一、探针制备 137

二、探针标记 140

三、核苷酸探针标记 142

第三节 常见原位杂交方法 145

一、组织和细胞的原位分子杂交 145

二、荧光原位杂交 147

三、原位末端标记技术(PRINS) 151

四、原位聚合酶链反应(IS PCR) 152

第二篇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 159

第七章 普通细胞培养方法 159

第一节 培养室仪器设备及试剂 159

一、培养室仪器、器械及器皿 159

二、培养试剂 160

第二节 细胞分离技术 162

一、梯度沉降分离法 163

二、等密度沉降分离法 163

三、流式细胞仪分离法 164

第三节 原代分离细胞培养 164

一、原理和应用 164

二、实验步骤 164

三、注意事项 166

第四节 细胞克隆化 167

一、有限稀释法 167

二、平皿克隆分离法 167

三、软琼脂克隆分离法 167

四、单细胞显微操作法 168

第五节 组织块培养 168

一、原理和应用 168

二、实验步骤 169

三、注意事项 170

第六节 器官培养方法 170

一、表玻皿器官培养法 170

二、不锈钢金属网格法 171

三、Maximow单盖片法 171

四、Wolff培养法 171

五、扩散盒培养法 172

第七节 无血清培养 172

一、无血清培养基的组成 172

二、在原代培养细胞中的应用 173

三、注意事项 173

第八节 体内细胞培养及细胞培养新技术 174

一、体内细胞培养(动物体内细胞接种) 174

二、细胞培养新技术 174

第九节 细胞培养中饲(滋)养细胞的制备及成纤维细胞的去除 175

一、饲(滋)养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175

二、细胞培养中多余成纤维细胞的去除 175

第十节 细胞培养中污染检测和排除 176

一、污染的概念 176

二、污染种类及表现 176

三、污染的预防及消除 176

四、支原体污染的对策 177

第十一节 培养细胞的观察 178

一、细胞培养常规检查(活细胞直接观察) 178

二、细胞生物学检测 179

第十二节 培养细胞的冻存、复苏与运输 183

一、细胞冻存 183

二、复苏方法 183

三、细胞运输 184

第八章 特殊细胞培养方法及细胞培养方法的应用 185

第一节 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185

一、试剂及其配制 185

二、胚胎干细胞和培养 186

三、饲养层细胞的制备 186

四、胚胎干细胞的鉴定 187

五、胚胎干细胞的建系 187

第二节 神经细胞培养方法 188

一、概述 188

二、实验动物及动物年龄的选择 188

三、培养方法 188

四、培养神经细胞的观察和鉴定 189

五、注意事项 190

第三节 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与纯化 190

一、实验动物及动物年龄的选择 190

二、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新生大鼠脑皮质) 190

三、人类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 190

四、神经干细胞的传代与纯化 191

五、神经干细胞的鉴定 191

六、神经干细胞系的建立 192

第四节 肝细胞、Kupffer和Ito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192

一、概述 192

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192

三、注意事项 195

第五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195

一、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方法 195

二、原代培养的平滑肌形态及其鉴别 196

第六节 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197

一、概述 197

二、乳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197

三、成年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198

第七节 内皮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198

一、培养方法 198

二、内皮细胞的鉴定 199

三、注意事项 199

第八节 造血干细胞培养 200

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200

二、造血干细胞的分离和保存 200

三、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 201

第九节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 202

一、仪器设备 202

二、培养方法 202

第十节 特殊免疫细胞的培养 203

一、LAK细胞的制备 203

二、TIL细胞的制备 204

三、胸腺上皮细胞培养 205

第十一节 脂肪细胞培养 206

一、脂肪细胞来源 206

二、脂肪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别 206

三、培养方法 206

四、脂肪细胞生物学性状观察 206

第十二节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 207

一、试剂 207

二、实验步骤 207

第十三节 中国地鼠卵巢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培养 207

一、中国地鼠卵巢细胞的培养 207

二、巨噬细胞的培养 208

第十四节 肿瘤细胞培养 208

一、原理 208

二、实验步骤 208

三、细胞体外侵袭及运动功能的检测 210

第十五节 细胞培养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中的应用 211

一、B细胞杂交瘤技术中的有关细胞 212

二、小鼠NS-1骨髓瘤细胞与免疫脾细胞的融合 213

三、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 214

四、杂交瘤细胞的冷冻保存与复苏 215

第十六节 细胞培养在细胞转化及癌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215

一、细胞转化研究 215

二、细胞培养在癌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217

第十七节 肝炎病毒细胞模型 219

一、甲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 219

二、乙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 220

第九章 信号传递与细胞通讯 223

第一节 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的检测 223

一、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SLDT) 223

二、显微注射染料示踪技术 225

三、代谢合作检测法 226

第二节 细胞膜受体的分离与纯化 227

