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淮河文化与皖北振兴  “第六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
淮河文化与皖北振兴  “第六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

淮河文化与皖北振兴 “第六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东平,王勇勇主编
  • 出 版 社: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65009532
  • 页数:52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收录了由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蚌埠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的关于淮河文化研究的经典论文,约50余篇。分“经济社会”、“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综合”等栏目,对淮河文化的多样性和淮河文化对中国文明发展的影响及淮河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做了深入探讨,体现出当今淮河文化研究的新高度。
《淮河文化与皖北振兴 “第六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目录

文化综合研究 1

关于淮河文化研究的若干思考&曹天生 1

跨淮政区的演变与淮河文化区的整合——以皖淮地区为中心的历史考察&李德楠 陈华龙 12

淮河文化精神研究&梅良勇 袁静 21

夏禹文化与淮河流域关系史述略&唐元海 30

论淮河流域军事文化基本特征&王硕民 37

淮河流域的道家思想浅析&于世勋 49

基于淮河文化研究的孙悟空形象溯源&朱家席 章建生 60

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刘化文 70

沿淮花鼓灯的立体传承及其应用功能&戎龚停 81

新时期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发展&马晓 洪光 96

在神圣与凡俗之间转换——以豫南皖西民间的仪式舞蹈展演模式为依据&李敬民 104

管见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流变特点&李清 陈蕾 114

淮河流域民俗色彩解析——以朱仙镇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凤阳凤画为例&肖淮 128

近十年(2001—2010)五禽戏研究综述&魏宏灿 程立中 143

王安忆与淮河文化&袁媛 姚国建 150

数字淮河文化的构想&蚌埠学院淮河文化兴趣小组 159

打造“淮河文化”品牌 提升蚌埠文化软实力&邬旭东 166

经济社会研究 171

隋唐时期淮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及其盛衰变迁&张文华 171

前资本主义时代的政治经济学——读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马跃 184

20世纪30年代淮河流域的传统食品业研究——以榨油业、酿酒业为例&朱正业 193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于文善 吴海涛 201

从资源管理的视角分析淮河的治理——建立淮河流域综合治理特区刍议&黄敬林 214

淮河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预研究——基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区水源的视角&曾承 吴海涛 223

安徽沿淮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鲁峰 228

发展皖北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研究&陈传万 陈田田 236

皖北民俗旅游发展的几点对策&谢政伟 胡飞 王怀平 王建 241

历史时期淮北地区的移民及其作用&梁家贵 247

清代黄淮平原东部地区流民问题述略&王开队 颜培华 258

明清时期淮河流域婚俗的传承与适应性选择&张邦建 270

淮河流域地方婚俗与仪式“事实婚姻”的现代价值&朱林 286

清代亳州的社会救助体系&张光华 291

建国初期对皖西北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王申红 297

浅论民初安徽长淮水上警察厅&邢光辉 306

皖北振兴与中心城市带动研究&尹红 316

皖北振兴:基于文化经济协同演化研究&郑晓奋 324

历史遗存研究 336

早期石崇拜演化与荆山、涂山的石文化&陈正俊 336

古代妆刀艺术历史小考——以蚌埠双墩1号墓出土青铜小刀为实证&谭峰 345

江淮群舒青铜器研究的意义&张爱冰 张钟云 351

试论徐舒关系&孙振 357

周代胡国历史与地理论考&金荣权 371

疆土分封与权力一统——钟离国君墓的文化考古&朱光耀 朱德宏 377

淮河流域古代运河的变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唐宋汴河为例&井红波 384

明清黄淮区域八景分布与变迁&王大庆 393

“水上长城”——洪泽湖高家堰大堤建筑成就考&卢勇 410

历史人物研究 418

淮河流域在汉代文学家地理分布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地域背景阐释&李艳洁 418

魏晋南北朝时期颍川钟氏家族政治文化述论&简梅青 430

中唐淮西军的兴衰&杨文春 440

论唐末宣武集团的兴亡&张金铣 454

汤和的智慧人生&赵兰会 467

张謇与清末民初的淮河治理&刘家富 478

淮上军对辛亥革命的重要贡献&管德宏 489

倪嗣冲与民国初年蚌埠城市发展&李强 495

倪嗣冲与白朗军入皖&郭从杰 郝天豪 504

阜阳县志中的倪嗣冲形象初探&吴修申 卢燕 512

附录 517

第六届淮河文化研讨会闭幕式总结讲话&洪永平 517

第六届淮河文化研讨会综述&汪立星 5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