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客家文化为主的多文化互动博弈
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客家文化为主的多文化互动博弈

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客家文化为主的多文化互动博弈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叶鹏著;赵冰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112217007
  • 页数:277 页
图书介绍:本研究把古代赣州城市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研究重点集中在赣城的三个历史时期的突变点,论述城市发生的变革,阐释推动其变革的逻辑和驱动力。这三个时期分别为:(1)秦汉-南朝城市选址和迁址时期;(2)唐宋城市变革时期;(3)宋、明的“盗乱”和“王化”时期。
《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客家文化为主的多文化互动博弈》目录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3

第1章 绪论 3

1.1 研究目的 3

1.2 研究意义 4

1.2.1 对于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影响下的空间营造的研究 4

1.2.2 古城文化印记的保护 5

1.2.3 思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的发展 5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1.3.1 国外城市空间理论研究现状 5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2

1.3.3 空间营造思想的来源和城市空间营造个案研究的现状 20

1.3.4 赣州空间营造研究现状 25

1.3.5 本书研究的创新点 27

1.4 相关概念 29

1.4.1 空间营造 29

1.4.2 空间营造的“身体” 30

1.4.3 空间营造的“灵魂” 30

1.4.4 空间营造的“成长” 30

1.4.5 影响空间营造“成长”的三个层面 31

1.4.6 古越文化 31

1.4.7 客家文化 35

1.4.8 徽州文化 41

1.4.9 西风东渐 42

1.4.10 岭南文化 44

1.4.11 “新赣南”运动 45

1.4.12 国家计划经济 46

1.4.13 市场经济 48

1.4.14 多元文化认同下的空间营造 49

1.5 研究对象、范围、内容 50

1.5.1 研究对象 50

1.5.2 研究范围 51

1.5.3 研究内容 53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54

1.6.1 研究方法 54

1.6.2 研究框架 54

1.7 研究背景 56

1.7.1 自然地理概况 56

1.7.2 赣州的社会人文环境 57

1.7.3 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简史 60

第二部分 古代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65

第2章 东晋之前的赣州空间营造活动研究 65

2.1 东晋之前的赣州空间营造历史 65

2.1.1 先秦时期的赣州空间营造历史 65

2.1.2 秦人对于南野城的设计与建造 73

2.1.3 汉代赣县的设计与建造 74

2.1.4 西晋葛姥城的设计与建造 75

2.2 东晋之前的赣州空间博弈因子分析 76

2.2.1 地处交通要冲的刺激作用以及防洪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 76

2.2.2 古越文化影响下的空间博弈活动 77

2.2.3 古越人的巫术崇拜对于空间博弈的影响 80

第3章 东晋至五代的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81

3.1 东晋时期赣州城的首次出现 81

3.2 唐代对赣州城的呵护与保护 82

3.3 五代卢光稠对赣州城的设计与建造 83

3.4 东晋至五代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特征分析 85

3.4.1 五代之前赣州城址变迁的分析 85

3.4.2 赣州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和完善 86

3.5 客家文化影响下的赣州空间营造研究 88

3.5.1 客家文化影响下的建筑空间营造 88

3.5.2 客家文化影响下的城市空间营造活动 102

3.6 东晋至五代的赣州城市空间尺度研究 107

3.6.1 体:赣州“龟城”的形成以及五代城市规模确定的依据标准 107

3.6.2 面:玄武“重城”和城市功能分区的进一步完善 108

3.6.3 线:从两街到六街的赣州街道 109

3.6.4 点:城市功能的中心节点 110

3.7 小结:古越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互动博弈 111

3.7.1 多山封闭的自然环境对赣州空间营造的影响 111

3.7.2 古越族“巫”文化与客家堪舆文化的互动:客家风水文化 112

3.7.3 个人诉求的体现——风水与营造 112

第4章 宋至晚清的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113

4.1 时代背景 113

4.1.1 唐朝梅岭古道的开通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对赣州城市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刺激作用 113

