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检验医学高级教程  第2版
检验医学高级教程  第2版

检验医学高级教程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3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丛玉隆,尹一兵,陈瑜主编;马筱玲,王兰兰,王昌富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7030525482
  • 页数:1228 页
图书介绍:
《检验医学高级教程 第2版》目录

第一篇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 2

第1章 ISO15189的主要内容&丛玉隆 邓新立 2

第一节 管理要求 2

一、组织和管理 2

二、质量管理体系 4

三、文件控制 5

四、服务协议 6

五、委托实验室的检验 6

六、外部服务和供应 7

七、咨询服务 7

八、投诉的解决 7

九、不符合项的识别与控制 8

十、纠正措施 8

十一、预防措施 8

十二、持续改进 9

十三、记录控制 9

十四、评估和审核 10

十五、管理评审 11

第二节 技术要求 12

一、人员 12

二、设施和环境条件 13

三、实验室设备、试剂和耗材 13

四、检验前过程 15

五、检测程序 16

六、检验结果质量保证 16

七、检验后过程 17

八、结果报告 17

九、结果发布 17

十、实验室信息管理 18

第2章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邓新立 丛玉隆 19

第一节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组成 19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19

二、质量体系的构成 19

三、组织结构的确定和资源配置 20

第二节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21

一、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依据及基本要求 21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准备 21

三、过程分析与过程管理 22

四、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 24

五、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管理 26

第三节 临床检验的操作规程 27

一、临床实验室操作规程的作用和意义 27

二、操作规程的分类 27

三、操作规程的编写和要求 27

四、操作规程编写的具体内容 27

第四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28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28

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影响因素 28

第五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29

一、收集外部信息,识别需改进的领域 29

二、实验室的自身评审及相应的质量改进 30

第3章 医学检验的质量过程控制&丛玉隆 33

第一节 医学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 33

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及其控制 33

二、采血因素的影响及其控制 34

三、血液标本的运输、存储及预处理 37

第二节 分析阶段质量控制 38

一、质控品的选择和应用 38

二、质控图的选择和应用 40

三、室内质控方法的设计和质量评价 41

四、质控规则 43

五、失控后的处理 44

六、室内质控数据的管理 46

七、室间质量评价 46

第三节 分析后质量管理 48

一、分析后质量保证的概念 49

二、检验结果确认的原则 49

三、结果的审核与发出 49

四、检验后标本的储存 51

五、咨询服务与抱怨的处理 51

六、实验室与临床科室的沟通 51

第4章 循证医学与循证检验医学&李萍 丛玉隆 53

第一节 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 53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 53

