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泌尿系统症状鉴别诊断学
泌尿系统症状鉴别诊断学

泌尿系统症状鉴别诊断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蒋云生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7118408
  • 页数:569 页
图书介绍:本书阐述了泌尿系统疾病各种症状的表现、发生机制,通过症状、体征来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诊断。本书可作为临床医师对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临床思维训练的高级参考书。
上一篇:观舌养生下一篇:别把心理不当回事
《泌尿系统症状鉴别诊断学》目录

第一章 水肿 1

第一节 病因 1

一、全身性水肿 1

二、局部水肿 2

第二节 发病机制 2

一、组织间液的生成大于回流 3

二、体内钠水滞留 6

第三节 诊断措施 9

一、病史采集 9

二、体格检查 9

三、实验室检查 11

第四节 鉴别诊断 12

一、全身性水肿 12

二、局限性水肿 18

第二章 高血压 22

第一节 病因 22

一、原发性高血压 22

二、继发性高血压 23

第二节 发病机制 24

一、血压的调节失常 24

二、水钠潴留 25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功能失调 26

四、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26

五、肾内降压物质分泌减少 26

六、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27

七、胰岛素抵抗 28

八、利钠激素和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的作用 28

九、其他内分泌激素的作用 28

十、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 28

第三节 诊断措施 29

一、病史采集 29

二、体格检查 31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31

第四节 鉴别诊断 33

一、肾脏病所致高血压 33

二、肾血管性高血压 40

三、内分泌疾病所致高血压 41

四、主动脉缩窄 42

第三章 贫血 44

第一节 病因 44

一、造血不良性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 44

二、失血性贫血 45

三、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 46

四、肾性贫血 47

第二节 发病机制 47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 47

二、红细胞破坏加速 49

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50

第三节 诊断措施 50

一、病史采集 50

二、体格检查 51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51

第四节 鉴别诊断 54

一、骨髓瘤肾病 54

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并肾损害 54

三、白血病性肾损害 55

四、镰状细胞病性肾病 56

五、溶血尿毒综合征 56

六、狼疮性肾炎 57

七、慢性肾衰竭 58

八、铅性肾病 58

九、重组促红素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59

十、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 59

十一、成人Still病 60

第四章 尿频、尿急、尿痛第一节 病因 62

一、感染 62

二、肿瘤 63

三、结石或其他刺激 63

四、化学刺激 64

五、膀胱或尿道损伤 64

六、神经源性膀胱 64

七、多尿引起的尿频 64

八、精神因素 64

第二节 发病机制 65

一、尿道受炎症和非炎症刺激 65

二、膀胱容量减少 65

三、膀胱神经功能调节失常 66

四、肾脏排泄尿量增加 66

第三节 诊断措施 66

一、病史采集 66

二、体格检查 67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67

第四节 鉴别诊断 70

一、急性肾盂肾炎 70

二、慢性肾盂肾炎 71

三、膀胱炎 71

四、间质性膀胱炎 71

五、肾结核 72

六、淋病 73

七、衣原体尿道感染 74

八、尿道综合征 74

九、急慢性前列腺炎 75

十、前列腺增生 76

十一、膀胱结石 76

十二、尿道结石 76

十三、神经源性膀胱 77

第五章 腰痛 80

第一节 病因 80

一、肾脏及肾周疾病引起的腰痛 80

二、其他内脏疾病引起的放射痛 81

三、外伤或退行性变 81

四、骨破坏性疾病 81

五、脊柱先天性畸形 81

六、代谢性骨病 81

七、全身风湿性疾病 81

八、其他 81

第二节 发病机制 82

一、肾包膜、输尿管、肾盂感觉神经受到刺激 82

二、反射性疼痛 82

三、解剖结构异常 82

四、新生物形成 82

五、退行性变 83

六、代谢性疾病 83

七、炎症性反应 83

第三节 诊断措施 83

一、病史采集 83

二、体格检查 84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85

第四节 鉴别诊断 86

一、急性肾盂肾炎 86

二、急性肾小球肾炎 86

三、急进性肾炎 86

四、IgA肾病 87

五、肾结石 87

六、肾下垂 89

七、多囊肾 89

八、肾脓肿 90

九、肾周围炎和肾周脓肿 90

十、腰肌劳损 90