4.1.2 十八滩的开通对赣州航运的影响 114

4.1.3 客家人南下的影响 114

4.2 宋代对赣州城的呵护与保护 115

4.2.1 孔宗瀚修城 115

4.2.2 赣州的福寿沟 118

4.2.3 赣州浮桥 120

4.3 元代对赣州城的呵护 122

4.3.1 文天祥抗元和赣州行政区划的调整 122

4.3.2 元代城墙的拆毁与重建 122

4.4 明代对赣州城的呵护与保护 123

4.4.1 明代对赣州城墙的修缮 124

4.4.2 城市街道体系和功能分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124

4.4.3 明代“狼兵”的进驻对赣州城市语言的影响 126

4.4.4 赣关的设立 127

4.5 清代对赣州城的呵护与保护 128

4.5.1 清代对赣州城墙的修缮 128

4.5.2 清代赣州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的形成 129

4.5.3 清代对“福寿沟”的修缮 131

4.5.4 赣州城市行政办公区的改变 132

4.6 宋至晚清的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特征分析 132

4.6.1 客家文化影响下的城市空间营造 132

4.6.2 徽州文化影响下的赣州空间营造活动——徽派建筑 141

4.7 宋至晚清的赣州城市空间尺度研究 144

4.7.1 体:五代“龟城”的延续 144

4.7.2 点:城市功能的中心节点 144

4.7.3 线:城市街道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 148

4.7.4 面:城市功能分区的进一步完善 150

4.8 小结:客家文化和徽州文化的互动博弈 151

4.8.1 优越的地理位置刺激了徽商的到来 151

4.8.2 客家文化的“农耕特点”和徽州文化“行商特点”的互动 151

4.8.3 赣州士大夫从程朱理学到王阳明“心学” 152

第三部分 近代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155

第5章 1859—1919年的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155

5.1 历史发展背景 155

5.1.1 九江开埠 155

5.1.2 粤汉铁路的修建 156

5.2 1859—1889年的赣州空间营造研究 156

5.2.1 赣州大公路天主堂和南康天主教堂 157

5.2.2 赣州基督教堂 160

5.3 1889—1919年的赣州空间营造研究 162

5.3.1 宾谷馆和群仙楼 162

5.3.2 曾家药店 163

5.4 小结:客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互动博弈 163

5.4.1 城市交通地位的下降导致西方影响的弱化 163

5.4.2 客家文化中的保守性对于“西风东渐”的影响 164

5.4.3 从传教士的中式立面到客家人的西式立面的转变 164

第四部分 现代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169

第6章 1919—1949年的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169

6.1 1919—1933赣州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与民国初年对赣州城市的呵护 169

