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身体与心灵的延伸  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
身体与心灵的延伸  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

身体与心灵的延伸 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柏霖著
  • 出 版 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04381118
  • 页数:240 页
图书介绍:在Web2.0时代下,社交媒体应运而生,成为把人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新一代网络环境下塑造出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如今,社交媒体已经全面渗透至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重要的交 往工具和信息传播平台。而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和“人情大国”,社交媒体的诞生迎合了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维护和获取情感支持、工具支持的需要,并且与中国人的文化习性不谋而合,表现出中国特有的人际交往现象。本研究以关系为切入点对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行为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社交媒体中人际交往的总体特征进行总结和归纳。在人际传播方面,分析了社交媒体的传播主体、传播情境和传播形态;在人际交往方面,从交际整饰、印象管理、自我揭露三个方面对个体在社交媒体中的交往行为特点做出分析和概括。
《身体与心灵的延伸 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3

三、文本结构 6

四、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1

第一节 网络人际传播相关研究 11

一、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11

二、网络人际传播中的人际关系维护 13

三、互联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5

第二节 社交媒体相关研究 18

一、社交媒体概念界定与辨析 18

二、社交媒体使用与人际交往和关系维护 20

三、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26

四、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 32

第三节 相关理论综述 34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34

二、人际关系发展的相关理论 38

第四节 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界定 39

一、人际关系 39

二、人际传播 41

三、人际交往 42

第三章 社交媒体人际传播与人际交往特征总述 44

第一节 社交媒体人际传播特征概述 45

一、传播主体 46

二、传播情境 47

三、传播形态 50

第二节 社交媒体人际交往特征概述 53

一、交际整饰 53

二、印象管理 58

三、自我揭露 64

第四章 对社交媒体时代下的人际关系再认识 70

第一节 强弱关系理论视角下的关系划分 71

一、强弱关系概念的提出和测量 71

二、强弱关系的功能 72

三、在解释中国人际关系中的局限性 74

第二节 中国社会文化脉络下的关系划分 76

一、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76

二、基于中国社会文化的人际关系划分 77

三、“选择可能性”维度在社交媒体时代下的适用性 80

第三节 社交媒体人际关系再认识 83

一、社交媒体研究中的关系划分 83

二、一种新的关系划分视角 85

三、不同社交媒体的关系构成特点 89

第五章 低选择性关系:关系指向与规格化维护 95

第一节 低选择性强关系:虚实交错的“关系场” 95

一、低选择性强关系与公共平台中的自我揭露 96

二、业缘关系互动中的多种使用模式 103

三、血缘关系中的多种使用模式 108

第二节 低选择性弱关系:黏合关系链的纽带 113

一、关系资源的储备 114

二、线上关系网络的活化 115

三、对印象形成和线下交往的辅助使用 119

四、基于“社会身份”相关的信息获取 122

第六章 高选择性关系:个体指向与自由化连结 124

第一节 高选择性强关系:虚实共在一处的“心灵栖息地” 125

一、互补性使用:现实关系的粘合剂 126

二、填补性使用:线上避风港 131

三、维持性使用:远方的瞭望台 134

第二节 高选择性弱关系:无限连结的“缘分空间” 135

一、线下缘分的线上“相续” 136

二、单一式线上交往 140

三、线上缘分的持续性发展 143

第七章 结语 146

一、研究结果总结 147

二、对规格化交往的反思 150

三、线下的部落化回归 151

四、对信息传播和营销的启示 152

五、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154

参考文献 156

后记 170

附录1 访谈提纲 174

附录2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社交媒体使用概况 179

附录3 低选择性关系的交往个案呈现 187

附录4 高选择性关系的交往个案呈现 22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