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专业学习  教师行动学习模式研究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专业学习  教师行动学习模式研究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专业学习 教师行动学习模式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彦军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20326377
  • 页数:259 页
图书介绍:本书聚焦于信息时代在职教师教育问题展开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书首先对在职教师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行动学习是具有生态取向特点的有效在职教师教育模式。然后对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学习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学理分析,明晰了在职教师专业学习的若干本质问题。接着对国内外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学习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剖析,总结了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学习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策略。第四,在以上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作者结合自身教师教育实践提出了教师行动学习模式并对其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五,在模式提出之后作者根据多个实证项目中的案例分析深入研究了教师行动学习的内在机制。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专业学习 教师行动学习模式研究》目录

第一章 在职教师教育现状及转型 1

第一节 在职教师教育现状的反思 1

一 教师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1

二 我国在职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 5

三 我国在职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8

四 对我国在职教师教育的反思 13

第二节 在职教师教育的范式转型 19

一 教师教育范式转型研究现状 19

二 教师教育转型研究相关问题分析 23

三 范式理论及教师教育范式分类 27

第三节 在职教师教育模式的变迁 31

一 教师教育转型的理论基础 31

二 在职教师教育的取向转变 42

三 在职教师教育模式变迁 44

第二章 生态取向的教师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49

第一节 生态取向的教师教育实践 49

一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49

二 英国校本教师培训 51

三 课例(授业)研究 52

四 我国教师校本研修 59

第二节 行动学习与在职教师教育 63

一 行动学习研究概述 64

二 行动学习的理论基础 71

三 行动学习与在职教师教育 72

四 行动学习是一种生态取向的教师教育模式 76

第三章 教师专业学习若干本质问题研究 78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 78

一 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理论 78

二 教师专业学习的知识基础研究 91

三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 102

第二节 教师专业学习研究的进展述评 115

一 教师专业学习研究的历程 115

二 教师专业学习的内涵研究 117

三 教师专业学习的性质研究 126

四 教师专业学习的途径研究 129

五 教师专业学习机制与影响因素 133

六 教师专业学习研究述评总结 137

第四章 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学习研究 139

第一节 技术场域观的确立 139

一 技术是什么 139

二 技术的形态论研究 147

三 技术的价值论研究 153

四 技术哲学研究现状述评 157

五 技术场域观的确立及对教师学习研究的启示 163

第二节 信息技术支持教师学习的关键策略研究 165

一 技术支持教师学习的典型案例分析 166

二 技术支持教师学习的关键策略分析 175

第五章 教师行动学习模式建构 184

第一节 教师行动学习模式内涵 184

一 教师行动学习的载体:课例研究 184

二 教师行动学习的旨归:面向信息化的实践性知识 187

三 教师行动学习的途径:行动中的学习和行动驱动的学习 188

四 信息技术支持教师学习的方式:教师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192

第二节 教师行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194

一 网络学习资源类 194

二 远程互动指导类 197

三 实地互动指导类 199

四 传统继续教育类 199

第六章 教师行动学习内在机制研究 201

第一节 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研究 201

一 维果斯基学习圈 201

二 行动学习中的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 203

第二节 实践性知识发展促进策略研究 207

一 乔哈瑞视窗(Juhari Window) 207

二 行动学习中教师知识共享与生成促进策略 210

三 行动学习中实践性知识的综合促进策略 215

第三节 教师行动学习中的知识协同建构机制 216

一 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梳理 217

二 Stahl的知识建构过程模型 218

三 课例研究中的教师知识协同建构 219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222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主要观点 222

一 对相关基本问题的认识 222

二 教师行动学习模式的内涵 224

三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共享机制 226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227

一 本书的创新之处 227

二 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与建议 228

参考文献 23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