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
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

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悦笛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19034344
  • 页数:397 页
图书介绍:走向文明中国的“生活美学”,亟需返本而开新,那就要复兴——生活美学的“中国文明”,同时要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当代艺术。生活美学,就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的存在之学,也是追问“美好生活”的幸福之学。“美好”的生活,起码应包括两个维度,一个就是“好的生活”,另一个则是“美的生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基础,美的生活则是好的生活的升发。众所周知,每个人都要“生”,皆在“活”,但只有生得“美”,活得“乐”,才会进入生活美学之境。由古至今的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级上去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乐”。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就在将过日子过成了“审美生活”。中国人的美学,自本生根地就是一种生活美学,这个传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延续至今。此种原生态的生活美学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一种“忧乐圆融”的生活艺术: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从笔砚纸墨到文房之美,从琴棋书石到赏玩之美,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之美,从茶艺花道到居家之美,从人物品藻到鉴人之美,从雅集之乐到交游之美,从造景天然到园圃之美,从归隐山林到闲游之学,从民俗节庆到民艺之美,都属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拓展疆域。
《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目录

第一辑 生活美学:中国与全球 1

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 3

生活美学:全球美学新路标 6

生活美学:是什么?不是什么? 10

生活美学与当代中国艺术史 16

广义与狭义的西方生活美学 21

西方生活美学专著五种 24

走向生活美学的“生活美育” 30

以“生活美育”建成观赏文明 34

审美生活:文明素养?文化人权? 37

从“艺术终结”到“生活美学” 40

第二辑 中国艺术观:当代性转换 45

走向“新的中国性”艺术观 47

建构“新的中国性”美术观 52

生活美学:建树中国美术观的切近之途 58

当代需要何种“中国性视觉理论” 65

过去需“西体中用”,现在要“中体西用” 71

走向生活美学的“新的中国性”艺术 76

以“生活美学”革新当代艺术观 83

第三辑 美学与艺术:中国化历程 89

何谓美学“中国化” 91

走上美学研究的“中国化”之路 93

融入“全球对话主义”的中国美学 97

“美学译文丛书”的复出 102

“分析美学”在中国 104

“哲学”与“美学”的汉语创生 108

“美术”与“艺术”的汉语源流考 111

从中国“美学”到“中国”美学 115

比较美学、跨文化和文化间美学 117

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 120

在文化间架桥的当代美学 124

艺术学:舶来品,还是本土货? 128

第四辑 知人论世:对话美学家 131

当今艺术理论的“哲学化”——与丹托的对话之一 133

丹托的姗姗来迟与恰逢其时 136

素描李泽厚 141

从“人化”启蒙到“情本”立命——如何盘点李泽厚哲学? 146

新版《朱光潜全集》的真正分量 151

细读朱光潜中英文手稿印象 156

宗白华所践行的“生命风度” 159

蔡仪的自然美论与“自然全美” 162

王朝闻先生的“家”和“背影” 166

王朝闻艺术批评的“土方法” 169

追忆城市美学家佩措尔德 171

神林恒道的日本生活美学 173

第五辑 艺术终结:终结在何处 177

如何释读“艺术终结”?——与丹托的对话之二 179

终结之后的艺术当代状态——与丹托的对话之三 182

艺术终结由谁先提出?——与卡特的对话之一 185

艺术终结向哪方发展?——与卡特的对话之二 189

艺术终结于何处? 193

艺术终结与现代性的终结 198

当代艺术理论的“死胡同” 202

亲历艺术终结的全球化语境 204

第六辑 世界艺术史:全球新视野 209

走向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艺术史” 211

西方艺术史:四种单线叙事模式 214

全球艺术格局:单向流动?多元互动? 217

谁来撰写全球艺术史有合法性? 221

“亚洲现代性”:中日韩的比较与交锋 224

东亚学术性何处寻:以韩国当代艺术为例 230

艺术的全球化:向左走?向右转? 234

国际前卫艺术的“关系主义美学” 239

第七辑 当代艺术:当代中国性 243

视觉艺术大师来华与中国艺术的嬗变 245

《当代中国艺术激进策略》出版 248

当代中国艺术的“书法性”表现 252

谁在“妖魔”化?妖魔“化”了谁? 256

建构“国家艺术体制”的新途 259

市场双刃剑穿透当代艺术 263

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嬗变” 267

库奈里斯贫穷艺术的“中国性”呈现 271

解构抽象表现模式,建构“自然呈现主义” 277

“上水”“上墨”“上茶”之哲学 280

走向影像化的“上善若水” 285

不“雕”不“塑”,有“影”有“相” 288

数码艺术的“新科技美学”之思 294

高科技能否“延展生命”?新媒体如何“恢复美感”? 297

从“生活美学”定位公共艺术 300

第八辑 门类艺术:影视、舞蹈与设计 309

电影媒介:从“现实”还是“世界”出发? 311

电影拍摄:不在场却在存留世界 313

电影银幕:遮蔽在场与框架结构 315

观众与演员:电影内外的“人之要素” 317

电影也是“假装的视觉游戏” 320

“非人工性”:再看电影与绘画之分 323

巴赞的电影本体论:新旧与对错 325

反思巴赞的“照相写实主义” 327

本体问题转换:电影的边界在哪里? 330

作为“移动影像”的电影存在 332

作为“大众艺术品”的电影播放 336

旧电视本体论:从技术到文化的规定 339

以技术本体为基:作为“移动影像”的电视 342

媒介融合的挑战:电视“模板”的数位化拓展 344

回归到生活本体:趋向“生活美学”的电视 346

看电视的生活:在“电视世界”中来存留世界 349

设计:在审美自律与社会他律之间 352

当代“舞蹈理论”如何生长 355

大舞蹈与大美学的本土融合 361

“科学之美”与“美的真理” 365

结语 走向全球与回归本土的“生活美学” 371

一、“生活美学”的缘起与起源 371

二、“生活美学”的本土化建构 373

三、“生活美学”的全球化贡献 377

四、“生活美学”的艺术与文化 379

五、“分析美学”的中国开拓者 382

后记 39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