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炎轩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11253054
  • 页数:20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围绕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表现的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和论证:德育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的转移;德育理论研究传统的转变;德育理论研究内容的进展;德育理论研究趋势的展望。分别从形式、内容的角度来表征德育理论的发展,从时间的维度来对德育理论的未来发展所作出的预测。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目录

引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一、德育理论研究要求理论研究者加强对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的研究 1

二、德育实践改革呼唤实践工作者增进对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的理解 3

第二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及其研究的可能性 5

一、德育理论发展的含义 6

二、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的可能性 13

第三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6

一、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有助于促进德育理论创新 16

二、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有助于推动德育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17

三、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有助于对德育实践作出预测和干预 17

第四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的方法说明与基本思路 18

一、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方法的说明 18

二、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的基本思路 19

第一章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的转移 21

第一节 1981~1988年:以“德育的科学化”为中心课题的德育理论研究阶段 22

一、科学化阶段德育理论研究的背景 23

二、科学化阶段德育理论研究的特点 28

第二节 1989~1998年:以“德育的现代化”为中心课题的德育理论研究阶段 33

一、现代化阶段德育理论研究的背景 35

二、现代化阶段德育理论研究的特点 38

第三节 1999~2005年:以“德育的人性化”为中心课题的德育理论研究阶段 42

一、人性化阶段德育理论研究的背景 44

二、人性化阶段德育理论研究的特点 46

第二章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传统的转变 51

第一节 研究传统及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传统的考察维度 52

一、研究传统的含义 52

二、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传统的考察维度 52

第二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的哲学科学基础转变 53

一、哲学和科学在不同向度上影响德育理论的发展 53

二、哲学和科学在不同水平上影响德育理论的发展 55

三、哲学和科学的更替和更新影响德育理论的发展 56

四、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哲学科学基础转变的实证分析 57

第三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的理论核心转变 60

一、人性假设及德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取向 61

二、学生德性发展机制及德育理论研究的策略取向 62

第四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的方法转变 63

一、德育研究及研究方法 63

二、德育研究方法的分类 64

三、德育研究方法的宏观统理与整合观念——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视角 65

四、德育研究方法的宏观统理与整合观念——教育研究方法的逻辑视角 69

五、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方法转变的实证分析 72

第三章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内容的进展 75

第一节 德育过程研究及进展 75

一、德育理论研究科学化阶段关于德育过程的研究及进展 75

二、德育理论研究现代化和人性化阶段关于德育过程的研究及进展 91

第二节 德育功能研究及进展 101

一、德育理论研究现代化阶段关于德育功能的研究及进展 101

二、德育理论研究人性化阶段关于德育功能的研究及进展 108

第三节 德育回归生活研究及进展 111

一、德育回归生活研究的历史及学术背景 112

二、德育理论研究人性化阶段关于德育回归生活的研究及进展 113

第四章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趋势的展望 124

第一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中心课题转移的特点及未来趋势 125

一、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中心课题转移的特点 125

二、德育理论观念化与德育观念制度化将成为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新的中心课题 129

第二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传统转变中有待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及未来趋势 144

一、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传统转变中有待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44

二、人学、道德及德育的主体性和质的研究方法将成为中国当代德育理论主流的研究传统 150

第三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内容进展中的不足及进一步发展的动因 159

一、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内容进展中的不足 159

二、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内容进一步发展的动因 164

结语 181

参考文献 183

后记 2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