二、循证医学的产生和发展 53

第二节 循证检验医学与方法 54

一、循证检验医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 54

二、循证检验医学的研究方法 54

三、循证检验医学与诊断性试验 56

四、循证检验医学与系统评价 59

五、循证检验医学指南 61

第5章 临床检验量值溯源&陈文祥 丛玉隆 62

第一节 主要术语定义及有关概念 62

一、量和量值及有关概念 62

二、准确度、正确度和精密度及有关概念 63

三、测量方法和程序及有关概念 63

四、溯源性和不确定度及有关概念 63

五、参考测量系统及有关概念 64

六、互换性和基质效应及有关概念 64

第二节 溯源性的建立 65

第三节 临床检验参考系统现状及其应用 67

第6章 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赵辉 71

第一节 生物安全管理要求 71

一、生物安全管理组织 71

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72

三、制定安全手册 73

四、制定标准操作程序 73

第二节 生物污染与生物安全防护 73

一、生物因子危害程度分级 73

二、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及适用范围 74

三、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 75

四、实验室各种危害警示标识 76

第三节 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 78

一、生物污染的原因、种类和获得性感染的途径 78

二、生物安全防护 80

三、消毒与灭菌 85

四、废物处理 86

五、应急事故处理 87

第四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设 88

一、国际发展概况 88

二、我国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89

第二篇 临床检验基础 91

第7章 概述&熊立凡 胡晓波 金大鸣 91

第一节 临床检验基础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91

第二节 临床检验基础全程质量保证 92

第三节 临床检验基础复习重点 92

第8章 标本采集与处理 94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刘成玉 金大鸣 94

一、一般要求 94

二、标本类型 95

三、采集方法 95

四、标本抗凝 97

五、质量保证 97

第二节 尿液标本采集&张时民 金大鸣 99

一、一般要求 99

二、采集容器 100

三、采集方法 100

四、质量保证 100

第三节 粪便标本采集&粟军 金大鸣 101

第四节 体液标本采集&粟军 金大鸣 102

第9章 血液一般检验 103

第一节 红细胞检验 103

一、红细胞计数&吴晓蔓 金大鸣 103

二、血红蛋白测定 105

三、血细胞比容测定 106

四、红细胞平均指数&吴晓蔓 金大鸣 107

五、网织红细胞计数&胡晓波 金大鸣 109

六、红细胞形态检查&刘成玉 金大鸣 110

七、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吴晓蔓 金大鸣 113

第二节 白细胞和血小板检验&刘成玉 金大鸣 115

一、白细胞计数 115

二、血涂片制备 116

三、血涂片染色 117

四、白细胞分类计数 118

五、血小板计数 123

六、白细胞形态学检查 125

七、血小板形态检查 127

第三节 输血检验&吴晓蔓 金大鸣 128

一、红细胞血型检查 128

二、白细胞血型检查 132

第10章 血液分析仪检验&熊立凡 胡晓波 金大鸣 134

第一节 检测原理和参数 134

一、基本检测原理 134

二、检测原理组合应用 135

三、检测参数结果显示 136

第二节 质量保证 136

一、检验前质量保证 137

二、检验中质量保证 137

三、检验后质量保证 141

第三节 临床应用与评价 143

一、红细胞系列新参数 143

二、血小板系列新参数 143

三、白细胞系列新参数 143

第11章 尿液一般检验&张时民 金大鸣 144

第一节 尿液理化检查 144

一、理学检查 144

二、比重和尿渗量 146

三、酸碱度 147

四、蛋白质 148

五、葡萄糖 149

六、酮体 150

七、胆红素和尿胆原 151

八、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 152

九、白细胞酯酶 153

十、亚硝酸盐 154

十一、维生素C 154

十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155

十三、本-周蛋白 156

十四、尿微量清蛋白 157

十五、脂肪尿和乳糜尿 158

第二节 尿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158

第12章 尿液分析仪检验&粟军 金大鸣 163

第一节 检测原理和参数 163

一、尿干化学分析仪 163

二、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165

第二节 质量管理 167

一、尿干化学分析仪 167

二、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169

第三节 临床应用 170

一、尿干化学分析仪 170

二、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170

三、联合应用 170

第13章 体液一般检验 171

第一节 粪便一般检查&粟军 金大鸣 171

一、理学检查 171

二、隐血试验 172

三、显微镜检查 173

第二节 脑脊液检查&粟军 金大鸣 174

一、理学检查 175

二、化学检查 176

三、显微镜检查 177

第三节 浆膜腔积液检查&胡晓波 金大鸣 180

一、检测方法和原理 181

二、质量管理 182

三、临床应用 183

第四节 精液和前列腺液检查 184

一、精液检验 184

二、前列腺液检查 186

第五节 阴道分泌物检查&胡晓波 金大鸣 187

第14章 临床寄生虫检验&费阳 陈丽 孙自镛 190

第一节 临床常见寄生虫病 190

一、医学原虫 190

二、医学蠕虫 190

三、医学节 肢动物 191

第二节 临床常见寄生虫病实验室诊断 191

一、标本采集与处理 192

二、病原学检查 192

三、免疫学检查 195

四、分子生物学检查 196

第三篇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198

第15章 概述&王鸿利 198

第一节 血液学检验简史 198

第二节 血液学检验现状 199

第三节 血液学检验展望 200

第四节 血液学检验的应用 201

第五节 血液学检验的评价 203

第六节 学习血液学检验的方法 204

第16章 红细胞系统疾病的实验室诊断&丛玉隆 李绵洋 康慧姣 206

第一节 红细胞生理 206

一、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206

二、血红蛋白的合成及其特性 208

三、红细胞能量代谢与酶 211

四、铁代谢 211

五、叶酸和维生素B12的代谢 213

六、红细胞衰老与血红蛋白降解 215

第二节 贫血实验室诊断概论 216

一、贫血的概念 216

二、贫血的分类 216

三、贫血的病理生理 217

四、贫血的临床表现 218

五、贫血的诊断原则 218

第三节 贫血诊断的一般实验技术 219

一、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系统 219

二、网织红细胞计数及自动化分析技术 226

三、红细胞形态检查 229

四、溶血性贫血的一般检验 233

第四节 贫血的特殊检验与实验室诊断 239

一、缺铁性贫血 239

二、巨幼细胞性贫血 242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245

四、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250

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251

六、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55

七、冷凝集素综合征 258

八、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259

九、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61

十、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262

十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63

十二、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265

十三、珠蛋白合成异常疾病 267

第五节 红细胞增多症 271

第六节 贫血实验室检查的质量管理 273

一、血液分析仪检测全面质量管理 273

二、血液分析仪检测与显微镜细胞形态检查的关系 276

第17章 造血与骨髓增殖性疾病的检验&张利铭 李琳芸 王昌富 冯娟 280

第一节 基本理论 280

一、造血器官 280

二、造血细胞 282

三、细胞增殖动力学 284

四、造血细胞的凋亡 286

第二节 实验诊断 287

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87

二、骨髓纤维化 289