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91

十二、强直性脊柱炎 92

十三、椎体结核 92

十四、骨质疏松症 93

第六章 腹痛、腹胀 95

第一节 病因 95

引起腹痛的主要病因 95

一、腹部疾病 98

二、腹外疾病 99

引起腹胀的主要病因 100

一、腹部疾病 101

二、腹外疾病 101

第二节 发病机制 102

腹痛 102

一、内脏性腹痛 102

二、躯体性疼痛 103

三、牵涉痛 104

腹胀 104

一、胃肠道积气 104

二、腹腔积液 105

三、电解质紊乱 106

第三节 诊断措施 107

一、病史采集 107

二、体格检查 108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09

第四节 鉴别诊断 112

一、紫癜性肾炎 112

二、狼疮性肾炎 113

三、糖尿病肾病 114

四、肾病综合征 115

五、尿路感染 116

六、泌尿系统结石 117

七、尿毒症所致胃肠道病变 118

八、多囊肾 119

九、腹膜透析所致腹痛 119

十、肾下垂、游走肾 120

第七章 意识障碍 123

第一节 病因 123

一、泌尿系统疾病 123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 124

三、药物性脑病 124

四、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124

第二节 发病机制 124

一、短暂性脑缺血 125

二、持续性脑缺血 126

三、脑出血 127

四、毒素对神经细胞的作用 127

五、铝中毒 129

六、其他 129

第三节 诊断措施 130

一、病史采集 130

二、体格检查 131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32

第四节 鉴别诊断 133

一、尿毒症性脑病 133

二、透析相关性脑病 134

三、狼疮性脑病 136

四、电解质紊乱性脑病 137

五、肾性高血压脑病 138

六、血透并发脑出血 139

七、尿毒症并发脑出血 140

八、肾病综合征并发脑出血 140

九、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 141

第八章 呼吸困难 143

第一节 病因 143

一、肺源性呼吸困难 144

二、心源性呼吸困难 145

三、中毒性呼吸困难 146

四、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146

五、血源性呼吸困难 146

六、药物性呼吸困难 147

第二节 发病机制 147

一、通气功能障碍 147

二、换气功能障碍 148

三、刺激呼吸中枢 149

第三节 诊断措施 151

一、病史采集 151

二、体格检查 152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53

第四节 鉴别诊断 155

一、狼疮性肾炎合并狼疮性肺炎 155

二、肾病综合征致肺栓塞 156

三、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157

四、尿毒症性肺炎 159

五、尿毒症性心包炎 160

六、代谢性酸中毒 160

七、尿毒症性贫血 162

八、肾源性胸腔积液 162

九、肾源性肺部感染 163

第九章 多尿 165

第一节 病因 165

一、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167

二、肾脏疾病 167

三、血液系统疾病 167

四、药物 167

五、精神神经病变 168

第二节 发病机制 168

一、ADH抗利尿作用 168

二、AVP合成分泌减少 169

三、AVP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敏感性下降 169

四、高渗性多尿 170

第三节 诊断措施 170

一、病史采集 170

二、体格检查 171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71

第四节 鉴别诊断 174

一、中枢性尿崩症 174

二、肾性尿崩症 174

三、精神性多饮、多尿症 175

四、妊娠性尿崩症 176

五、急性肾衰竭 177

六、药物性肾性尿崩症 177

七、治疗性多尿 177

第十章 少尿和无尿 179

第一节 病因 179

一、肾前性少尿 179

二、肾性少尿无尿 180

三、肾后性 183

第二节 发病机制 183

一、肾小球滤过下降 184

二、肾小管严重受损 184

三、尿路梗阻 184

第三节 诊断措施 185

一、病史采集 185

二、体格检查 186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86

第四节 鉴别诊断 188

一、急性肾衰竭 188

二、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衰竭 189

三、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 190

四、流行性出血热 190

五、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191

六、急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 191

七、肝肾综合征 192

八、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 193

第十一章 夜尿增多 195

第一节 病因 195

一、泌尿系统疾病 195

二、内分泌系统疾病 196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 196

四、精神性夜尿 196

五、药物 197

六、其他 197

第二节 发病机制 197

一、夜间尿液生成增多 197

