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土家族医学史
土家族医学史

土家族医学史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田华咏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1742737
  • 页数:428 页
图书介绍:土家族医学史为民族医学专著。土家族医学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卓越的疗效,是我国民族医学史一支奇葩。本书结构严谨,资料丰富,论述周详,为我国第一部土家庭史专著。
《土家族医学史》目录

第一章 土家族简况 1

第一节 悠久的民族历史 1

一、丰富的地下考古史料佐证土家族的悠久历史 1

二、地上文物史料物证土家族悠久民族文化 3

(一)永顺县老司城遗址 3

(二)溪州铜柱 4

(三)汉土疆界碑 6

三、原生态文化、“口碑”活体文化,再现了土家族历史画卷 7

第二节 建置沿革 8

一、历史建置沿革 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土家族地区建置沿革 8

(一)湖南省土家族地区建置沿革 8

(二)湖北省土家族地区建置沿革 9

(三)重庆土家族地区建置沿革 10

(四)贵州省土家族地区建置沿革 10

第三节 土家族社会发展分期 11

一、土家族社会发展历史分期 11

(一)史前时期的土家族先民 11

(二)秦汉郡县制度时期 12

(三)唐宋羁糜州郡制度时期 12

(四)制度时期 13

(五)“改土归流”后的府县制度时期 14

(六)“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时期 14

(七)现代时期 14

二、土家族经济发展的分期 15

(一)封建经济时期 15

(二)半殖民半封建经济时期 15

(三)社会主义经济时期 15

第四节 土家族源流 16

第五节 土家族分布 17

第六节 土家族人口 19

第七节 土家族语言 20

第八节 土家族文字 22

第九节 民族特征 23

一、土家族主要特征 23

二、土家族基本特点 23

第十节 土家族民族成份的确认与部分群众土家族成分的恢复 25

一、“土家”是单一少数民族问题的提出和确认 25

二、恢复部分群众土家族成份 26

第十一节 土家族民族区域自治 27

第二章 土家族医药的起源 32

第一节 土家族先民早期的医疗活活动及医药知识的积累 32

第二节 土家族医药的有关历史传说 33

第三节 土家族医药知识起源及巫医的传入 36

一、巫医的传入与“梯玛”的出现,形成土家族医药史上的巫医现象 36

二、梯玛“法术”疗法的起源 38

三、梯玛文化对土家族人类学及医学的认识 39

四、巫文化传衍出来的土家族早期特殊医学 41

第三章 土家族医药的形成与发展 45

第一节 土家族地区的考古物证,证实秦汉以来土家族医药文化的存在 46

第二节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有关土家族医药文献资料 48

第三节 唐宋羁縻制度时期土家族医药文献资料 51

一、《图经本草》中关土家族地区的药物记载 52

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有关土家族地区的药物记载 58

第四节 元明至清初土司制度时期土家族医药 63

一、土医的出现、土家族疗法及土家族药物学的形成 63

二、土司制度时期的土家族医药史料 65

(一)《本草品汇精要》中收载土家族地区药物 65

(二)《本草纲目》中以其产地施州、武陵、黔中地、溪州及土人、巴人药用为内容的药物 70

第五节 府县制度时期的土家族医药 84

第六节 近代土家族医药发展简况 90

第七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土家族医药发展概况 92

一、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民族传统医学的方针政策 92

二、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土家族医药一般发展时期 95

三、全国第一次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后,土家族医药进入快速发展期 97

(一)成立机构,组织调研 97