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90

四、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92

第三节 检测技术 293

一、造血细胞培养 293

二、细胞因子检测 296

三、细胞增殖检测 298

四、细胞凋亡检测 300

五、MPN相关基因及检测 303

第18章 白血病与淋巴瘤的检验&唐元艳 邓明凤 黄俊 王昌富 307

第一节 基本理论 307

一、细胞与分子遗传学 307

二、血细胞免疫表型 309

三、血液系统肿瘤的分类 311

第二节 实验诊断 315

一、急性白血病 315

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19

三、淋巴瘤 321

四、浆细胞肿瘤 322

第三节 检测技术 323

一、骨髓细胞和组织的获取方法 324

二、光学显微镜检测 326

三、电子显微镜观察 331

四、细胞化学染色 334

五、免疫化学检测 339

六、细胞遗传学和分子诊断学检测 342

第19章 与机体防御和代谢相关的白细胞疾病的检验&陈永玲 王昌富 347

第一节 基本理论 347

一、白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347

二、成熟白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349

第二节 实验诊断 354

一、类白血病反应 354

二、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356

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57

四、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 358

五、脾功能亢进 360

六、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360

七、类脂质沉积病 362

第三节 检测技术 364

一、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代谢及功能的检测 364

二、淋巴细胞代谢与功能检测 368

第20章 出血病与血栓病的诊断&王学锋 李健 373

第一节 基本理论 373

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373

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374

三、血液凝固机制 376

四、抗血液凝固系统 379

五、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 382

第二节 血栓性疾病与出血性疾病的检测 384

一、血栓性疾病的检测 384

二、出血性疾病的检测 386

三、对出血、血栓性疾病检测的评价 387

第三节 常见的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测 388

一、血友病出血的检测 388

二、血管性血友病出血的检测 389

三、维生素K缺乏引起出血的检测 391

四、肝病出血的检测 392

五、遗传性易栓症的检测 394

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98

第四篇 临床生物化学与分子诊断 403

第21章 概述&尹一兵 403

第一节 研究范畴与发展简史 403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04

一、改进现有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技术 404

二、寻找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诊断标志物 404

三、分子诊断学的崛起 404

四、治疗药物监测 405

五、全程质量管理 405

六、床旁检验 405

七、循证检验医学 405

八、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405

九、个性化诊断和治疗 406

第三节 本篇概要 406

第22章 光谱分析技术&姜旭淦 407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概述 407

一、光的基本性质 407

二、光谱分析技术的分类 407

第二节 吸收光谱分析 408

一、光的选择吸收与物质颜色的关系 408

二、吸收光谱 408

三、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 408

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10

第三节 发射光谱分析 411

一、发射光谱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 411

二、火焰发射光谱法 411

三、荧光分析法 412

四、化学发光分析法 413

第四节 散射光谱分析 414

一、散射比浊法 414

二、透射比浊法 415

三、散射光谱分析的应用 416

第23章 色谱分析技术&邓少丽 417

第一节 色谱法概述 417

一、色谱法分类 417

二、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418

三、色谱法的理论基础 418

四、色谱图 418

第二节 薄层层析法 419

一、薄层色谱法的原理 419

二、固定相和流动相及操作技术 420

三、薄层色谱法的特点及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420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 421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原理 421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422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422

第四节 气相色谱法 422

一、气相色谱法的分类 422

二、气相色谱法的分析流程 422

三、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423

四、气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 423

五、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424

第24章 生物质谱技术&周小棉 李水军 425

第一节 概述 425

第二节 质谱仪器 425

一、质谱仪的组成与分类 425

二、质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426

三、离子源 426

四、质量分析器 428

五、检测器 430

六、真空系统 430

第三节 质谱联用技术 430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430

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431

三、串联质谱法 431

第四节 质谱仪性能指标 432

一、灵敏度 432

二、分辨率 432

三、质量范围 432

四、质量稳定性和质量精度 433

五、选择质谱分析时注意事项 433

第五节 质谱解析基础知识 433

一、分子离子 433

二、碎片离子 433

三、同位素离子 434

四、重排离子 434

五、质谱解释 434

第六节 质谱技术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434

一、蛋白质分析 434

二、核酸研究 435

三、临床检验 435

四、展望 435

第25章 电泳技术&钱士匀 涂建成 周小棉 436

第一节 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436

一、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 436

二、电泳技术的分类 437

第二节 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 437

第三节 常用电泳分析方法 438

一、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438

二、凝胶电泳 438

三、等电聚焦电泳技术 439

四、双向电泳法 439

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439

六、温度梯度凝胶电泳 439

七、脉冲场电泳 440

八、等速电泳 440

九、其他电泳技术 440

第四节 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 442

一、常规电泳的临床应用 442

二、高效毛细管电泳的临床应用 443

三、芯片电泳的临床应用 444

第26章 临床酶学技术&王玉明 446

第一节 酶的概念和分类 446

一、酶是生物催化剂 446

二、酶的重要性 446

三、酶的命名与分类 447

四、酶的分子结构 447

第二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448

一、酶促反应的特点 448

二、酶促反应的机制 448

第三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449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449

