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公差配合及测量检验
公差配合及测量检验

公差配合及测量检验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过馨葆编写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1
  • ISBN:15221·12
  • 页数:351 页
图书介绍:
《公差配合及测量检验》目录

第一章 公差与配合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 1

第一节 公差与配合的形成 1

目录 1

第二节 初期公差制 2

一、纽瓦尔制 2

二、英国标准BS164—1924 4

三、美国标准ASAB4a—1925 6

四、初期公差制的基本结构 7

一、德国标准DIN 8

第三节 中期公差制 8

二、苏联标准OCT(гOCT) 11

三、我国的公差与配合标准 12

四、中期公差制的基本结构 14

第四节 国际公差制 17

一、国际公差制的形成 17

二、国际公差制的构成及其特点 21

一、修订旧国标的必要性 24

第二章 新国标的构成及其特点 24

第一节 旧国标的修订概况 24

二、修订中掌握的原则和依据 25

第二节 新国标的基本结构及新旧国标主要区别 27

一、基本结构 27

二、采用国际公差制的情况 27

三、新旧国标主要区别 29

第三节 基本概念 29

一、概述 29

二、孔和轴 31

三、尺寸 32

四、偏差和公差 35

五、公差带 37

六、配合 37

七、基准制 40

一、概述 41

第四节 标准公差 41

二、公差单位 43

三、尺寸分段 44

四、公差等级 48

第五节 基本偏差 50

一、基本偏差的意义及代号 50

二、轴的基本偏差 50

三、孔的基本偏差 53

四、几种特殊情况 56

第六节 尾数化整规则 56

第七节 基本规定 57

一、标准公差的等级、代号及数值 57

二、基本偏差的代号 57

三、偏差代号 57

四、轴的极限偏差 57

五、孔的极限偏差 60

六、公差带代号 62

七、基准制 63

八、配合代号 63

九、配合分类 63

十、公差带及配合的选用原则 63

十一、极限尺寸判断原则(即泰勒原则) 63

十二、温度条件 63

第八节 标注与练习 65

一、公差与配合在图纸上的标注 65

二、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练习 66

第三章 新国标常用标准内容 68

第一节 常用尺寸(尺寸至500毫米)的公差与配合 68

一、轴、孔公差带的分析 68

(一)旧国标相应于新国标的公差带 68

(二)轴承行业的使用情况 69

(三)对采用非标准公差与配合的统计分析 69

二、常用与优先配合的分析 73

(四)各国标准的使用情况和统计分析 73

三、GB1801—79的主要内容 74

第二节 大尺寸(尺寸大于500毫米)的公差与配合 76

一、大尺寸公差与配合的特殊性 77

二、关于大尺寸的公差单位问题 77

七、使用极限指示计的测量不确定度 (2 79

三、关于大尺寸的测量精度问题 79

四、关于安全裕度问题 83

五、测量误差对配合性质的影响 84

六、关于GB1802—79标准的范围问题 85

七、大尺寸常用轴、孔公差带的确定及其分析 87

八、GB1802—79的主要内容 89

九、关于尺寸大于3150至10000毫米的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问题 90

第三节 小尺寸(尺寸至18毫米)的公差与配合 92

一、概述 92

二、小尺寸的公差与配合标准概况 92

(一)国外情况 92

(二)国内情况 93

三、小尺寸公差与配合的特点 93

(一)关于尺寸至3毫米的分段问题 93

(二)关于小尺寸的公差单位问题 98

(三)关于公差带的选择问题 99

(四)关于中间等级问题 100

四、GB1803—79的主要内容 100

第四节 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103

一、图纸上不标注公差尺寸的几种情况 103

二、有关规定和适用范围 103

三、孔、轴的区分 106

四、“未注公差尺寸极限偏差”的应用情况 107

第四章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110

第一节 公差与配合选择的一般原则 110

一、一般原则 110

二、关于基准制的选择 110

三、关于配合的选择 111

一、公差等级的选用 112

第二节 标准公差等级的选用 112

二、公差等级与加工方法的关系 115

三、公差等级与成本的关系 116

第三节 计算法选择配合 118

一、选择配合的三种方法 118

二、计算法选择间隙配合 118

三、在高温或低温工作条件下的装配间隙 121

四、计算法选择过盈配合 122

五、过盈配合计算举例 129

第四节 试验法选择配合 131

第五节 类比法选择配合 132

一、零件的工作条件及使用要求 132

二、基本偏差的选用 133

三、优先配合及常用配合的选用 133

(一)间隙配合 135

(二)过渡配合 147

(三)过盈配合 149

四、配合选择的综合举例 154

第六节 国外公差与配合的应用 156

一、美国标准USASB4.1—1967 156

二、日本标准JISB0401—1976 157

三、ISO/R286推荐的配合 157

四、西德标准DIN58700 159

第七节 关于单件小批生产时如何选用“公差与配合”的问题 160

第八节 配制配合 162

一、定义 162

二、优点 162

三、适用范围 162

四、对配制配合零件的一般要求 163

五、应用举例 163

第二节 等公差法 165

第一节 概述 165

第五章 新旧国标的过渡 165

一、按工艺精度等价进行过渡 175

第三节 等精度法 175

二、按配合性能等价进行过渡 176