(二)现今土家族医药资源 97

(三)系统收集整理,完善土家族医学理论体系 100

(四)开展科学研究,继承和创新土家族医药学术 101

(五)加强对外学术交流,扩大土家族医药对外影响 101

(六)建立科研学术机构,培养土家族医药专门人才 102

(七)开展专科专病建设,恢复土家族医药的临床活力 102

第四章 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 105

第一节 三元学说与气血精共同构建土家族医学基础框架 105

一、“三元”学说的由来,存在及其在土家医学中的应用 105

(一)上元 106

(二)中元 106

(三)下元 107

二、气、血、精与“三元”的相互作用及生理功能 107

(一)气、血、精的生成与功能 107

(二)气、血、精相互作用 109

第二节 土家医病因学基础——毒气学说 109

一、瘟气 110

(一)风 110

(二)寒 110

(三)湿 110

(四)火 110

二、伤因 111

(一)伤食 111

(二)劳伤 111

(三)伤神 112

三、毒邪 112

(一)土家医对毒气分类 113

(二)毒邪致病特点 113

1.风毒 113

2.寒毒 113

3.潮毒 114

4.火毒 114

5.热毒 114

6.水毒 114

7.瘟毒 114

8.草毒 114

9.虫毒 115

10.食毒 115

11.气毒 115

12.血毒 115

13.脓毒 116

14.痰毒 116

15.胎毒 116

16.巴达毒 116

17.尿毒 116

18.粪毒 116

第三节 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土家医病理学基础 117

一、气血失调 117

(一)气的病理变化 117

(二)血的病理变化 117

二、冷热病理变化 118

(一)冷的病理变化 118

(二)热的病理的变化 118

三、气血与冷热相互作用的病理变化 119

第四节 土家医诊断学基础——五诊法 119

一、看诊 120

(一)看神色 120

(二)看眼 120

(三)看舌 120

(四)看耳筋 120

(五)看鼻 121

(六)看口腔 121

(七)看发 121

(八)看皮肤 121

(九)看手指 121

(十)看背腹 122

(十一)看二便 122

二、问诊 122

(一)问饮食 122

(二)问便 123

(三)问筋骨 123

(四)问孔窍 123

(五)问经带产 124

三、听诊 124

四、脉诊 125

(一)土家医常用脉种 125

1.骨脉 125

2.命脉(也称劳脉 125

3.芳脉 125

4.天脉 125

5.虎脉 125

6.肘关脉 126

7.踏地脉 126

8.鞋带脉 126

9.指缝脉 126

10.太阳脉(又称五阴六阳脉) 126

11.地支脉 126

(二)土家族医脉学特点 127

1.脉种繁多,脉象脉形简练 127

2.循时号脉 127

3.多脉合诊*方法独特 129

五、摸诊 130

(一)摸骨折 130

(二)摸冷热 130

(三)摸疱疮 130

(四)摸肚子 130

第五节 “七法”、“八则”为土家医临床治疗法则 131

一、八种用药原则 131

二、七种治疗法则 131

(一)汗法 131

(二)泻法 131

(三)赶法 132

(四)止法 132

(五)补法 132

(六)温法 132

(七)清法 132

三、治毒法 132

(一)攻毒法 133

(二)败毒法 133

(三)赶毒法 133

(四)清毒法 133

(五)排毒法 133

(六)拔毒法 133

(七)化毒法 134

(八)散毒法 134

(九)放(提)毒法 134

(十)调毒法 134

第六节 五术一体的传统外治法 135

一、药匠的推抹疗法 135

二、水师的封刀接骨疗法 136

(一)封刀接骨术的源流 136

(二)封刀接骨术方法简介 137

1.诊断方法 137

2.复位手法 137

(三)内外兼治 138

(四)功能锻炼 138

三、火功疗法 139

(一)火攻疗法 139

(二)踩油火疗法 140

(三)烧灯火 140

印灯火 140

隔纸灯火 141

(四)拔罐疗法 141

(五)扑灰碗 143

(六)烧灸法 144

1.烧艾 144

2.天灸(又叫药灸) 144

3.烧法 145

四、其它外治疗法 145

(一)麝针疗法 145

(二)瓦针疗法 146

(三)放血疗法 146

(四)提风法 147

