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金皋,王冬梅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30245960
  • 页数:386 页
图书介绍:当今全球性的粮食安全问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艰巨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对科学技术的迫切要求,为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发展空间。借助新的思路和技术,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将在细胞、分子水平阐述植物主要生命过程机理的同时,也借助功能基因组学高通量、全面、整体解释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信号转导途径、主要农艺性状等。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目录

河北省植物生理学会的30年回顾&王智炘 1

环境生理与营养生理学 11

小麦受叶锈菌侵染后细胞间隙液对小麦抗病防卫反应的诱导&吕术超 侯春燕 王冬梅 11

钙信号在小麦单基因系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初探&陈忱 王冬梅 16

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大豆后叶片坏死斑形成过程中胼胝质的动态变化&李文龙 赵永山 姚贵滨,等 21

一种接种病毒的新方法及应用&赵永山 李文龙 姚贵滨,等 26

四倍体苹果矮化砧木试管苗抗盐性评价&贾少桦 邵建柱 徐继忠,等 31

不同耐盐性苹果砧木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孙叶红 邵建柱 韩蕾,等 34

不同灌水组合对小麦产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张丽华 贾秀领 张全国,等 38

小麦苗期耗水量与根茎叶干重相关性的研究&刘子会 柳斌辉 郭秀林 42

渗透胁迫下玉米根和叶Ca+ -ATPase活性研究&马贞玉 刘子会 郭秀林 46

马铃薯对干旱胁迫的生物化学反应&抗艳红 赵海超 龚学臣,等 52

土壤水分对红富士苹果果皮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高冬华 陈海江 徐继忠 55

仁用杏花器官抗寒性生理评价指标的研究&艾鹏飞 方闪闪 甄志军 靳占忠 60

MA贮藏对黄金梨品质和果心褐变的影响&龚新明 张锋 崔丽静,等 63

氮素对小麦SOD活性和MDA含量的调控效应&路文静 周彦珍 王笑颖 段巍巍,等 68

玉米缺氮的诊断&韩建民 岳明 时翠平,等 73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宋聪 宋水山 76

蛋白质组学方法及其在植物病理生理学中的应用&张霞 宋水山 贾振华 80

大麦mlo抗性的研究进展&孙文鼎 尚忠林 86

植物抗逆转录因子研究进展&王金萍 张虎 郝梦雨,等 92

作物抗旱的生理生化与抗旱育种&王雪征 陈淑萍 茜晓哲,等 96

植物响应磷素胁迫信号的分子机制&鲍金香 韩胜芳 郭程瑾,等 99

低磷胁迫下作物活化难溶性磷的研究进展&张振海 韩胜芳 王冬梅 104

植物磷转运蛋白的结构、表达和功能&赵芳华 韩胜芳 郭程瑾,等 108

组织培养与细胞生物学 113

外源一氧化氮诱导小麦悬浮细胞程序性死亡初探&刘静 陈琰 王冬梅 113

玉米大斑病菌漆酶活性测定的最佳反应条件摸索&曹志艳 贾慧 陈赢男,等 117

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条件优化&王青 武晓波 韩建民,等 121

玉米大斑病菌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基因的克隆与分析&王苗苗 郝志敏 董金皋 124

影响大豆体细胞胚发生因素及植株再生的研究&商蕾 张洁 张东旭,等 127

大豆幼苗期子叶植酸酶活性和植株磷代谢特性研究&郭丽 张树华 赵玉新,等 131

多年生黑麦草高频胚性愈伤诱导与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孙艳香 姜淑慧 冯雪,等 135

氨苄青霉素在转基因体系中对马铃薯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马宏 苏浴源 宋水山 139

红富士苹果离体叶片高效再生体系的优化&田春英 邵建柱 徐继忠 142

山杏叶营养成分的研究&李洁 彭艳芳 147

文冠果三种愈伤组织的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研究&刘磊 顾玉红 丁建华,等 149

拟南芥磷酸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 AtPLC6亚型基因的组织表达定位&杜娟 刘秀华 潘延云 152

G蛋白和H2 O2在ABA诱导气孔关闭中的关系&吕品 张岩 李建华,等 156

印度芥菜子叶再生体系的研究&燕海潮 曾来涛 李尧,等 161

中药旱莲草纤溶蛋白酶的分离与纯化&吴杰 郭晓军 李尧,等 165

栝楼纤溶酶的性质研究&李尧 周艳芬 郭晓军,等 168

不同条件对酵母原生质体制备率与再生率的影响&成志远 张琪 于飞,等 172

一株纤溶酶产生菌B-36的筛选与鉴定&曾来涛 顾昌玲 燕海潮,等 175

一株产纤溶酶细菌菌株lw-72的鉴定&李雯 袁洪水 朱宝成 179

大丽轮枝菌拮抗菌GH-12的分离筛选与鉴定&田祖光 李术娜 郭晓军,等 183

致病疫霉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测定及抗性突变体的诱导&赵冬梅 杜洪忠 杨志辉,等 187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中的钙信号&陈忱 王冬梅 192