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450

三、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450

四、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450

五、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451

六、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451

第四节 酶活性的测定 451

一、酶活性浓度的单位 451

二、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452

第五节 同工酶测定 454

一、电泳测定法 454

二、免疫化学测定法 454

三、层析分离测定法 454

四、动力学分析法 454

第六节 临床医学中的几种重要酶测定 455

一、酶的代谢 455

二、生物学因素和干扰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455

三、血清常用酶的测定 456

第27章 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化分析技术&钱士匀 461

第一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发展概况 461

第二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工作原理 461

一、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类 461

二、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基本结构 463

三、自动生化分析的基本原理 464

四、自动生化分析的基本测定方法 466

第三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性能及评价 469

一、自动生化分析仪性能评价指标 469

二、自动生化分析仪的选择与应用 469

第四节 干化学分析技术 470

一、干化学仪器的类型及特点 470

二、干化学试剂载体的基本结构 470

三、干化学测定的基本原理 472

四、干化学分析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472

第五节 实验室信息系统与全实验室自动化 472

一、实验室信息系统 472

二、全实验室自动化 473

第28章 生物传感器技术&陈鸣 475

第一节 概述 475

第二节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477

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 477

二、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477

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应用 479

第三节 质量敏感型生物传感器 479

一、QCM的检测原理 479

二、SAW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 479

三、质量敏感型生物传感器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应用 479

第四节 光学生物传感器 480

一、SPR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 480

二、SPR生物传感器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应用 480

第五节 热生物传感器 481

一、热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 481

二、热生物传感器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应用 481

第六节 未来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481

一、微型化、集成化 481

二、智能化 482

三、功能多样化 482

四、低成本、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高寿命 482

第29章 糖代谢紊乱的检验技术&陈筱菲 484

第一节 体液葡萄糖的检测 484

一、标本及其稳定性 484

二、葡萄糖测定方法 484

第二节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检验指标的检测 485

一、酮体的检测 485

二、血液乳酸测定 486

三、丙酮酸测定 487

第三节 血液糖化蛋白和尿清蛋白的检测 487

一、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487

二、糖化白蛋白测定 488

三、尿白蛋白测定 488

第四节 血糖调节 激素的检测 488

一、胰岛素测定 488

二、C肽测定 489

三、胰岛素原测定 489

四、胰高血糖素测定 489

五、胰岛组织自身抗体检测 489

第30章 血脂分析技术&朱名安 490

第一节 概述 490

一、血脂的组成 490

二、血浆脂蛋白 490

三、脂蛋白受体 493

四、脂代谢相关的酶与蛋白 493

五、血脂、脂蛋白的检测指标 493

五、标本采集与处理 494

第二节 血清总胆固醇检验 494

一、酶法测定胆固醇 495

二、正己烷抽提L-B反应显色法测定胆固醇 495

第三节 血清三酰甘油检验 495

一、酶法测定三酰甘油 495

二、变色酸显色法测定三酰甘油 496

第四节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查 497

一、磷钨酸——镁沉淀法 497

二、硫酸葡聚糖-Mg沉淀法 497

三、匀相测定法 497

第五节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验 498

一、聚乙烯硫酸沉淀法 498

二、匀相测定法 499

三、Friedewald公式计算法 499

第六节 血清载脂蛋白检验 499

第七节 脂蛋白(a)检验与血清脂蛋白电泳 500

一、脂蛋白(a)[Lp(a)]检验 500

二、脂蛋白电泳 500

第八节 血浆脂代谢相关蛋白与酶的测定 501

一、血清(浆)LPL测定 501

二、血浆LCAT测定 501

三、血浆CETP测定 501

第31章 质量控制与方法学性能评价&王惠民 何於娟 李萍 502

第一节 术语与基本概念 502

一、测量正确度 502

二、测量精密度 502

三、测量准确度 503

四、验证与确认 503

五、参考测量系统 503

六、量值溯源 504

七、测量不确定度 504

第二节 室内质量控制 505

一、室内质量控制的意义 505

二、总误差与允许总误差 505

三、质控物 505

四、质控图 506

五、质控规则 506

六、室内质量控制的应用 508

第三节 室间质量评价 509

一、基本概念 509

二、室间质量评价计划 509

三、我国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方式 509

四、室间质量评价的成绩要求 510

五、正确度验证室间质量评价计划 510

第四节 方法学性能评价 510

一、精密度评价 510

二、正确度评价 512

三、检出限评价 512

四、可报告范围评价 515

五、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15

第32章 DNA重组技术&张莉萍 517

第一节 DNA重组技术中常用的工具酶 517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517

二、DNA连接酶 519

三、DNA聚合酶 519

四、其他常用的工具酶 520

第二节 重组DNA技术常用的载体 521

一、质粒载体 521

二、噬菌体载体 522

三、柯斯质粒 523

四、其他常用载体 523

第三节 DNA重组和鉴定 524

一、目的基因的来源和制备 524

二、载体的选择 525

三、DNA分子的体外连接 525

四、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 527

五、重组子的筛选和鉴定 528

六、外源基因的表达系统 528

第四节 DNA重组技术的应用 529

一、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529

二、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和抗体 529

三、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 529

第33章 分子杂交技术&张莉萍 531

第一节 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 531

一、核酸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531

二、核酸的变性与复性 532

三、分子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 533

第二节 核酸探针的标记和检测 533

一、核酸探针的种类 533

二、核酸探针的标记和纯化 534

三、核酸探针信号的检测 538

第三节 分子杂交技术的分类及应用 539

一、滤膜分子杂交 539

二、原位分子杂交 540

三、液相分子杂交 542

第34章 PCR技术&王小中 543

第一节 DNA聚合酶链反应 543

一、PCR的基本原理和反应动力学 543

二、PCR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 544

三、PCR扩增产物的检测和分析 546

四、PCR技术的扩展 547

第二节 荧光定量PCR 548

一、荧光定量PCR的基本原理 549

二、荧光定量PCR的定量参数和方法 550

三、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的特点 551

第三节 PCR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553

一、PCR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553

二、PCR在遗传性疾病个体化诊疗的应用 553

三、PCR在肿瘤个体化医疗中的应用 553

第35章 DNA测序技术&刘北忠 徐婷 555

第一节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简史与序列分析策略 555

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简史 555

二、DNA序列的分析策略 555

第二节 链末端终止法 556

一、测序原理 556

二、测序体系 556

三、方法特点 558

第三节 化学降解法 558

一、测序原理 558

