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基于潜在个性的教学
基于潜在个性的教学

基于潜在个性的教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蒙佐德,曾光福著
  • 出 版 社: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64700324
  • 页数:3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基于潜在个性的视野,解读新时期条件下的教学理论范畴与课堂实践问题。对于引起教师的自我反思,形成潜在个性的教学技能与艺术,实现专业化成长,都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和创新价值。
《基于潜在个性的教学》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个性教育的哲学范畴 7

一、个性的教育哲学解读 8

1.个性 8

2.潜在个性 11

3.个性教育 16

4.个性化教学 19

5.个性化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协同 20

二、教育学视野里的属性关系 22

1.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22

2.个性与民主性的理解 24

3.个性与发展性的把握 29

三、在个性化意蕴里的无为教育 31

1.无为教育的哲学基础 31

2.施教类型 33

3.基本属性 35

4.无为教育的个性化实践 38

5.无为教育艺术与教师修养 42

第二章 潜在个性的教学视野 44

一、课堂呼唤个性张扬 45

1.“站位游戏”价值何处 45

2.把“火车”开到哪里 48

3.教学生成能够“克隆”吗 52

4.“涂鸦”,映射着什么样的学习思维 55

5.教案,是怎样“炼”成的 58

二、潜在个性的教学关系 64

1.动态调整“导”与“学”的关系 65

2.关注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70

3.重视认知与情意的关系 73

4.统一要求与差异施教的关系 78

三、基于需要心理的认知动力机制 80

1.话语权需要:教学对话辨析 80

2.“后心理需要—倾向性行为说” 83

3.基于后心理需要的认识发生机制 86

四、个性化教学的交互视野 88

1.个体差异的生理机制与多样性 88

2.个性与社会性的交互 91

3.潜在个性与创造性的交互 96

4.主体与主导的交互 99

五、课堂偶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104

1.课堂偶发事件类型 104

2.应对的一般策略 106

3.课堂偶发事件的特殊处理 110

第三章 教学论的个性化解读 115

一、激励—期望学习说 116

1.兴趣的个性心理特征 116

2.激励—期望的相关性 118

3.“激励—期望效价”的四个推论 121

二、认知归因 125

1.归因理论简述 125

2.认知归因的实践应用 127

三、自我意象 130

1.自我意象的投射、分化与结构变异 130

2.自我意象的形成因素 132

3.自我意象的二元性 134

4.建立自我意象的途径 136

四、信念建构 138

1.“信念聚散”说 138

2.教师信念的基本特征 139

3.BVR信念系统 141

五、教学最优化 145

1.关于“最优化”的哲学思考 145

2.教学最优化的四个落点 147

3.教学最优化的四个因素 148

4.GDA讨论:课程改革背景下最优化教学的坡度、密度、角度 150

第四章 基于教学个性的方法论审视 155

一、教学方法属性的更新认识 156

1.启发诱思 156

2.学导耦合 158

3.愉悦情境 161

4.活动参与 163

5.课堂教学的若干技巧 167

二、讲授法:教学的基本方式 169

1.讲授法的一般含义 169

2.应用的普适性条件 170

3.在置疑与争鸣中 173

4.本土化应用研究中的两个模块 176

5.方法追因:先行组织者策略对讲授法的探寻 180

三、讨论教学:潜在个性的课堂策略 182

1.基于“讨论”的课堂意蕴 182

2.讨论教学的技能立意 183

3.对两类知识属性的讨论 185

4.潜在个性对讨论教学的要求 187

四、问题探究:潜在教学个性的联结 190

1.“原初问题意识”辨析 190

2.课堂提问追因 192

3.结构不良问题——内驱力阈值水平曲线 195

4.课堂置疑的时机 201

5.问题探究的把握要素 204

五、情境诱导:个性化教学的诊断 214

1.教学情境的三个维度 214

2.情境创设的误区与诊断 216

3.情境分类特征 222

第五章 反思:教学潜在个性的生成 225

一、反思性教学 225

1.教学反思解读 225

2.反思发生论:“五阶段说” 228

二、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 230

1.“角落现象”关注 230

2.活动教学反思 233

3.合作教学监控 240

4.“目光接触”分析 244

5.常见行为惯性的反思 250

6.建构主义视野中的课堂行为 257

三、个性化教学思维的反思 261

1.来自“阅读期待实验”的思考 261

2.认知监控: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266

3.“思维监控应答”曲线 269

4.“好课要素说”批判 272

5.骨干教师,真能够“培养”么 276

6.留住教学个性 279

7.教师评价的负面心理 281

第六章 有效课堂:个性化教学的追寻途径 286

一、有效教学中的批评艺术 286

1.批评需要自省与自察 287

2.给受批评者恰当的心境感受 291

3.充分利用批评应答效应 294

4.批评教育的一般环节 299

二、心理设限:有效教学的动力因素 306

1.心理设限中的动机因素 306

2.心理设限的归因相关 309

3.可能性、成功体验与自信心理的联结 312

4.在宽容和欣赏中生成自信 315

三、专业成长:教研训一体化的实践诉求 317

1.做一个学生认同的教师 317

2.教师职业关注 321

3.教师职业期望 324

4.教研训一体化的内在属性 327

5.本土实践:教研训一体化的途径与形式 329

6.读书与发现:教研训一体化的有效实践 332

7.课堂原点:寻求教学人生的有效支撑 337

参考文献 341

后记 34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