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多元理论视野下的朱光潜美学
多元理论视野下的朱光潜美学

多元理论视野下的朱光潜美学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曹谦著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309133905
  • 页数:4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在朱光潜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朱光潜美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美学的关系、朱光潜美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系这三大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在细读朱光潜原著的基础上做系统、详细的实证研究,较清晰展现了朱光潜美学的“多元理论有机融合”的基本特征。而对朱光潜美学的这种“多元理论有机融合”特征追根溯源,又可以概括出:朱光潜美学有“三大思想来源”,即中国古典文化,西方近现代哲学及美学,马克思主义及其美学。朱光潜美学的这种理论来源及其建构特点,对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走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上一篇:生命文化教程下一篇:易经生生篇
《多元理论视野下的朱光潜美学》目录

第一章 朱光潜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1

第一节 朱光潜美学中的儒道关系新论 1

一、“人生艺术化”的理想 1

二、朱光潜的儒家精神 6

三、被儒家化的陶渊明 12

四、短暂的道家回归与更强烈的忧患意识 15

五、朱光潜的“儒道互补”与“外道内儒” 20

结论 24

第二节 朱光潜的京派文艺观与晚明文学趣味 24

一、趣味文学观与“人生艺术化” 25

二、京派文学趣味在理论上的集大成者 39

三、京派的文学趣味与晚明“性灵”文学的互文性 63

四、京派与晚明公安竟陵派联系与区别的发生学探究 75

附录:冲淡平和的静穆之美 92

第三节 朱光潜美学的王国维身影 100

一、朱光潜对王国维美学历史地位的评价 100

二、青年朱光潜走上美学之路与王国维美学之关系 101

三、朱光潜《诗论》对王国维美学的批判性接受 109

四、朱光潜在文艺批评、创作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多方面受到王国维的启发 124

余论 129

第二章 朱光潜美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及美学 131

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美学与朱光潜前期美学体系之创构 131

一、朱光潜美学属于审美心理学 132

二、“悲哀的秀美” 133

三、“崇高”的“命运感” 137

四、“美感心理生成链条” 142

五、“心理距离” 145

六、“直觉说” 149

第二节 康德对朱光潜前期美学的基础性影响 155

一、朱光潜早期美学的西方理论根基是康德美学的非功利学说 156

二、朱光潜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来自康德美学思想 166

三、朱光潜对康德非功利——形式主义美学的质疑 172

四、朱光潜对康德美学的误读 176

第三节 朱光潜美学的“存在”意味 179

一、朱光潜早期美学发生之动因探析 180

二、从海德格尔存在论看朱光潜早期美学之发生 186

三、殊途同归:朱光潜后期美学的“实践”观点与海德格尔存在论之比较 197

余论 210

第三章 朱光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219

第一节 朱光潜后期美学体系诞生在“美学大讨论”中 219

一、美的本质争论与朱光潜新美学体系形成 219

二、朱光潜新美学体系的两大理论支柱 232

第二节 对朱光潜新美学体系之评价 258

一、朱光潜新美学属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 258

二、朱光潜新美学与前期美学的内在联系 262

三、朱光潜新美学提出一系列符合艺术规律的重要命题 269

四、朱光潜新美学的内在矛盾 274

五、朱光潜与其他派别观点之美学价值评估 281

附录:美学大讨论“异数”现象探因 286

一、美学大讨论与“双百”方针 288

二、美学大讨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290

三、党中央对美学大讨论进程干预较少 292

四、朱光潜在美学大论中的独特作用 294

五、美学大讨论中的人事问题 296

第三节 朱光潜晚年美学的思想史价值 299

一、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为立论基础 299

二、高扬“人”的主体性,确立人道主义的美学内核 303

三、在新语境下回归审美心理学 313

四、“从现实生活出发”:提倡经验主义的美学研究 319

结论 326

第四节 朱光潜与“形象思维” 326

一、朱光潜的形象思维论 326

二、“形象思维”终成一个过渡型概念 344

三、“形象思维”再考察 355

四、“形象思维”走向终结的历史原因 367

第四章 结语:朱光潜美学基本形态及其三大思想来源 372

第一节 朱光潜美学发生之中国古典文化根基 372

第二节 朱光潜前期美学体系之西学面貌 383

第三节 朱光潜后期美学之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398

余论 朱光潜美学的多元融合之路及其对当代中国美学方向的启示 407

参考文献 422

后记 4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