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当代管理学基础
当代管理学基础

当代管理学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松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61720742
  • 页数:379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职场新物种下一篇:五十年文萃 3
《当代管理学基础》目录

绪论 1

一、管理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2

二、管理与管理学 5

三、市场经济与科学管理 13

四、管理艺术与理论指导 18

第一编 管理思想 23

第一章 科学管理运动和科学管理思想 23

第一节 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科学管理产生 23

一、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决定因素 24

二、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具体环境 25

三、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 27

第二节 泰罗管理思想的主要原则 28

一、泰罗管理思想中的四项原则 28

二、泰罗的主要著作和贡献 30

第三节 法约尔和韦伯对科学管理的贡献 31

一、法约尔的主要贡献 32

二、M·韦伯的贡献 35

第四节 其他人的贡献和科学管理理论的系统化 36

一、其他人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 36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系统化 38

第二章 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思想 39

第一节 人际关系理论的诞生和主要内容 40

一、霍桑试验的基本方法及其发现 40

二、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41

第二节 关于人的特性的理论 42

一、麦格雷戈的x-y理论 42

二、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43

三、沙因的复杂人理论 44

四、超y理论 45

第三节 关于激励的理论 46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46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47

三、强化理论 49

四、期望理论 50

五、波特—劳勒激励模式 50

第四节 关于领导行为的理论 52

一、有关领导者素质的理论 52

二、有关领导模式的理论 53

第三章 当代西方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57

第一节 决策学派对管理理论的发展 58

一、管理就是决策 58

二、决策的准则 59

三、决策的过程 60

四、决策的分类和技术 60

五、决策的组织 62

第二节 系统学派对管理理论的发展 63

一、系统思想中一些重要理论的引入 63

二、对组织的系统分析 64

第三节 管理科学学派对管理思想的贡献 72

一、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特征 72

二、管理科学学派解决问题的步骤 73

第四节 权变学派对管理理论的贡献 74

一、权变学派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 75

二、权变学派在组织理论方面的贡献 77

三、权变学派在领导理论方面的贡献 79

第四章 中国管理思想的特征和现代课题 82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82

一、强调权力集中、统一指挥 83

二、以伦理道德为基础形成管理行为 84

三、广开言路因势利导的决策理论 84

四、选人用人的宝贵人才思想 85

第二节 民主是社会主义管理的本质特征 87

一、民主管理在历史中的发展 87

二、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90

三、社会主义民主管理的基本要件 92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管理的特色和优势 96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管理中的地位 96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经验和传统 99

三、思想政治工作在管理中的作用 102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 105

第二编 管理人员 108

第一章 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文官制度 108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举制的概貌和启迪 108

一、科举制概貌 109

二、科举制评析 112

第二节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启迪 114

一、文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14

二、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117

三、文官制度评析 120

第二章 当代中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123

第一节 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背景 123

一、当代政府人事行政体制的发展趋势 123

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125

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自然发展 127

第二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 128

一、职位分类与录用 129

二、考核、奖励与纪律 130

三、培训、交流与回避 132

第三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33

一、公务员制度的政治原则不同 133

二、公务员的范围与分类不同 134

三、公务员制度产生的背景与过渡模式不同 135

第三章 人事管理的重要环节 138

第一节 人员的任用和分类 138

一、人员的任用 138

二、人员的分类 142

第二节 人员的考核和奖惩 147

一、人员的考核 147

二、人员的奖惩 151

第三节 人员的培训和工资 154

一、人员的培训 154

二、人员的工资 157

第四章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人才市场 163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当代人事管理的核心 163