一、概述 227

二、受体溶脱 228

三、受体纯化 229

四、受体分离纯化实例 231

第三节 第二信使系统 232

一、磷脂酶A 232

二、蛋白激酶C活性测定 234

三、环核苷酸 235

四、三磷酸肌醇的检测 236

五、一氧化氮及合成酶的测定 236

六、二酰甘油的测定 240

七、细胞内pH的测定 242

八、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测定 245

第十章 电生理学方法在细胞通讯研究中的应用 248

第一节 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 248

一、可兴奋细胞的制备 249

二、常用微电极的制备 250

三、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收缩力的同步记录 252

四、蟾蜍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动作电位记录 253

五、培养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记录 254

六、新生大白鼠原代培养心肌细胞的收缩活动和动作电位的记录 255

七、微电泳注射方法 256

八、海马脑片的细胞外及细胞内记录 257

第二节 双微电极电压钳技术 258

一、双微电极电压钳原理 258

二、仪器与设备 259

三、标本的制备 259

四、电极的制作 259

五、电压钳制作条件与步骤 260

六、实验步骤 260

第三节 膜片钳技术 261

一、膜片钳技术的原理 262

二、膜片钳的几种记录形式 263

三、微电极的制备 263

四、实验系统的连接 264

五、心肌细胞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 265

六、穿孔膜片钳技术——一种新的全细胞记录方法 267

七、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薄片膜片钳记录 268

八、L-型钙离子通道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 270

九、海马切片培养以及在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71

第四节 各种诱发电位的检测 272

一、视觉诱发电位 272

二、听觉诱发电位 284

三、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测 287

四、运动诱发电位 292

第五节 神经细胞钙离子检测方法 296

一、总钙的测定 296

二、游离钙的测定 298

三、钙荧光测光和膜片钳相结合的同时测定技术 305

四、细胞内Ca 2+的定位研究 310

第六节 细胞内注射技术 311

第七节 其他方法 313

一、窦房结电图 313

二、体表记录希氏束电图 315

三、多管玻璃微电极离子电泳技术 317

四、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技术 319

五、钾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制备及神经元细胞内钾测定 322

第八节 利用短路电流技术测量上皮细胞电生理参数 324

一、概述 324

二、基本设备与仪器 325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326

四、实验步骤 326

第三篇 亚细胞结构及功能检测方法 331

第十一章 线粒体的制备和应用 331

第一节 线粒体的制备 331

一、概述 331

二、基本设备及仪器 331

三、试剂及缓冲液 332

第二节 线粒体功能特征的检测 335

一、概述 335

二、ATP合成的测定 335

三、ATP分解(ATP酶)的测定 336

四、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的呼吸链 337

五、线粒体代谢物转运的测定方法 338

第三节 线粒体功能检测的应用 340

一、测定的线粒体功能低下的处理原则 340

二、受试物作用的潜在部位——线粒体 341

第十二章 微粒体的制备及微粒体酶系的测定 343

第一节 微粒体的制备 343

一、超速离心方法 343

二、非超速离心法制备微粒体 344

三、肝外组织微粒体成分的制备 344

第二节 Cyt P450的多样性和MFOs的纯化与重组 344

第三节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活性的测定 345

一、Cyt P450和b5含量的测定 345

二、NAD (P) H-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测定 346

三、测定乙基吗啡N-脱甲基酶的活性 346

四、苯胺-4-羟化酶的测定 348

五、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活性的测定 348

六、苯并(a)芘9-羟化酶活性的测定 349

七、谷胱甘肽转移酶 349

第四节 诱导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动物模型 350

第五节 溶酶体和过氧化氢酶体的制备和应用 350

一、基本原理 350

二、仪器与试剂 351

三、制备技术 351

四、制备物的性质鉴定 353

五、制备物的应用 354

第十三章 肾脏与小肠细胞膜的制备及应用 355

第一节 肾脏和小肠细胞膜的分离制备 355

一、概述 355

二、肾脏细胞膜的分离和制备 356

三、从小肠分离刷状缘膜囊泡 357

四、制备物的蛋白测定及样品的贮存 358

第二节 制备物的性质鉴定 358

一、酶活性的测定 358

二、微孔滤过技术 359

三、细胞膜制备技术的应用 360

第十四章 细胞损伤的检测 362

第一节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及应用 362

一、细胞凋亡的表现特点 362

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方法 363

三、细胞凋亡中DNA小片段检测 364

四、激光流式细胞仪检测 364

五、应用 365

第二节 遗传损伤的双核微核检测法 366

一、原理和应用 366

二、主要仪器与试剂 367

三、实验步骤 367

四、显微镜下微核的判别 367

五、注意事项 367

第四篇 蛋白质与细胞因子的功能检测 371

第十五章 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 371

第一节 生物材料的前处理及蛋白质抽提 371

一、材料的选择 371

二、细胞的破碎方法 371

三、蛋白抽提 372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初步纯化 373

一、蛋白质的分级沉淀 373

二、蛋白质的透析和浓缩 374

第三节 蛋白质的进一步纯化 376

一、离子交换层析法 376

二、凝胶过滤 379

三、亲和层析 382

四、蛋白质的结晶 383

第四节 纯化步骤的安排 384

一、提纯过程中生物活性测定 384

二、纯化步骤安排 384

三、提纯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385

第五节 样品纯度鉴定 385

第十六章 蛋白质的检测 387

第一节 蛋白质的电泳分离与检测 387

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87

