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崔华前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0466154
  • 页数:3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比较分析、历史和逻辑相结合、阶级分析、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的方法研究先秦诸子的德育思想。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目录

导论 1

一 研究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重大意义 3

二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内涵 14

(一)方法 14

(二)德育方法 18

(三)先秦诸子德育方法 20

三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体系结构 21

四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理论特征 23

五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研究方法 27

第一章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形成条件和理论基础 31

一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形成条件 31

(一)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经济基础 32

(二)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政治基础 36

(三)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思想基础 40

二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理论基础 46

(一)先秦诸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 46

(二)先秦诸子的人性论 65

(三)先秦诸子的社会发展观 82

第二章 先秦诸子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 94

一 因材施教 94

(一)孔子的“各因其材” 95

(二)孟子的“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96

(三)荀子的“莫神一好” 97

(四)《礼记·学记》中的“长善而救其失” 98

(五)墨子的“择务而从事” 100

(六)韩非的“因资而立功” 101

(七)先秦诸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02

二 身教示范 102

(一)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 102

(二)孟子的“教者必以正” 103

(三)荀子的“师以身为正仪” 103

(四)墨子的“上同而不下比” 104

(五)老、庄的“行不言之教” 106

(六)商鞅的“官无邪则民不敖” 107

(七)韩非的“不以言谈教” 108

(八)齐法家的“明正以治国” 109

(九)先秦诸子的身教示范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09

三 教学相长 112

(一)孔子的“当仁不让于师” 112

(二)荀子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3

(三)《礼记·学记》中的“教学相长” 114

(四)后期墨家的“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114

(五)先秦诸子的教学相长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15

四 平等育人 116

(一)孔子的“有教无类” 116

(二)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 117

(三)荀子的“涂之人可以为禹” 117

(四)墨子的“遍从人而说之” 118

(五)老子的“圣人无弃人” 119

(六)庄子的“物无贵贱” 120

(七)先秦诸子的平等育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20

五 情感交流 121

(一)孔子的“成于乐” 122

(二)孟子的“爱人敬人” 123

(三)荀子的“情者,性之质也” 124

(四)墨子的“兼相爱” 124

(五)老子的“柔弱胜刚强” 126

(六)庄子的“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126

(七)先秦诸子的情感交流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26

六 循序渐进 127

(一)孔子的“欲速则不达” 127

(二)孟子的“其进锐者,其退速” 128

(三)《礼记·学记》中的“不陵节而施” 129

(四)墨子的“深其深,浅其浅” 129

(五)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30

(六)先秦诸子的循序渐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31

七 启示引导 132

(一)孔子的“愤启悱发” 132

(二)孟子的“引而不发” 133

(三)《礼记·学记》中的“道而弗牵” 133

(四)墨子的“举他物而以明之” 134

(五)老子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34

(六)齐法家的“利然后能通” 135

(七)先秦诸子的启示引导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36

八 环境陶冶 137

(一)孔子的“里仁为美” 138

(二)孟子的“居移气,养移体” 139

(三)荀子的“择乡就士” 139

(四)墨子的“染不可不慎” 141

(五)齐法家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142

(六)韩非的“火形严,故人鲜灼” 142

(七)先秦诸子的环境陶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44

第三章 先秦诸子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思想 145

一 知荣明耻 146

(一)孔子的“行己有耻” 146

(二)孟子的“人不可以无耻” 148

(三)荀子的“耻不修” 149

(四)墨子的“知其耻” 149

(五)齐法家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149

(六)先秦诸子的知荣明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50

二 自我反省 152

(一)孔子的“求诸己” 152

(二)孟子的“反省内求” 153

(三)荀子的“自存自省” 155

(四)墨子的“反之身” 156