二、测序体系 559

三、方法特点 559

第四节 自动化测序 559

一、基于单一荧光染料标记的自动化测序系统 560

二、基于多种荧光染料标记的自动化测序系统 560

第五节 其他测序新技术 561

一、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 561

二、杂交测序法 561

三、焦磷酸测序技术 561

四、原子探针显微镜法 562

五、单分子测序技术 562

六、纳米孔DNA测序技术 562

第36章 生物芯片技术&刘松梅 564

第一节 生物芯片的发展 564

一、生物芯片的产生 564

二、生物芯片的特点及一般分析过程 564

三、生物芯片的种类 565

第二节 DNA芯片 565

一、DNA芯片的载体 565

二、DNA芯片的探针设计 566

三、DNA芯片的制备 567

四、靶基因的标记 567

五、杂交反应 567

六、杂交信号的检测与数据处理 568

七、DNA芯片的应用 568

第三节 蛋白质芯片 569

一、蛋白质微阵列的特点及其面临的困难 569

二、蛋白质芯片制备 570

三、样品制备 570

四、杂交与结果分析 570

五、蛋白质芯片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570

第37章 生物信息学&陈鸣 572

第一节 概述 572

一、生物信息学的定义 572

二、生物信息学主要研究内容 572

第二节 生物信息数据库 573

一、国际著名生物信息中心 573

二、数据库检索工具 575

第三节 核酸数据分析 575

一、核酸序列的基础分析 575

二、开放阅读框分析 575

三、序列比对分析和功能预测 575

第四节 蛋白质数据分析 576

一、蛋白质基本性质分析 576

二、蛋白质功能预测 577

三、蛋白质结构预测 578

第五节 非编码RNA的分析 578

一、microRNA分析 578

二、lncRNA分析 579

第六节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趋势 579

第38章 分子诊断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及标准化&王小中 581

第一节 分子诊断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581

一、分析前阶段 582

二、分析阶段 585

三、分析后阶段 588

第二节 分子诊断的标准化 589

一、临床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的标准化 589

二、临床标本制备处理和核酸提取方法的标准化 589

三、检测试剂和方法的标准化 589

四、检测结果分析的标准化 590

五、标准品和质控品的应用 590

六、标准化的组织实施机构 590

第39章 糖代谢紊乱的实验室诊断&陈筱菲 592

第一节 血糖及血糖浓度的调节 592

一、血糖的来源及去路 592

二、血糖浓度的调节 592

第二节 各型糖尿病及其发病机制 594

一、糖尿病的定义和分型 594

二、不同类型DM的特点和发病机制 595

第三节 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的代谢紊乱 597

一、代谢综合征的确定标准及其发生机制 597

二、糖尿病的代谢紊乱 598

第四节 糖尿病的诊断和检验指标 600

一、糖尿病诊断标准 600

二、血糖 600

三、尿糖 601

四、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检验指标 601

五、糖化蛋白 602

六、尿清蛋白排泄率 602

七、血糖调节激素 602

八、胰岛组织自身抗体 603

九、糖尿病检验指标的应用 604

第五节 低血糖症 604

一、新生儿及婴儿低血糖症 605

二、成年人空腹低血糖症 605

三、餐后低血糖症 605

第40章 脂代谢疾病与血脂改变&朱名安 607

第一节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607

一、高脂血症概念 607

二、高脂血症的分型 607

三、高脂血症的分类 608

四、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608

第二节 高脂血症与冠心病 610

一、三酰甘油血症与冠心病 610

二、餐后高脂血症与冠心病 610

三、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 611

四、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 611

第三节 脂代谢异常与代谢综合征 611

第四节 糖尿病的脂代谢异常 611

一、1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特征 611

二、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特征 612

第五节 血脂异常与肾病综合征 612

一、肾病综合征患者血脂变化 612

二、实验室检查 612

第六节 高脂血症与血栓形成 613

一、血脂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613

二、动脉硬化与血栓形成 613

第七节 阿尔茨海默病与ApoE基因的多态性 613

一、AD的病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613

二、AD可能是遗传学上异源性疾病 614

第41章 蛋白质与核酸代谢相关检验&秦雪 615

第一节 血浆蛋白质及其代谢 615

一、血浆蛋白质种类和功能 615

二、主要血浆蛋白质及病理变化 617

三、血清蛋白质的电泳分析 621

第二节 体液蛋白质的检测 621

一、血浆总蛋白的检测 621

二、血浆清蛋白的检测 622

三、血浆特种蛋白质的检测 622

四、蛋白质电泳检测技术 622

第三节 氨基酸代谢及其紊乱 623

一、苯丙氨酸代谢 623

二、酪氨酸代谢 625

三、含硫氨基酸代谢 625

四、继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 626

五、氨基酸的生物化学检验 627

第四节 核酸代谢及其紊乱 627

一、嘌呤核苷酸的代谢 627

二、嘧啶核苷酸的代谢 629

第42章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检验&李园园 630

第一节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630

一、水平衡及其紊乱 630

二、电解质平衡紊乱 631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 632

一、血液中的气体及运输 632

二、血气分析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632

三、酸碱平衡及其紊乱 636

四、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和病例分析 639

第三节 钾、钠、氯检测技术 641

一、常用电解质检测技术原理 641

二、渗透压检测技术及原理 642

三、电解质和渗透压检测的质量控制 643

第四节 血气酸碱分析技术 643

一、血气分析仪的基本结构 643

二、血气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644

三、血气酸碱分析的影响因素 644

第43章 矿物质及骨代谢紊乱检验&彭志英 646

第一节 钙、磷、镁的代谢及调节 646

一、钙、磷、镁的代谢 646

二、钙、磷、镁的生理功能 647

三、钙、磷、镁的激素调节 648

第二节 钙、磷、镁的代谢紊乱 650

一、钙代谢紊乱 650

二、磷代谢紊乱 650

三、镁代谢紊乱 651

第三节 骨代谢异常的临床生物化学 651

一、骨的组成、代谢与调节 651

二、骨代谢标志物 652

三、代谢性骨病 654

第四节 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实验室检测 655

一、钙、磷和镁的检测 655

二、骨代谢调节激素的检测 656

三、骨代谢标志物的检测 657

第44章 肝胆疾病检验&王念跃 658

第一节 肝的结构及功能概述 658

一、肝的结构特点 658

二、肝的主要功能 658

第二节 慢性肝炎 660

一、慢性病毒性肝炎 660

二、自身免疫性肝炎 661

第三节 肝纤维化与肝硬化 662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662

二、临床表现 662

三、实验室检查 663

第四节 酒精性肝病 66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663

二、临床表现 664

三、实验室检查 664

第五节 原发性肝癌 665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665

二、临床表现 665

三、实验室检查 665

四、诊断标准 666

第六节 肝性脑病 66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667

二、实验室检查 667

第七节 高胆红素血症 667

一、黄疸的概念 667

二、黄疸的成因与发生机制 667

三、黄疸的实验室检查 668

第八节 胆汁酸代谢紊乱性疾病 669

一、胆汁酸代谢紊乱 669

二、胆汁酸的实验室检测 670

第九节 肝胆疾病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及评价 670

一、肝功能实验室检查的目的 671

二、肝胆疾病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 671

第45章 胃、肠、胰疾病检验&鞠少卿 672

第一节 胃、肠、胰结构与功能概述 672

一、胃的结构与功能 672

二、肠的结构与功能 672

三、胰腺的结构与功能 673

四、胃肠激素 674

第二节 胃、肠、胰疾病的相关实验室检验 675

一、胃疾病常用的生物化学检验 675

二、胰腺疾病常用的生物化学检验 676

第三节 常见胃、肠、胰疾病的实验室检验 677

一、胃炎 677

二、消化性溃疡 678

三、胰腺炎 679

四、胰腺癌 681

第46章 肾疾病检验&王惠民 683

第一节 概述 683

一、肾的基本结构 683

二、肾的生理功能 683

第二节 肾功能的生化检验 684

一、血清肌酐及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684

二、血清尿素测定 685

三、血清胱抑素C测定 686

四、血清尿酸测定 686

五、尿蛋白选择性指数测定 686

六、尿渗量及自由水清除率测定 687

第三节 肾小球肾炎 687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687

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688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 688