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试剂配方与操作 388

三、Native凝胶电泳的用途与配置 390

四、蛋白质的几种染色方法 391

第二节 免疫印迹 394

一、免疫印迹原理 394

二、免疫印迹操作 395

三、注意事项 398

第三节 蛋白质末端测序的样品准备 398

一、蛋白质测序转印操作步骤 398

二、注意事项 399

第四节 质谱技术 399

一、基本原理 399

二、两类重要质谱技术 400

三、肽质量指纹图谱 400

第五节 蛋白激酶活性检测 402

一、液体及试剂 402

二、细胞裂解物的制备 402

三、蛋白浓度测定 403

四、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403

五、转膜 403

六、染色 403

七、磷酸化ERK检测(其他如JNK/SAPK, p38, Akt, FAK等类同) 403

八、图像处理及数据分析 404

第六节 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检测 404

一、液体及试剂 404

二、方法 404

三、蛋白酶的复性(去SDS) 405

四、孵育 405

五、染色 405

六、干燥、封胶、照相 405

第十七章 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406

第一节 酵母双杂交系统 406

一、基本原理 406

二、酵母双杂交系统操作步骤 407

三、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不足及其发展 407

四、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 407

第二节 免疫共沉淀 408

一、免疫共沉淀原理 408

二、细胞内过表达蛋白的免疫共沉淀 408

三、细胞内源性蛋白的免疫共沉淀 408

四、组织内蛋白的免疫共沉淀 408

第三节 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 408

一、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基本原理 409

二、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应用 409

三、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操作要点 409

四、噬菌体展示技术的优缺点 410

第四节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 410

一、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原理 410

二、BIA的应用领域 411

三、实验步骤 411

第十八章 细胞因子的检测 413

第一节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概述 413

一、生物学检测法 413

二、免疫学检测法 414

三、单个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测定法 414

四、分子生物学方法 414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检测 415

一、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 1,IL-1)的检测 415

二、白细胞介素2 (Interleukin 2,IL-2)的检测 416

三、白细胞介素3 (Interleukine-3 ,IL-3)的检测 418

四、白细胞介素4 (Interleukine 4,IL-4)的检测 418

五、白细胞介素5 (Interleukine 5,IL-5)的检测 419

六、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e 6,IL-6)的检测 419

七、白细胞介素7 (Interleukine-7 ,IL-7)的检测 420

八、白细胞介素8 (Interleukine 8,IL-8)的检测 420

九、白细胞介素9 (Interleukin 9,IL-9)的检测 421

十、白细胞介素10 (Interleukine 10 ,IL-10)的检测 421

十一、白细胞介素11 (Interleukin 11 ,IL-11)的检测 422

十二、白细胞介素12 (Interleukine 12,IL-12)的检测 422

十三、白细胞介素13 (Interleukin 13,IL-13)的检测 423

第三节 其他细胞因子的检测 424

一、干扰素的检测 424

二、集落刺激因子的检测 425

三、干细胞因子的检测 426

四、肿瘤坏死因子的检测 428

五、转化生长因子的检测 429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免疫学检测 430

一、ELISA检测细胞因子 430

二、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 433

三、基于流式细胞仪的液相蛋白定量技术CBA 434

第五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细胞因子 436

一、细胞因子的DNA检测 436

二、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检测 437

第六节 转录因子NF-κB活性检测 438

一、试剂及液体配制 439

二、方法 439

三、NF-κB寡核苷酸探针的同位素标记、纯化及标记率测定 439

四、凝胶迁移率分析法(EMSA)测定NF-κB的活性 440

五、竞争抑制实验证实核蛋白与探针结合的特异性 440

第五篇 分子生物学方法 443

第十九章 核酸的提取 443

第一节 质粒DNA的制备 443

一、碱法小量制备质粒DNA 443

二、层析柱法快速小量制备质粒DNA 444

三、碱变性——PEG法大量制备质粒DNA 444

第二节 λ噬菌体DNA的提取与纯化 445

一、λ噬菌体的效价测定 445

二、噬菌体的制备 446

三、λ噬菌体DNA的制备及纯化 446

第三节 真核细胞DNA的制备 447

一、组织或培养细胞DNA的制备 447

二、血液白细胞DNA的制备 448

三、从石蜡包埋的组织中提取DNA 449

第四节 真核细胞RNA的制备 449

一、异硫氰酸胍-氯化铯法制备总RNA 449

二、TRIzol试剂盒提取总RNA 450

三、寡(dT)纤维素柱法分离poly(A+)RNA 450

四、磁性球珠分离poly (A+)RNA 451

第二十章 核酸的电泳与纯化 453

第一节 核酸的电泳 453

一、核酸凝胶电泳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453

二、核酸电泳实验中常用的载样缓冲液和电泳缓冲液 454

三、琼脂糖凝胶电泳 455

四、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58

第二节 核酸片段的回收 460

一、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段 460

二、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回收DNA片段 463

第三节 核酸的层析技术 463

一、分子筛层析 463

