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汶川地震的启示 灾害伦理学
汶川地震的启示 灾害伦理学

汶川地震的启示 灾害伦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雪松,王晓琼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30232885
  • 页数:279 页
图书介绍:目前,无论在我国,甚至在国际上对灾害管理多重视科技的有效运用,人口随着城市化不断密集,现代灾害管理逐步侧重法律与制度的建设,引导正确的减灾行为,成为现代灾害管理共同的目标。在制度与法律规范的权威之外,灾害伦理的建设针对着共同的防灾救灾目的,人们所应承担的伦理责任,以及由于主观道德所生发的人道主义精神,意在使全社会逐步树立起明确的公德荣辱观。它不但反映了减灾工作中人们的权责,更为减灾行为的发展提供价值与道义的支持,成为社会公德的一部分,也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现代频频发生的人为自然灾害,重视以自然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态伦理关系,结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智慧,弘扬华夏传统的减灾文化,在减灾文化的构建上体现为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言传,同时在防灾减灾制度的建设上立足于本国国情,构建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伦理文化。
上一篇:莱布尼茨与现象学下一篇:论荀况
《汶川地震的启示 灾害伦理学》目录

导言 1

第1章 灾害伦理的基本要素 15

1.1 何为灾害伦理 15

1.1.1 作为灾害学分支的灾害伦理学 16

1.1.2 作为应用伦理学分支的灾害伦理学 17

1.2 灾害伦理的基本要素 18

1.2.1 灾害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8

1.2.2 灾害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22

1.2.3 灾害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24

1.2.4 灾害伦理学的体系层次 27

1.2.5 灾害伦理学的多维面相 28

1.3 灾害伦理学与其他伦理学的关系 31

1.3.1 灾害伦理与日常伦理的关系 31

1.3.2 灾害伦理与底线伦理的关系 33

1.3.3 灾害伦理与生态伦理的关系 34

1.3.4 灾害伦理与角色美德的关系 34

1.3.5 灾害伦理与制度伦理的关系 35

第2章 灾害的存在论(基本)规定 41

2.1 灾害:自然的偶性断裂性及不可避免性 41

2.2 人为与自然:灾害的属人性 43

2.2.1 人类农业活动对自然灾害形成的影响 44

2.2.2 工业化与城市化造成的人为的灾害急剧,并且损失巨大 45

2.3 顺时与抗争:人面对灾害的尴尬抉择 50

第3章 灾害的类型学分析 55

3.1 自然的灾害与人为的灾害:致灾因子的复杂性 56

3.2 原发灾害与诱发灾害:灾害的系统性及连续性 61

3.3 未知灾害和已知灾害:人类认识灾害能力的发展 64

3.4 不可抗拒灾害与可抗灾害:应对灾害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 66

3.5 牺牲、危害、损失:人类的自然灾害认知模式的变化 69

3.5.1 灾害-牺牲的认知模式 70

3.5.2 灾害-危害的认知模式 72

3.5.3 灾害-损失的认知模式 75

第4章 人与自然灾害之间的自然伦理关系 81

4.1 伦理学的价值延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修正 81

4.1.1 自然灾害与人类中心主义 82

4.1.2 理性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84

4.1.3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修正 94

4.1.4 灾害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的深化 98

4.2 社会制度的伦理责任: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 101

4.2.1 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101

4.2.2 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人和自然伦理关系的反思 105

4.3 科学技术的道德规范:技术理性批判与工程伦理学 110

4.3.1 灾害与技术理性批判 110

4.3.2 工程技术与伦理:灾害伦理与工程伦理 118

第5章 灾害发生时的人伦关系 123

5.1 灾害中的伦理关怀:优先原则的确定 123

5.1.1 责任人—优先示范原则 123

5.1.2 老人、妇女、儿童优先保护原则 126