四、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 688

第四节 肾病综合征 68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689

二、实验室检查 689

第五节 肾小管性酸中毒 690

一、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RTA(Ⅰ型) 690

二、近端肾小管RTA(Ⅱ型) 690

三、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RTA(Ⅳ型) 690

第六节 急性肾损伤 691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691

二、实验室检查 691

第七节 慢性肾病 691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691

二、实验室检查 692

第八节 尿路感染 69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692

二、实验室检查 692

第47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检验&张葵 693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693

一、动脉粥样硬化 693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696

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及原则 699

第二节 高血压 69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699

二、临床表现与分类 700

三、实验室检查 700

第三节 心力衰竭 700

一、病因 701

二、临床表现 701

三、实验室检查 701

第48章 内分泌疾病检验&耿娟 703

第一节 概述 703

一、内分泌及其调控 703

二、内分泌疾病的常用生物化学检验 704

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704

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 704

二、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705

第三节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706

一、甲状腺激素及分泌调节 706

二、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707

第四节 肾上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708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生化及分泌调节 708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生化及分泌调节 709

三、肾上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709

第五节 性激素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712

一、性激素的生理、生化及分泌调节 712

二、性激素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713

第49章 治疗药物监测&李贵星 715

第一节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715

一、药物吸收 715

二、药物分布 715

三、药物代谢 716

四、药物排泄 716

第二节 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 716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717

一、药动学模型 717

二、单室模型一级消除动力学 717

三、多剂重复用药的消除动力学 719

四、非线性动力学消除 719

第四节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与临床应用 720

一、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依据 720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 721

三、个体化给药方案的调整 721

第五节 治疗药物监测标本及预处理 721

一、常用标本 721

二、取样时间 721

三、样品预处理 722

第六节 需要浓度监测的主要药物 722

一、地高辛 722

二、抗癫痫药 723

三、免疫抑制药 724

四、茶碱 724

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725

第50章 妊娠与营养状况检验&张璘 726

第一节 妊娠的生物化学检验 726

一、妊娠及生物化学特征 726

二、正常及异常妊娠的生物化学检验 729

第二节 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和营养状况评价 730

一、妊娠期的母体疾病 730

二、妊娠中的胎儿疾病 732

三、胎儿肺成熟度评价试验 732

四、胎儿的先天性缺陷 733

五、胎儿脏器功能的评价 734

第三节 妊娠相关检验 735

一、新生儿代谢特点 735

二、新生儿疾病筛查 736

第51章 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黄彬 738

第一节 概述 738

第二节 病毒的基因检测 739

一、乙型肝炎病毒 739

二、丙型肝炎病毒 741

三、人乳头瘤病毒 743

四、巨细胞病毒 744

第三节 细菌的基因检测 745

一、结核分枝杆菌 745

二、淋病奈瑟菌 746

第四节 真菌的基因检测 747

一、真菌的基因组结构 747

二、常用的分子诊断方法 748

三、临床意义 748

第五节 其他常见病原体的基因检测 749

一、沙眼衣原体 749

二、解脲脲原体 750

第52章 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诊断&郑芳 752

第一节 单基因遗传病的分子诊断 752

一、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752

二、遗传标记的概念及其分类 756

三、单核苷酸多态性 758

四、单基因遗传病的分子诊断策略 760

第二节 染色体病的分子诊断 763

一、常见的染色体病 763

二、常见染色体病的无创产前筛查 763

三、NIPT技术的临床应用 764

第53章 复杂性疾病的分子诊断&潘世扬 765

第一节 复杂性疾病的分子诊断策略 765

一、复杂性疾病分子诊断 765

二、复杂性疾病分子诊断常用的检测标本 765

三、分子诊断的常用方法与思路 766

第二节 肿瘤的分子诊断 766

一、肿瘤的发病机制 766

二、早期分子诊断及预后 767

三、分子检测在肿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768

四、分子检测在肿瘤筛查中的应用 768

五、肿瘤微小残留病的分子检测 769

第三节 原发性高血压 769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分子遗传 769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分子诊断 770

第四节 糖尿病 770

一、1型糖尿病 770

二、2型糖尿病 771

第54章 分子诊断的其他应用&黄彬 772

第一节 分子诊断在移植配型中的应用 772

一、HLA与器官移植 772

二、组织配型中的DNA分型技术 773

三、组织配型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775

第二节 分子诊断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 775

一、亲子鉴定 775

二、个人识别 777

三、性别鉴定与Y基因检测 778

四、线粒体DNA分析 778

第三节 分子诊断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779

第五篇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782

第55章 概论&孔海深 陈瑜 782

第一节 临床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和重要任务 782

一、微生物、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 782

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主要任务 783

三、临床微生物学关注的热点 783

第二节 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进展 785

一、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及微生物学对医学的贡献 785

二、微生物学检验的发展 786

第56章 临床微生物学及其检验的基本技术 788

第一节 细菌感染及其检验技术&李智山 孙自镛 788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征 788

二、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790

三、细菌的基本检验技术 790

第二节 真菌感染及其检验技术&简翠 孙自镛 793

一、真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征 793

二、真菌的感染与免疫 794

三、真菌的基本检验技术 795

第三节 病毒感染及其检验技术&甄燕 孙自镛 798

一、病毒的结构与增殖 798

二、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799

三、病毒的基本检测技术 801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甄燕 孙自镛 805

一、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805

二、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质量保证 806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反质谱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 808

第五节 细菌的自动化检验技术&李智山 孙自镛 809

一、自动化血培养系统 809

二、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 810

三、自动化药敏试验系统 812

第六节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监测 814

一、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 814

二、临床重要的耐药菌及其检测 820

第七节 医院感染控制及其检测技术&孙自镛 825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 825