二、离子交换层析 464

三、亲和层析 465

第四节 超速离心技术 466

一、概述 466

二、超速离心技术在核酸纯化中的应用 467

第二十一章 RNA干扰技术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70

第一节 RNA干扰研究概况 470

一、基本理论 470

二、RNA干扰机制 471

第二节 哺乳动物细胞的RNA干扰技术 471

一、siRNA设计 472

二、siRNA合成 473

三、siRNA体外导入 475

四、siRNA干扰作用评价 477

第三节 RNA干扰技术的应用 477

第四节 微小RNA的研究概况 479

一、miRNA的基本特征 480

二、miRNA的功能 480

三、miRNA的作用机制 481

四、miRNA和siRNA的关系 481

五、miRNAs的研究方法 481

第二十二章 载体和目的基因的连接与cDNA文库的构建 484

一、基本原理与方法 484

二、cDNA文库构建的类型 484

三、操作步骤 485

第二十三章 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488

第一节 基因克隆所需的工具酶 488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488

二、DNA连接酶 489

三、其他酶 489

第二节 目的基因的制备 490

一、人工合成法 490

二、反转录法 490

三、基因组DNA文库法 490

四、用PCR法合成 490

第三节 载体 490

一、概论 490

二、常用载体 491

第四节 DNA限制性内切酶技术 492

一、DNA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的应用 492

二、酶切反应的建立 492

三、影响酶切反应的因素 492

第五节 载体与DNA插入片段的体外重组 493

一、外源DNA片段和质粒载体连接反应的种类 493

二、连接反应操作步骤 494

三、影响连接反应效率的因素 495

第六节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495

一、转化的概念 495

二、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495

三、感受态细菌的转化 496

第七节 含重组质粒的细菌菌落鉴定 497

一、限制性酶切分析 497

二、插入失活 497

三、菌落杂交 497

四、DNA序列分析 497

五、PCR法 498

第八节 目的基因在原核表达体系的表达 498

一、原核表达体系 498

二、原核表达的操作过程 498

三、谷胱甘肽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 500

第九节 目的基因在哺乳动物培养细胞表达体系中的表达 500

一、转染 501

二、感染 502

第二十四章 常规PCR中的特殊步骤及定量PCR 504

第一节 常规PCR中的特殊步骤 504

一、简并引物PCR 504

二、Touchdown PCR 505

三、Gradient PCR 505

四、容错PCR 505

第二节 定量PCR 506

一、基本原理 506

二、定量PC R在临床上的应用 507

三、定量PCR所使用的引物与探针的设计原则 508

四、对定量PCR仪的一些主要参数的了解 508

五、定量PCR操作注意事项 508

第二十五章 核酸分子杂交 510

第一节 探针的标记 510

一、核酸探针标记方法 510

二、两种DNA标记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512

三、几种RNA标记方法的具体步骤 513

第二节 核酸分子杂交 515

一、斑点印迹法 516

二、分离转移印迹法 517

三、分子杂交过程中的几点考虑 524

第二十六章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 527

第一节 组学及相关领域的介绍 527

一、基因组学 527

二、HapMap计划 528

三、药物基因组学 528

四、代谢组学 528

五、蛋白质组学 529

第二节 组学中高通量的研究方法 530

一、双向电泳技术 530

二、基因芯片 531

三、蛋白芯片技术 534

四、组织芯片 535

五、液相芯片 536

第二十七章 生物信息学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 539

第一节 数据库概况及数据检索 539

一、数据库概况 539

二、数据库的检索 541

第二节 从临床问题到文献检索 542

第三节 确定要研究的问题与对象 543

第四节 DNA测序结果分析与序列比对 545

第五节 序列比较的拓展应用 546

第六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预测 546

一、蛋白质结构预测基本原理 546

二、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 547

三、蛋白质功能预测 548

第七节 蛋白质抗原性评估 549

一、抗原表位预测原理 549

二、常用的抗原表位预测程序 549

第六篇 免疫学方法 553

第二十八章 T细胞分离及其功能检测 553

第一节 T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 553

一、单个核细胞分离 553

二、T细胞分离 554

三、T细胞亚群分离 555

第二节 T细胞功能检测 560

一、体外实验 560

二、体内实验 568

第三节 有关胸腺细胞发育的研究方法 571

一、细胞亚群分离 571

二、胚胎胸腺器官培养 571

三、重新聚合 573

四、重建免疫缺陷小鼠 573

五、免疫缺陷小鼠 574

六、基因敲除和转基因小鼠 575

第二十九章 抗体的制备和检测 579

第一节 抗血清的制备 579

一、动物的选择 579

二、免疫动物 579

三、制备血清 581

四、小结 581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杂交瘤技术 582

一、免疫动物 582

二、细胞融合 583

三、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586

四、杂交瘤细胞的扩增、冻存和克隆化 586

五、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588

六、小结 589

第三节 抗体的纯化 590

一、IgG的纯化 590

二、IgM的纯化 592

三、小结 592

第四节 抗体抗原检测方法 593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93

二、抗体类型鉴定 596

三、抗体亲和力测定 597

四、小结 598

第三十章 补体检测技术 600

第一节 C H50单位测定——经典途径补体总活性的测定 601

一、原理与应用 601

二、仪器和试剂 601

三、操作步骤 601

四、注意事项 602

五、附录1用于补体功能检测的样品的收集及贮存 602

六、附录2标准致敏羊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602

七、附录3溶血素的滴定 602

第二节 AP50单位测定——旁路途径总补体活性的测定 603

一、原理与应用 603

二、仪器和试剂 603

三、操作步骤 604

四、注意事项 604

第三节 溶血试验——检测补体单一成分 604

一、原理与应用 604