三、应用实例 178

第四节 关于新旧国标过渡的探讨 181

第六章 尺寸公差与表面光洁度及形位公差的关系 182

第一节 表面光洁度对零件功能的影响 182

第二节 表面光洁度等级的选择 183

第三节 表面光洁度与尺寸公差的关系 184

第四节 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的关系 189

第七章 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192

第一节 概述 192

第二节 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及其应用 192

第三节 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的配合 194

第四节 滚动轴承配合的选用 198

一、选择轴承配合时应考虑的因素 199

二、选用举例 200

第八章 键和键槽及齿轮孔和轴的公差与配合 203

第一节 键联结的公差与配合 203

第二节 键和键槽的公差与配合 204

一、键的公差 204

二、轴槽与轮壳槽的公差 204

三、键槽深度的公差 206

第三节 圆柱齿轮孔和轴的公差与配合 206

第九章 光滑极限量规 207

第一节 检验标准的基本结构 207

第二节 光滑极限量规的概述 209

一、量规的作用与特点 209

二、我国量规标准的现状 209

三、标准制订的概况 209

四、“光滑极限量规”国家标准的适用范围 210

一、测量的基本条件 211

第三节 “光滑极限量规”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总则 211

二、极限尺寸判断原则(泰勒原则) 213

三、量规的使用方法 217

第四节 量规公差 218

一、ISO量规公差的特点 218

二、量规公差带图 218

三、量规公差对工件公差的影响 223

四、量规的制造公差 223

五、量规公差带的位置要素 227

七、轴用量规的校对量规 229

六、量规形状和位置公差的要求 229

八、关于量规尺寸的含义与检验问题 231

第五节 光滑极限量规的设计 232

一、光滑极限量规的型式 232

二、光滑极限量规的技术要求 232

三、特殊公差时的量规公差 238

四、量规公差的应用举例 238

第六节 量规尺寸翻修问题 243

第一节 测量的基本概念 245

一、测量的实质 245

二、测量的基本任务 245

三、测量的要求 245

第十章 光滑工件尺寸的测量检验 245

第二节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246

一、测量误差的含义 246

二、真值与最佳值(相对真值) 246

三、测量误差的表示方式——绝对测量误差与相对测量误差 247

四、测量误差的来源 247

五、测量误差的类型 248

六、测量误差的处理 249

七、精度参数 251

八、测量误差对生产的影响 252

二、指示式测量器具的测量不确定度 254

一、量规的测量不确定度 254

第三节 ISO/R1938—1971标准中有关测量误差的分析 254

四、检验极限 255

三、总的测量不确定度 255

第四节 关于安全裕度的分析 256

一、概述 256

二、SM值的基本关系 257

三、安全裕度(SM)值与标准公差(T)值间的关系 260

第五节 关于检验极限的分析 263

一、基本关系 263

二、误收及误废的分析 264

三、结论 266

第六节 “光滑工件尺寸的测量检验” 268

一、历史简况 270

二、两种量规制 270

第一节 概述 270

第十一章 光滑工件检验的发展动向 270

三、公差的选用 271

四、量规公差 271

五、测量不确定度 271

六、安全裕度问题 271

第二节 术语定义和一般原则 273

一、概述 273

二、适用范围 273

三、术语和定义 273

四、检验的一般原则 275

第三节 光滑极限量规 275

一、适用范围 275

二、公差带 275

三、量规的制造公差和磨损极限 276

二、检验原则 277

三、极限指示计的型式 277

一、适用范围 277

第四节 极限指示计 277

四、其他 277

四、极限指示计的主要特点 278

五、检验工件 278

六、校对量规 279

八、测量裕度(M) 281

第五节 测量检验 281

一、适用范围 281

二、检验原则 281

三、测量器具的选择 282

四、使用实例 283

附录 286

表1 尺寸至500毫米轴的极限偏差 286

表2 尺寸至500毫米孔的极限偏差 295

表3 尺寸至500毫米基孔制与基轴制优先、常用配合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 303

表4 基孔制过盈配合极限偏差数值对照表 308

表5 基孔制过盈配合极限过盈对照表 310

表6 基孔制过渡配合极限偏差数值对照表 312

表7 基孔制过渡配合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对照表 314

表8 基孔制间隙配合极限偏差数值对照表 316

表9 基孔制间隙配合极限间隙对照表 320

表10 基轴制过盈配合极限偏差数值对照表 324

表11 基轴制过盈配合极限过盈对照表 325

表12 基轴制过渡配合极限偏差数值对照表 326

表13 基轴制过渡配合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对照表 328

表14 基轴制间隙配合极限偏差数值对照表 330

表15 基轴制间隙配合极限间隙对照表 334

表16 尺寸大于500至3150毫米轴的极限偏差 338

表17 尺寸大于500至3150毫米孔的极限偏差 340

表18 尺寸至18毫米轴的极限偏差 342

表19 尺寸至18毫米孔的极限偏差 346

常用符号 350

参考文献 35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