二、医院感染诊断方法和检测 827

三、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830

第57章 临床细菌学检验 832

第一节 革兰阳性球菌&马筱玲 832

一、葡萄球菌属 832

二、链球菌属 835

三、肠球菌属 838

第二节 革兰阴性球菌&马筱玲 839

奈瑟菌属 839

第三节 肠杆菌科细菌&马筱玲 841

一、概述 841

二、埃希菌属 843

三、志贺菌属 845

四、沙门菌属 846

五、耶尔森菌属 848

六、枸橼酸杆菌属 849

七、克雷伯菌属和柔特勒菌属 849

八、肠杆菌属 850

九、沙雷菌属 850

十、变形杆菌属 851

十一、普罗威登斯菌属和摩根菌属 851

十二、邻单胞菌属 851

第四节 不发酵糖的革兰阴性杆菌&马筱玲 852

一、概述 852

二、假单胞菌属 853

三、不动杆菌属 855

四、产碱杆菌属和无色杆菌属 855

五、金黄杆菌属 856

六、窄食单胞菌属 856

七、伯克霍尔德菌属 857

八、莫拉菌属 858

九、军团菌属 858

第58章 临床病毒学检验 860

第一节 肠道感染病毒检验&崔大伟 陈瑜 860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861

二、柯萨奇病毒和艾柯病毒 862

三、手足口疫病毒 862

第二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检验&李雪芬 陈瑜 866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866

二、禽流感病毒 868

三、SARS冠状病毒 869

四、副黏病毒 871

五、其他呼吸道病毒 873

第三节 肝炎病毒检验&李雪芬 陈瑜 875

一、甲型肝炎病毒 875

二、乙型肝炎病毒 876

三、丙型肝炎病毒 879

四、丁型肝炎病毒 880

五、戊型肝炎病毒 882

第四节 疱疹病毒检验&毛卫林 陈瑜 883

一、巨细胞病毒 883

二、单纯疱疹病毒 885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885

四、EB病毒 886

第五节 HIV病毒检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叶波 陈瑜 887

一、概况 887

二、病毒特性 887

三、致病机制 889

四、临床意义 890

五、实验室检查 890

六、防治和治疗 891

第六节 人乳头瘤病毒检验——人乳头状病毒&楼滨 陈保德 陈瑜 892

第59章 临床真菌学检验&杨青 陈瑜 895

第一节 酵母样真菌检验 895

一、念珠菌属 895

二、隐球菌属 897

三、毛孢子菌属 900

第二节 丝状真菌 901

一、曲霉菌属 901

二、青霉菌属 903

三、镰刀菌属 904

四、赛多孢菌属 905

五、接合菌 906

第三节 卡氏肺孢子虫 907

第60章 临床微生物不同类型感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褚云卓 909

第一节 血液 909

一、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909

二、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910

三、标本的接种和培养 911

四、细菌学检验和报告 912

第二节 脑脊液 913

一、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913

二、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913

三、标本的接种和培养 914

四、细菌学检验和报告 914

第三节 尿液 915

一、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915

二、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915

三、标本的接种和培养 915

四、细菌学检验和报告 916

第四节 痰液 917

一、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917

二、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918

三、标本的接种和培养 918

四、细菌学检验和报告 919

第五节 脓液、穿刺液和引流液 921

一、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921

二、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922

三、标本的接种和培养 922

四、细菌学检验和报告 922

第六节 粪便 924

一、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924

二、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924

三、标本的接种和培养 924

四、细菌学检验和报告 925

第七节 生殖道标本 928

一、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928

二、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928

三、标本的接种和培养 928

四、细菌学检验和报告 928

第61章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生物安全及质量保证&孔海深 陈瑜 930

第一节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 930

一、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管理要求 930

二、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设施设备要求 930

三、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931

四、微生物检验的质量管理和措施 931

五、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932

六、微生物实验室信息管理 932

第二节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933

一、生物安全水平和要求 933

二、生物安全保障 935

三、生物安全技术 936

第三节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937

一、分析前质量保证 937

二、分析中质量保证 937

三、分析后质量保证 942

第六篇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943

第62章 概论&杨再兴 仲人前 943

第一节 免疫学基本理论和重要概念 943

一、免疫器官 943

二、免疫细胞 944

三、免疫分子 946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和特点 948

一、抗原抗体反应基本原理 948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949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949

第三节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 949

一、分析前质量保证 949

二、分析中质量保证 950

三、分析后质量保证 950

第63章 免疫分析技术及应用&蔡蓓 王兰兰 952

第一节 酶免疫技术及应用 952

一、酶免疫技术的基本原理 953

二、酶免疫技术分类 954

三、酶免疫测定方法的评价 955

第二节 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技术及应用 956

一、生物素-亲和素免疫放大技术的基本原理 956

二、生物素-亲和素标记的基本类型及技术特点 956

三、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技术的应用评价 957

第三节 放射免疫技术及应用 958

一、放射免疫技术概述 958

二、放射免疫分析 958

三、免疫放射分析 958

四、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的质量控制 958

五、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 959

第四节 荧光免疫技术及应用 959

一、荧光免疫技术基本原理 959

二、技术要点 959

三、方法学评价 960

四、荧光免疫技术质量保证 960

五、荧光免疫技术的临床应用 960

第五节 金标记免疫技术及应用 960

一、免疫胶体金标记的原理 961

二、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特点 961

三、金标记免疫技术的应用 961

第六节 自动化免疫分析技术 962

一、自动化免疫比浊分析技术 962

二、化学发光自动免疫分析 964

三、荧光免疫自动化分析 967

四、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质量保证 968

第七节 流式细胞分析术原理及应用 969

一、流式细胞仪的分析和分选原理 969

二、流式细胞术的技术参数 971

三、流式细胞仪分析的技术要求 972

四、流式细胞术的应用评价 976

五、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 976

第八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979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 979

二、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980

三、亲和组织化学染色 981

四、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981

五、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 982

六、免疫标记电镜技术 982

七、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982

八、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 983

第64章 体液免疫检验&耿红莲 仲人前 985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检测 985