二、仪器与设备 605

三、试剂 605

四、操作步骤 605

第四节 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补体成分 606

一、原理及应用 606

二、仪器 606

三、试剂 606

四、操作步骤 606

五、注意事项 607

第五节 免疫比浊法——检测补体完整成分及活性片段 607

一、原理 607

二、仪器 607

三、试剂 607

四、操作步骤 607

第六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补体成分及活性片段 607

第七节 放射免疫检测法——检测补体完整成分及活化片段 608

一、原理及应用 608

二、仪器 608

三、试剂 608

四、操作步骤 608

五、注意事项 609

第八节 EC花环试验——检测补体受体 609

一、羊红细胞-C3复合物(EC3)的制备 609

二、EC花环试验检测黏附性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补体受体 611

三、EC花环试验——检测细胞悬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的补体受体 612

第九节 从人血浆中分离纯化C3 612

一、原理 612

二、仪器 612

三、试剂 613

四、操作步骤 613

五、注意事项 614

六、附录1赖氨酸-琼脂糖的制备和检测 614

七、附录2 DEAE-Sephacel柱的制备 615

八、附录3双向免疫扩散法检测补体成分 615

第三十一章 单核吞噬细胞的功能检测 617

第一节 吞噬细胞的来源与制备 617

一、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的制备 617

二、淋巴结和脾细胞的制备 617

三、胸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 618

四、肺泡巨噬细胞的制备 618

第二节 吞噬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基本功能检测 618

一、白细胞凝集(aggregation)检测 618

二、白细胞聚集(accumulation)检测——5iCr标记白细胞法 619

三、白细胞化学促动性(chemokinesis)检测 619

四、白细胞黏附作用(adherence)检测 619

五、白细胞移动(migration)检测 620

六、白细胞移动抑制实验——琼脂糖微滴法 621

七、细菌生长抑制实验 621

八、胞外释放水解酶实验 622

第三节 吞噬功能的检测 622

一、吞噬物的种类与处理 622

二、酵母菌吞噬实验 623

三、克氏锥虫吞噬实验 623

四、Fe受体介导的吞噬实验 623

五、体内碳粒吞噬实验 623

第四节 抗肿瘤细胞毒功能检测 624

一、常用的靶细胞来源与放射标记 624

二、检测方法 624

第五节 吞噬细胞的激活与抑制检测方法 625

一、新蝶呤的检测 626

二、化学发光法 626

三、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反应 627

四、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627

第六节 细胞表面受体及功能检测 628

一、受体检测 628

二、组织因子-亲凝血活性检测 631

三、Ia抗原 632

第七节 酶学检测 632

一、非特异性酯酶-偶氮偶联(Gomori)法 632

二、酸性α-乙酸萘酯酶 632

三、过氧化物酶 633

四、酸性磷酸酶 633

第三十二章 免疫标记检测技术 634

第一节 免疫酶标记技术 634

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634

二、免疫印迹 636

第二节 免疫荧光标记技术 636

一、荧光抗体的制备 637

二、标本的制作 639

三、免疫荧光染色方法 640

四、非特异性荧光染色 642

五、荧光显微镜术 643

六、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 643

第三节 胶体金银技术 644

一、胶体金制备方法 644

二、胶体银制备 644

三、胶体金标记物的制备 644

四、免疫金银染色方法 645

第四节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646

一、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646

二、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647

三、标准曲线的绘制 649

四、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考核 649

五、放射免疫分析的要求和影响因素 649

六、抗原或抗体的放射性碘标记技术 649

七、放射性防护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650

第七篇 医学化学分析方法 655

第三十三章 流式细胞术 655

第一节 基本原理 655

一、液流动系统 655

二、光学系统 656

三、电子系统 656

四、计算机系统 656

第二节 流式细胞常用荧光染料 657

第三节 制备单细胞悬液技术 658

一、制备方法要因细胞而异 658

二、细胞结块的形成 658

三、单层细胞培养 658

四、组织 658

五、一些具体的细胞处理方法 659

六、血细胞制备方法 659

七、石蜡标本制备单细胞悬液 659

八、睾丸生殖细胞制备 660

九、肝脏细胞样品制备 660

十、头和颈部肿瘤细胞制备 660

十一、细胞固定 660

第四节 细胞的荧光标记 660

一、DNA染色方法 661

二、DNA与RNA同时染色法 662

三、RNA染色方法 662

四、同时分析细胞的DNA和总蛋白 662

五、同时分析细胞表面细胞内特异标志蛋白和DNA 663

第五节 流式细胞术的数据分析 663

一、流式细胞术的数据文件特点 663

二、双参数数据分析 663

三、三维数据分析 664

四、DNA直方图分析 664

第六节 流式细胞技术的应用 665

第三十四章 脂质和生物膜中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的检测 670

第一节 检测氧自由基实验方法 670

一、肺、脑组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化学发光法测定 670

二、羟自由基测定方法 671

三、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测定 672

四、过氧化氢测定 673

第二节 脂质过氧化降解产物的测定 676

一、分光光度法 676

二、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 677

三、荧光产物法 678

四、脂质过氧化物的碘量法测定 679

五、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法 680

第三节 不饱和脂肪酸测定法 680

一、不饱和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法 680

二、共轭双烯法 682

第三十五章 大型分析仪器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683

第一节 离心分离技术 683