植物抗病的Ca2+信号转导研究进展&黄媛媛 宋水山 198

发育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203

水稻20S蛋白酶体α7亚基的基因克隆及表达研究&吴琼 李莉云 刘国振 203

水稻脱水素蛋白质的体外表达及纯化研究&翟从劼 王海娇 李莉云,等 206

水稻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基因克隆和体外表达研究&陈浩 李莉云 刘国振 210

一种适于小麦不同组织总RNA的提取方法&阎爱华 王冬梅 214

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MAT1基因的克隆与初步分析&高瑞平 贾慧 时翠平,等 217

玉米大斑病菌G蛋白γ亚基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武金萍 王艳辉 董金皋 220

玉米大斑病菌STK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武晓波 杨海旭 谷守芹,等 223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酶PKS基因克隆&刘士伟 曹志艳 于清,等 226

玉米大斑病菌STKK1基因的克隆及初步分析&李坡 谷守琴 王文秀,等 230

对同源序列候选基因法克隆R基因的进一步探讨&谷守芹 韩建民 卢志国,等 233

半定量RT-PCR法检测低磷胁迫下大豆根系质膜H+ -ATPase基因的表达&张晓红 张振海 韩胜芳,等 237

谷子抗锈病基因AFLP分子标记的筛选&瓮巧云 邢继红 董志平,等 241

烟草BY2细胞培养及根癌农杆菌介导外源基因转化&吴科瀛 梁玉玲 244

应用SSH技术研究拟南芥生态型抗感灰霉病的基因差异&邢继红 班红卫 瓮巧云,等 247

拟南芥抗灰霉病BC2基因精细定位&张烨 邢继红 韩建民,等 251

拟南芥ACS9基因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潘永刚 时翠平 刘颖超,等 254

拟南芥抗灰葡萄孢相关基因Bos2表达载体的构建&时翠平 瓮巧云 董金皋 258

拟南芥类磷脂酶C PLL1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原核表达&赵婧 吴立柱 潘延云 261

油葵PEPC基因的in-silicon辅助克隆和转基因RNAi设计&马冬芹 张钊 韩春雨,等 265

油葵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薛志忠 艾鹏飞 李冬杰,等 269

从甘草愈伤组织提取高质量RNA&程焕欣 梁玉玲 姚红宝,等 273

百脉根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优化&贾永红 吕静 孙艳香 276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探讨部分竹类植物属间亲缘关系&胖铁良 郭晓军 李璐滨,等 280

汉逊酵母分泌表达系统的建立&张冬冬 王欣莹 郭晓军,等 285

BHMT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张晏萌 张慧杰 余爱丽 289

根癌农杆菌介导灰葡萄孢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郑蒙 李响 董金皋 292

手酶素A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产生的影响&王妍 李志勇 董金皋 295

多胺及鸭梨花柱提取液对鸭梨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岳雷 陈海江 齐国辉,等 298

结果枝不同摘心程度对四倍体玫瑰香葡萄的影响&唐晓东 罗梅 王冬梅 302

草莓成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司建利 关军锋 及华 307

拟南芥温室栽培技术的一种改进方法&张运峰 范永山 董金皋 311

我国棉花早衰的发生与控制对策&李记臣 315

光合作用与代谢生物学 318

水氮耦合对节水高产小麦茎叶糖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杨世丽 贾秀领 姚艳荣,等 318

冀东地区密度对夏玉米光合、呼吸及产量的影响&李彦生 杨晴 韩金玲,等 322

中华金叶榆呈色机理及光合特性的研究&黄印冉 杨俊明 326

大豆异黄酮黄豆苷原代谢产物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测定&于飞 王秀伶 329

大豆次生代谢产物黄豆苷原转化菌株的耐氧驯化及高产选育&李朝东 王秀伶 332

大豆次生代谢产物黄豆苷原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张琪 王秀伶 336

两种拮抗菌发酵产物在马铃薯离体组织上对晚疫病的控制作用&赵磊 梁宁 蒋继志,等 340

枣产品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及功能研究进展&苗笑阳 郝婕 董金皋 344

生防菌株及其发酵液在草莓离体组织上对根腐病的控制作用及机理&王岩 梁宁 蒋继志,等 347

蓄酸水提取物对棉铃虫生物活性的研究&岳建明 王洪凤 秦秋菊,等 350

小孢拟盘多毛孢除草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闫建科 张利辉 董金皋 354

灰葡萄孢固体发酵条件的初步探讨&冯江兰 司贺龙 张金林 董金皋 357

致病疫霉拮抗菌梨黑斑病菌抗菌物质的初步研究&王兴哲 梁宁 蒋继志,等 360

牛源肠道益生菌BN-9菌株发酵产抗菌蛋白条件优化研究&范会兰 姜军坡 王世英,等 363

土壤中硅酸盐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活性试验&王世英 李佳 姜军坡,等 369

大丽轮枝菌拮抗细菌枯草芽孢杆菌7-30菌株发酵产抗菌蛋白条件的优化&雷白时 王伟 姜军坡,等 374

其他 380

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与模式&薛庆林 3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