(五)药浴疗法 147

(六)熏蒸疗法 147

(七)放痧 148

(八)拍痧 148

(九)提痧 149

(十)挑背筋法 149

(十一)翻背掐筋法 149

(十二)佩带法 149

(十三)蛋滚法 150

(十四)外敷疗法 150

五、梯玛的“法术”疗法 150

第七节 独特药物性味功能——“三性”“八味” 151

一、土家药的三大性能 151

(一)冷性药 151

(二)热性药 151

(三)平性药 151

二、土家药的八种性味 151

(一)酸味药 152

(二)甜味药 152

(三)辣味药 152

(四)苦味药 152

(五)咸味药 152

(六)涩味药 152

(七)麻味药 152

(八)淡味药 152

第八节 药物分类的三大体系 153

一、按药物性能分类 153

二、按药物的作用分类 153

三、按三十六,七十二序数分类 154

(一)七十二体系药物 154

1.七十二七类药物基原及性味功能 154

2.“七十二还阳”类药物介绍 166

(二)三十六体系药物 174

1.三十六蜈蚣类药物 175

2.三十六血类药物 181

第九节 用药方法与特点 188

一、用药方法 188

(一)煎服法 188

(二)炖蒸法 188

(三)磨汁法 188

(四)酒泡法 188

(五)碾末法 189

(六)蜜丸法 189

(七)嘴嚼法 189

(八)外敷法 189

(九)挤汁法 189

(十)煨法 189

(十一)外洗法 190

(十二)气蒸药熏法 190

(十三)点眼法 190

(十四)饮疗法 190

(十五)包裹吞服法 190

(十六)塞鼻法 191

(十七)调擦法 191

(十八)药物佩挂法 191

(十九)含嗽潜 191

(二十)外揉法 191

(二十一)药炙法 191

二、用药特点 192

(一)注重药物配伍禁忌 192

(二)植物药为主,多为鲜用 192

(三)民间用药经验丰富 193

第十节 土家医方剂 193

一、土家医方剂分类 194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 194

(一)主药 194

(二)配药 194

(三)引药 194

(四)“方子”解析(例) 195

(五)药味,药量加减的变化 195

(六)剂型的变化 196

(七)引子药的特点 196

1.缓引性 196

2.补引性 196

3.速引性 196

4.配引性 196

5.异引性 196

6.多引性 196

三、土家医方剂类型 196

(一)汤剂 197

(二)炖蒸剂 197

(三)散剂 197

(四)酒剂 197

(五)丸剂 197

(六)煎膏剂 197

(七)磨汁剂 197

(八)鲜汁剂 198

(九)佩挂剂 198

(十)外擦剂 198

(十一)外敷剂 198

(十二)包裹剂 198

(十三)阴阳水 198

第十一节 药物三种反畏现象及配伍禁忌体系 199

一、草药十四反,生药十三反、生药三十六反的反畏药物体系 199

(一)草药十四反歌诀 199

(二)生药十三反歌诀 199

(三)十四反、十三反药物名录及性味功能 200

(四)十四反、十三反的特点 203

1.药物归类 203

2.药物性味 203

3.药物毒理 203

(五)草药三十六反简介 204

二、配伍禁忌 205

(一)反药 205

(二)孕妇禁忌 205

(三)禁口 205

(四)禁身子 205

(五)忌生冷 206

第十二节 土家族药特殊炮制方法与炮制辅料 206

一、常用的炮制方法 206

(一)磨捣法 206

(二)切制法 206

(三)煨制法 207

(四)泡制法 207

(五)炒制法 207

(六)炙法 207

(七)焙法 207

(八)煅法 207

1.明煅法 207

2.煅淬法 208

3.闷煅法 208

(九)蒸法 208

(十)煮法 208

(十一)水飞法 208

(十二)埋制法 208

(十三)汗渍法 208

(十四)佩干法 208

(十五)磨制法 209

(十六)烤制法 209

(十七)烧灰法 209

(十八)腌制法 209

(十九)露制法 209

(二十)发芽法 209

二、炮制辅料 209

(一)液体辅料 210

(二)固体辅料 211

第十三节 土家医独特的症疾命名与分类体系 213

一、疾病的命名特点 213

(一)根据发病部位命名 213

(二)按临床表现命名 213

(三)以动物形象命名 214

(四)按病因命名 214

(五)以发病季节命名 214

(六)按疾病的性质命名 214