二、夜间膀胱容量减小 199

三、混合性夜尿 200

第三节 诊断措施 201

一、病史采集 201

二、体格检查 202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03

第四节 鉴别诊断 205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 205

二、高血压肾病 206

三、慢性间质性肾炎 207

四、慢性肾盂肾炎 208

五、镇痛剂肾病 208

六、肾性尿崩症 209

七、糖尿病肾病 209

八、失钾性肾病 210

九、高血钙性肾病 211

十、肾小管酸中毒 211

十一、前列腺增生症 212

第十二章 肾脏增大 214

第一节 病因 214

一、肾脏囊肿性疾病 214

二、肾脏肿瘤 215

三、肾脏炎症性疾病 215

四、肾脏感染性疾病 215

五、尿路梗阻性疾病 216

第二节 发病机制 216

一、肾内细胞过度增殖 216

二、肾细胞炎性肿胀及增生 216

三、肾组织内异常液体的积聚 217

四、尿液排出受阻 217

第三节 诊断措施 218

一、病史采集 218

二、体格检查 219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19

第四节 鉴别诊断 221

一、单纯性肾囊肿 221

二、多囊肾 222

三、海绵肾 223

四、肾脏恶性肿瘤 224

五、肾脏良性肿瘤 224

六、白血病肾浸润 225

七、肾积水 225

八、肾静脉血栓形成 225

九、肾脏化脓性炎症 226

第十三章 肾脏萎缩 228

第一节 病因 228

一、先天性肾发育不良 228

二、肾血管病变 228

三、肾小球疾病 229

四、肾间质疾病 229

五、其他 230

第二节 发病机制 230

一、肾间质纤维化 230

二、毛细血管丢失 231

三、肾小球体积缩小 231

第三节 诊断措施 231

一、病史采集 231

二、体格检查 232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32

第四节 鉴别诊断 233

一、终末期肾衰竭 233

二、肾性系统性纤维化 234

三、肾动脉狭窄 235

四、高血压性小动脉性肾硬化 235

五、肾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 236

六、先天性肾发育不良 236

第十四章 尿潴留 238

第一节 病因 238

一、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239

二、消化系统疾病 240

三、神经系统疾病 240

四、循环系统疾病 241

五、代谢内分泌系统疾病 241

六、脊柱疾病 241

七、脊髓腰段及硬膜外麻醉 241

八、药物 241

第二节 发病机制 242

一、下尿路梗阻 243

二、支配排尿反射的神经受损 243

三、膀胱平滑肌和括约肌病变 243

四、精神因素 244

第三节 诊断措施 244

一、病史采集 244

二、体格检查 245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45

第四节 鉴别诊断 246

一、前列腺增生 246

二、尿道狭窄 247

三、尿道结石 248

四、神经源性膀胱 248

五、糖尿病性膀胱病 250

六、药物性尿潴留 250

第十五章 尿失禁 253

第一节 病因 253

一、神经性尿失禁 253

二、损伤性尿失禁 254

三、充盈性尿失禁 254

四、张力性尿失禁 254

五、急迫性尿失禁 254

六、精神性尿失禁 255

七、先天性尿失禁 255

八、药物性尿失禁 255

第二节 发病机制 255

一、尿道括约肌损伤 255

二、逼尿肌无反射 256

三、逼尿肌反射亢进 256

四、逼尿肌、括约肌功能失调 256

第三节 诊断措施 257

一、病史采集 257

二、体格检查 257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58

第四节 鉴别诊断 262

一、张力性尿失禁 262

二、紧迫性尿失禁 262

三、逼尿肌运动失调 263

四、膀胱膨出 263

五、输尿管畸形 264

六、膀胱畸形 266

七、尿道畸形 268

第十六章 蛋白尿 270

第一节 病因 270

一、按蛋白尿发生的机制分类 270

二、按蛋白尿的性质分类 271

第二节 发病机制 273

一、滤过屏障受损 273

二、肾小管重吸收障碍 274

三、组织分泌增多 274

四、蛋白溢出增多 275

五、功能性蛋白尿 275

第三节 诊断措施 276

一、病史采集 276

二、体格检查 277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77

第四节 鉴别诊断 281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281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284

三、小管间质性肾病 287

四、尿路感染性疾病 288

五、功能性蛋白尿 288

六、体位性蛋白尿 289

七、其他 289

第十七章 血尿 292

第一节 病因 292

一、泌尿系统疾病 293

二、全身性疾病 294

三、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 294

四、其他原因 294

第二节 发病机制 294

一、肾小球性血尿 295

二、非肾小球性血尿 296

三、凝血功能障碍 296

第三节 诊断措施 297

一、病史采集 297

二、体格检查 299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99

第四节 鉴别诊断 302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302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305

