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及当代发展研究  以汉水上游汉中、安康为例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及当代发展研究  以汉水上游汉中、安康为例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及当代发展研究 以汉水上游汉中、安康为例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闫杰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30560308
  • 页数:218 页
图书介绍:书稿主要以秦巴山地乡土建筑为对象。建立了文化圈、聚落、乡土建筑三个层级,在关联土地资源、环境气候以及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从文化圈的形成、聚落的演变、聚落空间形态、营造技术、文化表达和当代乡土聚落营建策略和适宜路径等六个方面对秦巴山地乡土建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本书特点是以文化圈为视角系统的总结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形成的历史、地理、社会和人文特征和揭示了乡土聚落建构的背景动因。突破了单一学科的局限性,将乡土建筑融入到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中,从建筑本体出发融合历史、地理、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等各个视角对乡土建筑做了系统解析。同时结合区域内乡土建筑发展的现实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在移民安置的背景下综合提出了具有针对性、适宜的乡土建筑营建发展的策略和模式。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及当代发展研究 以汉水上游汉中、安康为例》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1.1秦巴山地——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1

1.1.2乡土建筑应该去向哪里 2

1.1.3研究课题的提出 3

1.2研究范围与对象 3

1.2.1研究范围 3

1.2.2研究对象 3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4

1.3.1研究目的 4

1.3.2研究意义 4

1.4研究综述 5

1.4.1乡土建筑研究综述 5

1.4.2秦巴山地区域相关研究综述 8

1.4.3本研究综述 9

1.5基本概念释义 12

1.5.1秦巴山地 12

1.5.2秦巴山地乡土建筑文化圈 12

1.5.3乡土建筑 13

1.5.4聚落 14

第2章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文化圈的形成 17

2.1秦巴山地政区演进特点 17

2.2秦巴山地区位特征 17

2.2.1秦巴山地区域的封闭与开放 18

2.2.2秦巴山地区域交流与联系的趋向与分异 19

2.2.3交通联系的格局 20

2.3历史时期秦巴山地的移民和社会形态 21

2.3.1明清以前秦巴山地的移民 21

2.3.2明清以来秦巴山地的移民 22

2.3.3历史时期秦巴山地的社会形态特征 27

2.4秦巴山地乡土建筑文化圈的地域特征 29

2.4.1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构建了多元的文化环境 29

2.4.2移民与开发强化了地域开放与包容的姿态 30

2.4.3地域经济的不平衡是文化分异形成的动因 30

2.4.4资源的承载力有限决定了聚落的存在状态 30

第3章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历史演变与分类解析 32

3.1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起源 33

3.2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分化演变 36

3.2.1基于防御为目的的“城”的出现和建设 37

3.2.2“市”的发展和商业城镇的兴起 40

3.3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分布演变 42

3.3.1明清以来秦巴山地的人口变化和土地开发历程 43

3.3.2明清以来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演变 45

3.4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分类解析 48

3.4.1自然地理环境的异化与聚落类型 49

3.4.2经济社会的影响与聚落类型 50

3.4.3宗族观念的传承与聚落类型 51

第4章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53

4.1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空间形态的外部形态特征 53

4.1.1团块状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55

4.1.2带状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57

4.1.3阶梯状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58

4.1.4散居型的空间形态特征 59

4.2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空间形态的内部结构特征 60

4.2.1耕地与居住用地 60

4.2.2街巷道路 61

4.2.3住宅与院落 62

4.2.4公共空间与中心 63

4.3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的实例分析 64

4.3.1秦巴山地东部沿江乡土聚落实例——蜀河集镇 67

4.3.2秦巴山地中部汉中盆地乡土聚落实例——原公集镇 72

4.3.3秦巴山地西部山区乡土聚落实例——青木川集镇 79

4.4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空间形态建构的关联性研究 86

4.4.1土地与聚落空间形态 86

4.4.2水资源与聚落空间形态 88

4.4.3社会关系与聚落空间形态 91

4.4.4传统营造理念与聚落空间形态 92

第5章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的营造技术研究 94

5.1秦巴山地气候特征与乡土建筑 94

5.1.1秦巴山地的气候特征 94

5.1.2气候与乡土建筑的关联 97

5.2气候适应性与秦巴山地乡土建筑营造技术特征 98

5.2.1纳凉与遮阳 98

5.2.2保温与隔热 101

5.2.3防雨与防潮 105

5.3秦巴山地材料资源格局与乡土建筑结构体系特征 108

5.3.1秦巴山地材料资源格局 108

5.3.2乡土聚落结构体系特征 109

5.4材料的多元化与乡土建筑的营造技术特征 110

5.4.1生土与乡土建筑的营造技术特征 110

5.4.2石材与乡土建筑的营造技术特征 115

5.4.3青砖与乡土建筑营造技术特征 118

第6章 地域文化视野下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研究 121

6.1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的文化基因 121

6.1.1南北转换和交融的文化区位 121

6.1.2地缘文化的分异与共存 122

6.1.3礼教文化的广泛性与价值取向的现实性 124

6.2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和形态特征 125

6.2.1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 125

6.2.2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空间组织的形态特征 126

6.3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艺术表达 136

6.3.1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的风格特征 136

6.3.2秦巴山地乡土建筑风格建构的特征元素和装饰艺术 137

第7章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发展的驱动机制和当代问题解析 144

7.1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发展的驱动机制 144

7.1.1乡土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 144

7.1.2乡土聚落发展的驱动因子 146

7.1.3乡土聚落发展的驱动机制 147

7.2驱动机制下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营建特征 148

7.2.1传统模式下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营建特征 148

7.2.2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营建特征 149

7.3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发展的现实困境和机遇 152

7.3.1灾害和贫困 152

7.3.2移民搬迁 153

7.4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发展的问题解析 155

7.4.1聚落布点的集约化程度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有待提高 155

7.4.2单一和粗放的建造技术 157

7.4.3建筑形态的同质化和时空错位 158

7.4.4脱离了产业发展以及居民生产和生活特征的建设规划 159

7.4.5乡土聚落规划建设思想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161

第8章 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营建策略研究 163

8.1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营建的总体原则 163

8.1.1传承与融合——乡土聚落营建发展的必由之路 163

8.1.2统筹兼顾——乡土聚落营建发展的适宜路径 164

8.2传承与融合机制下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营建观 164

8.2.1借鉴传统的自然生态理念确立正确的环境生态伦理观 165

8.2.2以经济发展为契机追求综合效益平衡和聚落的整体发展 166

8.2.3因地制宜地建立多层次适宜性的技术 167

8.2.4在开放的文化系统中延续和建构当代社会人文观 168

8.3移民背景下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营建模式 169

8.3.1适宜区规划建设模式 170

8.3.2适度区规划建设模式 171

8.3.3不宜区规划建设模式 172

8.4生态背景下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营建与产业布局的模式 173

8.4.1乡土聚落规划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适宜模式 173

8.4.2案例分析——产业发展与规划建设的融合模式 174

8.5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居住环境的优化对策 182

8.5.1居住模式的选择与产业功能定位 182

8.5.2居住空间形态与环境的结合 183

8.5.3居住环境中公共空间的重塑和公共设施建设 184

8.6当代秦巴山地民居设计及技术建构的对策和适宜模式 187

8.6.1前期调研主要内容和途径 187

8.6.2民居设计和技术建构的适宜性原则 191

8.6.3案例分析——民居设计和技术建构的模式 194

第9章 结论 205

9.1研究结论 205

9.2研究工作展望 208

9.2.1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有待拓展 208

9.2.2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和实践调研仍显不足 208

参考文献 209

图表来源索引 212

后记 2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