(五)老子的“自知者明” 157

(六)商鞅的“慎己” 158

(七)韩非的“自见” 158

(八)先秦诸子的自我反省思想的比较研究 158

(九)先秦诸子的自我反省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59

三 “克己慎独” 160

(一)先秦诸子的“克己”思想 161

(二)儒家诸子的“慎独”思想 163

四 忠恕一贯 165

(一)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166

(二)孟子的“强怒而行” 167

(三)荀子的“以己度者” 167

(四)《礼记·大学》中的“絜矩之道” 168

(五)儒家诸子的忠恕一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68

五 “改过迁善” 169

(一)孔子的“过则勿惮改” 169

(二)孟子的“过则改之” 171

(三)荀子的“自好自恶” 172

(四)墨子的“见善必迁” 172

(五)韩非的“过而不听…为人笑之始” 173

(六)先秦诸子的改过迁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74

六 防微杜渐 175

(一)《周易》中的“履霜,坚冰至” 176

(二)荀子的“慎习俗” 176

(三)《礼记·学记》中的“禁于未发” 177

(四)墨子的“谮慝之言,无入之耳” 177

(五)老子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78

(六)庄子的“恶成不及改” 179

(七)商鞅的“见于未萌” 179

(八)齐法家的“禁微邪”、“行小礼” 180

(九)韩非的“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 181

(十)先秦诸子的防微杜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82

七 躬行践履 183

(一)孔子的“力行近乎仁” 183

(二)孟子的“强恕而行” 184

(三)荀子的“知之不若行之” 184

(四)墨子的“行为本” 185

(五)老子的“勤而行之” 186

(六)庄子的“道行之而成” 187

(七)商鞅的“徙木立信” 187

(八)韩非的“试之于事” 188

(九)先秦诸子的躬行践履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88

八 益志养气 190

(一)孔子的“匹夫不可夺志” 190

(二)孟子的“志,气之帅也” 192

(三)荀子的“贫穷而志广” 194

(四)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 194

(五)老子的“强行者有志” 195

(六)庄子的“不以物挫志” 195

(七)先秦诸子的益志养气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96

第四章 先秦诸子关于道德评估的方法思想 199

一 对他人的评估和自我评估相结合 200

(一)儒家诸子关于对他人的评估和自我评估相结合的思想 200

(二)墨子关于对他人的评估和自我评估相结合的思想 204

(三)法家诸子关于对他人的评估和自我评估相结合的思想 205

(四)道家诸子的自我评估思想 205

二 重视对“行”的考察 206

(一)儒家诸子对“行”的考察的重视 207

(二)墨子对“行”的考察的重视 210

(三)法家诸子对“行”的考察的重视 211

三 重视对行为后果的考察 211

(一)儒家诸子对行为后果的考察的重视 211

(二)墨子对行为后果的考察的重视 213

(三)法家诸子对行为后果的考察的重视 215

四 “志”与“功”相结合 216

(一)儒家诸子关于“志”与“功”相结合的思想 217

(二)墨家诸子关于“志”与“功”相结合的思想 218

(三)法家诸子关于“志”与“功”相结合的思想 219

五 “三表”法 221

六 “观察”,法 222

(一)儒家诸子的“观察”法 223

(二)墨家诸子的“观察”法 225

(三)晚期道家诸子的“观察”法 226

(四)杂家诸子的“观察”法 229

七 重符验 230

(一)征验法 230

(二)参验法 231

(三)体验法 232

(四)实验法 233

第五章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基本特征 234

一 重视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 234

(一)儒家诸子对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的重视 235

(二)墨子对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的重视 240

(三)道家诸子对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的重视 241

(四)法家诸子对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的重视 242

二 重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 242

(一)儒家诸子对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的重视 243

(二)墨子对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的重视 245

(三)道家诸子对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的重视 245

(四)法家诸子对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的重视 246

三 重视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247

(一)重视以理服人 247

(二)重视以德服人 249

四 重视崇高德育目标的设计 256

(一)儒家诸子关于圣贤人格的塑造 256

(二)墨子关于“贤士”人格的塑造 261

(三)道家诸子关于“自然无为”人格的塑造 264

(四)韩非关于“无私心,行公义”人格的塑造 268

五 具有互补的特性 269

第六章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现实价值与借鉴路径 273

一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现实价值 273

(一)先秦诸子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的现实价值 273

(二)先秦诸子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思想的现实价值 282

(三)先秦诸子关于道德评估的方法思想的现实价值 290

(四)先秦诸子所构建的优秀道德精神的现实价值 294

二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借鉴路径 303

(一)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研究原则 303

(二)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309

参考文献 313

后记 31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