一、离心分离技术原理 683

二、超速离心的方法 684

三、超速离心技术在生物大分子分离中的应用 685

第二节 色谱分析 686

一、气相色谱法 686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 689

三、薄层色谱法 692

第三节 光谱分析 695

一、荧光光谱分析仪 695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 699

三、红外分光光度计 703

第四节 核磁共振谱仪 708

一、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708

二、核磁共振谱仪 709

三、NMR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709

第五节 电化学检测仪 710

一、电化学分析方法分类 710

二、电位分析法 711

三、极谱法 713

四、溶出伏安法在医学中的应用 714

第六节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714

一、代谢组学的基本概念和层次 714

二、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715

三、代谢组学的特点 716

四、代谢组学的应用 716

第七节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 716

一、LCM技术的主要原理及简单操作 717

二、LCM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718

三、LCM技术的发展前景 718

第八篇 整体功能与器官功能检测方法 721

第三十六章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功能检测方法 721

第一节 全胚胎培养模型 721

一、材料 721

二、方法 722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723

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723

二、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724

三、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725

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727

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727

六、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728

第三节 心衰模型 729

第四节 胃癌动物模型 732

一、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发鼠腺胃癌模型 732

二、甲基胆蒽诱发鼠腺胃癌模型 733

三、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小鼠前胃癌模型 734

四、N-3-甲基丁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诱发鼠前胃癌模型 734

五、可移植性小鼠前胃鳞状细胞癌(GS-742)模型 734

六、人胃癌裸鼠移植模型 735

七、人胃癌裸鼠肝转移模型 735

八、人胃癌免疫抑制大鼠模型 736

九、乙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发犬胃癌模型 736

十、ENNG诱发猴胃癌模型 737

第五节 糖尿病模型的制作 737

一、药物性糖尿病 737

二、无胰性糖尿病模型 738

三、手术及药物联合制作糖尿病模型 738

四、自发性糖尿病模型 739

五、“BB” Wistar系大鼠 739

第六节 癫痫动物模型 740

一、在体癫痫模型 740

二、离体癫痫模型 740

三、遗传性动物模型 741

第七节 肝损伤模型 741

一、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的制备 741

二、慢性肝功能不全模型 745

第八节 器官移植模型 748

一、小动物异种心脏移植模型 748

二、心-肺联合移植 749

三、大鼠肝移植模型 750

四、大鼠肾移植模型 752

五、胰腺移植模型 753

六、小肠移植模型 754

第九节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755

一、基本原理 755

二、动物、药品和器械 755

三、复制步骤 755

四、检测指标及判断标准 755

五、注意事项 756

第十节 速发型过敏性哮喘模型 756

一、原理及应用 756

二、仪器设备 756

三、试剂 756

四、实验步骤 756

五、注意事项 757

第十一节 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 757

第十二节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动物模型 759

第三十七章 器官模型的建立和功能检测方法 761

第一节 离体器官的灌流方法 761

一、心脏灌流 761

二、肺灌流方法 763

第二节 微透析技术与离体组织条方法 767

一、脑微透析实验方法 767

二、家兔离体肺动脉、脑基底动脉环实验方法 770

第三十八章 微循环实验方法 772

第一节 微循环实验方法概论 772

一、微循环观测的基本方法 772

二、微循环基本指标的测量 773

三、微循环荧光显微术 776

四、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777

第二节 脏器微循环观测 777

一、脑微循环观测方法 777

二、脊髓微循环观测方法 779

三、心脏微循环观测方法 780

四、肺微循环观测方法 780

五、膈微循环观测方法 780

六、肝脏微循环观测方法 781

七、肾脏微循环观测方法 781

八、胰腺微循环观测方法 782

九、脾脏微循环观测方法 783

十、肠系膜微循环观测方法 783

十一、骨髓微循环观测方法 783

十二、淋巴结微循环观测方法 784

十三、提睾肌微循环观测方法 784

十四、颊囊微循环观测方法 784

第三十九章 血液流变学与血流动力学研究方法 786

第一节 血液黏度测定 786

一、旋转式黏度计法 786

二、毛细管黏度计法 787

第二节 红细胞聚集性测定 787

一、红细胞聚集指数R法 787

二、血沉方程K值法 788

第三节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788

一、黏度测量法 788

二、滤膜法 789

第四节 白细胞变形性测定 789

第五节 血小板黏附性测定 790

一、玻璃法 790

二、玻璃柱法 790

三、玻璃滤器法 791

第六节 血小板聚集性测定 791

一、比浊法 791

二、自发性血小板聚集率测定法 792

第七节 血流动力学测定 793

一、原理和应用 793

二、仪器设备 793

三、实验步骤 793

四、注意事项 794

第九篇 实验动物、动物手术和动物模型 797

第四十章 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797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方法 797