一、IgG、IgA、IgM测定 985

二、血清IgD测定 987

三、血清IgE测定 988

四、轻链测定 988

五、M蛋白的检测与鉴定 988

第二节 补体检测 990

一、总补体溶血活性测定 990

二、旁路途径的溶血活性测定(AP-CH50) 991

三、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 991

第三节 特定蛋白检测 993

一、C反应蛋白 993

二、铜蓝蛋白 993

三、α1酸性糖蛋白 994

四、抗链球菌溶血素“O” 994

五、类风湿因子 994

六、转铁蛋白 995

七、触珠蛋白 995

八、α2-巨球蛋白 996

九、α1-抗胰蛋白酶 996

十、尿微量清蛋白 997

十一、α1-微球蛋白 997

十二、β2-微球蛋白 998

第65章 细胞免疫检验及应用 999

第一节 免疫细胞表面标志检测及应用&袁向亮 沈立松 999

一、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 1000

二、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 1001

三、自然杀伤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 1003

第二节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及应用&王剑 沈立松 1004

一、淋巴细胞功能的检测 1004

二、免疫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1007

第三节 细胞因子与细胞黏附分子检测及应用&李美星 沈立松 1008

一、细胞因子 1008

二、细胞黏附分子 1013

第66章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陈保德 胡志东 1018

第一节 肝炎病毒的免疫学检验 1018

一、甲型肝炎病毒 1018

二、乙型肝炎病毒 1019

三、丙型肝炎病毒 1022

四、丁型肝炎病毒 1024

五、戊型肝炎病毒 1025

六、庚型肝炎病毒 1025

七、输血传播病毒 1025

第二节 HIV免疫学检测 1026

一、HIV感染导致的人体变化 1026

二、HIV感染的三种临床结局 1027

三、HIV血清学检测 1027

第三节 TORCH的免疫学检验 1030

一、弓形虫感染 1030

二、风疹病毒感染 1031

三、巨细胞病毒感染 1032

四、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1034

第四节 其他病原体的免疫学检验 1034

一、沙眼衣原体感染 1034

二、轮状病毒感染 1036

三、腺病毒感染 1036

四、肺炎衣原体感染 1036

五、肺炎支原体感染 1037

六、梅毒螺旋体感染 1037

第67章 变态反应的免疫学检验&李会强 1040

第一节 变态反应的基础 1040

一、Ⅰ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1040

二、Ⅱ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1041

三、Ⅲ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1041

四、Ⅳ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1041

第二节 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其相关检验 1042

一、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1042

二、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相关检验 1042

第三节 Ⅱ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其相关检验 1046

一、Ⅱ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1046

二、Ⅱ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相关检验 1047

第四节 Ⅲ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其相关检验 1049

一、Ⅲ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1049

二、Ⅲ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相关检验 1049

第五节 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其相关检验 1051

一、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1051

二、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相关检验 1051

第68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 1053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梁艳 仲人前 1053

一、发病机制 1053

二、分类 1054

三、检测方法与项目 1054

第二节 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梁艳 仲人前 1055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1055

二、干燥综合征 1056

三、类风湿关节 炎 1056

四、系统性血管炎 1057

五、抗磷脂综合征 1059

六、系统性硬化 1059

七、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1060

八、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1061

第三节 消化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梁艳 仲人前 1061

一、自身免疫性胃炎 1061

二、自身免疫性肝炎 1062

三、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1063

四、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1064

五、炎性肠病 1064

第四节 血液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邓琳 沈立松 1066

一、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1066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068

三、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1069

四、恶性贫血 1070

第五节 心血管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邓琳 沈立松 1071

一、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1071

二、扩张型心肌病 1072

第六节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周韵斓 沈立松 1073

一、重症肌无力 1073

二、多发性硬化 1073

三、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1074

四、副肿瘤综合征 1074

第七节 内分泌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周韵斓 沈立松 1075

一、Graves病 1075

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1077

三、1型糖尿病 1078

四、Addison病 1079

五、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综合征 1079

第八节 生殖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潘秀军 沈立松 1080

一、免疫性不育 1080

二、免疫性流产 1081

第九节 皮肤自身免疫性疾病&潘秀军 沈立松 1081

一、天疱疮 1081

二、类天疱疮 1082

第69章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唐中 1085

第一节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概述 1085

一、免疫增殖病的发病机制 1085

二、免疫增殖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1085

三、免疫增殖病的分类 1086

四、免疫增殖病的检测方法与项目 1086

第二节 多发性骨髓瘤 1090

一、疾病概况 1090

二、发病机制 1090

三、临床特征 1090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 1090

第三节 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1097

一、疾病概况 1097

二、发病机制 1097

三、临床特征 1097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 1097

第四节 巨球蛋白血症 1098

一、疾病概况 1098

二、发病机制 1098

三、临床特征 1098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 1098

第五节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1099

一、疾病概况 1099

二、发病机制 1100

三、临床特征 1100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 1100

第六节 霍奇金病 1101

一、疾病概况 1101

二、发病机制 1101

三、临床特征 1101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 1101

第七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 1102

一、疾病概况 1102

二、发病机制 1102

三、临床特征 1102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 1103

第70章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测&唐中 1105

第一节 免疫缺陷性疾病概述 1105

一、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分类 1105

二、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共同临床特征 1105

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检验 1106

第二节 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1106

一、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1106

二、选择性IgA缺陷 1106

三、X性连锁高IgM综合征 1106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 1107

第三节 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 1108

一、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1108

二、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病 1108

三、T细胞活化和功能缺陷 1108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 1108

第四节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 1109

一、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1109

二、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综合征 1110

三、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 1110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 1110

第五节 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病 1110

一、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1110

二、白细胞黏附缺陷 1110

三、慢性肉芽肿病 1111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 1111

第六节 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病 1111

一、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