三、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 307

四、尿路感染 308

五、遗传性疾病 308

六、其他 309

第十八章 糖尿 312

第一节 病因 312

一、血糖水平增高引起的糖尿 312

二、血糖正常性糖尿 313

三、暂时性糖尿 313

四、非葡萄糖性糖尿 314

五、假性糖尿 314

第二节 发病机制 314

一、血葡萄糖水平超过肾糖阈值 315

二、肾糖阈值下降 316

第三节 诊断措施 318

一、病史采集 318

二、体格检查 319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320

第四节 鉴别诊断 323

一、1型糖尿病 323

二、2型糖尿病 323

三、糖耐量减低和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324

四、妊娠期糖尿病 324

五、胰源性糖尿 324

六、其他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 325

七、应激性糖尿 329

八、药物所致糖尿 329

九、肝源性糖尿 330

十、血色病性糖尿 331

十一、原发性肾性糖尿 332

十二、继发性肾性糖尿 333

十三、妊娠期肾性糖尿 333

十四、非葡萄糖性糖尿 334

第十九章 尿混浊 337

第一节 病因 337

一、生理性尿混浊 337

二、病理性尿混浊 338

第二节 发病机制 339

一、结晶盐的析出 339

二、混入前列腺液或精液 339

三、乳糜尿 340

四、脓尿 341

五、血尿 341

六、脂尿 341

第三节 诊断措施 342

一、病史采集 342

二、体格检查 342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343

第四节 鉴别诊断 344

一、丝虫病 344

二、腹腔结核 345

三、肿瘤 345

四、淋巴管疾病 345

五、尿路感染 345

六、肾脓肿 346

七、肾结核 346

八、泌尿系统结石 347

第二十章 高尿酸血症 349

第一节 病因 349

一、原发性高尿酸血症 350

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 351

第二节 发病机制 351

一、尿酸生成增多 353

二、尿酸排出减少 354

第三节 诊断措施 357

一、病史采集 357

二、体格检查 358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358

第四节 鉴别诊断 361

一、原发性高尿酸血症 361

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 363

第二十一章 氮质血症 366

第一节 病因 366

一、肾性氮质血症 366

二、肾后性氮质血症 367

三、肾前性氮质血症 367

四、肾外氮质血症 368

第二节 发病机制 369

一、含氮物排泄障碍 369

二、含氮物质生成或吸收增加 371

第三节 诊断措施 372

一、病史采集 372

二、体格检查 373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374

第四节 鉴别诊断 375

一、急性肾衰竭 375

二、急性间质性肾炎 376

三、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377

四、肾病综合征 378

五、药物性氮质血症 378

六、慢性肾衰竭 379

七、肾外氮质血症 379

八、肾后性氮质血症 380

第二十二章 代谢性酸中毒第一节 病因 382

一、AG正常的代谢性酸中毒 383

二、AG增大的代谢性酸中毒 384

第二节 发病机制 384

一、酸性物质排出障碍 384

二、酸性物质过多 385

三、机体丢失碳酸氢盐过多 387

四、机体生成碳酸氢盐障碍 388

第三节 诊断措施 388

一、病史采集 388

二、体格检查 389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390

第四节 鉴别诊断 391

一、肾小管酸中毒 391

二、慢性肾功能不全 393

三、乳酸性酸中毒 394

四、酮症酸中毒 395

五、肾外性因素 396

第二十三章 高血钠 398

第一节 病因 398

一、低容量性 399

二、正常容量性 399

三、高容量性 399

第二节 发病机制 400

一、钠排泄障碍 400

二、钠摄入过多 401

三、水摄入不足 401

四、水丢失过多 401

五、水转移到细胞内 402

第三节 诊断措施 402

一、病史采集 402

二、体格检查 402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403

第四节 鉴别诊断 403

一、尿崩症 403

二、肾综合征出血热 404

三、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405

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406

五、库欣综合征 406

六、原发性高钠血症 406

第二十四章 低血钠 408

第一节 病因 408

一、低渗性低钠血症 409

二、高渗性低钠血症 412

三、等渗性低钠血症 412

第二节 发病机制 412

一、肾脏排水减少 412

二、钠摄入减少 413

三、钠排泄增多 413

四、饮水增多 414

五、组织细胞转移 414

六、特殊机制 414

第三节 诊断措施 415

一、病史采集 415

二、体格检查 416

三、实验室检查 416

第四节 鉴别诊断 418

一、肾病综合征 418

二、慢性肾衰竭 418

三、急性肾衰竭 419

四、Ⅰ型肾小管酸中毒 419

五、失盐性肾炎 420

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420

