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田雨普等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11019469
  • 页数:258 页
图书介绍:全书分七个章节分别对“农民体育”进行界定,对新中国农村体育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东、中、西部农民体育状况的调查,阐述了农民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与体育发展的关系,农民体育的特点、差距与发展态势,最终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体育的发展目标、对策与建议。
《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目录

导论 1

一、农民体育是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1

(一)与竞技体育相比,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滞后 1

(二)农民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中最为落后的环节 2

(三)发展农民体育是现时期体育的中心工作之一 3

二、我国农村和农民体育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5

(一)研究数量 5

(二)研究区域 5

(三)学者分布 6

(四)调研比例 7

(五)研究领域 8

(六)总体评价 13

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农民体育 16

一、充分认识和把握小康社会农民体育的发展机遇 16

(一)全面小康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 16

(二)全面小康是总体小康的发展和提高 18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农民体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9

二、农村与农民、农村体育与农民体育的概念不可混淆 22

(一)农村的范畴如何界定 22

(二)农民的身份如何确定 27

(三)农民工体育的性质如何甄别 30

(四)农民体育与农村体育如何区分 33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农民体育的价值 36

(一)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36

(二)促进生产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37

(三)改善发展结构,促进社会和谐 37

(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39

(五)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体育传统 40

第二章 新中国农民体育发展历程与启示 41

一、蓓蕾初绽:起步阶段(1949—1958) 41

(一)建国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群众体育 41

(二)广播体操成为最为流行的体育锻炼项目 42

(三)农民体育在厂矿机关体育之后逐步开展 43

(四)农业合作化推动农民体育活动逐步开展 44

(五)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涌动着体育浪花 45

二、遭逢寒霜:波浪式发展阶段(1959—1965) 47

(一)形式热烈的农民体育 47

(二)困难时期急转直下的农民体育 48

(三)曲折中复苏的农民体育 48

三、百花凋零:动荡阶段(1966—1976) 49

(一)表面轰轰烈烈的“革命”体育 49

(二)知青推动下的农民体育进步 50

(三)政治激荡的农民体育波澜 51

四、春寒料峭:恢复发展阶段(1977—1985) 52

(一)逐步走出低谷的农民体育 52

(二)改革开放推动下的农民体育新潮 53

五、芝麻开花:攀升阶段(1986—2007) 54

(一)组织建设引领农民体育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54

(二)全国农民运动会促进了农民体育的开展 55

(三)“体育三下乡”活动促进了农民体育繁荣 56

(四)新农村建设为农民体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57

六、新中国农民体育发展的启示 57

(一)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决定着农民体育的兴衰 57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农民体育发展的基本要素 58

(三)党和国家的重视与政策支持是农民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58

(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是农民体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58