一、兔的抓取与固定 797

二、小鼠的抓取与固定 798

三、大鼠的抓取与固定 798

四、豚鼠的抓取与固定 799

五、地鼠的抓取与固定 799

六、犬的抓取与固定 799

七、鸡的抓取与固定 799

八、猴的抓取与固定 799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编号与标记方法 800

一、染色法 800

二、挂牌法 800

三、烙印法 800

四、耳孔法 801

五、剪毛法 801

六、打孔或剪缺口法 801

第三节 实验动物麻醉术 801

一、全身麻醉 801

二、局部麻醉的方法 803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被毛去除方法 804

一、剪毛法 804

二、拔毛法 804

三、剃毛法 804

四、脱毛法 804

第五节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804

第六节 实验动物的采血方法 808

一、大鼠和小鼠的采血方法 808

二、豚鼠的采血方法 809

三、兔的采血方法 809

四、狗的采血方法 810

第七节 实验动物各种体液的采集方法 811

一、血液 811

二、淋巴液 811

三、消化液 811

四、脑脊液 812

五、尿液 812

六、精液 813

七、阴道内液体 813

第八节 实验动物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813

一、体表贴纸法 813

二、剥皮测量法 813

三、称重法 813

四、公式计算法 814

第九节 实验动物的急救方法 815

第十节 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815

一、大鼠和小鼠的处死方法 815

二、豚鼠、兔、猫的处死方法 816

第十一节 实验动物穿刺术 817

一、胸膜腔穿刺术 817

二、腹膜腔穿刺术 817

三、膀胱穿刺术 817

四、骨髓穿刺术 817

第十二节 常用外科手术技术 818

一、实验动物气管、血管、神经的分离 818

二、股动、静脉插管方法 820

三、实验动物常用活体观察手术 820

四、常用手术器械灭菌方法 822

第四十一章 动物实验中常用指标的检查和测量方法 823

第一节 一般指标的检查和测量方法 823

一、体温的测定方法 823

二、体重的测量方法 823

三、脉搏的检查方法 823

四、呼吸频率的测定方法 824

第二节 血液常用指标的检查方法 824

一、血液有形成分的检查方法 824

二、血细胞比容的测定 827

三、血沉的测定 827

第三节 血液化学成分参数测定 828

一、钾离子 828

二、钠离子 828

三、钙离子 828

四、无机磷离子 828

五、氯化物 828

六、镁离子 828

七、胆固醇 828

八、尿素氮 828

九、葡萄糖 828

十、胆红素 828

十一、肌酐 829

十二、重碳酸盐 829

第四节 造血功能的检查方法 829

一、骨髓细胞计数 829

二、骨髓细胞分类 829

三、骨髓粒细胞分裂指数 829

四、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829

五、59 Fe在脾脏和骨髓中的掺入试验 829

六、59 Fe在周围血细胞中的掺入试验 829

七、3H-胸腺嘧啶核苷的掺入试验 829

八、脾脏和胸腺重量测定 829

第五节 血压测量记录方法 829

一、直接描记方法 829

二、间接测压方法 831

第六节 正常实验动物常用的生理、生化指标 831

第四十二章 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836

第一节 动物模型的意义和优越性 836

第二节 肿瘤动物模型 837

一、诱发性肝癌动物模型 837

二、诱发性胃癌动物模型 838

三、诱发性肺癌动物模型 838

四、诱发性食管癌动物模型 838

五、诱发性大肠癌动物模型 838

六、诱发性鼻咽癌动物模型 839

七、诱发性宫颈癌动物模型 839

八、诱发性膀胱癌动物模型 839

九、小鼠诱发性皮肤癌动物模型 839

十、人肝癌、胰腺癌的原位移植动物模型 840

十一、可移植性小鼠原位膀胱癌模型 840

十二、人胃癌裸鼠原位接种模型 840

十三、人肺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 840

十四、人肺腺癌裸鼠不同部位移植模型 840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841

一、心肌缺血动物模型 841

二、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842

三、心力衰竭动物模型 843

四、心律失常动物模型 844

五、病毒性心肌炎动物模型 847

六、高血压病动物模型 847

七、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848

第四节 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850

一、脑血管疾病动物模型 850

二、癫痫动物模型 852

三、帕金森病动物模型 854

四、老年痴呆动物模型 854

第五节 骨伤疾病动物模型 855

一、骨折愈合动物模型 855

二、骨缺损致长骨干骨不连模型 856

三、引导性骨再生动物模型 856

四、骨关节炎动物模型 856

五、兔股骨髁关节软骨面钻孔所致关节软骨缺损模型 857

六、骨质疏松模型 858

七、风湿性关节炎模型 858

八、激素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模型 858

九、坐骨神经长段缺损模型 859

十、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 859

第六节 理化损伤疾病动物模型 860

一、放射损伤疾病动物模型 860

二、烧伤动物模型 861

三、烫伤动物模型 862

四、吸入性损伤动物模型 863

五、冷冻伤动物模型 864

六、复合伤动物模型 865

七、冲击伤动物模型 865

八、撞击伤动物模型 866

第七节 眼科疾病动物模型 867

一、角膜炎动物模型 867

二、白内障疾病动物模型 867

三、青光眼(慢性高眼压)疾病动物模型 868

四、视网膜疾病动物模型 868

五、角膜瘢痕动物模型 869

六、自身性色素炎动物模型 870

第八节 口腔疾病动物模型 870

一、颞下颌关节损伤动物模型 870

二、口腔颌面部高速投射物损伤动物模型 870

三、下颌骨缺损修复动物模型 870

四、异体骨移植动物模型 871

五、组织工程研究动物模型 872

六、牙周病动物模型 872

七、复发性口腔溃疡动物模型 872

八、龋病动物模型 873

九、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动物模型 873

第四十三章 生物医学重点研究课题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875

第一节 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875

一、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作用 875

二、影响实验动物免疫反应的因素 875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877

一、单克隆抗体技术与实验动物的关系 877

二、常用于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实验动物 878

三、实验动物的自发性和诱发性骨髓病 878

四、用于融合的动物骨髓细胞系 879

五、自身免疫病小鼠模型 880

第三节 实验动物在肿瘤学研究中的选择和应用 881

一、实验动物在肿瘤学研究中的作用 881

二、实验动物肿瘤模型的选择 882

第四节 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 884

一、实验动物在放射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884

二、实验动物对辐射效应的影响 884

三、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886

四、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作用 889

第五节 药理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889

一、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研究中的选择与应用 889

二、心血管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 891

三、消化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 892

四、呼吸系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 893

五、泌尿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 894

第六节 口腔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894

一、猕猴和狨猴 894

二、家兔 894

三、狗 895

四、金黄地鼠 895

五、大鼠和小鼠 895

第七节 皮肤病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896

一、皮肤移植 896

二、外用药筛选和紫外线照射 896

三、斑秃 896

四、银屑病 896

五、寻常型天疱疮 897

六、大疱性类天疱疮 897

七、系统性红斑狼疮 898

八、硬皮病 898

九、鱼鳞病 899

十、痤疮 899

第八节 病毒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899

一、病毒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899

二、常见病毒敏感动物的选择 900

第四十四章 常用实验动物 903

第一节 小鼠 903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 903

二、主要品种和品系 904

三、饲养管理 906