二、主要分类方法 215

(一)按十月太阳历计时法对疾病进行分类 215

(二)按三伤、七症、八类进行分类 215

(三)按土家医学的传统方法分类 215

第十四节 五大“服侍”技术构成土家医护理体系 216

一、临床服侍 216

(一)临床疾病的基础护理 216

(二)独特的服侍操作技术 217

二、用药服侍 218

(一)煎药法 218

(二)捣汁法 218

(三)冲阴阳水法 218

(四)烟熏法 219

(五)服药法 219

(六)特殊疾病及特殊药物的服药后服侍 219

三、心理服侍 219

四、饮食服侍 220

五、气候服侍 220

第五章 土家族医卫生保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23

第一节 民族文化与养生保健 226

一、土家族舞蹈与养生健体 226

(一)摆手舞 226

(二)毛古斯舞 227

(三)“耍耍舞” 228

(四)八宝铜铃舞 228

(五)跳丧鼓舞 229

(六)龙灯舞 229

(七)跳马舞 229

(八)土狮舞 229

(九)跳高脚马舞 230

(十)灯舞 230

二、土家族民族歌曲与陶冶情操 230

(一)土家族古歌 230

(二)劳动歌 231

(三)情歌 231

第二节 土家族体育与强身健体 232

(一)打飞棒 232

(二)打漂漂岩 232

(三)爬竹竿、爬树 233

(四)跳水、游水、打氽子 233

(五)踢毽子 233

(六)打秋千 233

(七)射箭 233

(八)丢手帕 233

(九)挤油榨子 233

(十)跳跛跛脚 234

(十一)瞎子捉跛子 234

(十二)躲兜兜 234

(十三)打波螺(陀螺 234

(十四)放风筝 234

(十五)拣包 234

(十六)武功 235

(十七)赶仗 235

(十八)“打鸡” 236

第三节 劳动习俗与养生保健 236

第四节民族饮食文化与养生保健 239

一、土家族饮食习俗 239

二、特色饮食与养生 241

(一)盖碗肉 241

(二)薰腊肉 241

(三)腊血豆腐 241

(四)吃社饭 241

(五)吃“青” 242

三、食疗与养生 242

(一)野果与养生 243

(二)动物食品与养生 244

(三)食粑与养生 245

第五节 药物保健与养生 248

第六节 茶文化与养生保健 250

第七节 酒文化与养生保健 252

第八节 土家族婚姻习俗与养生保健 256

第九节 性文化与养生保健 258

第十节 民族节日与养生保健 259

第十一节 心神文化与养生保健 262

第六章 土家族周边(边缘)古文化及古文化事象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264

第一节 土家族古文化及周边(边缘)古文化与土家族医药文化的关系 265

一、巴楚文化对土家族医药文化的影响 266

(一)何谓楚文化 266

(二)巴文化概说 267

(三)巴楚文化概说 268

(四)巴楚文化中有关土家族医药文化的记载 268

(五)楚巫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270

二、傩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272

(一)傩文化的发祥地考辨 272

(二)沅湘文化之源——傩文化 273

三、梯玛文化对土家族医药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274

第二节 古文化事象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275

一、巫(傩)文化事象下的“治病医术” 275

(一)画水 276

(二)画符 277

(三)扫毒 277

二、巫(傩)驱邪巫术 278

(一)元日驱邪巫术 278

(二)端午驱邪术 278

(三)其它驱邪巫术 279

三、巫(傩)求福巫术 280

(一)祈年巫术 280

(二)祈子巫术 280

(三)祈(求)福巫术 280

四、巫(傩)预知巫术 280

五、梯玛文化事象下的“法术疗法” 281

(一)梯玛的“神、术”疗法 281

(二)画水念咒是土家族梯玛或药匠施治疾病的“神法” 281

(三)占卜、古代预测疾病转归的方法 282

(四)“水师”的封刀接骨术 283

(五)“社巴”神歌文化事象对土家族人们美好生活的祈望 283

第七章 土家族医药文化的承传 286

第一节 文字传承 286

一、地方志书中记载的医药资料 287

