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软岩工程支护理论与技术
软岩工程支护理论与技术

软岩工程支护理论与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靖洪文,李元海,赵保太等编著
  • 出 版 社: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11079968
  • 页数:28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了软岩工程的性质和特点、软岩工程支护荷载确定方法、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与围岩分类、软岩工程的支护技术与实践,为煤矿、非煤矿山及部分隧道工程中软岩巷道的支护提供了技术参考。
《软岩工程支护理论与技术》目录

第1章 概述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煤矿软岩工程的特点 4

1.2.1 地下工程特点 4

1.2.2 煤矿巷道软岩工程的特点 6

1.3 煤矿软岩巷道工程理论的进展与现状 8

1.3.1 地下工程概念进展 8

1.3.2 煤矿软岩工程支护理论进展与现状 10

1.3.3 煤矿软岩工程支护技术进展与现状 16

1.3.4 地下软岩工程设计方法进展与现状 17

1.4 煤矿软岩工程研究内容及方法 23

1.4.1 煤矿软岩工程研究存在的问题 23

1.4.2 煤矿软岩巷道工程研究的方法 25

第2章 地质软岩物理力学性质 31

2.1 软岩的概念 31

2.1.1 地质软岩 31

2.1.2 工程软岩 33

2.1.3 地质软岩与工程软岩的关系 35

2.2 软岩的物理性质 35

2.2.1 软岩的结构特征 35

2.2.2 软岩的水理性质 38

2.3 软岩的力学性质 43

2.3.1 软岩瞬时加载的力学性质 44

2.3.2 软岩的流变力学特性 46

2.3.3 软岩的变形与强度特征 50

2.4 软岩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的关系 50

2.4.1 软岩矿物成分与力学性质的关系 50

2.4.2 软岩微结构与力学性质的关系 51

2.5 软岩的工程特性 51

2.5.1 可塑性 51

2.5.2 膨胀性 52

2.5.3 崩解性 53

2.5.4 流变性 55

2.5.5 易扰动性 57

第3章 软岩巷道工程支护荷载确定方法 59

3.1 原岩应力场的构成 59

3.1.1 重力应力 59

3.1.2 构造应力 61

3.2 原岩应力确定方法 62

3.2.1 现场量测法 62

3.2.2 估算法 73

3.2.3 浅部原岩应力的变化规律 75

3.3 围岩支护荷载的确定 79

3.3.1 围岩压力的概念及分类 79

3.3.2 围岩松动压力的计算 80

3.3.3 围岩变形压力的计算 83

第4章 软岩工程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与分类 88

4.1 软岩工程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88

4.1.1 地应力(埋深)的影响 89

4.1.2 岩石强度的影响 89

4.1.3 应变软化程度的影响 92

4.1.4 支护强度、刚度的影响 92

4.1.5 水对软岩稳定性影响 93

4.1.6 施工质量的影响 94

4.2 软岩巷道的围岩稳定性系数 94

4.3 围岩分类概述 95

4.3.1 分类目的与发展 95

4.3.2 分类方法 97

4.4 国内外围岩分类方法 98

4.4.1 单因素单指标分类法 98

4.4.2 多因素复合指标分类法 101

4.4.3 多因素单一综合指标分类法 110

4.5 围岩分类的发展趋势 129

第5章 软岩巷道工程支护基本理论 132

5.1 现代支护原理 132

5.2 软岩工程支护原则与对策 134

5.2.1 根据不同压力类型选用不同巷道支护方法 134

5.2.2 改善围岩力学性质,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 134

5.2.3 降低围岩应力和先放后让与边让边抗结合 135

5.2.4 消除“环境效应”对岩体强度的不利影响 135

5.2.5 根据围岩压力分布特点选择合理的断面形状 136

5.2.6 通过施工监测动态调整支护设计与参数 136

5.3 应力控制理论 137

5.3.1 躲压 138

5.3.2 钻孔卸压 139

5.3.3 钻孔松动爆破卸压 143

5.3.4 开槽(缝)卸压 150

5.4 围岩加固理论 154

5.4.1 围岩外部支撑 154

5.4.2 围岩内部加固原理 163

5.5 支护一软弱围岩相互作用原理 174

5.6 二次支护原理 178

5.6.1 一次支护存在的问题 178

5.6.2 软岩巷道二次支护原理 181

5.6.3 二次最佳支护时间和最佳支护时段 182

第6章 软岩工程稳定监测技术与动态设计 185

6.1 概述 185

6.2 施工监测技术 185

6.2.1 监测的意义与目的 185

6.2.2 监测的内容与方法 187

6.3 软岩工程动态设计 202

6.4 软岩工程动态支护设计软件 203

6.4.1 系统功能结构 203

6.4.2 知识库与推理机 205

6.4.3 软件系统 208

第7章 软岩工程支护技术 210

7.1 软岩支护结构类型 210

7.2 围岩外部支护 211

7.2.1 砌碹支护 211

7.2.2 金属支架支护 211

7.2.3 混凝土大弧板支护 212

7.3 围岩内部加固支护 214

7.3.1 传统锚喷支护 214

7.3.2 高强预拉力锚杆支护 216

7.3.3 锚索与锚注支护 229

7.4 软岩联合支护 235

7.4.1 联合支护的概念 235

7.4.2 联合支护的原则 236

7.5 软岩巷道的底鼓及防治 238

7.5.1 底鼓现象 238

7.5.2 底鼓的防治 239

第8章 软岩工程支护实践 244

8.1 高应力破碎顶板煤巷“三锚”耦合支护技术 244

8.1.1 工程概况 244

8.1.2 巷道围岩松动圈测试结果 245

8.1.3 高应力破碎顶板煤巷三锚支护技术参数设计与确定 245

8.1.4 施工工艺与要求 248

8.1.5 试验效果分析 254

8.2 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锚注加固技术 255

8.2.1 工程概况 255

8.2.2 加固实施方案 256

8.2.3 支护参数设计 257

8.2.4 施工工艺与要求 258

8.2.5 锚注加固效果 259

8.3 返修巷道锚注与U型钢支架联合支护技术 261

8.3.1 工程概况 261

8.3.2 返修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点与破坏机理分析 262

8.3.3 返修巷道合理支护结构与参数设计 264

8.3.4 施工工艺与要求 267

8.3.5 支护效果与分析 271

8.3.6 结论与建议 273

第9章 软岩工程支护技术展望 275

9.1 软岩工程信息技术 276

9.2 软岩工程测试技术 277

9.2.1 工程岩体结构测试技术 277

9.2.2 工程岩体强度测试技术 278

9.2.3 地应力测试 279

9.3 软岩实验技术 279

9.3.1 软岩CT技术 279

9.3.2 软岩工程模拟技术 280

参考文献 28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