6.1.1 新型工厂和商业设施的出现 169

6.1.2 城市护城河的消失和城市机场的建设 169

6.2 1933—1936粤系军阀在赣州的营造 170

6.2.1 赣州市政公署的成立和《赣州市政计划概要》的制定和实施 170

6.2.2 1933—1936年,赣州市政公署完成的主要城市建设项目 171

6.2.3 赣州市政公署进行市政工程建设实施的办法 174

6.2.4 市政公署的管理工作 176

6.2.5 赣州市政公署的宣传工作 177

6.2.6 1933—1936年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的意义和特点 177

6.3 1938—1945蒋经国对赣州的呵护与保护以及侵华日军的破坏 178

6.3.1 蒋经国主政赣州时期,赣州的建设和发展 178

6.3.2 侵华日军对赣州的破坏 179

6.4 1919—1949年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特征分析 179

6.4.1 岭南文化影响下的赣州城市空间营造——骑楼 179

6.4.2 建设“新赣南”下的赣州城市空间营造 182

6.5 1919—1949年赣州城市空间尺度研究 183

6.5.1 体:对于五代确定下的城市框架的第一次突破,城市开始改变“龟城”的形态 183

6.5.2 面:城市商业中心区的转移和城市风景区的扩展 184

6.5.3 线:赣州市政公署对赣州街道的建设和蒋经国对街道的呵护 185

6.5.4 点:民国时期城市功能的中心点 187

6.6 小结:岭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互动博弈 190

6.6.1 靠近广东的地理位置,使它易于接受岭南文化的影响 190

6.6.2 客家文化开放性的表现 190

6.6.3 广东军人政府的强势推动 190

第7章 1949—1979年的赣州城市空间营造 192

7.1 1949—1979年赣州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192

7.1.1 1949—1959年对赣州的呵护、设计与建造 192

7.1.2 1959—1979年赣州的呵护与建设 194

7.2 1949—1979年的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的特征分析 195

7.2.1 苏联设计思想的流行 195

7.2.2 以工为主,强调生产型城市的建设 198

7.2.3 空间营造活动受到上级政策和思想的影响而波动 200

7.3 1949—1979年赣州城市空间营造尺度研究 201

7.3.1 体:城市开始突破“龟”形的限制,向外扩展,初步形成了一主两副的组团式结构 201

7.3.2 面:工业区和南部科教文化区的形成,以及城市新商业中心区的确立 202

7.3.3 线:城市东西向交通走廊的形成 203

7.3.4 点:时代思想的物质表现 204

7.4 小结:计划经济下的内聚式的城市空间博弈 205

7.4.1 沿江城墙的保护和新的道路与桥梁的建设 205

7.4.2 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兴盛和客家文化的衰落 205

7.4.3 共产党人平等追求下的住宅建设和“红色”价值观追求下的建筑破坏 206

第五部分 当代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211

第8章 1979—2009年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211

8.1 1979—2009年赣州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211

8.1.1 1979—1989年赣州的设计、建造和保护 211

8.1.2 1989—1999年赣州的设计、建造和保护 213

8.1.3 1999—2009年赣州的设计、建造和保护 216

8.2 1979—2009年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的特征分析 221

8.2.1 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日益科学化 221

8.2.2 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 223

8.2.3 赣州城市发展战略概念性规划的编制 225

8.2.4 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227

8.2.5 房价收入比不断拉大 229

8.3 1979—2009年赣州城市空间营造尺度研究 231

8.3.1 体:从六大片区到“一脊、两带、三心、六片”,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 231

8.3.2 面:赣州城市商业中心区和工业区的转移 232

8.3.3 线:从红旗大道到城市“金脊” 235

8.3.4 点:从城市集会广场到商业广场的转变 236

8.4 小结: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开放式城市空间博弈 237

8.4.1 三江环绕的地形影响下的城市南向发展 237

8.4.2 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城市空间营造和客家文化的重生 238

8.4.3 城市居民对于现代城市的追求和历史记忆的搜寻 239

第9章 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的动力机制研究 240

9.1 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的动力机制 240

9.1.1 多文化互动下的空间博弈 240

9.1.2 客家文化影响下的赣州空间营造 241

9.1.3 经济体制的影响 243

9.2 赣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 243

9.2.1 空间体:三江环绕的“风水宝地” 243

9.2.2 空间面:多文化拼贴的城市 245

9.2.3 空间线:中轴对称的城市格局 246

9.2.4 空间点:多文化作用下的城市遗留物 247

9.3 赣州城市营造的现状问题 247

9.3.1 各片区内建筑混杂,城市特色不突出 248

9.3.2 客家文化没有得到凸显 249

第10章 展望:赣州城市未来发展预测 251

10.1 2009—2039年多元文化认同下的城市空间营造 251

10.1.1 对于城市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需求的平衡:保障性住房建设 251

10.1.2 历史与现代的平衡:对赣州历史老城区的保护 253

10.1.3 中心城区利益和周边区域利益的平衡:赣州都市区规划 257

10.1.4 客家文化品牌的打造 259

10.2 未来赣州城市空间营造尺度预测 260

10.2.1 体:“一主两副三圈双轴多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 260

10.2.2 面:多文化认同下的城市空间拼贴 262

10.2.3 线:都市区的城市“金脊”——赣南大道 263

10.2.4 点:多元文化认同下的空间标志物 263

10.3 小结:多元文化认同下的开放式的城市空间博弈 264

10.3.1 江西省南部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 264

10.3.2 多元文化认同下的城市空间营造 264

10.3.3 城市居民多元价值观追求下的城市空间 265

10.4 深入研究工作的议题 265

10.4.1 纵向研究的思路 266

10.4.2 横向研究的思路 266

主要参考文献 267

后记 27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