二、手抄本记载的土家族医药 287

三、晚清年间的土家族民间木刻本医籍 288

第二节 口碑传承载体 288

一、家族世袭相传(也称祖传) 289

二、跟师、从师、参师相传 289

三、民间相互流传 289

四、历史传说与典故相传 289

五、民间谚语相传 291

六、民间歌谣,歌舞相传 291

七、宗教口诀、咒语相传 292

第八章 土家族医药与武陵山区其它民族医药的关系 294

第一节 土家族医药文化圈的形成与地域定位 294

一、历史上土家族医药学文化圈的地理区域 294

二、现今土家族医药文化圈区域 295

第二节 武陵山区多元民族医药文化源流 297

一、武陵山区概览 297

二、武陵山区民族医药文化主流 299

第三节 武陵山区民族医药文化特色 301

一、土家族医药文化特色 302

(一)三元学说为医学基础框架 302

(二)毒气学说为病因学说基础 302

(三)遍诊法为诊断学基础 303

(四)五术一体的传统外治法 303

(五)集民族文化与养生保健于一体的卫生保健体系 303

(六)独特的药物学基础 304

1.按药性分类的三性体系 304

2.按药物分类的三十六*七十二体系 304

3.严格的配伍禁忌和药物使用方法 304

4.独特的药物炮制方法和炮制辅料 305

(七)独特的临床病症命名分类体系 305

1.病证的命名形象多样 305

2.疾病分类突出性质计数 305

(八)突出人文关怀的服侍哲理与服侍技术 306

(九)土家族医药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共存 306

二、苗族医药文化的特色 307

(一)东部苗族医药文化的特色 308

(二)三大苗族医药文化圈的相互融汇,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苗医学 309

三、侗族医药文化特色 311

(一)侗族医药的悠久历史 311

(二)侗族医药的学术特色 313

1.五位一体的侗医理论体系 313

2.“三因”致病学说 313

3.对侗药的性味功能有初步认识 313

4.疾病命名特点 314

5.治疗方法简捷 314

6.治法灵活多样 314

第四节 武陵山区民族医药文化的差异 315

一、盘瓠文化背景下的苗、瑶、畲族医药文化的比较 315

二、巫文化是武陵山区民族医药文化之源 317

三、古“历法”文化背景下的医药命名与分类特点 318

四、土家族苗族医药经疾症候比较 319

(一)三十六经症比较 319

(二)七十二疾症 320

(三)土家医苗医症疾的比拟性 321

第九章 历代土家族医及现代土家族医药知名专家、学者简介 323

第一节 土家族医药历史人物 323

第二节 土家族医药现代专家学者 330

第三节 土家族医药科研机构简介 340

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 341

二、湘西自治州县级民族医药科研机构 346

(一)凤凰县民族医药研究机构 346

(二)大庸县民族医药研究机构 346

三、湖北民族学院中医药研究所 346

四、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 347

第四节 土家族医药科研项目及成果简介 348

一、科研项目简介 348

二、成果简介 353

第五节 学术团体 356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土家族医药专家委员会 356

第六节 土家族医药学术著作及论文题录 358

一、学术著作 358

(一)正式出版物 358

1.《土家族医药学》 358

2.《土家医疗法 359

3.《土家医药》 359

4.《恩施本草精选》 360

5.《医学萃精》 360

(二)、内部交流印刷物 361

1.《鄂西民族药态》 361

2.《单验方选编》 362

3.《土家族医药研究》 362

4.《单方验方一百一十例》 362

5.《民族医药验方选编》 363

6.《土家族民间奇效良方 363

7.《土家医方剂理论整理》 363

8.《湘西常用民族药炮制方法》 363

9.《土家族特殊药物名录》 364

(三)手抄土家族医药版本 364

1.《二十四惊证》 364

2.《七十二症卷》 364

3.《各方药草 365

4.《急救药方》 365

二、论文题录 365

后记 4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