一、新科技革命与人事管理重心的转移 163

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165

三、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目标 166

第二节 建立人才市场促进人才流动 170

一、人才流动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170

二、社会主义对人才流动的宏观调节机制 172

三、社会主义的人才市场 174

第三编 管理对象 179

第一章 以人为中心的当代管理 179

第一节 当代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特点 180

一、寻求与对立并存的同一 180

二、消除被管理者的奴仆意识 181

三、我国在对人管理方面的特点 183

第二节 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态度 185

一、正视被管理者的情感需要 185

二、满足被管理者的正当要求 188

三、激发被管理者的工作热情 189

第三节 创造良好的群体氛围 191

一、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191

二、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 193

三、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95

第二章 以时间和空间为对象的管理 200

第一节 时空在当代管理中的作用 200

一、赢得时间就是赢得效益 200

二、拓展空间才能拓展前途 202

第二节 对时间的管理 204

一、时间的特性 205

二、时间的类别 206

三、时间的管理 209

第三节 对空间的管理 213

一、当代管理空间的变化 213

二、内空间的管理 215

三、外空间的管理 217

第三章 以信息为对象的管理 220

第一节 信息的特征和类别 220

一、信息的含义 220

二、信息的特征 223

三、信息的类别 224

第二节 当代信息管理的内容 226

一、了解管理外环境的动态 226

二、把握管理内环境的全貌 229

三、向外环境发送有用信息 230

第三节 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技术 232

一、信息传递的技术 232

二、信息处理的技术 237

三、管理信息系统 239

第四编 管理职能 241

第一章 决策与计划职能 241

第一节 决策 241

一、决策的含义和意义 241

二、决策的类型和程序 243

三、决策的特点和原则 246

四、决策的方法 248

五、预测 249

第二节 计划 253

一、计划的含义和作用 253

二、计划的分类和体系 254

三、制定计划的原则和程序 256

四、目标和目标管理 258

第二章 组织与指挥职能 264

第一节 组织概述 264

一、组织的含义和作用 264

二、组织职能的内容和原则 265

第二节 组织结构 269

一、组织结构类型 269

二、组织结构的设计 269

第三节 组织职权 274

一、职权分类 274

二、集权、分权、授权 275

第四节 组织变革 276

一、组织变革的原因 276

二、组织变革的内容和方法 277

三、组织变革的方向和趋势 278

第五节 指挥职能 280

一、指挥的意义 280

二、指挥原则 280

第三章 控制与协调职能 283

第一节 控制 283

一、控制的含义 283

二、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287

三、控制障碍 293

第二节 协调 295

一、协调的含义和原则 295

二、协调的形式和技巧 296

第四章 教育、激励与监督职能 298

第一节 教育 298

一、教育职能 298

二、教育内容 299

三、教育方法 301

第二节 激励 301

一、激励职能 301

二、激励原则 302

三、激励方法 305

第三节 监督 307

一、监督的含义 307

二、监督的特点和分类 309

三、监督的原则和内容 310

第五编 管理文化 313

第一章 管理的新发展:管理文化及其核心 313

第一节 管理的发展与管理文化的兴起 313

一、当代管理的新趋势 314

二、管理文化的含义和结构 317

第二节 管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20

一、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体现 320

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323

第三节 中国特色管理文化的培育 325

一、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吸取 326

二、社会主义管理文化的基本内涵 329

三、社会主义管理文化的培育途径 331

第二章 管理文化的行为层面:公共关系 334

第一节 公共关系与公共关系学 334

一、公共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 334

二、公共关系是从文化层面展现出来的管理艺术 337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管理功能 339

一、监测功能 339

二、凝聚功能 342

三、调节功能 343

四、应变功能 344

第三节 公共关系的行为实施 346

一、树立形象,建立信誉 346

二、咨询建议,决策参谋 348

三、传播沟通,创造气氛 352

四、社会交往,协调关系 355

五、策划活动,扩大影响 357

第三章 管理文化的形象层面:CI战略 358

第一节 CI是管理文化的产物 358

一、CI的定义 358

二、CI的构成要素 362

三、CI的起源和发展 364

第二节 CI的文化内涵:管理哲学 367

一、CI产生的思想渊源 368

二、企业经营理念的具体内容 371

第三节 CI的管理方法 373

一、导入CI的时机 373

二、导入CI的程序和步骤 3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