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地震灾害对策
地震灾害对策

地震灾害对策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姚攀峰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2107490
  • 页数:21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探讨地震灾害对策。全书共分为8章,第1章为绪论,简要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和如何阅读本书;2~7章分别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灾害、预防灾害、应对灾害、灾害救援、灾后重建;第8章为对地震灾害的思考,涉及到地震、工程建设、医疗、社会科学、法律、政府组织、公益性组织等多方面知识。
《地震灾害对策》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背景及意义 1

1.2 阅览导读 1

1.3 地震史话 2

1.3.1 张衡与地动仪 2

1.3.2 查尔斯·里克特和震级 2

1.4 重点问题与解答 3

第2章 地震基本知识 4

2.1 地球的构造 4

2.2 板块构造运动 4

2.3 地震的类型和成因 6

2.4 震源、震中、地震波 6

2.5 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 8

2.5.1 震级 8

2.5.2 地震烈度 8

2.5.3 抗震设防烈度 10

2.5.4 汶川地震的震中、震级、地震烈度 10

2.6 世界地震分布区域 11

2.7 中国的地震分布区域 11

2.8 地震预报 13

2.8.1 触发地震的外力及发震机制十分复杂 14

2.8.2 监测技术及理论认识十分有限 14

2.8.3 地震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瞬时性 14

2.8.4 地震预报的种种学说 14

2.8.5 地震预报与异常现象 15

2.8.6 地震预报的管理、发布程序 17

2.9 地震史话 18

2.9.1 赫顿和地质学 18

2.9.2 地核之父—奥尔德姆 19

2.9.3 罗伯特·马莱 19

2.10 重点问题与解答 20

第3章 地震灾害类型 21

3.1 地震灾害特点 21

3.1.1 多发性 21

3.1.2 突发性 21

3.1.3 瞬时性 21

3.1.4 选择性 22

3.1.5 次生性 22

3.2 原生灾害 22

3.2.1 造山运动 22

3.2.2 地裂 23

3.2.3 地陷 23

3.2.4 液化 23

3.2.5 工程结构破坏 24

3.3 次生灾害 25

3.3.1 滑坡 26

3.3.2 泥石流 27

3.3.3 火灾 28

3.3.4 污染 29

3.3.5 海啸 29

3.3.6 洪灾 30

3.4 诱发灾害 30

3.5 不同地区的灾害类型 31

3.6 地震史话 31

3.6.1 华县大地震 31

3.6.2 康熙皇帝住进防震棚 32

3.6.3 阪神地震 32

3.7 重点问题与解答 33

第4章 预防地震灾害 34

4.1 防震策略 34

4.2 房屋防震 35

4.2.1 房屋简介 35

4.2.2 房屋结构的抗震性能 36

4.2.3 房屋的常用结构形式及抗震性能 41

4.2.4 不同体型的结构抗震性能 42

4.2.5 不同设计的结构抗震性能 42

4.2.6 不同施工质量的房屋抗震性能 43

4.2.7 汶川地震房屋状况 44

4.2.8 结构防震的体制建设 44

4.2.9 建筑防震 49

4.2.10 机电防震 53

4.2.11 装修防震 53

4.2.12 规划防震 54

4.3 生活防震 57

4.3.1 家具防震措施 57

4.3.2 准备好应急物品 58

4.4 特殊行业防震 59

4.4.1 古建筑抗震保护策略 59

4.4.2 文物的抗震保护 60

4.5 地震灾害教育 61

4.5.1 设“防震救灾日”和“防灾周” 61

4.5.2 小震和灾害教育相结合 61

4.5.3 灾害预警和灾害教育相结合 62

4.6 地震灾害的预报和预警 62

4.7 地震史话 62

4.7.1 林同炎与抗震结构 62

4.7.2 库仑和地震滑坡 63

4.7.3 赖特与抗震 63

4.7.4 钢筋混凝土的发明 64

4.8. 重点问题与解答 65

第5章 应对地震灾害 66

5.1 应对地震灾害的目标和行动原则 66

5.2 应对地震灾害的基本流程 66

5.3 地震中的安全区 67

5.4 室内环境应对地震灾害 67

5.4.1 农村未经过抗震设计的砌体住宅 67

5.4.2 城镇多层砌体住宅 69

5.4.3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多层教学楼、商场等 69

5.4.4 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高层住宅 70

5.4.5 其他抗震性能为优的高层或超高层房屋 73

5.4.6 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地铁、地下商场、地下车库 73

5.4.7 影剧院、体育馆等大空间的房屋 74

5.4.8 核设施或者特殊性化工等工业厂房内部 74

5.4.9 电梯 74

5.5 室外环境应对地震灾害 74

5.5.1 农村室外—平原 74

5.5.2 农村室外—山区 75

5.5.3 农村室外—海滨 75

5.5.4 城镇室外—步行 76

5.5.5 城镇室外—开车或乘车 76

5.6 应对地震掩埋 77

5.7 应对地震火灾 80

5.7.1 火灾基本知识 80

5.7.2 地震火灾产生的原因 81

5.7.3 应对原则 83

5.7.4 预防地震火灾 83

5.7.5 扑灭初起火灾 85

5.7.6 常见火源的灭火方法 86

5.7.7 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86