(五)正确处理健身与政治功能的关系是农民体育健康发展的前提 58

(六)农民的文化素养与健身观念是农民体育发展的内在因素 59

第三章 我国西中东部三地农民体育的典型调查 60

一、甘肃省榆中县农民体育的调查报告 61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61

(二)榆中县农民的生活方式 62

(三)榆中县农民的体育认知 66

(四)榆中县农民的体育行为 70

(五)榆中县农民体育锻炼的动机 74

(六)榆中县农民体育活动的组织状态 76

(七)小结 77

二、安徽省当涂县农民体育的调查报告 79

(一)基本情况 79

(二)当涂县农民的生活方式 80

(三)当涂县农民的体育认知 84

(四)当涂县农民的体育行为 86

(五)当涂县农民体育锻炼的动机 89

(六)当涂县农民体育锻炼的组织状态 90

(七)小结 90

三、江苏省丹阳市(县)农民体育的调查报告 91

(一)样本与数据 91

(二)丹阳市(县)农民的体育态度 92

(三)丹阳市(县)农民体育的锻炼行为 95

(四)丹阳市(县)农民的体育消费 98

(五)丹阳市(县)农民的健康状况 98

(六)丹阳市(县)农民的休闲方式 99

(七)丹阳市(县)农民体育活动的组织状态 100

(八)小结 101

四、甘、皖、苏三地农民体育的比较分析 102

(一)甘、皖、苏三地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02

(二)甘、皖、苏三地农民的生活方式比较 105

(三)甘、皖、苏三地农民对体育认知的比较 110

(四)甘、皖、苏三地农民体育行为的比较 113

(五)甘、皖、苏三地农民体育组织状态的比较 118

(六)甘、皖、苏三地农民体育指导力量的比较 119

(七)甘、皖、苏三地农民体育调查的结论 120

第四章 农民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与体育发展 123

一、农民传统生活方式及其变迁 124

(一)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 124

(二)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127

二、农民传统文化及其变迁 129

(一)农民传统文化的特点 130

(二)农民传统文化的变迁 133

三、农民传统文化与体育发展 138

(一)农民传统文化对体育发展的促进 138

(二)农民传统文化对体育发展的局限 140

第五章 农民体育的特点、差距与发展态势 144

一、农民体育的特点 144

(一)社会转型下的农民体育的新变化 144

(二)现时期我国农民体育的新特点 145

二、城乡群众体育的差异 154

(一)马鞍山城乡群众体育的调查比较 154

(二)我国城乡群众体育的主要差异 162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65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机遇 166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挑战 171

第六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农民体育的发展背景与目标 174

一、对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评价 174

(一)体育工作的成绩 174

(二)体育工作的不足 175

(三)未来我国体育发展的趋势 178

(四)体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81

二、对现时期农民体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182

(一)农民体育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182

(二)健身娱乐是农民体育的基本需求 183

(三)农民体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 185

(四)农村文化站和学校是发展农民体育的可靠条件 188

(五)农民体育发展必须从长计议、稳步前进 188

(六)政府对农民体育发展负有主要责任 189

三、现时期我国农民体育发展环境的系统分析 190

(一)自然环境 190

(二)社会环境 191

(三)经济环境 192

(四)人文环境 193

(五)法制环境 196

(六)健身环境 197

四、现时期我国农民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198

(一)确立现时期农民体育发展目标的战略背景 199

(二)确立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原则 200

(三)确立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依据 202

(四)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202

(五)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 203

(六)实现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意义 208

第七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体育的发展对策 215

一、要进一步系统更新我国农民体育的发展理念 215

(一)确立“协调共进”的系统发展观 216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亲民发展观 216

(三)树立“借助外力”的科学发展观 217

(四)树立“综合布局”的全面发展观 217

(五)树立“乡情民俗”的本土发展观 218

(六)树立“稳步渐进”的可持续发展观 218

二、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发展规划,稳步构建和谐的群众体育发展格局 219

(一)研究制定统筹城乡的群众体育发展规划 219

(二)建立统一协调的城乡群众体育管理机构 220

(三)开展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体育文化活动 220

三、改革管理体制,让农民体育在农村文化的孕育下加快发展 221

(一)农村行政机构改革为文化体育结合奠定了组织基础 221

(二)体育与文化相结合,丰富农村文化站的活动内容 222

(三)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室的建设应作为工作重点 223

四、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要确立以农民为重点的战略方针 224

(一)农民体育应当成为小康社会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点 224

(二)农村体育发展中要确立以群众体育发展为重点的方针 226

(三)现时期农村群众体育工作应侧重关注广大村落农民 227

(四)各级人民政府要担负起发展农民体育的主要责任 235

五、切实加强农民体育文化教育,引导农民逐步树立体育健身观 236

(一)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236

(二)注重转变农民的传统文化观念 238

(三)多渠道进行体育文化的教育传播 239

六、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加快农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241

(一)确立农民体育的泛资源观 241

(二)引入农民体育的协同机制 243

(三)构建农民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 244

(四)进一步重视农民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 246

(五)通过重点投入,加强农民体育的“硬环境”建设 247

七、以乡镇体育发展为龙头,带动农民体育的整体进步 249

(一)要充分认识城镇化在带动农民体育整体进步中的意义 250

(二)要强化乡镇体育对周边村落的组织中心作用 251

(三)要发挥乡镇对周边村落体育的活动中心作用 251

(四)要强化乡镇体育对周边村落的培训中心作用 252

(五)要发挥乡镇体育对周边村落的示范引领作用 252

(六)要发挥乡镇对周边村落的财力扶助作用 252

八、发挥农民工的桥梁效应,促进农民体育文化的发展 253

(一)农民工是我国农民体育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 253

(二)充分发挥农民工在农民体育活动中的示范和扩散效应 254

(三)注重发挥回流农民工的体育骨干和市场开发作用 254

主要参考文献 25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