四、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906

第二节 大鼠 907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特点 907

二、主要品种和品系 907

三、饲养管理 908

四、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908

第三节 豚鼠 908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 908

二、品种和品系 909

三、饲养管理 909

四、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909

第四节 地鼠 910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 910

二、饲养管理 911

三、品种 911

四、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911

第五节 兔 911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 912

二、主要品种 912

三、饲养管理 913

四、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914

第六节 狗 915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特点 915

二、实验用主要品种 915

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916

第七节 非人灵长类 916

一、品种品系 917

二、生物学特性 923

三、繁殖与饲养管理 929

四、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934

五、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936

第八节 小型猪 938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938

二、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938

三、主要品种 939

第九节 鸡 939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939

二、鸡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940

三、无特定病原体(SPF)鸡群的建立 940

第十篇 医学科研设计、统计学分析、医学科研结果的计算机处理 945

第四十五章 医学科研设计 945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945

一、研究立题 945

二、研究对象 945

三、设立适当的对照 946

四、确定研究对象的数量 946

五、确定观察指标 946

六、随机化分组 947

七、设计原始记录表 947

八、正确选择统计分析的方法 947

第二节 不同场合的研究设计 947

一、调查研究设计 947

二、临床研究设计 947

三、动物实验设计 948

第三节 研究设计的类型 948

一、完全随机化设计 948

二、配对设计 949

三、配伍组设计 950

四、自身前后比较的设计 950

五、交叉实验设计 951

六、析因设计 951

七、拉丁方设计 953

八、分割实验设计 954

九、系统分组实验设计 955

十、正交设计 955

十一、重复测量设计 956

十二、序贯实验设计 957

第四十六章 医学统计方法 958

第一节 几个基本概念 958

一、总体与样本 958

二、同质与变异 958

三、变量及资料的类型 958

四、误差 959

五、概率与频率 959

第二节 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960

一、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 960

二、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 961

第三节 统计图表 962

一、统计表 962

二、统计图 963

第四节 正态分布 965

一、正态分布的概念 965

二、正态分布的特征和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 965

三、标准正态分布 966

四、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 966

第五节 计量资料的统计推断 966

一、均数的标准误 966

二、t分布 967

三、总体均数的估计 967

四、t检验 968

第六节 方差分析 973

一、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973

二、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974

三、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974

四、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974

五、拉丁方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975

六、正交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975

七、裂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976

八、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977

九、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 977

十、多个样本的方差齐性检验 978

第七节 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 978

一、常用的相对数 978

二、率的标准化法 979

三、动态数列 980

第八节 总体率的估计 980

一、率的标准误 980

二、总体率的估计 980

第九节 X2检验 981

一、X2检验的基本思想 981

二、四格表资料的X2检验 981

三、行×列表资料的X2检验 982

四、率的多重比较 983

五、四格表资料的精确概率法 984

六、频数分布拟合优度的X2检验 984

第十节 秩和检验 985

一、配对设计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 985

二、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985

三、完全随机设计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986

四、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秩和检验 986

五、多个样本间的两两比较 986

第十一节 双变量相关与回归 987

一、直线相关 987

二、直线回归 987

三、等级相关 988

四、曲线拟合 989

第十二节 多元线性回归与相关 989

一、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989

二、多元线性相关 990

三、多元线性回归中自变量的筛选 991

四、多元线性回归的应用 991

第十三节 Meta分析 991

一、概述 991

二、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992

三、描述性Meta分析 992

四、均数之差资料的Meta分析 992

五、优势比资料的Meta分析 993

第十四节 logistic回归分析 993

一、logi sti c回归模型 993

二、条件logistic回归 994

三、多分类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 994

四、Logistic回归模型的应用 995

第十五节 协方差分析 995

一、协方差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995

二、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协方差分析 996

三、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协方差分析 997

第十六节 聚类分析 998

一、概述 998

二、系统聚类 999

三、快速聚类法 1000

四、有序样品聚类 1000

第十七节 生存分析 1000

一、基本概念 1000

二、生存率及其标准误 1001

三、log-rank检验 1002

四、Cox回归分析 1002

第四十七章 医学科研结果的计算机处理 1005

第一节 统计学分析 1005

一、SAS系统基础知识 1005

二、SAS数据集的建立与管理 1005

三、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及推断 1010

四、分类变量的分析 1020

五、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 1021

六、秩和检验 1024

第二节 文字处理 1025

一、Word简介 1025

二、Word操作与应用 1025

三、选定文字的技巧 1034

四、快速定位 1034

五、Word 2000的自定义功能 1047

六、设计文件中常用到的Word技巧 1051

七、Word编辑故障经典问答 1057

第三节 实验数据的作图 1058

一、创建图表 1058

二、编辑图表 1060

第四节 数据库管理系统 1061

一、Access简介 1061

二、Access数据库的建立 1062

第四十八章 医用摄影及多媒体 1067

第一节 医学摄影 1067

一、概述 1067

二、医学摄影常用设备 1068

三、病理标本摄影 1069

四、翻拍技术 1070

五、临床病例摄影 1071

六、实验室摄影 1071

七、手术室摄影 1071

八、CT片、X线片摄影 1072

九、超声波、心电图、脑电图摄影 1072

十、研究生答辩及学术会议摄影 107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