七、肝硬化 421

八、心力衰竭 421

九、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422

十、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422

第二十五章 高血钾 427

第一节 病因 427

一、肾脏疾病 428

二、内分泌系统疾病 428

三、组织细胞损伤性疾病 428

四、升高血钾的药物 428

五、高含钾食物与食品 429

第二节 发病机制 430

一、钾排泄减少 430

二、盐皮质激素减少及抵抗 430

三、钾的摄入增多 432

四、转移性高钾 432

第三节 诊断措施 433

一、病史采集 433

二、体格检查 434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434

第四节 鉴别诊断 435

一、急性肾衰竭 436

二、急性间质性肾炎 436

三、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436

四、慢性肾衰竭 437

五、高血钾型肾小管酸中毒 437

六、假性醛固酮减少症 438

第二十六章 低血钾 440

第一节 病因 440

一、消化道疾病 440

二、神经及精神性疾病 441

三、肾脏疾病 441

四、内分泌系统疾病 441

五、药源性低血钾 442

六、其他 443

七、食物及食品 443

第二节 发病机制 443

一、钾摄入不足 443

二、钾排泄增多 444

三、钾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 447

第三节 诊断措施 448

一、病史采集 448

二、体格检查 449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451

四、诊断性治疗 453

第四节 鉴别诊断 453

一、肾小管酸中毒 454

二、低钾性肾病 456

三、肾性尿崩症 456

四、肾素瘤 457

五、范可尼综合征 458

六、Liddle综合征 458

七、Bartter综合征 458

第二十七章 高血钙 460

第一节 病因 460

一、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461

二、恶性肿瘤 461

三、维生素A、D中毒 461

四、结节病和其他肉芽肿性疾病 462

五、非甲状旁腺的内分泌疾病 462

六、肾脏疾病 462

七、药物诱导 462

八、其他 462

第二节 发病机制 463

一、钙自肠道吸收增加 463

二、骨钙动员加强 464

三、钙排泄减少 467

第三节 诊断措施 467

一、病史采集 467

二、体格检查 469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469

第四节 鉴别诊断 470

一、原发性甲旁亢 470

二、恶性肿瘤 471

三、结节病 471

四、维生素A或D过量 472

五、甲状腺功能亢进 472

六、继发性甲旁亢 472

七、三发性甲旁亢 472

八、良性家族性高血钙 472

第二十八章 低血钙 474

第一节 病因 474

一、肾脏疾病 475

二、甲状旁腺有关疾病 475

三、维生素D相关性 476

四、其他 477

第二节 发病机制 478

一、钙吸收减少 478

二、钙动员下降 479

三、钙丢失增多 481

四、低血钙由肾脏疾病引起 481

五、其他机制 482

第三节 诊断措施 483

一、病史采集 483

二、体格检查 484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485

第四节 鉴别诊断 486

一、慢性肾衰竭 486

二、肾小管酸中毒 487

三、范可尼综合征 487

四、肾性骨病 488

五、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 488

六、肾病综合征 489

第二十九章 常见肾小球疾病病理改变的鉴别第一节 肾小球微小病变 491

一、病理改变 491

二、鉴别诊断 492

三、临床与病理的关系 493

第二节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494

一、病理改变 494

二、鉴别诊断 497

三、临床与病理的关系 498

第三节 膜性病变 499

一、病理改变 499

二、鉴别诊断 501

三、临床与病理的关系 502

第四节 系膜增生性病变 502

一、病理改变 502

二、鉴别诊断 504

三、临床与病理的关系 505

第五节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病变 505

一、病理变化 505

二、鉴别诊断 507

三、临床与病理的关系 508

第六节 膜增生性病变 508

一、病理改变 508

二、鉴别诊断 509

三、临床与病理的关系 511

第七节 毛细血管外增生性病变 512

一、病理改变 512

二、鉴别诊断 513

三、临床与病理的关系 514

第三十章 泌尿系统常用实验室、辅助检查及临床意义第一节 泌尿系统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517

一、尿沉渣形态学检查 517

二、尿沉渣定量检测 523

三、尿液细菌学检查 523

四、尿液生化检查 525

五、肾功能检查 529

六、血液的免疫学检查 537

第二节 泌尿系统疾病的影像学检查 538

一、肾脏的X线检查 538

二、肾脏CT检查 540

三、肾脏的超声检查(USG) 541

四、肾脏的磁共振检查(MRI) 541

五、常见肾脏疾病的影像学特征 542

第三节 泌尿系统疾病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551

一、肾动态显像和非显像检查法 551

二、肾静态显像 555

索引 55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