5.1.3 生命安全优先原则 129

5.1.4 整体利益优先部分利益原则 130

5.2 灾害中行为的特殊性:无罪免责原则的确定 131

5.3 灾害中的伦理特殊性:心理损害与伦理创伤 135

5.3.1 心理损害 136

5.3.2 灾害中的伦理创伤 138

第6章 减灾、防灾、救灾中的人伦关系 147

6.1 生命与财产:谁为第一性 147

6.2 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冲突中的痛苦抉择 150

6.2.1 什么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 150

6.2.2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151

6.3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群体的责任和伦理关系 156

6.3.1 管理群体与受灾群体的关系 158

6.3.2 援救群体与受灾群体的关系 162

6.3.3 社会群体与受灾群体的关系 164

6.3.4 受灾群体自身的关系 164

6.4 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从灾害共同体走向责任共同体和伦理共同体 166

6.4.1 灾害共同体的形成 167

6.4.2 责任共同体的构建 168

6.4.3 伦理共同体的融构 171

6.4.4 加强共同体建设的制度性思考 176

第7章 灾后的生命关怀与伦理补偿 177

7.1 有罪愧疚与无罪愧疚:评价灾后救助中不伦理行为 177

7.1.1 无罪愧疚 178

7.1.2 有罪愧疚 181

7.2 良心安置与心理救助:心理恐惧与伦理创伤的医治 183

7.2.1 伦理创伤的医治 183

7.2.2 心理救助 188

7.3 经济标准与人的价值:灾后救助的限制与价值引导 194

7.3.1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大减灾资金投入力度,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 194

7.3.2 社会救助的水平迅速提高 197

7.3.3 灾害后重建中资金物质等的救助中存在的问题 200

7.3.4 价值引导 202

7.4 灾害救助环境下的医学伦理的特殊性 204

7.4.1 灾害环境下的特殊性 204

7.4.2 灾害医学救助中的伦理特殊性 204

7.5 苦难与荣光:灾害伦理对道德建设的积极意义 206

第8章 灾害伦理与灾害文化 209

8.1 人的命运与抉择:灾害、伦理与文化的关系 209

8.1.1 三者的基本界定 209

8.1.2 灾害与文化的关系 212

8.1.3 灾害与伦理的关系 217

8.2 源头活水:灾害文化的历史构成 219

8.2.1 禳弭 219

8.2.2 报勘灾情 220

8.2.3 赈济 220

8.2.4 调粟、平崃与禁遏伞 221

8.2.5 安辑与养恤 222

8.2.6 除害 222

8.2.7 蠲兔、减征与缓征 222

8.2.8 借贷 223

8.2.9 提倡节约 223

8.2.10 重农 223

8.2.11 仓储备灾 223

8.2.12 兴修水利 224

8.3 精神资源与活的灵魂:灾害文化与灾害伦理的关系 224

8.3.1 组成部分与思想资源 224

8.3.2 价值指导与精神资源 225

8.3.3 建设相结合 225

8.4 比较与差异:中西灾害伦理文化的特点 228

8.4.1 中国灾害伦理文化的一般特点 229

8.4.2 西方灾害伦理文化的一般特点 232

第9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灾害伦理实践及其示范意义 235

9.1 实践出真知:社会主义制度下灾害伦理的实践基础 235

9.2 传统与现代:中国特色的灾害伦理文化的建设 238

9.2.1 继承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丰富的灾害伦理文化内容 238

9.2.2 克服传统文化因素中的消极因素 240

9.2.3 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 242

9.3 建设与发展:灾害伦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245

9.3.1 最普遍的传播机制是什么 245

9.3.2 教育宣传是建立灾害伦理文化的基础 246

9.4 示范与效应:建立灾害文化示范基地 249

9.5 灾害伦理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251

9.5.1 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及其基本内容 251

9.5.2 灾害伦理文化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52

9.5.3 可持续发展对灾害伦理文化研究的影响 254

结束语 265

参考文献 273

后记 27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