5.7.8 地震火灾中的逃生原则 86

5.7.9 地震火灾中的逃生行动 87

5.7.10 地震火灾中其他逃生行动 87

5.8 应对特殊地震灾害 87

5.8.1 天然气泄漏 87

5.8.2 毒气泄漏 87

5.8.3 雷雨天气 87

5.9 应对避难生活 88

5.10 日本紧急避难行动 88

5.10.1 地震刚发生 89

5.10.2 1~2分钟后 89

5.10.3 3~5分钟后 89

5.10.4 5~10分钟后 89

5.10.5 10分钟~1小时 89

5.10.6 1~3日 89

5.11 地震灾害互助 90

5.11.1 地震灾害中互助组织的目标 90

5.11.2 建立互助组织 90

5.11.3 救人方针 94

5.11.4 展开营救行动 94

5.11.5 救援方法 95

5.11.6 保证营救人员的安全 96

5.11.7 组织和管理临时社会组织 96

5.11.8 分发与调配物资 96

5.11.9 临时住宿 97

5.11.10 避难场所的疾病预防、环境卫生管理 97

5.11.11 唐山地震灾害经验 97

5.12 地震史话 98

5.12.1 地震与有限禁止核试验条约 98

5.12.2 都江堰和地震 98

5.12.3 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火灾 99

5.13 重点问题与解答 100

第6章 地震灾害救援 101

6.1 国家地震应急体系 101

6.1.1 组织体系 101

6.1.2 信息报送和处理 102

6.1.3 地震灾害分级 102

6.1.4 地震应急响应等级 102

6.1.5 紧急处置 103

6.1.6 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 103

6.1.7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103

6.1.8 群众的安全防护 103

6.1.9 次生灾害防御 103

6.1.10 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 104

6.1.11 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104

6.1.12 通信 104

6.2 保障措施 104

6.2.1 通信与信息保障 104

6.2.2 地震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105

6.2.3 交通运输保障 105

6.2.4 电力保障 105

6.2.5 城市基础设施抢险与应急恢复 105

6.2.6 医疗卫生保障 105

6.2.7 治安保障 105

6.2.8 物资保障 105

6.2.9 经费保障 106

6.2.10 社会动员保障 106

6.2.11 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106

6.2.12 呼吁与接受外援 106

6.2.13 技术储备与保障 106

6.2.14 地震灾害调查与灾害损失评估 106

6.2.15 信息发布 107

6.3 救援行动 107

6.4 汶川地震救援成果 107

6.5 救援难题及解决方案 108

6.5.1 建设以工程建设单位为核心的专业救援队伍 109

6.5.2 以医院为核心建立抗震救灾医疗救援队伍 110

6.5.3 以灾区民众为核心建立抗震救灾救援后勤队伍 110

6.5.4 防灾队伍整合 111

6.5.5 救援的激励 112

6.6 美国应急管理体制 112

6.6.1 组织结构和功能 112

6.6.2 应急管理体系的主要作用 114

6.7 日本应急救灾 115

6.7.1 健全的法律体系 116

6.7.2 灾害重建有章可循 116

6.7.3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117

6.7.4 自助和共助重于公助 117

6.8 英国、德国、俄罗斯国家应急管理体制 118

6.8.1 英国应急管理体制 118

6.8.2 德国应急管理体制 118

6.8.3 俄罗斯应急管理体制 119

6.9 地震史话 119

6.9.1 搜救犬 119

6.9.2 生命探测仪 120

6.10 重点问题与解答 120

第7章 地震灾害重建 122

7.1 过渡性建设 122

7.1.1 建设原则 122

7.1.2 具体措施 123

7.2 恢复性建设 124

7.2.1 建设原则 124

7.2.2 调查评估 124

7.2.3 重建规划 125

7.2.4 重建工程 127

7.2.5 重建保护 128

7.3 建设资金 129

7.3.1 资金募集和使用 129

7.3.2 赈灾资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130

7.3.3 赈灾资金预防和监督 132

7.4 房屋结构抗震 135

7.4.1 农村房屋防震 135

7.4.2 城镇多层砌体房屋 137

7.4.3 砌体一钢筋混凝土筒体组合结构 139

7.4.4 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防震 140

7.4.5 临时简易房 141

7.5 地震史话 142

7.5.1 胡克 142

7.5.2 太沙基和砂土液化 143

7.5.3 铁摩辛柯 144

7.6 重点问题与解答 144

第8章 地震灾害思考 145

8.1 科学、理性、建设性 145

8.2 我的援助计划及实施 145

8.2.1 援助目标 145

8.2.2 援助原则 145

8.2.3 援助行动 146

8.3 抗震救灾资料的收集与管理 146

8.4 地震史话 146

8.4.1 中国第一个用现代地震科学观测的大地震 146

8.4.2 世界上第一个地震学会一美国地震学会 147

8.5 重点问题 147

附录 148

参考文献 213

后记 21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